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用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用2013-06—2015-03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下,选用阿托伐他汀片口报,再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均每天服用1次;实验组在服用阿托伐他汀片和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治疗,治疗6个月。比较2组血脂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面积、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血脂水平较治疗前相比有所改变,TG、TC、LDL-C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且实验组降低的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水平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粥样硬化斑块的面积减少,实验组减少的面积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低于治疗前,实验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用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效果,降低危险,减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在临床治疗中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probucol,PRO)联合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ATO)对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rotid atherosclerotic,CAS)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12-04—2014-10在我院治疗的CI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单纯ATO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PRO治疗,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监测2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硬化斑块指数(plaque index,PI)及斑块大小,观察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血脂水平、IMT、PI和斑块大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G、TC、LDL分别为(1.42±0.36)mmol/L、(3.15±0.32)mmol/L和(2.01±0.24)mmol/L,对照组为(1.76±0.43)mmol/L、(3.96±0.92)mmol/L和(2.52±0.34)mmol/L,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MT、PI和斑块大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PRO联合ATO治疗能明显抑制CI患者CAS形成和发展,起到调节血脂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82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分别于入院时、治疗第3个月、6个月、12个月动态监测2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2组间血脂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颈动脉斑块IMT在6个月后治疗组厚度缩小,对照组厚度增加,2组与初诊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除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有稳定甚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两种药物联合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口服氯吡格雷,75 mg ,1次/d ,阿托伐他汀,1次/d ,20 mg。对照组口服氯吡格雷,75 mg/次,1次/d。对比2组血脂水平、斑块厚度、斑块面积及血小板最大凝聚率。结果观察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斑块厚度、斑块面积、血小板最大集聚率在治疗后第168天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第168天血小板最大集聚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药物联合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粥样硬化(CA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原因之一。临床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血脂水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发展,预防或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本研究对50例规范应用阿托伐他汀钙及肠溶阿司匹林治疗,疗程满2a的CAA患者,与50例未应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仅用肠溶阿司匹林治疗的CAA患者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发现,应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及肠溶阿司匹林治疗CAA伴血脂异常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合并斑块的临床疗效,评价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稳定与消退斑块的作用.方法 将78例患者随机分成阿司匹林对照组与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治疗组在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随访观察治疗10个月后,观察血脂、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体积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血脂下降、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CAS合并斑块疗效好、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诊治的100例颈动脉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饮食控制或服用非他汀类药物)和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药物),每组50例,于入院时和治疗6个月、12个月检测2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颈动脉斑块积分进行评估。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6个月、12个月,TC、TG和LDL水平都明显降低,HDL水平明显增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变化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TC、TG和LDL水平都明显降低,HDL水平明显增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治疗6个月、12个月,治疗组颈动脉斑块积分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颈动脉斑块积分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阿托伐他汀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功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彩色超声、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评价阿托伐他汀与普罗布考联合治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存在AS斑块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 mg·d-1)组和阿托伐他汀(20mg·d-1)+普罗布考(500 mg·d-1)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和24个月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MRI检测颈动脉AS斑块并进行分组分析。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12和24个月时稳定性斑块积分较治疗前增高(P<0.05),不稳定性斑块积分进一步减少(P<0.01);阿托伐他汀+普罗布考组不稳定性斑块积分随着时间进行性降低,各时间点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24个月时不稳定性斑块积分较阿托伐他汀组明显降低。两组治疗后12个月时Ⅱ、Ⅲ级斑块数明显减少,且阿托伐他汀+普罗布考组Ⅲ级斑块数减少更显著;治疗后24个月阿托伐他汀+普罗布考组的Ⅰ级斑块较阿托伐他汀组明显增多,Ⅲ级斑块明显减少。结论:影像学检查显示阿托伐他汀与普罗布考联合治疗具有更强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表现出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对斑块的形态和功能进行综合准确的评价已经成为临床工作的迫切需求。高分辨MR血管壁成像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测工具,已经成为研究斑块的重要手段。本文对颈动脉斑块的MR研究现状做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的治疗作用。方法 120例有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60例,均给予常规和综合性治疗,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1次/晚,治疗12个月,观察2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面积,血脂水平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结果治疗组应用阿托伐他汀钙12个月,其颈动脉IMT斑块面积、血脂水平、hs-CRP均显著下降,治疗组治疗后的IMT与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可以显著稳定动脉斑块,并促进斑块的消退,减轻血管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脑梗死患者和非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颈动脉软斑及混合斑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型脑梗死的颈动脉软斑及混合斑检出率显著高于轻型脑梗死(P0.05)。结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脑梗死病情的轻、重在一定程度上与硬化斑块的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 2009-01-2011-01我院诊治高血压、糖尿病患者216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100例,阿托伐他汀钙组116例,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6个月后按照观察内容观察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检出率、斑块积分和血脂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与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有效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CAA)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CAA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发病人群逐渐壮大,病残率和病死率也随之升高。临床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缓解,甚至扭转粥样动脉硬化,效果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观察对象分为2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下简称TIA组)57例,对照组为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50例,2组分别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管腔狭窄程度、斑块位置、斑块类型及性质等。结果TIA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IA组颈动脉管腔狭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斑块发生率TI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软斑占总斑块百分率,TI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是一项可靠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高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近年来,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而在引起脑卒中的众多原因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已成为影像学关注的热点。临床研究发现,颈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同侧大脑半球卒中率相对较低,这提示临床不能单凭颈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来评价脑卒中的危险  相似文献   

16.
黄连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黄连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干预的效果及机制。方法将92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及对照组;研究组口服黄连素,对照组口服氟伐他汀;于治疗前、治疗后2及4个月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T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数量,以及检查治疗前、治疗后2及4个月sICAM-1、sVCAM-1、sE-selectin数值。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4个月2组颈动脉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数量减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sICAM-1、sVCAM-1、sE-selectin均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黄连素可用于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而可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7.
正研究表明1,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患者动脉壁对损伤以及炎症的一种修复反应。30%~35%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2]。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最重要的一类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不仅能够对脑卒中患者的脑及血管产生保护作用,同时也能够显著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血脂水平,对于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都起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02—2013-05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率、血压变化情况、溃疡斑块大小和数量变化。结果所有患者经超声治疗前后心率及血压变化无明显差异,治疗后37例存在溃疡斑块,但较治疗前明显减轻,发生率为30.8%。与治疗前相比,溃疡斑块在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分布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的疗效显著,能有效清除斑块,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AP)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证实存在CAAP的患者92例,经8周氟伐他汀40mg/d洗脱期后,随机分为A组(48例,氟伐他汀40mg/d)及B组(44例,氟伐他汀80mg/d),并给予相应的治疗40周;观察治疗前后CAAP面积、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A组及B组各40例患者完成48周的氟伐他汀治疗。治疗后,A组及B组斑块面积由治疗前(0.20±0.18)cm2及(0.20±0.19)cm2明显缩小为(0.12±0.15)cm2及(0.11±0.12)cm2(均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组血清TC[(3.82±0.89)mmol/L]、LDL[(2.27±0.66)mmol/L]及hs-CRP[(3.73±3.67)mmol/L]水平较治疗前[(4.25±1.03)mmol/L、(2.68±0.71)mmol/L、(3.93±3.71)mmol/L]显著下降(均P<0.05);B组治疗后血清TC[(2.57±0.89)mmol/L]、LDL[(1.28±...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导致颈动脉狭窄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有效防治,是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的热点.阿托伐他汀钙是一种疗效确切的调脂药物,但能否影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研究不多.本研究对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以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