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轻型缺血性卒中与致残性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及病因学分型的差异。方法采用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对133例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轻型卒中组)及155例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致残性卒中组)进行病因分型,比较其危险因素及病因学分布上的差异。结果轻型卒中组与致残性卒中组患者糖尿病、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史、高脂血症、心房纤颤(房颤)、高尿酸血症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轻型卒中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比率最高(45. 1%),穿支动脉闭塞性脑梗死(PAD)次之(42. 1%),其次依次为不明原因性缺血性卒中(UE)(7. 52%)、心源性脑栓塞(CS)(4. 51%)和其他病因型缺血性卒中(OE)(0. 75%);致残性卒中组LAA比率最高(65. 16%),PAD次之(16. 13%),其次依次为CS(9. 68%)、UE(8. 39%)和OE(0. 65%)。两组间CISS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 02,P 0. 0001)。结论轻型缺血性卒中与致残性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无显著差异。轻型缺血性卒中与致残性缺血性卒中的最常见病因均为LAA、其次为PAD。轻型缺血性卒中的UE比率高于致残性缺血性卒中,而CS的比率低于致残性缺血性卒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依据改良TOAST分型方法作为标准,探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学特征。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改良的TOAST病因分型法作为诊断标准,结合头颅DWI和/或TCD微栓子监测结果确定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AT)的诊断及病因分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6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所有患者M-TOAST亚型构成比例分别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71.48%,小动脉病变21.39%,心源性栓塞3.09%,其它病因明确0.86%,不明病因者3.18%。结论河北省中南部地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型以AT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水平与不同分型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对本院神经内科卒中注册登记的50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OCSP分型标准和TOAST分型标准进行分型,入院后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水平,分析不同分型脑梗死与两指标之间的的关系.结果 OCSP分型各亚型间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血尿酸水平差异均不明显,TOAST分型中LAA亚型Hcy水平高于SAO、CE亚型,SAO、CE、SUE亚型Hcy水平高于SOD亚型,LAA亚型、SAO亚型UA水平高于CE亚型、SOD亚型,差异均明显.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血尿酸水平对OCSP分型的提示作用有限,对TOAST分型有提示作用,两种分型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指导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张鹏  毕齐 《中国卒中杂志》2012,7(4):264-270
目的 调查青年卒中患者各危险因素及影像学检查情况,探讨青年卒中住院患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连续登记住院的青年卒中(18~44岁)患者的病历资料入组274例,并分层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中老年卒中(45岁及以上)患者入组300例,分析其众多危险因素及病因学构成特点。结果 ①青年卒中组中,缺血性卒中229例(83.58%),男性211例(77.01%);年龄在40~44岁的患者160例(58.39%);②青年卒中组,合并高血压179例(65.33%)、吸烟162例(59.12%)、饮酒123例(44.89%)、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00例(39.84%)、肥胖86例(31.39%),与中老年卒中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合并高脂血症156例(56.9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缺血性卒中经TOAST(Trial of Org 10 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病因学分型,青年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100例(44.25%)和小动脉闭塞性卒中66例(29.20%),与中老年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青年组颅内外血管情况优于中老年组,主要动脉无异常的患者比率(26.55%)高于中老年组(15.79%),轻、中度和重度狭窄率(46.02%和7.96%)低于中老年组(50.20%和17.81%),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①青年卒中以缺血性卒中、男性为主,其中40~44岁的患者占1/2以上;②青年卒中主要的危险因素依次是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肥胖,其中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百分率随年份的增长有逐渐增高趋势;③青年缺血性卒中主要的病因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小动脉闭塞性卒中,其他病因多样化;④青年卒中患者的颅内外血管情况优于中老年卒中患者。  相似文献   

5.
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国人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病因学及危险因素。方法以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期间入住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的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改良的TOAST病因分型法作为分型标准确定患者的卒中亚型,并分别计算各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的构成比。结果本组患者改良的TOAST亚型构成比例为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型44.12%,小动脉病变型30.39%,心源性栓塞型6.86%,其它病因明确型5.88%,不明病因型12.75%;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危险因素构成比由高到低分别为高血压病69.61%、吸烟58.82%、高脂血症43.14%、饮酒39.22%、脑血管病家族史24.51%、糖尿病20.59%。结论国人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型和小动脉病变型仍占较大比例;高血压病、吸烟、高脂血症及饮酒是青年型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主要涉及炎症、脂质浸润、氧化应激。不稳定斑块破损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目前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基因,揭示其与缺血性卒中亚型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遗传易感性,并结合其他危险因子评估,对于指导选择最优干预措施及筛选药物作用靶点有积极意义。本文对内皮功能相关基因、白细胞介素基因、载脂蛋白E基因、同型半胱氨酸相关基因、缝隙连接蛋白基因与缺血性卒中亚型相关性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初发卒中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心脑血管死亡风险的关系。 方法 对1823例卒中病例队列(包括808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513例腔隙性脑梗死和502例脑出血)进行长期的前瞻性随访,Cox生存回归模型分析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总死亡和心脑血管死亡风险的相关性。 结果 随访0.1~6.0年(中位数4.5年),323例卒中病例死亡,其中183例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16μmol/L组比较,同型半胱氨酸≥16μmol/L组患者死亡风险显著增加,校正年龄、性别和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相对风险为1.47(95%可信区间1.15~1.88)。进一步分析表明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与卒中患者总死亡的相关性主要是由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相对风险为1.33(95%可信区间1.06~1.65)。亚型分析显示,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均显著相关。 结论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是卒中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Essen卒中风险评估(ESRS)体系可准确评估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IS)复发的风险。本研究立意于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OCSP分型与ESRS之间的关系。方法①对连续纳入的非心源性Is患者行ESRS评估,将其分为低风险组(ESRS〈3分)和高风险组(ESRS≥3分);②OCSP分型:完全前循环卒中(TACI),部分前循环卒中(PACI),腔隙性卒中(LACI)和后循环卒中(POCI)。比较不同ESRS分值组之间OCSP分型的构成。结果纳入的516例非心源性IS患者中低风险组93例(29.4%),高风险组223例(70.6%),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AT)161例(50.9%)。PACI者143例(45.3%),LACI者99例(31.3%),POCI者43例(13.6%),TACI者31例(9.8%)。所有患者中,不同OCSP分型在不同ESRS分值组的构成分布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111);不同OCSP分型在高低风险组间的构成分布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397)。AT患者中,不同ESRS分值组的OCSP分型的分布也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817);高、低风险组中的OCSP分型的分布无显著的差异(P=0.885)。结论本研究提示:①非心源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再发风险的大小与其发生的部位可能无关联;②AT的卒中发生部位与再发风险尚无明确的关联性,风险愈高,并不意味着某部位卒中病灶出现的概率就愈高。  相似文献   

9.
同型半胱氨酸(Hcv)即2-氨酸-4-巯基丁酸,又名高半胱氨酸,是蛋氨酸(Met)代谢的重要中间产物。1964年,Gibson等率先报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血管性疾病和血栓形成有关。自1969年Mccully提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以来,已有大量研究证实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子,但近年又有临床试验得出不同结论。笔者拟就同型半胱氨酸与缺血性卒中之间的关系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型以及危险因素,以期对青年缺血性卒中的防治有所帮助。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2月于我院脑病中心住院的共52例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青年卒中组) 的临床资料,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中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50例作为中老年卒中组,进行中国缺血性 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病因分型以及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 ①青年卒中组男性46例(88.46%),女性6例(11.54%),与中老年卒中组差异存在显著 性(χ2=5.573,P =0.018)。②青年卒中组CISS分型分布依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46.15%,穿支动脉疾病型(penetrating artery disease,PAD)36.54%,病因不确定 型(undetermined etiology,UE)11.54%,心源性卒中型(cardiogenic stroke,CS)5.77%,无一例其他病因 型(other etiology,OE)。其分布与中老年卒中组差异无显著性。③青年卒中组患者危险因素暴露率依 次为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饮酒、糖尿病、卒中家族史;具有3个以上的危险因素者超过半数,该 数量与中老年卒中组相比差异存在显著性(χ2=7.186,P =0.007),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 水平较中老年卒中组增高(t =1.250,P =0.038),叶酸水平较中老年卒中组下降(t =2.106,P =0.007); 吸烟(χ2=7.993,P =0.005)、饮酒(χ2=17.005,P =0.000)的暴露率较中老年卒中组升高;LAA亚组 Hcy水平高于PAD亚组(t =2.046,P =0.004)。 结论 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性别分布、危险因素、卒中病因分型方面具有一定特点,Hcy水平可能 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年龄以及病因分型有关。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危险因素较中老年患者多,控制并 减少危险因素,尤其是纠正高Hcy,对青年缺血性卒中的预防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并总结儿童烟雾病与成人烟雾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的差异.方法 对回顾性分析79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儿童30例,成人49例,对其临床症状和影像特征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儿童组首次发病以缺血性脑血管病表现为主,显著高于成人组(P<0.05),成人组首次发病以出血性脑血管病表现为主,显著高于儿童组(P<0.05).结论 儿童烟雾病与成人烟雾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表现具有差异,临床接诊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初步探讨成人烟雾病的自然史及自然病程中卒中的发生情况。 方法 我院2002年12月至2009年10月初诊时未接受手术治疗、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ient ichemic attack,TIA)为初始症状的成人烟雾病85例,随访中位时间36个月,5例失访。80例患者中发生临床症状进展者(病情进展组)39例,32例发生脑梗死,5例发生脑实质内出血,2例脑室内出血。出现首发症状至发生卒中的中位时间为26个月(25%和75%位数分别为12.0月和35.8月)。临床症状稳定者(病情稳定组)41例。对病情稳定组及病情进展组进行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及多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病情稳定组及病情进展组在症状首发年龄及TIA发作频率是否增加上存在统计学差异[32.0±8.0岁 vs 35.7±6.8岁, P<0.05;36.6%(15/41) vs 69.2%(27/3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IA发作频率是否增加为影响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95%可信区间为1.537~9.889, OR值为3.899, P<0.05)。结论 以TIA为初始症状的成人烟雾病患者,尤其是TIA发作频率逐渐增加的患者,易发生脑梗死或出血等严重的卒中事件。  相似文献   

13.
30例烟雾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烟雾病的临床特点、影像表现及其两者之间关系。方法对30例经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确诊的烟雾病患者,分析其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结果(1)烟雾病发病年龄在35~45岁左右,发病以脑缺血为主,临床表现以单侧肢体无力或偏瘫最为常见。(2)CT和MRI提示,脑出血11例(36.7%),脑梗死10例(33.3%),脑出血合并梗死灶5例。MRA和DSA均发现大脑前、中、后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双侧病变均多于单侧病变,烟雾状异常血管网分别为5例(45.5%)和29例(100.0%);DSA发现动脉瘤3例(10.3%);后交通动脉增粗13例、前交通动脉增粗7例、眼动脉增粗6例及软脑膜吻合支增多4例。4例大面积脑梗死侧枝循环差。结论烟雾病发病高峰为35~45岁;本病临床表现多样,但以脑缺血常见;MRI和MRA为无创伤性,为本病筛选、诊断、随访的重要方法。对临床疑似病例应及早行DSA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成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烟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27例初次诊断烟雾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烟雾病的发病年龄、性别和伴发疾病的特点。结果本组患者发病平均年龄39.2岁,其中男性患者为33.6岁,女性为41.5岁,不同性别患者组发病年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不同性别患者间临床表现分布无显著性差异;男女患者比例1:2.38,发病频数分布拟合优度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x2=4.481,P=0.034);患者起病形式为缺血性卒中表现者占59.25%;本组中3例累及椎基底动脉系统,占11.11%;40.74%患者合并高血压。结论本组成人烟雾病患者中女性患者比例高于男性,多数患者临床表现为缺血性脑卒中。该病受累血管可以合并椎一基底动脉系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烟雾病的性别、年龄、地区分布特点、临床表现以及外科治疗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2019-04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42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地区分布、临床表现等,分析其手术效果及预后。结果542例烟雾病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05(男265/女277);年龄(45±12.7)岁(3~75岁),年龄分布呈现双峰形态,好发于9~11岁儿童及46~51岁成人段;河南南方地区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呈区域集中现象。儿童成人均以缺血性症状为主;缺血型以头痛、头晕为主要首发症状,出血型中以脑室出血最常见。432例接收手术治疗的烟雾病患者中,行间接血管重建术66例,联合血管重建术366例,18例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其余均恢复顺利,临床症状得到改善,随访结果良好。结论河南地区烟雾病的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年龄呈双峰分布,成人多见,多为缺血型,纳入病例中儿童均为缺血型;豫南地区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个体化脑血管重建术具有明确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成人型烟雾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分期及代偿机制.方法 对20例经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成人型烟雾病患者(〉16岁)的临床特点、影像学分期及代偿机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成人烟雾病发病年龄多在40岁左右发病,以脑出血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意识障碍、失语及一侧肢体瘫痪.CT和MRI显示:脑出血12例(60%),脑梗死3例(15%).DSA造影示:双侧大脑中动脉闭塞10例,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9例,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11支,单侧大脑前动脉闭塞5支,单侧大脑前动脉狭窄9支,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6支.在20例患者、40个(侧)大脑半球中,共有39侧大脑半球受损,根据DSA结果将烟雾病分为6期分别为:第Ⅰ期到第Ⅵ期分别为3(7.7%)、9(23.1%)、16(41.0%)、7(18.0%)、3(7.7%)、1(2.5%)侧大脑半球.颅内血管代偿:软脑膜动脉、脉络膜后动脉及胼胝体背动脉代偿增粗25根,眼动脉代偿增粗7根,脑膜中动脉代偿增粗11根.烟雾病合并动脉瘤2例.结论 成人型烟雾病的发病高峰在40岁,以脑出血多见,双侧病变为主,大多数患者在发病时处于第Ⅱ~Ⅳ期(烟雾状血管旺盛期),大多数患者存在丰富的颅内外血管代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烟雾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特点.结果:本组患者年龄在46~60岁,平均(51.25±4.40)岁,临床表现多样,头颅影像学有改变;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见明显烟雾病表现.结论:烟雾病是一种较少见的慢性脑血管进行性闭塞性疾病,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尽早行脑血管DSA检查,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611例脂肪瘤型脊髓拴系综合征临床数据分析,比较儿童与成人脂肪瘤型脊髓拴系综合征的显微外科治疗疗效。方法清华大学玉泉医院自2004年1月-2010年1月收治并有效随访的脂肪瘤型脊髓拴系611例,分为儿童组和成人组,患者术前均行神经系统、MRI、残余尿及神经电生理检查,术中在电生理监测下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疗效评估分为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近期疗效根据Hoffman功能性分级、Kirollos术中松解分级和并发症评估;远期疗效根据临床表现、MRI、膀胱残余尿和神经电生理结果进行评估。根据这些指标比较儿童组与成人组间的疗效差异。统计学通过SPSS16.0分析处理数据。结果近期随访:根据Hoffman功能性分级:术后改善的患者在儿童组和成人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稳定的患者在在儿童组和成人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加重的患者在儿童组和成人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按Kirollos术中松解分级评定方法:Ⅰ级的患者在儿童组和成人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Ⅱ级的患者在儿童组和成人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Ⅲ级的患者在儿童组和成人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儿童组发生并发症比成人组少。远期随访:膀胱残余尿减少的患者在儿童组和成人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MRI检查在儿童组和成人组间均未发现脂肪瘤明显复发病例;神经电生理改善的患者在儿童组和成人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儿童脂肪瘤型脊髓拴系综合征的显微治疗比成人可获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病因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71例青年缺血卒中患者及80例中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选取140例青年健康体检自然人群作为对照,进行病因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青年缺血组TOAST病因分型按比例依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40.8%、小动脉闭塞型(SAO)28.2%、不明原因型(UND)15.5%、其它原因型(OTH)9.9%、心源性栓塞型(CE)5.6%。与中老年缺血组比较,其UND型比例明显增高(P〈0.05)。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易患因素依次为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与中老年缺血性组相比,青年缺血组中男性患者比例显著增高(P〈0.05)。结论青年缺血性卒中以LAA型最常见;其发病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20.
小儿脑性瘫痪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脑性瘫痪的临床特征,以利于早期防治。方法对342例脑性瘫痪患儿(足月儿209例,早产儿133例)的高危因素、并发症、临床类型、影像学资料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的高危因素依次为早产和低出生体质量,窒息、HIE(缺氧缺血性脑病)和黄疸。临床分型以痉挛型为主,其次是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和不随意运动型。痉挛型双瘫早产儿组高于足月儿组(χ2=41.845,P〈0.05),肌张力低下型(χ2=18.655,P〈0.05)和偏瘫型(χ2=9.290,P〈0.05)足月儿组高于早产儿组。脑瘫患儿多合并智力低下、听视力障碍、癫等,足月儿与早产儿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84.21%有头颅影像学异常(CT/MRI),早产儿组脑室旁白质软化(PVL)较足月儿组高(χ2=69.957,P〈0.05)。结论脑瘫患儿多有高危因素,并发症和影像学异常,早产儿与足月儿临床特征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