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纤维化大鼠肝窦内皮细胞整合素α6β1及粘着斑激酶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正常及肝纤维化时大鼠肝窦内皮细胞(SEC)表面层粘连蛋白(LN)的整合素受体α
6 β 1及粘着斑激酶(FAK)的变化.方法用胶原酶原位灌注、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正常及四氯化碳(CCl4)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中的SEC,并进行体外培养.采用细胞-ELISA和免疫沉淀-蛋白质酪氨酸激酶活性测定的方法,分别观察SEC细胞表面整合素α
6 β 1表达及FAK活性的变化.结果正常大鼠SEC细胞表面几乎不表达整合素α6
β 1;在肝纤维化时SEC细胞表面α 6 β 1蛋白表达却明显增加(P<0.05),且细胞中FAK活性明显增高(P<0
05).结论在肝纤维化时SEC细胞表面整合素α 6 β 1的表达及FAK活性明显增高,可能在SEC的形态及功能改变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肿瘤生长因子β1(TGFβ1)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对大鼠肝窦内皮细胞(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EC)整合素α6β1表达及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活性的影响。方法:用胶原酶原位灌注、Pr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SEC,并进行体外培养。采用细胞-ELISA和免疫沉淀-蛋白质酪氨酸激酶活性测定法,分别观察TGFβ1及PDGF对SEC表面整合素α6β1表达及FAK活性的影响。结果:经TGFβ1及PDGF作用24h后,α6β1蛋白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作用至48h,表达继续增强,细胞中FAK的活性也明显增高(P<0.05),虽于48h后回落,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TGFβ1及PDGF可促进SEC表面整合素α6β1的表达及FAK活性增高,可能是它们参与肝纤维化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肿瘤生长因子 β1(TGFβ1)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PDGF)对大鼠肝窦内皮细胞 (sinusoidalendothelialcell,SEC)整合素α6β1表达及黏着斑激酶 (focaladhesionkinase ,FAK)活性的影响。方法 用胶原酶原位灌注、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SEC ,并进行体外培养。采用细胞 ELISA和免疫沉淀 蛋白质酪氨酸激酶活性测定法 ,分别观察TGFβ1及PDGF对SEC表面整合素α6β1表达及FAK活性的影响。结果 经TGFβ1及PDGF作用 2 4h后 ,α6β1蛋白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P <0 .0 5 ) ,且呈剂量依赖性。作用至 48h ,表达继续增强 ,细胞中FAK的活性也明显增高 (P <0 .0 5 ) ,虽于 48h后回落 ,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TGFβ1及PDGF可促进SEC表面整合素α6β1的表达及FAK活性增高 ,可能是它们参与肝纤维化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肿瘤生长因子β1(TGFβ1)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对大鼠肝窦内皮细胞(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EC)整合素α6β1表达及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活性的影响.方法用胶原酶原位灌注、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SEC,并进行体外培养.采用细胞-ELISA和免疫沉淀蛋白质酪氨酸激酶活性测定法,分别观察TGFβ1及PDGF对SEC表面整合素α6β1表达及FAK活性的影响.结果经TGFβ1及PDGF作用24 h后,α6β1蛋白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作用至48 h,表达继续增强,细胞中FAK的活性也明显增高(P<0.05),虽于48 h后回落,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TGFβ1及PDGF可促进SEC表面整合素α6β1的表达及FAK活性增高,可能是它们参与肝纤维化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肝窦内皮细胞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肝窦内皮细胞与肝纤维化济南军区总医院消化科王要军,孙自勤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肝纤维化的研究有了许多突破。这一病理过程中,细胞-细胞因子-基质之间相互作用,使肝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 相似文献
6.
观察粘着斑激酶(FAK)与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研究FAK与肝纤维化程度、肝组织炎症程度分级及肝星状细胞(HSCs)增殖的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4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FAK、α-SMA的分布及表达。①FAK在对照组中无表达;随着肝纤维化及炎症程度的加重,FAK阳性细胞明显增多,阳性程度( )~( ),与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712、0.730、P<0.01。②α-SMA在对照组中以阴性表达为主;随着肝纤维化及炎症程度的加重,α-SMA阳性细胞亦明显增多,阳性程度( )~( ),与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778、0.793,P<0.01。③FAK与α-SMA成显著正相关,r值为0.857,P<0.01。慢性肝炎患者,随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肝组织FAK、α-SMA表达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粘着斑激酶(FAK)和磷酸化粘着斑激酶(phospho-FAK,Tyr397)在结肠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5例结肠癌和对应癌旁组织的FAK和磷酸化FAK(Tyr397)的表达.结果癌与癌旁组织FAK表达率分别为82.22%(37/45)和28.89%(13/45),磷酸化FAK(Tyr397)表达率分别为66.78%(30/45)和26.78%(12/45),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值均<0.01).癌组织中FAK表达率在分化程度(P<0.05)、浸润深度(P<0.01)和淋巴结转移(P<0.05)中有显著性差异,磷酸化FAK(Tyr397)在分化程度(P<0.01)、浸润深度(P<0.05)和淋巴结转移(P<0.01)中也有显著性差异,FAK和磷酸化FAK(Tyr397)在年龄(P>0.05)、性别(P>0.05)及远处转移(P>0.05)中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结肠癌中FAK和磷酸化FAK(Tyr397)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分化程度、浸润、淋巴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8.
9.
整合素α6在肝窦毛细血管化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整合素α6在肝窦毛细血管化时的表达情况. 方法皮下注射四氯化碳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进行层粘连蛋白(LN)及其整合素受体α6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整合素α6斑点免疫印迹研究. 结果动态观察了LN在肝纤维化时沿肝窦在Disse间隙沉积形成肝窦毛细血管化;正常时整合素α6局限于汇管区血管内皮和胆管内皮细胞膜上,窦内皮细胞(SEC)上无表达,肝窦毛细血管化时,SEC出现整合素α6阳性表达沿肝窦连续分布,整合素α6在纤维化时组织中含量明显高于正常(P<0.05). 结论肝窦毛细血管化时SEC出现整合素α6亚基的诱导表达. 相似文献
10.
11.
12.
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在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在二甲基亚硝胺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4周12次腹腔注射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应用电镜技术、免疫组织化学及图像分析方法结合血清生化测定,24周动态观察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及其表型的改变。结果 造模2d后肝结构未见明显改变,肝窦内皮细胞(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EC)远侧胞浆窗孔数减少、造模1周SEC失窗孔更明显,肝组织内未见明显变性坏死及纤维间隔形成,造模4周时见肝组织内大片出血坏死,有大量假小叶形成,内皮下出现SEC窗孔减少。SEC失窗孔早于肝细胞发生较为严重的坏死、肝纤维化的形成以及肝窦内皮下基底膜的形成。造模4周HA(ng/ml)和肝羟脯氨酸(ug/g)平均含量分别为231.30±143.80和223.04±37.09,对照组分别为56.50±18.10和61.55±20.85,t值在3.14~8.28,P<0.05。结论 DMN引起大鼠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及其表型改变可能是其诱导肝纤维化重要的始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整合素αvβ3、黏着斑激酶(FAK)在卵巢上皮性癌(OE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9例卵巢上皮恶性肿瘤和15例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组织中整合素αvβ3和FAK的表达情况.结果 整合素αvβ3、FAK在OEC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整合素αvβ3的表达与OEC组织的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有关;FAK的表达与OEC组织的临床分期有关;在OEC组织中整合素αvβ3、FAK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整合素αvβ3、FAK共同参与OEC的侵袭和转移.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观察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形成过程,探讨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32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2 mL/kg ,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50% CCl4-蓖麻油混合液2 mL/kg ,每周2次,共8周;分别于造模第2、4、6、8周处死大鼠,观察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透明质酸(HA)的含量,透射电镜观察肝窦窦壁结构,S-P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CD31、层黏连蛋白(LN)、IV型胶原(Col-IV)的表达。结果肝脏组织学证实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构建成功,6周可见纤维间隔形成;透射电镜显示,CCl4诱导2周时,部分肝窦内皮细胞(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 ,LSEC)窗孔减少,内皮下未见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e,BM),随着造模的进程,LSEC 窗孔进一步减少,部分甚至消失,第6、8周时局部肝窦内皮下形成连续的BM。同时,随着肝纤维化的进程,HA浓度逐渐升高,肝窦内皮细胞表面标志物CD31及基底膜主要成分Col-IV、LN表达逐渐增强。结论在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肝窦毛细血管化是逐渐形成的,LSEC失窗孔早于纤维间隔的形成,而肝窦内皮下基底膜出现在纤维间隔形成以后。 相似文献
17.
肝窦内皮细胞窗孔结构在脂质代谢、急性肝损伤及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窗孔是肝窦内皮细胞的一个结构特征。本综述了肝窦内皮细胞窗孔的动态调节及其在脂质代谢、急性肝损伤、肝纤维化发生中的变化及作用。 相似文献
18.
乙醇对大鼠肝窦内皮细胞窗孔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慢性乙醇摄取对大鼠肝窦内皮细胞(LSEC)窗孔的影响。方法 用乙醇直接灌胃的方法建立大鼠酒精性肝病动物模型,并于开始灌胃4周末、8周末、12周末,以及停止灌酒后(用平衡饲料继续喂养)12周末,分别处死实验组及对照组动物,经心脏灌流后取肝脏组织行H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LSEC窗孔的动态变化。结果 正常的LSEC扁平,胞核及细胞器排列规则,远侧胞质呈薄片状,有许多窗孔,内皮下缺乏基底膜(BM);乙醇喂养4周末,可见部分LSEC远侧胞窗孔数减少,但BM未形成;8周末,窗孔数明显减少或消失,内皮下开始有不完全的BM形成,同时有功能活跃的纤维母细胞形成;12周末进一步加重,甚至可见完整的BM形成,但这种改变也多限于单个或邻近的窦状隙内,极少有广泛的纤维化形成;停药12周末,失窗孔及内皮下BM形成明显减轻。结论 随着乙醇的慢性刺激LSEC的去窗孔化和BM的形成也逐渐发生,严重时可形成肝窦毛细血管化和肝纤维化;这种早期即有局限性的去窗孔化改变和毛细血管化的生成可能是形成酒精性周围型纤维化的基础;去除病因后这种肝纤维化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19.
20.
窗孔是肝窦内皮细胞的一个结构特征。本文综述了肝窦内皮细胞窗孔的动态调节及其在脂质代谢、急性肝损伤、肝纤维化发生中的变化及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