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单核苷酸多态性rs1885068不同基因型与脑卒中及其亚型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共纳入全国7个中心1526例脑卒中患者、1561例正常对照。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PCR-LDR)技术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单核苷酸多态性rs1885068基因型。结果未发现单核苷酸多态性rs1885068基因型与脑卒中及其各亚型患病风险的显著相关性,但单核苷酸多态性rs1885068与腔隙性脑梗死(OR=1.22;95%CI:0.98-1.52;P=0.076;显性模型)和脑出血(OR=1.39;95%CI:1.00-1.93;P=0.052;隐性模型)患病风险的分析中得到边缘阳性的结果 ,T等位基因可能增加腔隙性脑梗死和脑出血的患病风险。结论单核苷酸多态性rs1885068可能与腔隙性脑梗死和脑出血的患病风险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高血压合并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状态和脂质代谢情况.方法 100例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形成(脑血栓组)、腔隙性脑梗死(腔梗组)和脑出血组,分别测定3组急性期与恢复期空腹血糖(FPG)、空腹血胰岛素(FIns)、血脂,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急性期脑血栓组、腔隙性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的IS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恢复期脑血栓组、腔隙性脑梗死组的ISI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脑出血组ISI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结论 高血压合并脑梗死存在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我国心脑血管人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脑卒中现患病人数为1 300万,已成为我国首位致死和致残原因。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风险和益处以及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最佳持续时间仍存在不确定性。目的分析具有脑梗死史的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DAPT 1年的安全性及冠心病患者再发脑梗死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7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心内科行PCI后DAPT的冠心病患者576例,因临床数据或随访资料缺乏剔除124例患者,最后纳入452例患者。根据患者既往是否患有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50例,无脑梗死组402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PCI前用药情况、PCI前实验室检查指标、扩张次数、支架长度及直径、冠状动脉病变血管、病变支数、PCI中使用替罗非班情况、PCI后用药情况;记录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心血管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发脑梗死、因心绞痛再住院。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冠心病患者行PCI后DTPA 1年再发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结果无脑梗死组患者年龄小于脑梗死组,高血压、糖尿病、PCI前使用钙离子拮抗剂者所占比例低于脑梗死组,有吸烟史者所占比例高于脑梗死组(P0.05)。两组患者心血管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因心绞痛再住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患者再发脑梗死率高于无脑梗死组(P0.05)。再发脑梗死的冠心病患者的脑梗死史发生率高于未再发脑梗死的冠心病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史(β=18.025,SE=2 004.643,Wald χ~20.001,P=0.993,OR=67 311 447.328)不是冠心病患者行PCI后DTPA 1年再发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结论具有脑梗死史的冠心病患者行PCI后DAPT 1年再发脑梗死率较高,未增加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但脑梗死史并不是冠心病患者行PCI后DAPT 1年再发脑梗死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在我国人群中心电图左室肥厚对脑卒中(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亚型)发病的风险和脑卒中患者长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方法:采用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心电图左室肥厚与脑卒中的关系,并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前瞻性随访,利用COX生存回归模型分析左室肥厚对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结果:共1874例初发脑卒中患者和1879例对照入选。在校正了性别、年龄、体质指数、血压、血糖、血脂因素后,心电图左室肥厚显著增加脑卒中发病的风险(P0.01),脑卒中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亚型、腔隙性脑梗死亚型、脑出血亚型校正后的OR值分别是2.2(95%CI:1.6~3.0)、2.2(95%CI:1.6~3.1)、1.8(95%CI:1.2~2.7)、2.0(95%CI:1.3~3.0)。随访0.1~6.1(3.7±1.4)年,在校正了混杂因素后,心电图左室肥厚显著增加脑卒中患者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RR:1.36,95%CI:1.04~1.76,P0.05)。结论:心电图左室肥厚不仅是我国脑卒中患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还是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中国脑卒中管理质量评估登记研究(China Quality Evaluation of Stroke Care and Treatment)数据库中TOAST分型为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3410例,其中低体质量组(BMI18.5kg/m~2)182例、正常体质量组(BMI 18.5~23.9kg/m~2)1639例、超重组(BMI24.0~27.9kg/m~2)1212例和肥胖组(BMI≥28.0kg/m~2)377例。终点事件包括12个月时全因死亡、死亡或严重残疾、感染并发症和脑卒中复发。结果与正常体质量组比较,低体质量组12个月时累计全因死亡率升高(19.1%vs 6.7%,P0.01),超重组和肥胖组变化无显著差异(6.0%和3.8%vs 6.7%,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以正常体质量组为参照,低体质量组12个月累计全因死亡(HR=1.91,95%CI:1.22~2.98,P=0.004)、12个月时死亡或严重残疾(OR=1.50,95%CI:1.05~2.14,P=0.026)及感染并发症(OR=1.92,95%CI:1.21~3.06,P=0.006)的风险更高,脑卒中复发风险无显著差异;超重组和肥胖组患者发生上述终点事件的风险无显著差异。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低体质量伴随脑卒中预后不良风险升高,但脑卒中复发的风险无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不同病变部位对各认知域的影响。方法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对12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梗组)和84例非脑卒中患者(对照组)进行认知功能评价。结果腔梗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45.83%,对照组为26.19%,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腔梗组患者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总分评分、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命名能力、注意力、计算力、语言功能、抽象能力、延迟回忆、定向能力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额叶深部、基底节区、颞叶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高,对各认知域功能均有影响,但对空间及执行能力、记忆力、语言能力影响更明显,执行功能障碍是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认知损害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神经梅毒、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的脑电图(EEG)、脑电地形图(BEAM)、诱发电位(EP)变化特点以及其对神经梅毒、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43例神经梅毒患者(神经梅毒组)、5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梗组)、20例老年健康对照组(对照组)分别行EEG、BEAM、EP检查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神经梅毒组EEG广泛性异常率明显高于腔梗组(P<0.05),而局限性异常率明显低于腔梗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神经梅毒组和腔梗组BEAM部分频带相对功率改变明显(P<0.05);与对照组相比,腔梗组EP各成分波峰潜伏期(PL)及波间间期(IPL)均明显延长(P<0.05),而神经梅毒组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EEG、BEAM检查对神经梅毒、腔隙性脑梗死神经功能障碍的评估具有实用价值,但神经梅毒的EP异常率缺乏诊断价值,而EP可以作为判断腔隙性脑梗死神经功能障碍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肥胖类型与脑卒中亚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肥胖类型与脑卒中亚型的相关性。方法将57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脑出血组126例,脑梗死组447例,脑梗死组再分为脑血栓形成组(215例)和腔隙性脑梗死组(232例),另外选择277例无脑卒中者为对照组。测量腰围、臀围和体重,计算体重指数和腰臀比(WHR),分析肥胖参数与脑卒中各亚组的关系。结果脑卒中各亚组与对照组肥胖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各组WHR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WHR增大明显增加脑卒中各亚组的危险性(P<0.05);女性腹围增大患腔隙性脑梗死危险性升高(P<0.05);男性体重增加患脑出血的危险性升高(P<0.01)。结论腹型肥胖是脑出血、脑血栓形成和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分析急性轻型脑卒中患者的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情况。方法急性轻型脑卒中合并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90例,对其高分辨核磁检查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将其分为1~4个组和4个组,各45例,记录并比较患者脑内微出血位置、数目、脑白质改变的严重程度及颅内动脉钙化评分情况。结果与1~4个组患者相比,4个组患者的3级脑内微出血比例明显偏高(P0. 05)。4个组患者2级、3级脑白质改变严重程度比例明显高于1~4个组(P0. 05)。与1~4个组相比,4个组患者的重度钙化评分比例明显偏高(P0. 05)。急性轻型脑卒中患者脑内微出血3级、脑白质改变严重程度≥2级及颅内动脉钙化评分≥3分均是并发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轻型脑卒中患者的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数目与脑微血管病变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数目越多,合并脑内微出血、脑白质改变的严重程度及颅内动脉钙化程度也越严重,观察急性轻型脑卒中患者的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情况对于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花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3):3184-3185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根据其发病机制的不同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等主要类型.其中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1].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的危重症,如不及时治疗,可致脑组织不可逆性损伤.然而即便及早诊疗,患者治愈后仍有再发风险,复发性脑卒中致残、致死率较初发脑卒中更高,患者临床预后更差,多数会留有永久性后遗症[2].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城镇人口死亡的首要死因,而脑卒中亦占其中约1/3的比重.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后,再发脑卒中的比例很高,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发脑卒中的相关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影像学角度探讨颅内动脉钙化与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头颅CT和(或)MRI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并进行头颅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患者125例,根据钙化评分分为无钙化组21例(0分)、轻度钙化组72例(1~2分)和重度钙化组32例(≥3分),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钙化发生及分布特点。同时将有MRI资料的60例患者分为:组Ⅰ24例(腔隙性脑梗死数1~4个),组Ⅱ36例(腔隙性脑梗死数>4个),分析钙化评分与腔隙性脑梗死数量的关系。结果 125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无钙化组患者为16.8%,轻度钙化组患者为57.6%,重度钙化组患者为25.6%,CTA显示钙化发生率最高的部位是颈内动脉颅内段(67.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2.321,95%CI:1.050~5.129,P=0.037)和年龄(OR=1.052,95%CI:1.014~1.092,P=0.007)是颅内动脉钙化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腔隙性脑梗死数量与钙化评分关系的分析显示,组Ⅱ钙化评分高于组Ⅰ[(2.3±1.5)分vs(1.2±1.1)分,P=0.004]。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钙化发生率高,糖尿病及年龄与颅内动脉钙化密切相关,钙化程度可为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及临床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腔隙性脑梗死与眼底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1—10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能坐位行眼底照相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71例,将其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78例)和非腔隙性脑梗死组(9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眼底病变情况(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征、微血管瘤、硬性渗出、棉絮斑和出血斑)。结果①腔隙性脑梗死组高血压、既往腔隙性脑梗死史、心房颤动史的发生率及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非腔隙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腔隙性脑梗死组中,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征发生率为73.1%(57/78),硬性渗出的发生率为30.8%(24/78),分别高于非腔隙性脑梗死组的58.1%和16.1%(P0.05),其他眼底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存在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征患者的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是无视网膜动脉交叉征患者的1.96倍(OR=1.96,95%CI:1.03~3.75),存在硬性渗出的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是无硬性渗出患者的2.31倍(OR=2.31,95%CI:1.11~4.81)。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心脏病、既往腔隙性脑梗死史是眼底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OR=4.22,95%CI:1.90~9.36;OR=2.33,95%CI:1.08~5.02;OR=2.37,95%CI:1.30~4.33)。结论眼底病变中的动静脉交叉征和硬性渗出与腔隙性脑梗死相关。  相似文献   

13.
《内科》2015,(4)
腔隙性脑梗死是常见卒中类型之一,虽症状轻,但复发率高,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是大面积脑梗死发病最危险的人群之一。腔隙性脑梗死发病相关高危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酗酒、肥胖等,如不能很好控制这些高危因素,患者极易再发。因此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对预防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疾病再发,促进健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健康教育对提高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依从性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年龄18~39岁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有(n=102)与无(n=102)腔隙性脑梗死(腔梗)。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内皮素、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结果显示,腔梗组的血清内皮素、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高于非腔梗组。糖尿病患者腔梗与血清内皮素、C反应蛋白、D-二聚体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连接蛋白37(Cx37)基因C1019T多态性位点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临床分型、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组)232例,又分为3个亚型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组(脑梗死组)115例、脑栓塞组31例、腔隙性脑梗死组(腔梗组)86例;另选健康者235例为对照组。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检测各组Cx37基因C1019T多态性分布。结果脑卒中组及脑梗死组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空腹血糖、血压、血脂等因素后,Cx37基因C1019T的TT基因型脑卒中其亚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发病风险明显增加(P<0.05)。但其各基因型与脑卒中预后无相关性(P>0.05)。结论 Cx37基因C1019T的T等位基因是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亚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遗传易感基因之一。Cx37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病人进行智能评价。方法 分别对43例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腔梗)病人和34例正常人进行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HIS、Rosen)评分及智能评定(HDS)。结果(1)以正常人为对照,原发性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 HIS,Rosen显著升高(分别为 P<0.05,P<0.01),HDS显著降低(P<0.001)。(2)原发性高血压Ⅱ级组的HDS显著低于原发性高血压Ⅰ级组(P<0.0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平均血压与Rosen呈显著正相关(r=0.318,P<0.05)。(3)血粘度升高患者的HDS显著低于血粘度正常者(P<0.05)。结论 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HIS、Rosen)评分及智能评定(HDS)可作为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的长期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腔隙性脑梗死的患病关系。方法选择住我院的111例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组)和91例高血压非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非腔隙性脑梗死组),均行头颅CT或MRI及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血脂等指标。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升高、载脂蛋白A(apoA)降低与高血压患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有关(P<0.05)。高血压病程越长的患者越易发生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斑块阳性动脉数较非腔隙性脑梗死组高(P<0.05);腔隙性脑梗死组的颈动脉内径较非腔隙性脑梗死组窄(P<0.05);腔隙性脑梗死组颈动脉脉冲指数、阻力指数明显较非腔隙性脑梗死组高(P<0.05)。结论收缩压升高、apoA降低、高血压病程延长、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可能与腔隙性脑梗死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与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分布及特点,分析年龄对两类脑卒中动脉狭窄分布、程度影响。方法取腔隙性脑梗死患者30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200例,颅脑常规序列扫描,3DMIP成像,图像由两位医师双盲评定,追踪寻找狭窄颅内动脉。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狭窄48.00%低于脑血栓形成93.00%,主要狭窄位于颈动脉系统63.89%比重低于脑血栓形成84.41%,中度狭窄、重度狭窄与闭塞合计比重47.61%低于脑血栓形成63.44%,脑血栓形成ICAI4.84%、ACA31.72%、MCA47.85%、VAI1.61%、BA2.15%、PCA11.83%,腔隙性脑梗死ICAI4.17%、ACA22.92%、MCA36.81%、VAI5.56%、BA6.25%、PCA24.31%,脑血栓形成PCA、ACA、MCA率高于腔隙性脑梗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隙性脑梗死中青年组26.67%高于脑血栓形成11.5%,两类脑卒中老年组颈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轻度狭窄率低于中青年组,中度、重度与闭塞合计率高于中青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栓形成合计多发率63.00%、中青年多发率56.52%高于腔隙性脑梗死51.67%、17.57%,两类脑卒中中老年组多发率高于中青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与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分布、狭窄程度、多发与单发比重均存在差异,这与两类脑卒中发病机制、颅内血流流速与分布有关;两种卒中青年组多发、单发比重差异较明显,腔隙性脑梗死中青年比重较高,这可能与与血管病变早期具体机制有关;腔隙性脑梗死发生与前循环关系更密切,特别是青年患者病发可能与急性动脉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单核苷酸多态性rs1885068不同基因型与不同卒中亚型长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通过对不同卒中亚型患者约4.5年的随访,记录患者卒中复发和全因死亡情况,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rs1885068不同基因型与卒中患者长期预后的相关性。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PCR-LDR)检测卒中患者单核苷酸多态性rs1885068的基因型。结果对不同卒中亚型患者随访后发现,单核苷酸多态性rs1885068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长期预后呈显著相关(log-rank P=0.034)。Cox比例风险模型校正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后,结果显示单核苷酸多态性rs1885068 T等位基因增加脑卒中复发和全因死亡1.65倍风险(HR=1.65;95%CI=1.04-2.61;P=0.032)。而单核苷酸多态性rs1885068不同基因型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和脑出血的长期预后无相关性。结论单核苷酸多态性rs1885068与腔隙性脑梗死的长期预后相关,是其预后的强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季节性调整降压药物治疗方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15年9月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90例(均连续接受降压药物治疗至少3年)进行分析。根据患者入组前至少3年的临床实际降压治疗方案分为3组:调整方案组(182例,冬季增加降压药物剂量或增加降压药物品种,夏季减少降压药物剂量或减少降压药物品种,每年冬夏调整降压治疗维持时间合计至少2个月)、固定方案组(262例,固定1种治疗方案)和随机方案组(246例,临时增减降压药物剂量或品种)。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包括新发或再发非致死性脑卒中、新发或再发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心血管病死亡。采用Kaplan-Meier方法比较3组之间生存曲线的差异,并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季节性调整降压药物治疗方案对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调整方案组明显降低冬季诊室血压和血压变异性(均P0.05)。3组总共发生主要复合终点事件148例,其中脑卒中123例,心肌梗死43例,心血管病死亡39例;调整方案组、固定方案组和随机方案组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3.19%、22.52%和2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6,P=0.004)。经Log-Rank检验表明,调整方案组无主要复合终点事件累计生存率高于固定方案组和随机方案组(P0.001)。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表明,与固定方案组相比较,调整方案组的主要复合终点的相对风险下降16%(HR=0.84,95%CI0.53~0.93,P=0.005),脑卒中的相对风险下降52%(RR=0.48,95%CI0.26~0.88,P=0.015)。结论季节性调整降压药物治疗方案能明显减少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