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 69岁, 因"左下腹隐痛不适伴左胸壁胀痛2个月"就诊。全腹部增强CT检查示:左侧后腹膜混杂密度团块, 大小约6.5 cm×7.3 cm, 增强扫描呈明显持续花环状强化, 内见大片状坏死, 边缘见明显粗大、迂曲血管影(图1)。胸部平扫CT检查示:左肺上叶2枚结节, 边缘光整, 大小分别为1.1 cm×1.0 cm、0.9 cm×0.8 cm(图2);左侧第2肋骨骨质破坏伴周围软组织肿块形成(图3)。考虑后腹膜恶性肿瘤伴肺及肋骨转移, 遂行左侧第2肋骨穿刺活检, 病理检查示:肿瘤弥漫状排列, 异型细胞类圆形, 核圆形, 深染, 大部分大小较一致, 局灶大小不一, 间质血管丰富(图4)。免疫组化检查示:STAT6(+), S-100(-), EMA(-), ERG(+), CK(-), Ki-67(约10%+), CD34(-), PR(-), GFAP(-), GPC-3(-), Hepa(-), CD99(+)。诊断为恶性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 SFT)。行后腹膜肿瘤切除术、转移灶放疗术(45Gy/15F), 并辅助化疗(表阿霉素+异环磷酰...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患者吴xx,女性,64岁,2009年1月发现左颌下、右侧颌下肿胀及双侧腹股沟肿胀,于2009年2月7日行活检(右腹股沟)淋巴结恶性淋巴瘤,结合免疫组化,符合富于T细胞的B淋巴细胞瘤。免疫组化:CD3(小细胞+,瘤细胞-),CD20(-),CD5(+),CD8(+),CD21(-),CD30(-),ALK(-),EMA(-)。查体:双侧锁骨上颈部、腹股沟可触及肿大淋巴结。查CT示:①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②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睾丸网腺癌的发病和临床特点,提高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分析1例睾丸网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睾丸网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早期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结果术前诊断为左睾丸鞘膜积液、左睾丸肿瘤待排,遂行左高位睾丸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睾丸网腺癌。免疫组化:AFP(-),PLAP(-),CK(+),CD30(-),CK20(+)。术后CT示肝内多发转移瘤、左肾和左肾上腺转移改变。结论睾丸网腺癌是原发于睾丸网纵膈的恶性肿瘤,极为罕见,其临床表现独特,基本治疗是根治性睾丸切除术辅以根治性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放疗和化疗效果欠佳。该病预后差,文献报道5年生存率仅为13%。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例结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男,60岁,因排便困难伴鲜血便入院,肠镜示距肛门约30 cm处见一息肉样肿物阻塞管腔。术前内镜下病理活检报告:坏死、出血、脓性渗出及少许黏液,见少量异形细胞,考虑恶性肿瘤。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报告:切除肿物为息肉样突起,体积3.5 cm×2.5 cm×2 cm。镜下肿瘤大部分位于黏膜层,向下浸润至黏膜下层,肿瘤表面坏死。肿瘤细胞呈多种形态,为短梭形,卵圆形及多角形,胞浆偏少嗜酸性。细胞核大畸形,核分裂像多见;脉管及神经未见肿瘤侵及,两切端未见瘤,系膜淋巴结15枚,均未见瘤侵及。免疫组化结果:Vim(+),S-100(+),Melan A(+),CD117(+),CK(-),HMB45(-),CD34(血管+),Ki-67(40%+)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术后未行放化疗及生物治疗,术后11个月死亡。结论:结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病死率高、预后极差,结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上极为罕见,诊断主要依靠免疫组化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一例病理诊断为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主要症状、诊治情况,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断、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结果 患者男性,47岁,入院前1年出现劳累后右腰部酸痛症状,于2013年1月28日行彩超检查发现“右肾占位”.入院后诊断为“右肾占位病变”.患者拒绝行右肾部分切除术,要求行根治性右肾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病理:右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组织学特点:瘤细胞胞浆丰富,粉染,形状多样,排列成片.免疫组化:CD117(-),CD10(-),CK7(-),CK8/18(-),CK20(-),RCC(-),Vimentin(+),HMB45(+),Melan-A(+),CD68(+),SMA(+),Ki67(<3%+).随访15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 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罕见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易与肾细胞癌及其他恶性肾肿瘤相混淆,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由于它具有潜在恶性的生物学行为,故有必要进行长期随访复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恶性肾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合并胸椎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恶性肾SFT合并胸椎转移患者的疾病进展过程、诊断及治疗措施,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等,并进行文献回顾。结果:临床及影像学诊断为肾癌。病理检查提示肾中部见一肿物,大小5.5cm×4.0cm×4.0cm,切面灰白质偏硬,侵及肾被膜及肾盂黏膜,肿物与周围界限尚清。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Bcl-2(灶状+)、CD34(++)、S-100(-)、Vimentin(++)、CD117(-)、CK(-),诊断为恶性SFT。于2010年4月22日在全麻下行后腹腔镜下右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术后痊愈出院。术后3个月出现腰背部疼痛,确诊为胸椎转移瘤,于2010年7月28日在全麻下行胸椎管减压,椎管内肿瘤切除,胸10腰2椎体骨水泥灌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术后病理提示椎管内组织见梭形细胞肿瘤组织浸润,结合形态及病史,考虑为恶性SFT复发转移。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Bcl-2(-),CD34(-),S-100(-),SMA(+),Vimentin(+),CK(+)。术后2个月,患者出现全身多发转移,病情恶化,经医治无效去世。结论:恶性肾SFT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恶性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磁共振、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并应与肾的其他梭形细胞肿瘤鉴别,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 43岁, 因"体检时发现盆腔肿物6 d"入院。全腹部CT检查:左侧髂血管区软组织密度, 右侧附件区囊状低密度影。盆腔增强MRI检查示:左侧髂血管区见椭圆形囊实性异常信号, 大小约4.7 cm×3.9 cm, 考虑神经源性肿瘤(图1)。行腹膜后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左侧输尿管腹下神经筋膜外侧, 上缘进入闭孔, 下缘位于左侧髂静脉分叉处, 肿物呈囊实性, 质韧, 大小约5 cm×4 cm×4 cm, 表面包膜完整, 肿物表面及两端均可见神经纤维, 充分游离肿物, 完整切除(图2)。术后病理检查示:(腹膜后)神经鞘瘤, 伴骨化(图3A)。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Vimentin(+), S-100(+), SOX10(+)(图3B), SMA(-), Desmin(-), CD17(-), CD34(-), Ki67增殖指数<1%。  相似文献   

8.
正术,术中探查可见右侧睾丸鞘膜囊性组织延伸至腹股沟区,完整分离并切除睾丸鞘膜囊后将其打开,囊内可见清亮液体,内可见实性结节1枚,直径5mm,厚度0.1~0.2cm。术后病理回示:右侧睾丸鞘膜组织(图1A);另见鞘膜内结节组织由卵圆形、多边形细胞构成,细胞排列紧密,局部可见核沟,其间可见薄壁血管窦分布,偶见核分裂相(图1B、C、D),免疫组化:Vimentin(+),CD99(+),D2-40(-),CR(-),SMA(-),Desmin(-),S100(-),CD34(-),CD68(-),PLAP(-),CD117(-),CK(-),EMA(-),CgA(-),Syn(-),Imhibin(-),Ki67+10%。病理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睾丸鞘膜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 报告1例睾丸鞘膜恶性间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3岁,临床表现右侧阴囊进行性增大1年,B超睾丸周围可见约7.5 cm×4.1 cm液性暗区.检索Pubmed和CBM数据库相关文献进行学习.结果 患者行右侧睾丸鞘膜切除术,术后病理:睾丸鞘膜间皮细胞增生,伴非典型性增生,局灶恶变,免疫组化:CK5/6(+),Calretinin(+),E-cadlherin(+).3周后行右睾丸切除,术后11个月患者出现右侧阴囊肿物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行右侧阴囊肿物切除及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后病理:脂肪结缔组织及纤维组织中恶性间皮瘤浸润,免疫组化:CK5/6(+),Calretinin灶状(+).结论 睾丸鞘膜恶性间皮瘤临床罕见,生物学行为进展快,临床症状不典型,缺少特异性肿瘤标记物,术前诊断较难,诊断主要依据病理,治疗以根治性手术为主,术后需长期严密随访,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恶性睾丸间质细胞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报告2例恶性睾丸间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结果,术前诊断睾丸间质细胞瘤.1例伴有肺部转移,1例患者出现腹膜后淋巴结肿大.2例均行病侧睾丸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证实均为恶性睾丸间质细胞瘤.术后1例行放射治疗.术后随访8~21个月,1例术后9个月可见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例拒绝进一步治疗,随访8个月后失访.结论恶性睾丸间质细胞瘤比较罕见.通过患者术前睾酮、雌二醇等性激素水平的检查对恶性睾丸间质细胞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早期发现并行根治性患侧睾丸切除术是治疗恶性睾丸间质细胞瘤的有效方法;晚期肿瘤预后较差,放射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