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平 《四川中医》2005,23(11):22-23
痹证不仅是由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而且风寒湿三气还要与形气相结合,因而形成各种不同的痹。不与形气相合不能为痹。根据风寒湿三气的特性及形气相合,邪气的偏盛,而分别分为行(风)痹、寒(痛)痹、湿(著)痹。三气从阳化热而为热痹。肾虚寒邪深侵,久治不愈,复感三邪而成旭痹。痹证视其邪气的偏胜而分别予以祛风、散寒、除湿治疗。痹病是由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故在治疗主邪以致的痹病时,其他二种邪气的治法,不能没有。旭痹病程长,需坚持长期服药调养,方能取得疗效。  相似文献   

2.
《经》曰:"痹之安生,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病之发生,有正气不足之内因,外加风寒湿邪侵着而致病。其有单邪致病者,有兼邪致病者,总的来说,其单邪致病,如风邪、寒邪等因毒侵及人体,较易治愈。其多邪致病者,如风寒湿热等兼之邪侵及人体,往往缠绵  相似文献   

3.
热痹浅析     
痹证常见于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中医理论认为本病是由于正气亏虚,复感风寒湿三气闭阻脉络而成。近年一些临床资料提示本病属热者甚多。①②个人就痹证化热的成因及机理提出初步探讨,以供参考。一、热之由来三气化热《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现代临床观察也证明痹证的主要病理因子是风寒湿三邪。③热痹之成,常由三邪所化。如《类证  相似文献   

4.
痹病新识     
痹发于内:痹病的病因自《内经》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论始,历代医家多沿袭其说,强调外邪致痹的重要性。经多年临床观察,本病的发病主要是内外合邪,而内外之间又以正虚为本,是发病的关键。脾虚外湿易侵,血虚外风易入,阳虚外寒易袭,阴虚外热易犯。人体阴阳有盛衰之不同,对病邪的反应也有差异,有化寒或化热,从实或从虚的不同转化。阴盛或  相似文献   

5.
祖国医学对痹证的治疗方法颇多,笔者在临床中采用辩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选用温热药、涤痰化瘀药、扶正补虚药和对症选药,可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现将点滴体会介绍于下。1温热药《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临床根据风寒湿三气之偏盛而分别采用祛风、散寒、煤湿、通络诸法,而适用温热药乃正治之法。对外感热邪或寒湿之邪久著,郁而化热而致的热痹,也仍需加用温热药.因热痹也存在气血流通不畅、病邪壅滞经脉、闭阻经络等病理变化,若纯用寒凉之品直折其热,不仅不能流通气血,反而使热不得泄,痹不得通,病…  相似文献   

6.
痹病因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合而为病;或因Et久正虚,内生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痹阻气血所致。在痹证的辨证论治过程中不可忽视正气的盛衰,尤应重视后天脾胃的重要作用。基于痹病的病因病机,结合殷海波教授临床治验,探究顾护脾胃在痹病论治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
罗世希 《河南中医》2007,27(10):78-79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关节肿大、屈伸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临床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痹证的病因病机最早见于《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相似文献   

8.
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法治疗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正> 笔者在跟随导师胡荫奇教授临床学习期间,发现导师运用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之法治疗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以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的主要病机以及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之法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机理等问题进行探讨。 1 结合文献,立足临床,探究病机关键 《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作为痹证的最基本病因一直为大多数医家所固守。但痹之病因决非单纯表现为风寒湿邪。华佗、吴鞠通、叶天士、顾松园等根据各自的临床经验提出了湿热之邪或风寒之邪郁久化热皆可导致热痹之说。而  相似文献   

9.
正傍针刺出自于《灵枢·官针》:"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对于时间久、病程长、病位深的痹证,单针刺疗效不佳,而傍针刺具有针对性的疗效。痹证作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具有发病范围广、病程长、易反复等特征。《素问·痹论》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病因多为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合而为病;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浊、瘀血、毒热,正邪相搏,使经络、肌肤、血脉、筋骨,甚至脏腑的气血痹  相似文献   

10.
痹病诊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对痹病概念的认识“痹”的含义较为丰富,既可以表示病名、症状,也可以表示病机,含义不尽相同。如果以“痹’作为疾病命名,广义的“痹”,泛指机体为邪闭阻,而致气血运行不利,或脏腑气机不畅所引起的病证,如胸痹、喉痹、五脏痹、五体痹等,而狭义的“痹”,就指“痹证”或“痹病”。“痹病”之称,首见于宋·窦材《扁鹊心书·痹病》“风寒湿气合而为痹,走注疼痛,或臂腰足膝拘挛,两肘牵急,乃寒邪凑于分肉之间也。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痹者,气血凝闭而不行,留滞于五脏之外,合而为病。”此称自宋代以后的医书中很少见到,而渐被“痹证”所代替。…  相似文献   

11.
风湿痹为临床常见病证,多由风、寒、湿、热之邪入侵人体,闭阻经络关节,气血不畅,以全身关节呈游走性红、肿、重着、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风湿痹的发病与外感邪气和肌体抗邪能力有重要关系,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灵枢·百病始生篇》: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贼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素体虚弱,御外无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临床辨证当辨别风、寒、湿、热痹的不同。风寒湿热之邪致病虽各有特点,但往往相继杂至、合而为痹,很难截然区分。…  相似文献   

12.
“病在阳者曰风,病在阴者曰痹”及“邪入阴则痹”之说,首见于黄帝内经,但后世对此认识不一,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以便对痹证难愈,痹易入脏,痹的治疗等问题的研究有所裨益。一、从病因病机看痹病于阴内经《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然风邪不能独伤人,只不过“风者,有病之长也”。风往往夹杂他邪为恙,如夹寒,夹湿、夹热等。风为阳邪,而寒湿属阴,这就导致了病因方面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筋痹首见于《黄帝内经》,是以病变部位命名疾病,乃痹证之一。系"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以春遇此者为筋痹","大凡风寒暑湿之邪入于肝,则名筋痹"。临床表现为"痹…在于筋则屈不伸","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治疗宜"在筋守筋",强调"筋病治当守筋,不可误求于骨","病在筋,调之筋"。治疗以"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转归如《素问·痹论》所说:"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学光 《山西中医》2002,18(2):62-63
强直性脊柱炎 (AS)是一种原因未明、以中轴关节的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 ,亦可不同程度地累及眼、肺、心血管、肾等多个脏器。该病属于中医学骨痹、肾痹之范畴。目前 ,西医主要应用非甾体抗炎药、慢作用药及免疫抑制剂等治疗 ,效果不甚理想 ;而中医药治疗AS有一定优势。现将近 10年中医药治疗 AS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1 病因病机痹证总的病机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多数学者认为 ,肾督亏虚 ,肝肾不足 ,加之感受外邪 ,内外合邪是形成该病的病机。陆肇中 [1 ] 认为 ,由于肾虚 ,复感风寒湿邪 ,而后渐见虚、邪…  相似文献   

15.
痹证论治     
痹是凝滞,阻闭不能畅通。当人体肌表、筋脉、气血受到外邪侵袭后,留而不去,正为邪干,内外合病,导致肢体关节麻木,酸楚、重着、疼痛,甚至屈伸不利,关节拘挛,弛纵、肿胀,沉重困顿等,这类证状都称为痹。《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本文所叙述的主要即指由风、寒、  相似文献   

16.
<正> 《黄帝内经》专门阐述痹证的专篇有《素何·痹论》和《灵枢·周痹论》,而散在他篇中论及痹病概念的有约40篇,初步形成了一套理法方药,为后世治疗痹证开创了先河。笔者对内经中有关痹证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痹证‘三说’,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分述如下:1.二合说《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刀又提出“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答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提出了形成痹病的二个前提:一是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三气虽错杂而至,不合而侵袭人体不能成痹。二是风寒湿三气相合而至不与营卫之气合是不致发生痹证的,这就是‘二  相似文献   

17.
<正>痹病是机体正气不足或脏腑功能失调,风、寒、湿、热、燥等病邪侵袭为患,痰浊瘀血阻滞,引起经脉气血不通不荣,出现以肢体关节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则关节变形、肢体痿废或累及脏腑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的总称[1]。《素问.痹论》曰:"痹之安生?歧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随着对痹病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痰瘀在痹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筋痹首见于《黄帝内经》,是以病变部位命名疾病,乃痹证之一。系"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以春遇此者为筋痹","大凡风寒暑湿之邪入于肝,则名筋痹"。临床表现为"痹…在于筋则屈不伸","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治疗宜"在筋守筋",强调"筋病治当守筋,不可误求于骨","病在筋,调之筋"。治疗以"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转归如《素问·痹论》所说:"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  相似文献   

19.
“内外合邪”是指内生之邪与外感之邪合而为病的情况。由于外感热病中的外邪常可相兼为病,而内生之邪本质上是人体内部气血阴阳失调的产物.因此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出现“内外合邪”,常预示着疾病向复杂化发展,较单纯外邪或内邪致病更难把握,需要医者仔细分析,认真应对。外感热病形成“内外合邪”的病机相当复杂,但主要表现为“同气相求”、“邪气从化”及“相问混杂”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20.
"内外合邪"是指内生之邪与外感之邪合而为病的情况.由于外感热病中的外邪常可相兼为病,而内生之邪本质上是人体内部气血阴阳失调的产物,因此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出现"内外合邪",常预示着疾病向复杂化发展,较单纯外邪或内邪致病更难把握,需要医者仔细分析,认真应对.外感热病形成"内外合邪"的病机相当复杂,但主要表现为"同气相求"、"邪气从化"及"相间混杂"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