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诊治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6年6月期间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动脉栓塞的诊断、治疗经过及一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32例患者进行肺动脉造影术8例,肺动脉导管裂栓术3例,经导管肺动脉内溶栓7例,植入下腔静脉滤器30枚,经下肢静脉溶栓30例;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肺动脉造影时,另1例死于溶栓后脑出血。结论:(1)肺动脉栓塞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容易误诊,应加强认识。(2)心电图、血气分析、D-二聚体、16层CT、肺血流灌注扫描、下肢静脉彩色超声、肺动脉造影等检查都具有各自的有优缺点,应合理应用。(3)肺动脉介入治疗及溶栓治疗都能安全有效地治疗肺动脉栓塞。(4)下腔静脉滤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引起的肺动脉栓塞的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舍下肢深静脉插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2009年10月至2011年2月,对1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经胭静脉顺行插管后予尿激酶溶栓术。【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置放下腔静脉滤器及溶栓导管,血栓完全溶解4例(33.3%),部分溶解8例(66.7%),无致死性肺动脉栓塞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舍下肢深静脉插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非急性期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性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在下腔静脉置入滤器后,应用经颈静脉髂—股静脉血栓清除术、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术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等多种血管介入技术进行综合性介入治疗。结果 滤器置入成功率为100%,7例患者经上述综合性介入治疗后有5例患者血栓完全清除(71.4%),1例血栓部分清除(14.3%),1例无效(14.3%),5例血栓完全清除患者术后随访2—53个月(中位随访期29个月),临床无症状复发。1例血栓部分清除患者术后症状减轻,随访期内症状反复。7例患者术中、术后未发生肺动脉栓塞,6例随访患者随访期内未发生肺动脉栓塞。结论 经颈静脉髂—股静脉血栓清除术、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术及PTA等介入技术的综合应用是治疗非急性期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简便、实用、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下腔静脉滤器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预防肺动脉栓塞发生的作用。方法5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施行了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然后进行溶栓治疗。结果 51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全部成功,无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在溶栓过程中均未出现有症状的肺动脉栓塞。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能有效地预防肺动脉栓塞的发生,且方法简便,易于操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告26例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的临床诊断与介入治疗方法,评价介入技术治疗PTE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2年6月行介入方法诊断及治疗的26例PTE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胸痛、胸闷、气短、气促、咯血、休克等,其中7例有严重下肢静脉曲张并血栓形成,5例有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所有患者均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64层螺旋CT肺动脉增强扫描,D-二聚体检查,合并下肢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患者行下肢静脉造影。采用Seldinger穿刺法经右侧或左侧股静脉入路行肺动脉造影并留置导管溶栓,其中4例先采用导管捣碎、抽吸血栓的机械方法后留置导管溶栓。对7例严重下肢静脉曲张并血栓形成、5例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患者留置导管溶栓前行临时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结果 26例患者经上述治疗,溶栓3~4d复查肺动脉造影,23例肺动脉内血栓被大部分清除、中央分支血流恢复,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血氧饱和度从术前平均82%增至94%;3例患者肺动脉造影有改善,但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继续经留置导管抗凝治疗1周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复查肺动脉造影显示主干及分支内血栓消失。所有患者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4~36个月,所有患者无复发。结论肺动脉造影并留置导管局部溶栓术治疗PTE起效快、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下腔静脉滤器置入预防肺栓塞4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置入下腔静脉滤器以及溶栓的临床资料分析。方法: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和深静脉血栓的常规溶栓治疗。结果:(1)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左、右和双下肢分别为21、20和3例。静脉、股静脉到静脉、髂总静脉到股静脉以下、髂总静脉以上分别为9、19、12和3例。(2)所有滤器均成功置入,未发生肺栓塞。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的置入可以有效的预防肺动脉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在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置入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栓塞并进行溶栓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3年6月至2007年4月,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为恶性肿瘤,并于治疗前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20例患者,安放下腔静脉滤器后肺栓塞的发生情况,12例保留导管溶栓治疗。结果 下腔静脉滤器全部置入成功,溶栓治疗有效。随访1--24个月,滤器无移位,无肺栓塞发生。结论 对恶性肿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 可较好地预防肺栓塞发生。  相似文献   

8.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宁奋 《护理与康复》2004,3(2):101-102
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不及时易发展成肺动脉栓塞。下腔静脉置入滤器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有效拦截深静脉血栓从而避免肺栓塞的方法,尿激酶溶栓则为公认的有效方法。本院内科自2001年6月~2003年1月为17例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置入腔静脉滤器,同时用大剂量尿激酶经股静脉留置溶栓导管或患肢足背浅静脉加压推注进行溶栓治疗,达到理想效果,现将治疗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2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6月~2004年12月间治疗12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病例均采用经患肢深静脉溶栓,结合抗凝、祛聚治疗,置入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23例。结果:全组126例有明确致病因素者占34.9%。随诊2个月~10年,平均6年;全组痊愈22例(17.5%),显效88例(69.8%),有效16例(12.7%),无效0例。23例下腔静脉滤器展开均良好,无移位。结论:绝大多数患者无明确病因;溶栓、抗凝、祛聚综合治疗安全有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能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  相似文献   

10.
肖亮  童家杰  申景  李海伟  徐克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8):1431-1433,1437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68例,经股静脉或经右颈内静脉置入腔静脉滤器后,均行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溶栓治疗结束前复查肺动脉造影及下肢静脉造影,术后6个月复查血管超声。【结果】置入腔静脉滤器168枚均一次性释放成功,释放过程平均耗时1.9min。168例患者溶栓成功率100%,平均溶栓时间9.68d;98.8%(166/168)。患者肢体肿胀、疼痛症状消失或减轻;血栓直径消融75%~100%91例;血栓直径消融50%~75%47例;血栓直径消融小于50%30例,随访期间下肢静脉血栓直径与溶栓治疗结束时相比无增大。【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及下肢深静脉置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介入操作技术成功率较高、症状改善明显、血栓消融程度高、损伤小、安全性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髂-股静脉血栓性闭塞的综合性介入治疗(附1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综合应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血管内溶栓术,血栓清除术,血管成形术及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髂-股静脉血栓性闭塞的疗效.方法:10例髂-股静脉血栓性闭塞患者均先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9例为永久性滤器,1例为暂时性滤器;滤器置入后依次行血管内溶栓术,血栓清除术,血管成形术和内支架置入术,直至取得满足疗效.结果:静脉滤器置入成功率100%,并用血管内溶栓术,血栓清除术及内支架置入术9例闭塞血管再通,临床疗效满意.1例因导丝不能穿过阻塞静脉未进行继续治疗.总有效率达90%,无严重无发症发生,随访3-32(平均13.5)个月,9例入永久滤器者均无肺梗发生.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保证了髂股静脉血栓性疾病治疗的安全性,多种介入技术的综合运用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09年10月在本院介入科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的15例急性DVT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在DSA监视下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再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术中将溶栓导管头端插入静脉血栓内部,再经溶栓导管用微泵持续注入尿激酶溶栓。治疗前及末次随访时分别测量并计算出患侧与健侧大、小腿平均周径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出院后继续随访了解患者病情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下肢肿胀均显著改善,治疗前及末次随访时患侧与健侧大、小腿平均周径差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随访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急性肺栓塞的腔内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15例,采用经皮导管碎栓术及溶栓术治疗.局部灌注尿激酶,总量50万U;溶栓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钠7~10d,口服华法林钠3~6个月.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并发症、平均肺动脉压(mPAP)与动脉血氧分压(PaO2)的变化,以及肺动脉开通情况.结果 12例肺动脉完全开通,3例部分开通,有效率100%(15/15).mPAP较术前降低[(40.07±5.97)、(20.00±4.66) mmHg],PaO2明显升高[(50.26±9.30)、(80.49±9.04)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28和1.246,P均<0.05).随访3~6个月,疗效持续,未见复发.结论 急性肺栓塞介入治疗效果显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
Endovascular therapy is now the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secondary to large vessel occlusion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eurovascular triad (radiology,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 nurses within the specialty of radiology play in important role in emergency revascularization. However, the role of nursing in acute stroke extends beyond timely recanalization, well into the convalescent phase. The purpose of our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other important aspects of clinical care performed by diagnostic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nurses in acute stroke. After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approval, imaging and clinical records of 100 consecutive patients presenting to a tertiary-care center with acute stroke and a large vessel occlusion were reviewed. Hospitalization records were examined for the type and number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related non-neurovascular procedures performed in this patient population. Non-neurovascular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related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in over 40% of patients, most commonly gastrostomy tube placement, IVC filter placement, and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lacement. 28 gastrostomy tubes, 10 IVC filters, and 10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lines were placed. The average age of IVC filter placement was 60 years, with a range of 45 to 81 years. Radiology nurses have an important role to play in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stroke patients, even after patients have undergone revascularization. Educating clinical colleagues and patients about radiology nursing-related services in acute stroke can advance the field of radiology nursing and other advanced practitioners while improving the care of the large number of patients afflicted by acute stroke.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手术取栓,经皮-大隐静脉置管溶栓联合支架置入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0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采用股静脉切开导管取栓,经皮、大隐静脉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支架置入治疗,静脉造影评价静脉通畅程度。10例均在术前行腹部和下肢增强CT检查明确诊断;7例增强CT见下腔静脉内血栓者行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股静脉切开导管取栓,取栓术后经皮、大隐静脉置5 F导管鞘溶栓;3例直接行取栓溶栓治疗。10例均行球囊扩张及髂静脉支架置入术。结果 静脉造影示髂静脉再通率100%;术后患肢肿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结论 手术取栓、经皮经大隐静脉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支架置入是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之一;术前腹部和下肢增强CT检查可明确下腔静脉有无血栓形成从而为置入滤器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用介入学方法治疗布加氏综合征。方法先行经皮下腔静脉造影术,明确病变类型。对单纯狭窄型者采用球囊导管扩张术,然后置入血管内支架;对完全膜型或节段闭塞型者,先行穿刺破膜或开通,继而行球囊导管扩张术,节段型者同时置人血管内支架;对伴血栓形成者先行溶栓治疗。结果本组10例拟诊者,均行下腔静脉造影术,确诊布加氏综合征8例;共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8例,下腔静脉穿刺破膜3例,穿刺开通2例,下腔静脉支架置人术7例,置入9枚支架。未出现下腔静脉破裂、腹腔内出血及肺栓塞等。结论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微创、安全、有效,应予推广。  相似文献   

17.
Phlegmesia cerulea dolens (PCD) is a rare complication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characterized by massive venous thrombosis leading to arterial compromise and tissue ischaemia. PCD carries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nd is an often times overlooked cause of acute limb ischaemia that must be recognized and treated promptly. Early referral for percutaneous catheter directed thrombectomy offers an alternative to thrombolysis in patients who present with venous gangrene or fail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A case of PCD is presented in a 71‐year‐old woman with end‐stage renal disease 3 days after right femoral dialysis catheter placement.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并总结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联合置管溶栓在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疾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介入血管疼痛科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应用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联合置管溶栓治疗18例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其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所有18例患者均使用了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来处理血管闭塞段,治疗后闭塞段均得到了有效开通,其开通率为100%,术中术后均未出现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联合置管溶栓在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疾病方面具有疗效显著、创伤小、安全性高等优点,可以作为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的一种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性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37例,在超声引导下经腘静脉穿刺置入溶栓导管至髂总静脉内,再通过溶栓导管注入稀释的超声造影剂,观察导管头端的准确位置及调整导管进入的深度,使导管头端达下腔静脉内再经X线静脉造影检查置管的位置。而后以100~150万U/疗程微注泵持续推注尿激酶,每3天再次行导管超声造影,观察溶栓导管侧孔处溢出造影剂在血管内分布状况以判断溶栓的效果。结果 2例患者因血栓形成时间较长,溶栓导管无法置入;35例患者在超声引导下顺利置入溶栓导管,与X线造影对照,超声造影准确指导调节34例患者溶栓导管放至适当的位置。35例患者溶栓治疗平均时间7d,溶栓后症状明显改善,下肢肿胀消退,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造影能准确指导调节溶栓导管的放置位置,且能准确评价溶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