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缺血性中风病机复杂,多归于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亏损,气血不足;标实为风、火、痰、瘀横窜经络,上蒙清窍。近年来提出肾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机之一,补肾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有一定效果,本文就其进行综述。1 理论依据 关于中风病机的认识,历来论点不一。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突然以“内风”立论,如刘完素力主“心火爆甚”,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可谓中风学术史上的一大转折。之后,张景岳倡“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气血与中风病病机学说理论的关系。[方法]对中风的古今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从气血与中风病的关系分析中风病的发病机制,并着重探究气血在中风病发病中的基础作用。[结果]唐宋以前医家多以"内虚邪中"立论中风病机;金元时代,则认为中风之本乃内伤血气,或气虚血虚而致痰湿阻滞;明清医家则多从气虚血瘀论,气、血贯穿中风病始终。益气活血法可改善中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中风病以气血为病机论治,临床疗效显著。[结论]中风从气血进行辨证施治,多能促进气血调畅。从"气血"论中风病机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及临床意义,可以为中风病不同阶段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并用以指导临床,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在中风病的急性期应用通腑化痰法,在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论述于下。1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历代争论甚多。唐宋以前,多以外风邪中立论:唐宋以后,着重内风立论。当今内  相似文献   

4.
叶天士中风治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的临床实践家 ,他的中风理论源于河间、东垣、丹溪、景岳诸家 ,而又有创新。病机上提倡“阳化内风”论 ,治疗则首重“甘味熄风”。现代对中风病的认识及治疗方法已有了较大发展 ,本文拟从现代认识对叶氏的学术思想进行探析如下。1 叶氏中风病理论探源关于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唐宋以前都以“正虚邪中”立论 ,主张中风是外风 ,是体虚招风所致 ,治疗多以祛风扶正立法。金元以后许多医家对此提出质疑 ,倡导内因是中风的主要病因。河间提出“烦劳则五志过极 ,心火暴甚”的观点 ;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 ;丹溪则认为“湿土生…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术界关于中风内外风的论争,历来遵从以唐宋、金元分经纬,唐宋以前外风主论,金元以后内风盛行。本文从中风涵义、病因病机及诊疗方法方面分析认为《黄帝内经》既是中风病"内虚邪中"外风主论的理论源头,又是"内伤积损、内风扰动"内风盛行的学术肇端,而后中风病在历经仲景时代、唐宋、金元明清及近现代时期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一直未停息内外风的纷争。  相似文献   

6.
古代中医文献中没有脑梗塞的专述,根据脑梗塞的症状,可归属于“中风”范畴。中风病在历代医家的潜心研究下,其病因病机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经过了从外风一内风一内外风3个时期。唐宋以前对中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以“外风”立论。对于中风病病因的认识虽然以“外风”为主,但各医家对中风的具体病因病机、辨证规律及治则治法的研究也各不相同。从古今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医论入手,分析各时期对中风发病规律的认识,并总结其规律,以期探讨病机变化规律,治疗中风病提供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7.
古代中医文献中没有脑梗塞的专述,根据脑梗塞的症状,可归属于"中风"范畴.中风病在历代医家的潜心研究下,其病因病机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经过了从外风-内风-内外风3个时期.唐宋以前对中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以"外风"立论.对于中风病病因的认识虽然以"外风"为主,但各医家对中风的具体病因病机、辨证规律及治则治法的研究也各不相同.从古今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医论入手,分析各时期对中风发病规律的认识,并总结其规律,以期探讨病机变化规律,治疗中风病提供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8.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收集221例中风病急性期的病人,进行了中风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调查和研究,根据症状,舌象、脉象的频散分布。发现前人把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综合为风、火、痰、瘀、气、虚6类是有其临床基础的。研究结果显示血瘀证和痰证是中风发病时的主要病因病机、风证,火热证是中风病诸证组合中的主要证候。对本组病例的覆盖率较高的主要有痰瘀互结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血瘀内停证,风火夹痰证、风火上扰、痰瘀互结证5类证候,可以作  相似文献   

9.
冠心生脉饮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清VEGF与NO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20年来,我国冠心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存质量的严重问题。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多从本虚标实立论,气虚血瘀为冠心病的基本病机。笔者自2003年9月至2005年12月以经验方“冠心生脉饮”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旨在探讨益气化瘀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VEGF与NO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中医的“中风”、“卒中”、“偏枯”、“身偏不用”、“痱风”等范畴。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唐宋以前以“外风论”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以“内风论”为主,突出中风是由于(内)风、火、痰、虚、气、血相互作用的结果;清末则重视瘀  相似文献   

11.
对有关中风病机的“气虚血瘀”学说的形成历史进行了探讨。认为这一学说的形成,经历了从《内经》至清代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内经》首倡“体虚邪中”之论,为后世各种学说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气虚血瘀”学说的先导。宋、金、元、明的医家提出的各自独立的“气虚”与“血瘀”病机说,进一步深化了对中风病机的认识。清代学者继承发展了前人学理,提出并完善了对中风病机认识的新学说。即:气虚血瘀说。  相似文献   

12.
中风一病主要呈现本虚标实、上盛下虚证候.本虚者或气虚、或阴虚,标实者系风、火、痰、瘀为患.临床观察发现中风以气虚血瘀者居多.气虚推动无力,瘀血阻滞脑络,导致大脑缺血缺氧,是中风病发生的主要病机.立中风证治八法,临床上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陈洪宇教授基于“风、湿、瘀”理论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的经验。[方法] 通过门诊跟师,从医家认识、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选方用药方面,总结归纳陈师治疗IMN的经验,并列举验案加以佐证。[结果] 陈师认为,IMN属于本虚标实之病,本虚是肺脾肾亏虚,标实是风寒湿邪、瘀血、湿浊、湿热等各种病理因素。陈师尤其重视风、湿、瘀这三个病理因素对IMN发病的影响,并基于IMN的基本病机,提出补脾益肾、祛风胜湿、利水通络、活血化瘀的基本治则,同时指出活血化瘀应贯穿治疗始终。所举验案属于脾肾亏虚、气虚血瘀型IMN,治宜滋补脾肾、祛风通络、益气利水,方选补阳还五汤,随证加减,疗效颇佳。[结论] 陈师临床基于“风、湿、瘀”理论治疗IMN,随证加减用药,疗效明显,其经验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意义,可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风病的致病原因,历代多有争议,现在“风、火、痰、瘀、气、虚”等病因被广大学者认同,但多强调气血逆乱.对于基本病机,观点不一,试参照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机认识,结合现代医学,探求缺血性中风病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5.
总结陈以国教授针药并用治疗癫痫经验,浅析病因病机、临床分型、辨证论治及治疗方法的特点,概述癫痫先天因素、饮食失调、外邪入脏及脑部外伤的病因病机,痰火扰神型、风痰闭阻型、气虚血瘀型、心脾两虚型、肝肾阴虚型等常见临床分型,温阳、宁神、化痰补虚、调控情志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6.
周韩  周德生  刘利娟  邓奕辉 《中医学报》2019,34(9):1844-1849
依据历代关于中风病病因病机的文献,对缺血中风荣气虚滞病机理论源流加以探讨,结论如下:①源于内虚邪中说,即认为风邪侵袭人体是中风发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同时认识到机体虚弱,脏腑失和,营卫失调,血气不足是中风发病的内在基础;②融合于火、气、痰等内风诸说,即认为中风病发病之初多由痰、瘀、气、火等有形实邪过于壅盛,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留滞,停于脑脉,导致脑络闭阻所致;③拓展于阴虚血瘀说,即认为中风的发病是在阴津、精血等真阴不足的基础上,因外邪乘隙而入或七情内伤,酒色过度,忧思恼怒等引起痰瘀阻滞经脉,脑脉闭塞所致;④阴虚血瘀说向荣气虚滞说嬗变,即认为肾阴不足、元气亏虚、风、火、痰、湿、瘀是缺血中风的重要病机。  相似文献   

17.
自《内经》首论中风病伊始,至今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研究已日渐成熟。纵观古今中风病之历史源流,其病理因素无外乎风、火、痰、瘀、虚五大方面。笔者通过归纳总结,重点探讨痰、瘀、虚三个方面在中风病发病中的病因病机,以提供中风病临床治法治则、选方用药之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阐释中风的源流及发展,探究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阅读先秦至明清时期古代文献中与中风有关的文献资料,将其按照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中药方剂、养生防病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梳理中风病的源流,分析中风的病因病机及治则规律,并将整理和归纳的古代文献进行筛选和考证,辨伪存真,总结提炼。[结果]"中风"的病名及理论基础的建立奠基于《黄帝内经》,"中风"的辨证论治理论首创于《伤寒杂病论》,金元医家发展了中风理论,完善了其理论体系。中风的病因病机在唐宋以前多以正气亏虚、风邪入中立论,治疗当扶正祛邪;金元以后多以内伤积损立论,治疗当以内伤为主。[结论]古代医家对中风的病因及治疗论述较多,养生及预防提及较少,临证当注重预防及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从太阴中风病传血痹论治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的诊疗思路。[方法] 通过整理搜集文献、跟师临证,搜集临证验案及观察疗效,总结从太阴中风病传血痹论治ET的辨证思路、治则治法,并附验案佐证疗效。[结果] ET属中医“颤病”范畴,其病因不外“风”与“虚”。周天梅主任认为,血痹病的病机与ET病机高度重合,为太阴中风,津亏血弱,虚邪内中,水饮内停,临证以解表散寒、养血和营为法,以桂枝汤为主方,在辨证论治基础上,灵活应用药物加减治疗。对营血亏虚者,常用濡养津血之药补养气血;对阳明里热者,投以清热生津、顾护津液之药;对水饮内停者,用淡渗除饮、泄越水气等法,临床疗效显著。[结论] 周师从太阴中风病传血痹治疗ET,其方药精简,疗效确切,加深了对ET病因病机与治法的认识,为临床治疗ET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正> 冠心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属于“本虚标实”的认识已趋于一致,不少单位认为基本病机是气虚为本、血瘀(以及痰浊)为标的气虚血瘀(痰阻)证。临床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获得了良好的疗效,所用益气活血方有“抗心梗合剂”、“健心灵”等。“健心灵”系按照益气活血通阳治则制定,并制成注射液。本实验以家兔静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