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宫腔镜手术中子宫内膜细胞腹腔播散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121例行宫腹腔镜联合手术的患者宫腔镜手术前后腹腔冲洗液,进行离心与细胞固定,分别在显微镜下观察腹腔冲洗液中细胞种类的变化及子宫内膜细胞阳性率的差异,根据宫腔镜手术后腹腔冲洗液中是否存在子宫内膜细胞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的宫腔镜手术时间、膨宫压力、灌流液用量和子宫内膜状态等因素对子宫内膜细胞腹腔播散的影响.结果 宫腔镜手术后,腹腔冲洗液中子宫内膜细胞阳性者62例(51.2%,62/121),术前腹腔冲洗液子宫内膜细胞阳性者46例(38.0%,46/12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阳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8±16)min,阴性组为(27±13)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两组患者术中灌流液用量、膨宫压力、子宫内膜状态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腔镜手术能够造成子宫内膜细胞的腹腔播散;在设定膨宫压力下,子宫内膜细胞的腹腔播散与宫腔镜手术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术后继发输卵管性不孕的可能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12月—2010年10月因输卵管性不孕于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行宫腹腔镜联合手术且有人工流产史的患者170例作为病例组,以原发性输卵管性不孕患者171例作为对照组。对2组进行访问性问卷调查,询问其一般情况、月经史、生育史等与不孕相关因素,所有信息录入ACCESS数据库,进行校对整理。结果:病例组初次性生活年龄<21岁和性伴侣数≥2个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盆腔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62,P=0.02;OR=1.95,95%CI:1.12~3.40);病例组有2次以上人工流产史的患者子宫内膜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86,P=0.03;OR=2.37,95%CI:1.06~5.31);病例组腔镜下输卵管阻塞、积水、扭曲、系膜囊肿和盆腔粘连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未发现人工流产史与继发输卵管性不孕之间有直接联系,但人工流产与术后盆腔炎、子宫内膜薄等不孕因素有关,性生活史与人工流产的发生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宫腔镜四级手术中膨宫液使用量>5 000 mL时,静脉注射速尿20 mg对患者血钠、血钾等生化指标的影响,以明确速尿的应用时机及价值。方法:将61例宫腔镜四级手术中膨宫液用量>5 000 mL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组静脉注射速尿20 mg,对照组未作特殊处理,比较2组患者术后1、4、8 h电解质及血糖水平的差异及低钠血症的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术前电解质水平、血糖及血浆渗透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1、4 h血钠、血钾及血浆渗透压均较术前降低,血糖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 h血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相比,术后1、4、8 h血钾、血糖及血浆渗透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稀释性低钠血症发生率为13.3%,其中轻度低钠血症发生率为10.0%;对照组稀释性低钠血症发生率为19.4%,轻度低钠血症发生率为16.1%,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宫腔镜电切术中,当膨宫液用量>5 000 mL时酌情应用速尿利尿治疗有利于维持电解质的平衡,减少体液超负荷的发生,提高宫腔镜四级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MyoSure组织切除系统联合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息肉(EP)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66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24例)与B组(42例)。A组采取MyoSure组织切除系统旋切子宫内膜息肉联合地屈孕酮片治疗,B组采取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联合地屈孕酮片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插入次数、膨宫液用量、术中出血量、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盆腔感染和继发导致宫腔粘连发生率及治疗满意度。结果 A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B组,插入次数及膨宫液用量均明显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术后盆腔感染发生率为4.17%(1/24),继发导致宫腔粘连率为0。B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术后盆腔感染发生率为4.76%(2/42),继发导致宫腔粘连率为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满意度为95.83%,B组治疗满意度为83.33%,A组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yoSure组织切除系统联合孕...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结扎束血管闭合系统(简称结扎束)与双极电凝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应用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18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输卵管切除术、输卵管及卵巢切除术、子宫全切术),90例使用结扎束血管闭合系统(LigaSure血管闭合系统)闭合卵巢和子宫血管,另90例使用普通双极电凝钳凝固闭合卵巢和子宫血管,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及近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术后住院时间及排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扎束组少(短)于双极电凝组(均P<0.05);术后最高体温结扎束组低于双极电凝组(P<0.05)。结论:结扎束血管闭合系统较双极电凝更安全,更有效地闭合血管,减少出血量及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发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G蛋白耦联受体30(GPR30)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及其关系。方法:2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EAH)组织、50例子宫内膜腺癌(EAC)组织,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二步法检测各组组织中GPR30和EGFR表达情况,另设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分析GPR30和EGFR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对照组、EAH组、EAC组组织中GPR30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45.0%和7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EAH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EAC组显著高于EAH组(P<0.05);GPR30表达与EAC组织病理学分级有关(P<0.05),但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EGFR在对照组、EAH和EAC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0%、40.0%和70.0%, EAC组显著高于EAH组和对照组(P<0.05,P<0.001),但EAH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EAC组中,EGFR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病理学分级和肿瘤直径有关(P<0.05),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无关(均P>0.05)。EAC组中GPR30和EGFR表达呈正相关(r=0.308,P<0.05)。结论:GPR30和EGFR的过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相关。GPR30和EGFR在子宫内膜腺癌中表达呈正相关,两者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GPR30和EGFR可能成为治疗子宫内膜癌更为有效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EH)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行全子宫切除术后病理升级为子宫内膜癌(E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159例因AEH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病理情况分为非EC组134例(84.3%)、EC组25例(15.7%),分析其术后病理升级的高危因素。结果:与非EC组相比,EC组肥胖、绝经、异常子宫内膜血流信号及糖尿病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OR=3.196,95%CI:1.147~8.902,P=0.026)及糖尿病(OR=3.866,95%CI:1.019~14.673,P=0.047)是AEH患者术后病理升级为EC的危险因素。结论:AEH患者并发EC的发生率较高,对于合并肥胖及糖尿病的患者更应引起重视,术前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探讨子宫腺肌病/卵巢异位囊肿患者外周血炎性指标变化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为子宫腺肌病/卵巢异位囊肿抗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来自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收治的子宫腺肌病手术患者58例(子宫腺肌病组)、卵巢异位囊肿手术患者37例(卵巢异位囊肿组),健康女性47例(对照组),于增生期抽取外周血,检测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和肿瘤相关抗原浓度,分析炎性压力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子宫腺肌病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eu)、Neu%、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白细胞介素6(IL-6)、IL-8、CA199、CA125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子宫腺肌病组外周血血红蛋白(HGB)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88.50,P=0.00)。卵巢异位囊肿组外周血Neu、Neu%、NLR、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A199和CA125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子宫腺肌病中度痛经组外周血白细胞(WBC)、CA125高于轻度痛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子宫腺肌病重度痛经组外周血WBC、Neu、Neu%、NLR、IL-8和IL-6高于中度痛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子宫腺肌病重度痛经组外周血WBC、Neu、Neu%、NLR、IL-6、IL-8和CA125高于轻度痛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子宫腺肌病中、重度痛经组外周血HGB低于轻度痛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子宫腺肌病经量过多组外周血WBC、Neu、Neu%、NLR、IL-6、IL-8和CA125高于正常月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卵巢异位囊肿重度痛经组外周血IL-6、IL-8高于轻度、中度痛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肿瘤指标与外周血炎性指标在统计学上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子宫腺肌病/卵巢异位囊肿处于全身炎症压力状态,并与临床特征相关,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抗炎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患者实施手术室护理配合路径的效果。方法 选取4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均实施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手术室护理配合路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患者实施手术室护理配合路径效果显著,在手术指标、护理满意度、并发症方面优势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中应用垂体后叶素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6月于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因子宫黏膜下肌瘤行宫腔镜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的患者47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4例(术中于宫颈注射垂体后叶素加0.9%氯化钠)和对照组23例(术中于宫颈注射缩宫素)。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膨宫液用量、吸收量及手术前后血钠差值。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膨宫液用量、吸收量及手术前后血钠差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中应用垂体后叶素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视野清晰度,降低膨宫液用量,可有效预防经尿道前列腺电切综合征。  相似文献   

11.
宫腔镜双、单极电切割粘膜下子宫肌瘤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双极汽化切割粘膜下子宫肌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双极汽化切割粘膜下子宫肌瘤61例与单极电切割粘膜下子宫肌瘤65例,就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膨宫液量和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术前血红蛋白(HGB)、肌瘤大小、宫腔深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膨宫液量和术中并发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宫腔镜双极汽化切割术与单极电切割术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膨宫液量少、并发症少等优点,宫腔镜双极汽化切割术可替代单极电切割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宫腔填塞联合米索前列醇预防高危因素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有剖宫产产后出血高危因素产妇125例,随机分为A组(n=63)和B组(n=62)。A、B组所有患者均于胎儿娩出后给予子宫壁肌肉内注射缩宫素20 U、静脉滴注缩宫素10 U,手术结束后给予肛塞米索前列醇400μg。但A组另于胎盘娩出、宫腔清理后给予纱布填塞宫腔。观察术中、术后2 h、术后24 h出血量及手术时间、产褥感染、不良反应情况。结果:A组术中、术后2 h、术后24 h出血量分别为:150.3±42.3 ml,282.2±55.2 ml,355.8±92.5 ml;产后出血率为1.59%;B组术中、术后2 h、术后24 h出血量分别为:206.7±33.9 ml,456.2±75.3 ml,568.4±83.2 m1;产后出血率为12.90%;A组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而手术时间、产褥感染、不良反应情况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宫腔填塞纱布联合米索前列醇预防高危因素剖宫产产后出血疗效显著,可明显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住院病人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09年3月至2014年2月间因确诊功血为主要诊断而入住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病人158例。收集病人年龄等一般情况、血常规、B超及诊刮内膜病理资料进行分析。158例病人分为3个年龄组按照贫血程度比较。结果 ≤30岁住院病人发生重度贫血占46.9%,其次为>40岁组(32.9%)。>30~40岁组最低(27.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组间输血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30岁病人住院输血比例达到71.4%。不同年龄组间子宫内膜厚度及内膜异常增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子宫内膜厚度组间内膜异常增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在子宫内膜厚度超过12mm组,内膜异常增生率达53.3%,而<5mm组无子宫内膜异常增生发生。结论 功血住院病人的贫血情况和年龄明显相关;子宫内膜厚度对预测子宫内膜异常增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合并子宫肌瘤或(和)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合并子宫肌瘤或(和)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与单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2010年8月—2012年3月收治的29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合并子宫肌瘤者106例(35.6%,A组),合并子宫腺肌病者37例(12.4%,B组),同时合并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者48例(16.1%,C组),单纯子宫内膜癌者107例(35.9%,D组)。结果:A组、C组比D组的手术-病理分期早(Zc分别为2.10和2.06),肌层浸润浅(Zc分别为1.99和2.23),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阳性检测率高(χ2分别为10.83、5.78;7.75、4.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B组比D组的组织分化好(Zc分别为2.18和2.01),B组PR阳性检出率高于D组(χ2=3.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指标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组、B组和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组间的腹水细胞学阳性、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合并子宫肌瘤多属雌激素依赖性肿瘤,组织分化好,肌层浸润浅,高危因素较少。单纯性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较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第二代子宫内膜去除术诺舒(NovaSur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术后随访结果进行疗效分析。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宫腔镜中心使用诺舒治疗的70例异常子宫出血(AUB)患者,记录病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子宫内膜厚度、手术情况和术后随访症状改善情况。结果:①患者年龄28~54岁,平均(43.5±5.5)岁,有严重内科合并症者占27.1%(19/70),子宫长度(9.17±1.12)cm,诺舒主机工作时间55~179 s,平均(122.00±19.73)s,术时出血均小于10 mL;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②随访闭经率54.3%(38/70),有效率97.1%(68/70),再次手术率2.9%(2/70),宫腔积液率28.6%(20/70)。③术前与术后3个月血红蛋白(98.56 g/L vs. 115.27 g/L)及子宫内膜厚度(9.2 mm vs. 3.4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④子宫腺肌病与非子宫腺肌病患者诺舒治疗后闭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60,P=0.013)。结论:诺舒子宫内膜去除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安全、有效、疗效显著;子宫腺肌病可能是影响疗效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比较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和孕三烯酮2种方法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6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n=30)行宫腔内放置LNG-IUS治疗,对照组(n=30)给予口服孕三烯酮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痛经程度、月经量、子宫内膜厚度和体积及相关不良反应;痛经程度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痛经、月经过多以及子宫内膜增厚的疗效均良好,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VAS评分、月经量、子宫内膜厚度均明显减少,观察者和对照组间比较(除了治疗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停药后上述指标均有回升,而观察组均稳定维持低值;治疗后患者的子宫体积仅略有缩小,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有体质量增加、痤疮、潮热及肝、肾功能损伤等,而观察组的主要不良反应主要为放置后不规则阴道流血和闭经,阴道流血一般3个月后可以自行停止。观察组其余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相对略少,无统计学差异。结论:LNGIUS较孕三烯酮能更有效地治疗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症状,且不良反应少,具有长效、创伤小、可逆性和平均费用低的优势,且有避孕效果,可考虑作为首选的保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65例剖宫产后切口瘢痕妊娠病例诊疗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子宫下段剖宫产后切口瘢痕处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CSP患者的诊疗过程,按治疗方案分为直接手术组(A组,n=23)、介入+手术组(B组,n=21)、介入+化疗+手术组(C组,n=8)、化疗+手术组(D组,n=7)和直接化疗组(E组,n=6)。比较各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B、C组患者的胚囊大小、胚芽直径、血流指数、治疗前血β-hCG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但手术出血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D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住院金额均显著低于B、C组(P0.05)。结论:针对术前胚囊较大、血流丰富、血β-hCG水平较高的患者,介入+手术治疗子宫下段剖宫产后切口瘢痕处妊娠能显著减少患者出血量,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AND AIMS: The technique of endometrial resection by resectoscope represents a valid alternative to hysterectomy in patients with a high operating risk suffering from benign uterine bleeding and simple endometrial hyperplasia refractory to medical treatment or uterine curettag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monstrate the validity of the resectoscopic technique of endometrial ablation. METHODS: The authors performed endometrial ablation using a loop and roller resectoscope in a group of 24 women with refractory menorrhagia which failed to respond to other techniques of first choice.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obtained show the good tolerability of resectoscopic surgery by the patients who, for medical reasons, represented a high operating risk if subject to laparohysterectom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