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重视医疗卫生,对医疗要求也明显提高,为了适应新形式,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基层中医院急诊工作得以产生,怎样搞好基层中医急诊工作成了当务之急。1基层中医院急诊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基层中医院普遍建院时间较短,投入也比较少,底子薄,和建设了几十年的西医医院相比,起点是不一样的。首先,基层中医院的急诊工作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个标准的模式和规范的管理,各中医院急诊科还处于一个摸索的过程。其次,近几年来各地基层中医院的建设虽然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支持和重视,但普遍…  相似文献   

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工作组通过在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中医院的对口支援工作,掌握了目前基层中医院卫生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对普遍存在的缺乏急诊急救知识,处理临床危重症经验不足的情况,以及轻中医、重西医的现状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提出基层中医院的临床医生应该加强处理危重症的能力,在努力丰富和完善现代医学知识结构的同时,加强中医基本功训练。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及政府对基层医院的财政上的扶持,医院在硬件建设上有了较大的提高,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中医院急诊的发展。这篇文章从县级中医院急诊的现状如专业医疗资源匮乏、急诊科室管理人员脱离临床、总体调度欠完善、社区急救能力待提高、中医特色不突出等方面进行浅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医急诊工作是中医院内涵建设的重要环节,是中医院医疗质量的综合反映,加强此项工作是主动适应、积极参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手段.怎样的中医急诊模式更适应当今社会?现就此课题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5.
读了《福建中医药》87年第一期俞长荣教授写的“中医现代化与中医人才的培养”一文,收益不浅。文中全面地概述了对中医现代化的设想,对中医事业的发展有启发意义。任何事业的发展,关键是人才。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各级中医院是中医医疗、教学与科研的中心,是使用与造就成批中医人才的重要基地,办好中医院是振兴中医的重要环节。目前各级中医院情况正如俞教授所指出:“存在问题很多”。现就个人了解的片断情况,结合几年来在中医院工作体会,提出办好中医院几点设想,由于思想的局限性,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一、中医院科室结构设置的问题目前各级中医院科室结构大致可分三类:(1)由西医院改制组成,在西医综合性医院基础上,增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基层中医院培育和发挥中医护理特色的方法,文章剖析了基层中医院中医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存在问题采取多项措施。结果通过多措并举,中医护理特色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辨证施护得以真正落实,中医护理技术项目明显拓展,整体中医护理水平明显提升,基层中医院的中医护理特色得以培育、继承、发扬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南乐县中医院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 ,10 6国道和安济公路在县城内交汇 ,交通便利。南乐县中医院具有三大优势 :1、中医中药 ;2、中医专科 ;3、急诊急救。病房分急诊科和骨伤科两大科室 ,共设 10 0张床位。门诊开设中医内科、中医儿科、中医骨伤科、中医妇科、中医烧伤科、针灸理疗科 ,以及西医内科、儿科、外科等科室。中医门诊每天都有中医专家应诊 ,节假日不休息。专病专科建设 ,是中医院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中医专科优势 ,带动全院发展 ,这也是成功之路。南乐县中医院选择了中医骨伤科为中医特色专科 ,设骨伤科病床 30张。首先 ,抓技…  相似文献   

8.
加强中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是医院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区县级中医院要抓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的中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项目的大好契机,认清现状,坚定信心,继承发扬中医急症的优势特色,引入现代科学技术,配务急救设备,培育急诊队伍,中西医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发展创新。在加强中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的同时,全面提升中医院综合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的特色优势较多体现在专科(病)的治疗方面。建设中医重点专科,带动一般专科全面发展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同时也对中医院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点专科建设工作主要覆盖两个方面,一是科室内部的内涵建设,二是与科室以外的部门和相关科室的协调,两者都离不开高效有序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0.
基层中医院中医急诊存在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基层中医院的中医急诊存在理论滞后和人才匮乏、诊疗标准不统一和药物剂型落后、投入不足和管理落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就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制定统一的中医急诊诊疗标准和深化中药剂型改革,加强投入和强化管理保障医疗质量等对策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11.
急诊科是体现医院救治急、危重症患者能力的重点科室,中医院急诊科也同样肩负抢救急、危重症的责任,急诊科人才是继承、发扬和创新中医急诊的主力军。近年来,中医在急危重症的临床阵地逐渐沦失,越来越多的中医急诊医师中医临床技能生疏,失去对中医的信心,甚至开始怀疑中医在急、危重症中的作用和地位,严重影响中医急诊学科发展。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培养中医急诊人才,提高中医临床技能,鼓励创新,促进中医急诊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2.
笔者于2012年10月13~26日对十堰市六家县级中医院进行了实地走访及问卷调查,以了解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在基层中医院临床应用的现状,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对策。文章认为,中医护理技术在基层中医院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医院之间、科室之间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开展得不够平衡,护理人员中医知识欠缺,技术操作不够熟练,原因在于护理人员编制不足,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机会少,对中医护理操作技术认识不到位等,为此提出,应逐步增加护理人员的配备,加强医护沟通,把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落到实处,尽快培养一批既掌握现代护理理论与技术又掌握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新型护理人才。  相似文献   

13.
笔者从事基层中药工作三看多来,深感基层医疗单位药学工作的艰辛,作为基层医疗单位特别是基层中医院药科现状不容乐观,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对基层中医院药科现状及对策作一探讨,翼求对基层中医院药科的建设和药学工作的开展有所裨益。一、现状: (一)人员素质低,后期教育不足 基层中医院药科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药剂专业人员缺乏,未经专业培训的人员大量进入技术岗位,各类人员比例失调,其中大多是50—60年代培养,长期得不到进修学习和更新知识的机会,初级人员和学徒占药剂人员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文研究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在基层中医院的临床应用状况分析。方法:通过描述性研究方法,自设问卷对5家中医院(三级中医医院1所、二级中医医院4所)612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各级中医医院单位负责护理工作人员对此项技术有比较好的了解,但总体开展情况不够普及,在开展的项目中,常用的方法是中药雾化吸入法、中药保留灌肠法、刮痧法、湿敷法、穴位按摩法、艾灸与拔罐法。结论:基层中医院护理人员岗位缺编,护理人员中医理论缺乏,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技术掌握不够等,这是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在临床应用推广中存在的最棘手的问题。急需培养一批技术全面、理论基本功扎实、业务技术熟练的工作尖子能手。  相似文献   

15.
通过调查基层医院中医护理开展情况,对基层中医院人才缺乏,中医理论薄弱,护理技术运用不足,医院不重视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在基层中医院开展中医特色护理的难点,并指出改进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介中医院急诊按摩科如何进行建设与管理,归纳中医急诊按摩的内涵与特点,以及中医急诊按摩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急诊按摩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中医急诊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得到过迅猛的发展,然而随着西方医学的引入,逐渐的停滞不前,这从基层中医院急诊科的现状就可以了解.笔者从基层中医院急诊的现状与发展作一论述,作为对前人论述的补充与完善.  相似文献   

18.
陈昕  徐凌霞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0):1745-1746
急诊医疗的原则是"时效、救命、质量",随着各级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投入倾斜政策的落实以及对中医药特色优势项目、适宜技术与服务的补助,目前我国有59.09%的基层医疗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提供中医医疗务的省、市、县三级中医医疗服务网络趋于完备.江苏省中医院位于南京市市中心,急诊患者多,本院急诊科自2009年改造以来,为进一步夯实和突出中医文化,开展了有中医特色的科室建设和人才建设,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提出以下体会.  相似文献   

19.
中医能否治疗急症,是关系到中医存亡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急诊科建设,提高中医急诊能力,直接关系到中医院的兴衰。  相似文献   

20.
中医急诊学是运用中医药理论和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临床各科急危重症的诊疗与救治的学科,是重要的临床专业课程。中医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急救经验和方药,但未能得到充分的继承和应用,中医急诊的弱化与衰退与教学密切相关。目前中医急诊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临床见习,教学形式单一,对中医学生的临床实践重视不够,导致学生不善于应用中医急诊临床思维进行急诊救治,急救意识不足,对中医能够治疗急症缺乏信心,无法高质量完成急诊工作。文章对中医急诊学的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依据分析结果给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以强化学生中医急诊临床思维和急救意识的培养,使其熟悉中医急诊的临床特点,掌握治疗原则,促进中医急诊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