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睾丸组织异体异位移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2002年《自然》杂志发表了第1篇用同种或异种睾丸组织移植进行的生精细胞体外发育研究以来,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种类动物(包括人类)睾丸组织的体外成熟的探讨。这种采用免疫缺陷动物作为受体,同种或异种睾丸组织为供体的技术与其他生精细胞体外成熟方法相比具有环境条件较易控制、重复性较好等优点。迄今为止,在用小鼠、仓鼠、猫、兔、猪、山羊、牛和恒河猴等动物睾丸组织进行的移植研究中,未成熟生精细胞在作为受体的裸鼠体内均发育到精子阶段,并通过卵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技术,用发育成的小鼠、兔精子分别产生了下一代。本文总结了供体组织的种类和年龄,受体的性别、完整性、免疫状况和移植部位以及移植时间对移植物发育的影响,概述了近几年来采用该技术所进行的睾丸组织移植研究发展现状,并对该技术的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成年大鼠睾丸间质细胞同种异体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在远交系大鼠间行睾丸间质细胞同种异体移植,为临床移植提供实验依据。将70只成年雄性大鼠阉割。睾丸间质细胞分离、提纯后,作体外培养;培养第7天,将细胞移植到去势大鼠体内,定期测试受鼠血清睾酮。实验结果显示:细胞体外培养18天仍能分泌睾酮;0.1mol/L二甲基亚砜能明显提高细胞睾酮分泌量;细胞移植后4个月,受鼠血清仍可测到较高水平的睾酮,而对照组大鼠血清睾酮低于测试下限。作者认为,体外培养和睾丸间质细胞分离后可能出现的主要组织相容性(MHC)免疫原性的改变是细胞移植后存活较长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同种和异种睾丸组织移植的方法,研究新生小鼠睾丸组织及人类未成熟睾丸组织异种移植物在免疫缺陷小鼠体内发育不同时期生精细胞的组成和基因表达情况中生精细胞的发育情况。方法:以免疫缺陷小鼠为受体,新生小鼠睾丸组织和人类未成熟睾丸组织为供体,分别进行同种和异种移植。通过对移植物的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对各个时期同种移植物中的生精细胞组成及其特异性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评估并与末受损小鼠的情况相比较;对人睾丸组织异种移植物的存活及其生精细胞在异体异位的发育情况进行探讨。结果:新生小鼠睾丸组织在成年雄性去势免疫缺陷小鼠体内的发育状况在移植开始的一个阶段与在体睾丸组织的发育情况基本相同,各级生精细胞的出现及其基因表达均与在体睾丸组织中相类似,而移植7-8星期后生精小管发生退化现象。人未成熟睾丸组织在受体中存活并且进一步生长;组织学观察还发现,生精细胞的发育速度与在体相比具有加速的倾向。结论:新生小鼠睾丸组织同种移植物的发育与在体情况基本相同,而人类未成熟睾丸组织异种移植物的发育与正常生理状态相比较呈现出加速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将第一次移植后的移植物进行再移植,探讨二次移植的睾丸组织生长发育情况,为今后采用睾丸组织裸鼠移植模型探讨性成熟期较长动物(包括人类)睾丸组织的体外成熟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1~2 d龄昆明小鼠睾丸组织植入去势裸鼠背部,于移植后2周取出移植物,并将其立即移植到另一只去势裸鼠背部,并在二次移植4周后取出移植物,制作HE染色切片,在光镜下观察二次移植后睾丸组织的生长发育情况;同时采用检测鱼精蛋白-2 mRNA的方法对二次移植物的生长发育程度进行鉴定.结果 移植2周后的小鼠睾丸组织再次移植后,仍可观察到移植物中的血管组织再生以及生精小管的继续发育;二次植入的44块组织经4周生长发育后收集到22个二次移植物,回收率为50%;在仅含有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的移植物二次移植后收集到的移植物中,观察到了圆形精子细胞甚至长形精子细胞,并在所有的二次移植物中检测到鱼精蛋白-2 mRNA的表达.结论 新生小鼠睾丸组织移植物转移到另一只受体中后可继续存活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
睾丸未成熟生精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192 0年首次报道用血浆培养睾丸组织研究体外精子发生以来 ,随着对睾丸组织结构、各种细胞的功能和精子体内发生过程的逐步认识以及体外培养技术的发展 ,睾丸未成熟生精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和技术有了很大改进。现对睾丸未成熟生精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进展及在辅助生殖方面的应用综述如下。二、早期研究成果2 0世纪 2 0年代至 6 0年代末取得了四方面成就 :①所设计的组织培养系能使生殖细胞进入减数分裂前期 ;初级精母细胞能从细线前期向粗线期分化。②在器官培养方面 ,用原始未分化的生殖腺体外培养能产生性分化。③确立了雄性生殖细…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新生小鼠睾丸组织异体异位移植后,几种在睾丸支持细胞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为异体异位睾丸组织移植模型用于科研及临床的可行性提供进一步实验数据.方法 将162只1~2d昆明小鼠的睾丸移植到54只7~12周去势雄性免疫缺陷小鼠背部;在移植后9个时间段(3d和1~8周)取出移植物;选取4种在睾丸支持细胞中表达或高表达的基因abp、amh、vim和clu,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对发育不同阶段移植物中4种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并与正常小鼠相应各年龄段睾丸中的基因表达相比较;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支持细胞的GATA-4蛋白在移植物组织中的表达量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在9个时间段取出的移植物中,所测定4种基因的表达趋势与在正常小鼠睾丸中所见基本相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4周和8周移植物支持细胞中GATA-4蛋白呈高表达,与在正常小鼠睾丸组织支持细胞中的表达基本一致.结论 新生小鼠睾丸组织异体异位移植到免疫缺陷小鼠体内后,支持细胞的发育在组织形态学以及几种受试基因的表达趋势和蛋白的表达情况与在正常小鼠中的表现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7.
体外构建子宫内膜是利用组织工程学原理,在体外构建结构、形态与功能上与体内子宫内膜相似的三维模拟体。种子细胞分离培养、生物支架材料的合理选择及体外构建方法的优化是体外构建子宫内膜的重要因素。构建的子宫内膜在病理研究、三维培养体系、胚胎发育学及移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只有更进一步模拟自然子宫的结构,优化构建技术路线和培养条件,才可以再造出真正意义上的组织工程化子宫。  相似文献   

8.
Tian RH  Hu HL  Liu P  Li P  Yang S  Zhu Y  Ma M  Sun C  Zou SS  Guo XZ  Huang YR  Li Z 《中华男科学杂志》2011,17(10):867-872
目的:采用免疫缺陷小鼠作为受体,通过对小鼠睾丸消化细胞异位移植后不同时期移植物的研究,观察生精小管重构、生精细胞归巢及精子发生情况。方法:取新生ICR小鼠的睾丸消化成单细胞悬液,将其与Matrigel基质胶混匀后移植于雄性裸鼠背部皮下,术后裸鼠行去势。移植后分别于4、6、8、10周处死5只裸鼠,计算移植成功率,取移植物测量直径,并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生精小管的重构、生精细胞归巢及精子发生情况。结果:20只受体鼠接受睾丸消化细胞移植后全部存活。睾丸消化细胞移植后10周内可见明显隆起的包块,包块直径由第4周的(3.91±0.71)mm增加到(6.69±0.50)mm,移植物表面有血管生成。对移植物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可见生精小管样结构,部分生精小管管腔内可见由精原细胞发育至精子细胞的各级生殖细胞,未见明显精子产生。对8周移植物进行免疫组化观察,可见生殖细胞标志物Mvh、支持细胞标志物Gata4和间质细胞标志物P450Scc表达。结论:新生小鼠睾丸消化细胞移植于裸鼠背部皮下后可重构生精小管,为研究睾丸组织工程及睾丸发育和精子发生过程中睾丸各组成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理想的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9.
小鼠睾丸移植物中3种生精阶段特异性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探讨新生小鼠睾丸组织移植到裸鼠体内后,3种阶段特异性基因,缺失型无精子基因(Daz1)、磷酸甘油激酶2(Pgk2)和鱼精蛋白-2(Prm2)在不同发育阶段移植物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将180只出生1-2d昆明小鼠睾丸移植到60只7-12周去势雄性免疫缺陷小鼠背部;在移植后不同时间段(分为3d、1周-8周和12周10个组)取出移植物,对在发育不同阶段表达的3种基因出现的时间及表达情况进行分析测定,并与相应各年龄段正常小鼠睾丸中的基因表达相比较。同时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对比各种基因出现的时间与小鼠睾丸发育周期的吻合性。结果 在10个时间段取出的移植物中,所测定的3种基因表达趋势与在正常昆明小鼠睾丸中所见基本相同,并与小鼠发育周期基本吻合。结论 新生小鼠睾丸组织移植到免疫缺陷小鼠体内后,生精细胞的发育在形态学和几种受试基因出现的时间上与在正常小鼠中表现均相似。从而对该睾丸组织移植模型用于生精细胞异体异位生长发育研究及基因调控机制研究的可行性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自体睾丸移植、同种异体睾丸移植、睾丸组织块移植、Leydig细胞移植以及精原干细胞移植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尤其是睾丸组织块移植及睾丸细胞移植方面取得的进步更是令人振奋,有望成为临床治疗男性不育症、男子性腺功能减退一种新的方法和手段。本文将就睾丸器官、组织及细胞移植发展历史及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Canadian Journal of Anesthesia/Journal canadien d'anesthésie - Nous présentons un cas d’?dème aigu pulmonaire associé à une hypertension intracrânienne,...  相似文献   

15.
Global vitamin D status and determinants of hypovitaminosis 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ummary

This review describes the vitamin D statu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world with the objective of understanding the scope of hypovitaminosis D and the factors related to its prevalence that may contribute to the pathogenesis of osteoporosis and fragility fractures.

Introduction

Vitamin D status has been linked to the pathogenesis of hip fractures as well as other skeletal and non-skeletal disorders. 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provide a global perspective of vitamin D status across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world and to identify the common and significant determinants of hypovitaminosis D.

Methods

Six regions of the world were reviewed—Asia, Europe, Middle East and Africa, Latin America, North America, and Oceania—through a survey of published literature.

Results

The definition of vitamin D insufficiency and deficiency, as well as assay methodology for 25-hydroxyvitamin D or 25(OH)D, vary between studies. However, serum 25(OH)D levels below 75 nmol/L are prevalent in every region studied whilst levels below 25 nmol/L are most common in regions such as South Asia and the Middle East. Older age, female sex, higher latitude, winter season, darker skin pigmentation, less sunlight exposure, dietary habits, and absence of vitamin D fortification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a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lower 25(OH)D levels.

Conclusion

Reports from across the world indicate that hypovitaminosis D is widespread and is re-emerging as a major health problem globally.  相似文献   

16.
17.
18.
Therapy to enhance the renoprotective actions of vitamin D receptor (VDR) activation should safely overcome the distinct VDR content along the nephron to effectively control renal calcium reabsorption, control renal klotho levels for the phosphaturic actions of FGF23, and inhibit proteinuria and the activation of the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相似文献   

19.
维生素D研究的新趋势——维生素D免疫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作者概述了维生素D免疫学的三个发展阶段。发现免疫细胞存在维生素D受体和活化的巨噬细胞可以将25(OH)D,羟化为1,25(OH)2D3;在整体动物身上证明维生素D缺乏和药理剂量的维生素D激素抑制T细胞调节免疫;用维生素D激素预防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抑制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本文作者特别介绍了维生素D激素及其类似物在预防和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A)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抑制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方面的进展,以及1,25(OH)2D3对细胞因子生成的调控。最后简述了自身免疫性疾病光免疫流行病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