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拉莫三嗪治疗卒中后癫(痫)的临床效果和预后.方法 60例卒中后癫(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丙戊酸钠治疗,观察组口服拉莫三嗪,比较2组癫(痫)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癫(痫)发作率13.3%,对照组发作率3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拉莫三嗪治疗卒中后癫(痫)效果较满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抗癫新药拉莫三嗪对成年癫患者血清瘦素、抵抗素、脂联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对30名女性健康查体人员和60例首发癫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女性患者随机分为拉莫三嗪组和丙戊酸钠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血清瘦素、抵抗素和脂联素水平测定,并测量腰臀比(帆)、体重指数(BMI)。结果拉莫三嗪治疗后、对照组BMI、WHR及血清瘦素、抵抗素、脂联素水平间均无明显差异,而丙戊酸钠治疗后血清瘦素、抵抗素水平明显升高,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拉莫三嗪治疗不引起癫患者体重增加,瘦素、脂联素、抵抗素水平可能是肥胖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评价拉莫三嗪单药治疗青少年肌阵挛癫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juvenile myoclonic epilepsy、idiopathic generalized epilepsies、lamotrigine、antiepileptic drugs、random等英文词汇计算机检索1980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Pub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SCOPUS)和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关于拉莫三嗪单药治疗青少年肌阵挛癫的临床指南、系统评价(包括Meta分析)、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队列研究、病例观察研究等,采用Jadad量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和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共获得英文文献1220篇,经剔除重复和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最终纳入6篇高质量(Jadad评分≥4分)文献共314例青少年肌阵挛癫患者(拉莫三嗪单药治疗组166例,丙戊酸钠单药治疗组148例),包括4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2项病例观察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拉莫三嗪单药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丙戊酸钠单药治疗组(RR=0.540,95%CI:0.320~0.910;P=0.020),而癫发作频率减少50%比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200,95%CI:0.870~1.650;P=0.260)。结论拉莫三嗪对青少年肌阵挛癫安全、有效,且疗效与丙戊酸钠相当、耐受性较好、不良反应较少,是青少年肌阵挛癫的首选药物,特别是女性患者尤其适用。但与其他抗癫药物联合应用的疗效尚待更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添加拉莫三嗪治疗儿童部分性癫的临床疗效及耐受性.方法 观察42例部分性癫患儿添加拉莫三嗪治疗后疗效、不同发作类型的有效率及发作频率的改变.结果 添加拉莫三嗪治疗后,患儿月发作频率减少38.1%,简单部分性发作有效率68.4%,部分性发作转为全面性发作有效率66.7%,复杂部分性发作有效率72.7%,总有效率69.0%.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拉莫三嗪添加治疗儿童部分性癫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耐受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癫的临床特点。方法对794例脑卒中病例中90例继发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卒中后癫癎的发生率为11.3%,发作类型以单纯部分性发作最多(42.2%),急性期癫癎发作占78.9%,恢复期癫发作占21.1%,卒中后癫的发生率在病灶部位间(皮质/皮质下)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卒中后癫的原因与病程和病变部位有关,卒中急性期继发癫者预后较差,急性期和恢复期继发癫均应给予正规的抗癫治疗。  相似文献   

6.
传统抗癫药物(AEDS)可使70%左右的癫发作得到有效控制,但仍有30%的患者通过传统AEDS正规治疗,发作仍不能被有效控制。国外自上世纪90年代起,有不少利用一些新型AEDS治疗癫的报道[1-2],我院将新型抗癫药物拉莫三嗪(lamotrigine,LTG)用于治疗癫患者,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病例来自我院2011-01—2012-01我院就诊癫患者,入选标准:(1)年龄18~58岁;(2)按照国际抗癫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抗氧自由基治疗对癫患者脑电图和发作频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01—2012-05于我院神经内科就诊并被诊断为癫患者63例,将所有入选患者按奇数、偶数分为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32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抗癫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抗氧自由基治疗(维生素C、E)。治疗3个月后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显效21例,有效5例,改善4例,总有效率93.7%;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3例,改善2例,总有效率64.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抗自由基治疗能够增强抗癫基础治疗的效果,减少癫发作次数和放电频数,疗效显著,可在临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氧后肌阵挛(posthypoxic myoclonus,PHM)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例PHM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脑电图特征及治疗及预后,并复习文献。结果 2例患者为心肺复苏后病人,表现反复发作短暂而快速的肢体抽动,脑电图显示无癫活动,常规抗癫治疗效果不肯定。结论 PHM临床表现与肌阵挛癫相似,电生理检查无特异性,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等药物可试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治疗脑外伤术后癫疒间复发后,添加奥卡西平或拉莫三嗪联合治疗外伤性癫疒间效果。方法以治疗前3个月癫疒间发作频度为对照,对治疗12个月后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进行自身对比观察。结果应用奥卡西平或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12个月后,患者发作频率均较用药前明显减少;发作频率减少≥50%的患者分别为89.2%和89.7%,用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奥卡西平或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两组间差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奥卡西平联合丙戊酸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9.3%,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9.1%,差异显著(P<0.05)。结论奥卡西平或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外伤性癫疒间复发疗效确切,副作用拉莫三嗪组明显低于奥卡西平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出血性卒中并癫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方法 2010-07~2011-07,我院诊治的80例出血性卒中并癫患者,对其进行脑出血治疗的同时,配以抗癫药物治疗,现将其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中的80例出血性卒中并癫患者,在进行脑出血治疗的同时,配以抗癫药物治疗,20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死亡,其余60例经对症治疗后得到控制,病死率为25.0%。结果表明,出血性卒中后癫发作越早,发作频率越高,病死率越高。结论在抢救脑出血的同时,进行抗癫药物治疗,控制癫发作,对于成功抢救出血性卒中并癫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和探讨脑卒中患者继发癫与性发作的发病率、病因、发病特点、诊断、治疗、预后及两者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4 a来治疗的1 125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82例病例的发病时间、次数、脑电图情况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脑卒中患者继发癫及性发作的发病率为7.29%(82/1 125),累及皮层者发病率高。早期发作49例中36例仅发作1次,发作2次以上者9例,其中4例发生癫持续状态。迟发者33例中发作2次以上者有30例。40例行脑电图检查异常者仅12例。早期发作多为性发作,不需抗癫治疗,迟发者多为卒中后癫,需正规抗癫治疗。结论脑卒中后继发癫的发病率明显低于目前报道,许多诊断为癫者实际上仅是性发作,大多数卒中后癫及性发作预后较好,但癫持续状态预后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癫发作时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在神经元损伤中的表达变化以及拉莫三嗪、黄芪注射液对这一过程的影响。方法干预组大鼠预处理3d后制作大鼠锂-匹罗卡品(lithi-um-pilocarpine,Li-PC)癫模型,造模后24h、3、7d应用光镜及电镜进行神经元形态学观察,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半定量检测NF-κB的表达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海马内NF-κB表达明显增多(P<0.01),在24h达峰值;与模型组比较,拉莫三嗪、黄芪注射液能够使NF-κB表达增加(P<0.05)。结论NF-κB的主要作用是有利于神经元生存,拉莫三嗪、黄芪注射液可通过调控凋亡因子的表达而发挥对癫的神经元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卒中后癫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对1060例脑卒中病例中102例继发性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卒中后癫发生率为10%,早期癫发作6.04%,晚期癫发作3.96%。卒中后癫的发生率与病灶部位(皮质下/皮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卒中类型无明显差异。结论脑卒中是癫发作的重要病因,皮质病变更易导致癫发作。积极控制发作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喹硫平联合拉莫三嗪治疗躁狂发作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5年11月~2018年1月6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躁狂发作患者随机原则将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分别给予喹硫平联合拉莫三嗪治疗与单纯喹硫平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躁狂评分(BRMS)、临床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RM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3.3%,高于对照组的70.0%(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喹硫平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喹硫平联合拉莫三嗪能够改善躁狂发作患者的症状,减少喹硫平用量,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正>卒中后继发癫是由脑血管意外之后发生。卒中后癫可分为早期发作和晚期发作两大类,前者的癫发作出现在脑血管病发病后2周内,后者又称为迟发癫,是指脑血管病发病后2周以上出现的癫发作。目前脑卒中已成为继发性癫的常见病因之一。因此,了解卒中后癫的临床表现和特点及规律,对临床诊治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本院45例卒中后继发癫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卒中后继发癫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拉莫三嗪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近期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研究对象取自于我院2013-11—2014-11收治的7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与观察组(38例)。对照组采用卡马西平治疗,观察组采用拉莫三嗪治疗。统计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2个月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VAS评分(4.34±1.1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69±1.33)分(P0.05);观察组完全缓解率39.5%,对照组为18.4%,2组完全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1.6%和86.8%,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5%和7.9%,2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莫三嗪治疗三叉神经痛能快速缓解患者疼痛症状,近期疗效理想,不良反应少,适合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拉莫三嗪对癫(癎)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用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51例癫(癎)患者(癫(癎)组)拉莫三嗪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并与43名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 癫(癎)组患者治疗前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拉莫三嗪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治疗前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拉莫三嗪对癫(癎)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没有明显影响,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卒中后癫患者的安全护理,以减少并发症。方法对卒中后癫患者45例进行针对性的护理,观察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45例卒中后癫患者中除出现2例舌咬伤,1例下肢静脉血栓外,其余患者在住院期间无意外发生。结论对卒中后癫患者在住院期间加强抽搐及预防并发症的护理,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性脑血管病与癫的关系。方法对4年来586例经CT或MRI证实的40例脑血管病继发性癫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脑血管病继发性癫发生率为6.8%(40/586),其中全身阵挛发作21例,部分发作11例,复杂部分发作3例,部分发作发展为全身强直发作3例,丘脑发作2例;2周内癫发作27.5%(11/40),2周后癫发作的72.5%(29/40),抗癫治疗88.6%有效。结论脑血管病是继发性癫的重要原因之一,它的发生率与病灶部位有明显的关系,抗癫治疗效果佳。  相似文献   

20.
拉莫三嗪与丙戊酸钠治疗双相抑郁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拉莫三嗪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107例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采用随机、平行分组、对照的方法分别以拉莫三嗪和丙戊酸钠治疗,疗程8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4、6、8周末评价疗效,同时采用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进行安全性评估,在第1、2、4、6、8周末及需要时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评定躁狂症状。结果拉莫三嗪组和丙戊酸钠组比较,两组有效率分别为75.5%和51.9%,治疗第6周和第8周末HAMD总分和减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不良反应明显较对照组发生率低。结论拉莫三嗪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疗效优于丙戊酸钠,且前者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