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验室饲养中华白蛉的方法刘锦华,赛书元(寄生虫学教研室)中华白蛉是黑热病原虫的传播媒介,历史上山东省为黑热病最严重的流行区之一,经大规模有力防治,本病已于60年代在全国率先基本消灭,因而有放松麻痹思想,教学也很少讲黑热病及白蛉。以致遇到黑热病原虫也不...  相似文献   

2.
本文总结了我院近10年诊治的黑热病10例,并结合本组临床资料,着重讨论了本病在非流行区的发病特点,提出予防本病,减少误诊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解放前,黑热病在我省流行猖獗.解放后,由于大力开展了防治工作。患病率大幅度下降,自1958年以后仅有散在发生.近年来,我们接诊了由各地介绍来的所谓“黑热病”患者,但经详细询问检查,均排除了黑热病.这些人被误诊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必要的病原体检查,未能仔细询问和分析病情所造成的.亦有个别病例,虽经穿刺但未查到黑热病原虫而仍然怀疑本病。疑似黑热病者应根据黑热病的症状和体征,开展对黑热病有关线索的调查:①长期不规则发热,食欲减退,乏力,鼻衄及齿龈出血,伴有脾肿大或肝脾均肿大,而排除了其他疾病者.不满周岁的婴儿,虽具备上述某些症状,但必须经过白(?)季节(6~9月)。②面、颈、四肢皮肤发红,并生有大小不等的紫红色疙瘩,色素减退斑,或全身、口鼻内长有不痛、不溃烂的疙瘩,可除外一般皮肤病者.③颈部及四肢淋巴结肿大,长期治疗无效,而  相似文献   

4.
毛莲  李新梅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2):127-127,131
目的 探讨婴儿黑热病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以提高本病的诊断率、减少误诊.方法 对本科2006年1月~2008年11月收治的婴儿黑热病24例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治疗过程中1例因病情危重家长放弃抢救,自动出院.23例通过治疗获得临床痊愈.结论 婴儿黑热病临床特点是:(1)潜伏期短;(2)易误诊;(3)病情重,多有合并症;(4)脾脏肿大出现早;(5)rk39和(或)单克隆抗体检测阳性;(6)对锑剂敏感.掌握婴儿黑热病的临床特点,结合实验室检查,尽早诊断和治疗,是减少婴儿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正> 黑热病曾流行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包括普查、普治、灭犬(储存宿主)、灭蛉等大规模的防治工作,至1958年以后基本控制了本病的流行,目前仅在边远地区不时还可见到少数散发病例。我国对黑热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流行病学以及疾病的控制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黑热病的误诊率非常高,误诊原因复杂。该文通过复习相关文献,结合该院新近诊断的2例黑热病的诊断体会及患者的骨髓象特点,对黑热病的误诊情况进行分析,提出黑热病与常见误诊疾病的鉴别方法,以期降低黑热病的误诊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新疆喀什市黑热病防治工作,为今后的黑热病防治工作积累科学经验。方法:对喀什市2010和2011年黑热病防治工作进行普查,对黑热病的普查、落实和预防措施进行分析对比。结果:2010年黑热病46例,发病率11.5642/10万;2011年黑热病22例,发病率为5.5307/10万。2011年比2010年同期发病率降低69.56%。结论:黑热病防治工作中及时发现并组织有效的预防和抢救,不仅能有效地控制黑热病的蔓延,减少病症发生,同时又为医生的临床防治工作提供宝贵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 黑热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缝康的慢性传染病。解放前,我国华东、华北及西北地区均有黑热病流行,每年发病者甚多。根据文献记载,早在五十多年前密云县就曾出现过黑热病患者。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大力开发黑热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至1958年以后已基本控制了黑热病的流行。但在十年浩劫期间,黑热病的发病率又有  相似文献   

9.
黑热病是一种慢性、地方性、传染性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我院1984~1990年共收治黑热病34例,其中内脏型黑热病33例,皮肤结节型黑热病l例。院外误诊22例,误诊率为64.7%。本组病例均经骨髓涂片,黑热病抗原一单克隆抗体斑点试验及皮肤活检证实。  相似文献   

10.
预防方针黑热病的传播机转: 黑热病的病原——杜氏利什曼原虫,由于黑热病人及利什曼病犬(病源)被白蛉叮咬而进入白蛉体内(传播媒介);经过发育和繁殖后,又由于白蛉再次叮咬健康人(易感染者),而把黑热病传播开。在中国传播黑热病的主要媒介为中华白蛉。针对上述情况,扑灭中华白蛉,切断传播环节是黑热病预防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治  相似文献   

11.
1984年11月月在西安召开了全国黑热病防治科研协作会议。会上交流了近年来黑热病防治研究概况和成果。黑热病在我国已于50年代末期基本消灭,但在对黑热病和媒介白蛉的监测工作中,山东、江苏等黑热病老疫区,发现了过去罕见的黑热病侏儒症及皮肤粘膜利什曼病。黑热病侏儒症多是由于幼年时代患黑热病,但未能进行及时地彻底治疗,而使病情长期拖延,并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长和发育,成为侏儒症。当查清病因,彻底治疗后,仍可迅速生长发育,出现第二性征,并可结婚、生育。皮肤粘膜利什  相似文献   

12.
1972年的调查表明,额济纳旗是内蒙古的一个黑热病流行区,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为本病的传播媒介,检查鼠类1025只,未查见利什曼原虫感染,动物宿主不明。1979~1982年,以该旗苏古淖尔公社策克南北两地约100平方公里面积的范围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该区首例输入性黑热病流行病学资料,为今后该区防控黑热病提供借鉴。方法接到疫情报告后,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核实诊断,媒介调查,健康教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确定为该区首例输入性黑热病,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结论黑热病在当地传播风险较低,应加强黑热病防治知识培训和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成人黑热病误诊病例分析,提高对成人黑热病的认识。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1例成人黑热病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诊疗过程、误诊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结果 21例成人黑热病均出现误诊,误诊为肝炎、肝硬化、贫血、肺结核、败血症等。结论成人黑热病极易误诊,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这有助于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2例黑热病患者临床资料,提高黑热病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黑热病的流行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治及转归。结果:黑热病无特异的临床表现,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为黑热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葡萄糖酸锑治疗有效。结论:黑热病误诊率较高。骨髓涂片或活检,查找立什曼原虫,结合39ku蛋白重组抗原(rk39)检测,能正确作出诊断。葡萄糖酸锑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6.
黑热病在山西省流行已久,据文献记载,山西省黑热病首先由 Young CW(1923)报告:在太谷县发现有类似黑热病的病例,但未作确定诊断。解放后,50年代初期,黑热病在山西分布广泛,流行严重。据调查当时有67个县市有该病发生(何凯增等1959)。随后采取大力防治措施,于1959年,黑热病得到基本控制。但是60~70年代,由于放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黑热病的诊治过程中,延误诊治的原因。方法 对2007—1—9收治的1例患者接诊、诊断、治疗过程进行分析。结果 该病例诊治过程中,存在着临床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轻视流行病学史,本病为罕见病例,实验室检查经验不足等问题。结论 临床工作中,应掌握少见病、跨科病、外地病的知识,重视流行病学史,注意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8.
黑热病是由黑热病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16个省市),四川省为非流行区,但少数县有黑热病散发。现将我院(1956~1987年)收治的6例小儿黑热病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掌握黑热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调查患者本人及住院资料.结果 该病例最后确诊为黑热病输入性病例.结论 及时确诊及早治疗病人,对黑热病病人是关键,避免过多的经济损失,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了江苏省黑热病在解放前和解放后的流行情况,解放后采取了防治和科研结合的具体措施,较大规摸的进行治疗病人和大面积消灭白蛉。1958年基本消灭黑热病,近20年来未发现新感染病例,证明江苏省人源型黑热病防治成效巩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