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咽管瘤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长虹 《医学信息》2006,19(2):80-81
目的 探讨颅咽管瘤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要点。方法 分析56例颅咽管瘤切除术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总结护理要点。结果颅咽管瘤术后常见并发症有:尿崩症、电解质紊乱、癫痫、发热、应激性溃疡等。术后经针对性地制定并发症护理计划表,及时掌握病情变化,给予精心护理,56例患者均好转出院。结论 颅咽管瘤术后临床护理在预防其并发症、改善预后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董建凤 《医学信息》2007,20(7):661-662
目的探讨颅咽管瘤全切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和防治措施。方法24例颅咽管瘤患者,经术前积极准备,术后对其并发症的观察护理并及时防治。结果24例颅咽管瘤全切除术病人中,术后16例发生尿崩症,12例发生水电解质紊乱,6例发生体温失调,经细心护理严密监测生命指标,及时处理,使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和体温失调完全纠正,13例尿崩症痊愈,3例得到缓解。结论正确的手术方法,耐心的心理护理,术后细心观察与监测,及早发现并及时治疗并发症,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手术切除颅咽管瘤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本院16例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手术切除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手术视野好,均在直视下显露及切除肿瘤。肿瘤全切除87.5%(14例),次全切除12.5%(2例)。12例术前视力损伤患者中,术后视力好转83.3%(10例)、无变化16.7%(2例)。术后出现新垂体功能低下56.3%(9例)、新尿崩37.5%(6例)。并发嗅觉减退25%(4例),脑脊液漏(12.5%)及肥胖(12.5%)各2例,颅内感染(6.3%)、脑积水(6.3%)及记忆力下降(6.3%)各1例。随诊2~59个月,无肿瘤复发。 结论 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手术切除颅咽管瘤具有手术视野好,肿瘤全切除率、视力好转率高的优点;脑脊液漏及嗅觉下降的发生率较高,术中应重视颅底重建及对鼻腔黏膜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颅咽管瘤术后水钠紊乱的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34例颅咽管瘤手术患者,观察其术后发生水钠紊乱情况,对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经过密切的临床观察,发现术后发生水钠紊乱情况率较高,分为尿崩症、血钠紊乱,通过及时正确的处理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更好的帮助患者进行恢复。结论颅咽管瘤术后发生水钠紊乱情况比较常见,需要有效的从补液、饮食等方面进行护理纠正,以便于更好的对患者进行治理,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颅咽管瘤术后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显微神经外科开展,颅咽管瘤全切或次全切已能达到满意的手术效果,但手术会刺激或损伤垂体柄及丘脑下部,术后易并发尿崩症和脑性盐耗综合症,进而引起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本文对2002年7月至2008年3月我院收治的术后发生电解质平衡紊乱的48例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颅咽管瘤术后早期水、电解质的变化特点以及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颅咽管瘤是先天性良性肿瘤,因肿瘤生长在鞍部而常出现类似垂体瘤的局灶症状[1],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升高、视力视野障碍、垂体功能低下、下丘脑损害等.手术治疗是首选,但术后患者病情多变,可出现尿崩症、体温失调、下丘脑损害及垂体功能减退等一系列的并发症.因此术后病情观察是否严密,护理措施是否得当,可直接影响患者预后.我科2005年9月至2008年8月行颅咽管瘤手术48例并进行了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张玉琴  钟超 《医学信息》2006,19(2):78-79
目的 探讨颅咽管瘤术后水钠代谢紊乱的护理观察方法。方法 对我科30例颅咽管瘤术后发生水电解质紊乱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水钠紊乱类型进行相应处理。结果 发生尿崩症21例(70%)、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SIADH)1例(3.3%)、脑性耗盐综合征(CSW)3例(10%)、营养性低钠4例(13.3%)、高钠血症5例(167%,3例伴有尿崩症)。27例水电解质紊乱得以纠正,2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结论 水钠代谢紊乱是颅咽管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早期采取监测措施,及时纠正,可提高原发疾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颅咽管瘤是起源于垂体胚胎发育过程中残存的鱼类鳞状上皮细胞的一各颅内先天性肿瘤。儿童最常见,但也可于成年发病。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颅咽管瘤的手术全切率越来越高,但因肿瘤的周围有下丘脑垂体柄、垂体、视祌经等重要结构、术后并发症多,所以对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垂体脓肿罕见,术前诊断困难,误诊率极高.本文报告4例原发性垂体脓肿.3例术前误诊为“垂体腺瘤”,另1例被误诊为“颅咽管瘤”.2例经额入路开颅手术。1例经蝶入路手术,另1例经CT导向脑立体定向穿刺置管引流,4例均在术中发现脓液.经涂片找到脓球而确诊.病理检查未见肿瘤细胞.术后全治愈出院,作者结合文献复习,对原发性垂体脓肿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与预后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总结经翼点入路颅咽管瘤显微手术术中下丘脑的保护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并探讨其正确的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42例颅咽管瘤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术中保护下丘脑的注意事项和治疗后出现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结果 全组患者术后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尿崩症31倒,电解质紊乱29例,高热12例。临床痊愈出院15例,好转出院25倒,死亡2例。结论 选择翼点入路,术中仔细辨认和正确处理肿瘤与垂体柄和下丘脑的关系,可有效保护下丘脑-垂体系统;手术前后补充糖皮质激素,积极处理尿崩症和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与手术本身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术前即有明显下丘脑功能损害者,手术风险较大,预后差。  相似文献   

11.
杨光  曹锋  杨侠 《医学信息》2006,19(4):667-668
目的探讨眶上锁孔入路治疗颅咽管瘤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对我科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治疗的8例颅咽管瘤的肿瘤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入路治疗类似病变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经眉弓眶上锁孔手术入路治疗颅咽管瘤的疗效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但该入路切口小、手术创伤小,手术暴露满意、病人术后恢复良好。结论眶上锁孔入路治疗颅咽管瘤方便可行、损伤小,有利于美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恶性颅咽管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鞍区原发性恶性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免疫表型、BRAF V600E基因突变检测、治疗及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鞍区占位)灰白色碎组织一堆,大小1.5 cm×1.0 cm×0.5 cm。镜下肿瘤细胞呈乳头状、腺样排列,局部伴有小灶鳞状分化,部分区域可见梭形细胞呈栅栏状排列,细胞密度高,中等大小,有异型性。免疫表型:肿瘤细胞p63、CK5/6和β-catenin均(+),SMA灶状(+),Ki-67增殖指数约20%,Syn、Cg A及垂体六项等均阴性。患者术后行放疗,6.5个月后死亡。PCR-荧光探针法检测BRAF V600E提示存在突变。结论恶性颅咽管瘤罕见,原发性恶性颅咽管瘤更为罕见,恶性颅咽管瘤临床预后较差,掌握其临床病理特征对该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区肿瘤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近4年来我院神经外科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326例鞍区肿瘤病例,其中,垂体腺瘤158例,颅咽管瘤89例,鞍区脑膜瘤79例。术前准备主要是进行糖激素的替代疗法和癫痫的预防。手术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显微镜下解剖脑底诸池,经鞍区的5个手术间隙切除肿瘤。术后处理主要包括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尿量和血清电解质,及时防治尿崩症、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预防癫痫和糖皮质激素的替代疗法。结果采用改良翼点入路开颅,面神经额支的保留率达到92%,眶上神经的保留率达到96%,颞肌萎缩发生率为0%;全部肿瘤的全/次全切除率达到95%,垂体柄的保留率达到62%;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尿崩症和电介质紊乱,发生率虽然高达61%,但是经过术后的严密观察和处理,97%的病人在术后1个月内得到恢复。结论改良翼点入路对面神经额支、眶上神经和颞肌的损伤机会减少。采用改良翼点入路,应用显微解剖技术,结合积极有效的防治并发症的措施,可以提高鞍区肿瘤的全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眉弓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咽管瘤的临床效果及优势。 方法 选择2016年3月~2018年3月于本院接受眉弓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颅咽管瘤患者20例为观察组,2015年1月~2016年2月于本院接受经冠状额下入路手术治疗的颅咽管瘤患者1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肿瘤切除完整、症状改善以及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野暴露程度满意度95.00%,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输血例数、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颅咽管瘤全切除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随访3个月,观察组的头痛、内分泌症状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而嗅觉障碍、视力减退、多尿症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低于对照组的66.67%(P<0.05)。 结论 经眉弓入路锁孔显微技术治疗颅咽管瘤,可获得良好的手术视野,脑组织损伤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短,治疗费用、输血例数较少,头痛、内分泌症状明显改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D2-40在颅咽管瘤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D2-40在126例颅咽管瘤中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D2-40在颅咽管瘤中的总阳性率为87.30%(110/126),其中(+)、()、()阳性率分别为44.44%(56/126)、37.30%(47/126)和5.56%(7/126)。造釉细胞型主要表达在中间层细胞,乳头瘤样型主要表达在基底层细胞,两型表达模式不同。随着肿瘤伴发炎症程度的加重,D2-40表达程度上调。在肿瘤浸润灶及侵袭前沿, D2-40常常高表达,表现为基底层细胞及中间层细胞同时弥漫表达,侵袭性颅咽管瘤中D2-40的表达程度高于非侵袭性颅咽管瘤。复发性颅咽管瘤中D2-40的表达程度高于非复发性颅咽管瘤。D2-40表达与患者性别、肿瘤组织学分型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D2-40表达上调与颅咽管瘤的发生、发展相关,可能导致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增强,并可能与炎症相关机制有关。D2-40高表达可能是颅咽管瘤患者易复发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鞍区肿瘤所致解剖结构改变的术中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鞍区肿瘤所致解剖结构改变,探讨相关的手术策略。方法:在连续进行的30例经颅鞍区肿瘤显微手术中观察解剖结构改变,包括13例垂体腺瘤、8例颅咽管瘤、6例鞍结节脑膜瘤、1例星形细胞瘤、1例Rathke囊肿和1例胆质瘤,均进行术中照片并记录,并作相互比较,观察细微解剖在手术中的意义与价值。结果:垂体腺瘤多数经间隙1扩展,常经间隙1、2操作,多需要偏前方的翼点入路或额下入路手术。鞍区的颅咽管瘤多经视交叉后扩展,与垂体柄关系密切,一般需经偏侧方的翼点入路手术,充分利用鞍区的多个间隙仔细分离。而鞍结节脑膜瘤起源偏前.向外侧和后方推压视神经和视交叉,间隙1为主要操作间隙.垂体柄也不容易损伤:胆质瘤呈推挤性生长,而胶质瘤则浸润和破坏周围结构,结构辨认难度大。Rathke囊肿起源于垂体腺内,情况因大小而异。结论:不同类型的鞍区肿瘤由于起源部位及扩展方向不同,对邻近结构的推压移位即不同,手术间隙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使各间隙的利用价值不同,应根据肿瘤显露和切除需要规划出个体化的手术入路与操作间隙。无论采用哪种手术入路,都要按照显露好的原则.细心识别和保护鞍区的所有小动脉,努力保持垂体柄的完整性是所有鞍区手术的共同原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经翼点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方法。方法:从1997年1月至1999年9月对20例颅咽管瘤进行了显微外科手术。病人年龄13~54岁,平均年龄35岁,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以视力障碍起病18例,尿崩症5例,隐性糖尿病3例,生长发育迟缓4例,头痛10例。术前均行CT和MRI扫描,肿瘤最大直径5cm,实质性9例,囊性变5例,混合性6例,肿瘤钙化14例。全部病人均在全麻后行翼点入路,术中根据肿瘤位置,可以从视交叉前间隙,颈内动脉和视神经间隙及颈内动脉外侧间隙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1例。1例术后10天突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全部病例术后放疗效果尚待观察。结论:翼点入路是颅咽管瘤手术切除的首选入路,绝大多数病人可达到肿瘤的全切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前腰大池外引流对经鼻蝶垂体腺瘤患者术中脑脊液漏的防治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的1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4例患者术前行腰大池外引流(引流组),140例患者术前未行腰大池外引流(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类型、Wilson分级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具有可比性。对比2组术中脑脊液漏的发生情况。结果19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引流组54例,除1例无脑脊液流出者,其余患者术中引流脑脊液40~80 mL;术中发生脑脊液漏3例(5.6%),常规给予修补鞍底+腰大池外引流,术后均未再发生脑脊液漏;术后发生脑脊液漏2例(3.7%),1例行腰大池外引流、1例予修补鞍底+腰大池外引流,均治愈。对照组140例,术中发生脑脊液漏54例(38.6%),常规给予修补鞍底+术后腰大池外引流治疗,49例痊愈,5例术后再次发生脑脊液漏;术后共发生脑脊液漏7例(5.0%),1例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6例再次手术行脑脊液漏修补+腰大池外引流,均痊愈。两组患者术中脑脊液漏发生率比较,引流组术中脑脊液漏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73,P<0.01)。结论术中鞍膈及蛛网膜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可能是经鼻蝶垂体腺瘤患者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的原因。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术前行腰大池外引流,术中腰大池外引流释放脑脊液可降低蛛网膜张力,减少鞍膈和蛛网膜的直接或间接损伤,进而降低术中脑脊液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中枢性尿崩症(CDI)的常见病因及MRI表现。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至2019年6月经临床确诊的118例CDI患儿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其病因和MRI表现。结果原发性CDI患儿25例(21.19%),MRI仅表现为垂体后叶T1WI高信号消失。继发性CDI患儿93例(78.81%),常见病因包括以生殖细胞瘤和颅咽管瘤为主的肿瘤性病变(33.33%)、未定性垂体柄增粗(31.18%)、炎性病变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24.73%);少见病因包括原发性垂体柄阻断综合征(3.22%)、Rathke′s囊肿(2.15%)、垂体腺瘤(1.07%)、颅咽管瘤术后(2.15%)、空泡蝶鞍(1.07%)和单纯外伤(1.07%)。继发性CDI因病因不同而各具MRI表现特点,但垂体后叶T1WI高信号消失为其共有特点。此外,有4例原发性CDI在随访中转变为继发性CDI(鞍区生殖细胞瘤)。结论儿童CDI病因复杂,MRI是明确病因并进行影像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原发性CDI的患儿需警惕发展为继发性CDI。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药物难治性枕叶癫痫的术前定位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确诊并行手术治疗的枕叶癫痫患者的发作症候学、头皮脑电图、MRI、FDG-PET、颅内电极脑电图等在术前定位诊断方面的价值,根据Engel’s癫痫分级标准对远期癫痫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术前25例存在视觉先兆,15例头颅MRI发现了枕叶结构性病变,27例发作间期FDG-PET检查提示致痫区或其周围代谢减退,30例患者经颅内电极脑电图监测明确致痫区。35.3%的患者术前存在视野缺损,61%的患者术后原有视野缺损加重或出现新的视野缺损。术后平均随访41个月,81.1%的患者无发作或很少发作。结论药物难治性枕叶癫痫通过外科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癫痫控制效果。枕叶及邻近脑区表面广泛的颅内电极覆盖有助于界定致痫区和视觉皮质,尽可能保护视觉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