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心电图特点及超声心动图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经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确诊的AHCM患者53例,全部接受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同时进行1个月至8年的随访.结果 53例AHCM患者均合并心电图异常和超声心动图异常改变,伴胸前导联巨大T波倒置0.2 mV或以上,以V3~V4最明显者41例(77.4%);左胸V4~V6导联R波电压增高,但RV4>BV5RV6者36例(67.9%);ST段压低,以V3~V4最明显者41例(77.4%);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心尖部肥厚均≥15 mm.结论 AHCM的诊断主要依靠超声心动图,结合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对AHCM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患者的心电图(ECG)特征性改变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35例AHCM患者的ECG及超声心动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5例超声心动图示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尖部肥厚伴心尖部心腔狭小;ECG均有特征性改变,主要表现为胸前导联(V3~V6导联)巨大倒置的T波0.2~0.3mV或以上,以V3~V5导联最为明显,并常伴左胸导联ST段压低0.05~0.40 mV,V3-V5导联R波振幅增高,均无异常Q波.结论 ECG特征性改变是AHCM的主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住院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方法对1988年5月-2008年1月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和东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的住院患者76例,分析其心电图特点。结果按肥厚的部位分为单纯室间隔肥厚或室间隔肥厚为主组(46例)、单纯心尖肥厚组(14例)、单纯游离壁肥厚组(6例)和弥漫性肥厚组(10例)。室间隔肥厚为主组患者中,23例(50.0%)存在病理性Q波,其中室间隔厚度超过2.0cm者10例(42.5%);而在另23例无病理性Q波患者,间隔厚度超过2.0cm者仅5例(21.7%)。单纯心尖肥厚组和单纯游离壁肥厚组均仅1例心电图存在病理性Q波。QRS渡群宽度在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6例患者中,心电图符合左室肥厚(Sv1+Rv5≥4.0mV)诊断标准的23例(30.3%),符合Rv4〉Rv5〉Rv6(或Rv3〉Rv4〉Rv5)者34例(44.7%),ST—T改变共71例(93.4%),ST段下移超过0.1mV者53例(69.7%),T波深倒置振幅超过0.5mV者30例(39.5%)。T波深倒置在心尖肥厚组多于室间隔肥厚组(P〈0.05),但T波倒置深度与心尖肥厚程度无相关(r=-0.242,P〉0.05)。室间隔肥厚为主组中梗阻型和非梗阻型各项心电图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理性Q波多出现在室间隔肥厚为主型患者,T波深倒置在心尖肥厚组多于间隔肥厚组,但T波倒置深度与心尖肥厚程度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4.
29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临床特点及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肌显像及左心室造影等方法,诊断29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结果29例心电图显示胸导联V3~V5显著T波倒置,ST段压低和R波振幅增高,分别占82.75%、65.52%和72.41%(P<0.01)。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乳头肌以下心尖部心肌明显增厚为16~32 mm(平均21.40mm)。17例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提示左室心尖部心肌肥厚,其中13例呈“黑桃”样特征性改变,冠脉正常。结论心电图胸导联T波深倒伴有ST段压低和R波电压增高,除外高血压病后,应高度怀疑AHCM,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而确诊本病。对诊断困难者,应进一步检查核素心肌显像、心脏核磁共振或冠状动脉与左室造影,以资确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36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特点,探讨心电图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肥厚型心肌病(非对称型肥厚20例、对称型肥厚16例、心尖肥厚型32例)的心电图并与彩色多普勒(CDBFI)对照分析。结果 心电图异常发生率91.8%(R波电压增高、ST-T改变、异常Q波),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呈现Rv3-v5振幅增高,Q波消失,ST段压低以V3-V5显著,T波对称性倒置(Tv4≥Tv5〉Tv3);其他两型异常Q波、ST-T改变发生率及部位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具有特征性改变,结合超声心动图可提高对其他类型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HCM)患者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特点,为AHCM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AHCM患者资料(观察组),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心电图以及超声心动图的特点。结果心电图检查显示,AHCM患者左胸前导联R波增加,AHCM患者其I、a VL以及V2~V6导联R波均出现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尖部心肌厚度、左心房舒张期内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超声心动图参数检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心电图以及超声心动图对于AHCM的诊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率,但是二者均存在一定的漏诊情况,可联合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多层螺旋CT(MSCT)对伴巨大倒置T波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诊断价值.方法 16例伴巨大倒置T波的AHCM患者(AHCM组)行MSCT、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检查,其MSCT结果与30例无心肌增厚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MSCT均正确诊断AHCM,超声心动图10例漏诊.MSCT图像上AHCM组舒张末期左心室心尖部厚度(LVA)为(21.3±3.6) mm,舒张末期LVA/左心室基底段后壁厚度(LVPW)为2.2±0.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 ± 1.6) mm和0.9±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SCT能准确诊断伴巨大倒置T波的AHCM,实现了心脏解剖和冠状动脉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的临床及心电图特点.方法 对诊断为ARVC的11例患者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重点对心电图的改变进行研究总结.结果 11例经临床确诊的ARVC患者心电图均出现室性心律失常;5例合并房性心律失常;8例出现右束支阻滞和QRS波群时限≥110 ms及V1~V3导联T波倒置;7例肢体导联低电压;3例V1、V2导联可见Epsilon波.2例发生猝死,7例植入人工起搏器,2例长期药物维持.结论 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结合病史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有助于诊断ARVC.  相似文献   

9.
王倩  黄进  丁畅 《现代保健》2012,(30):111-112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0例AHCM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左心室造影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30例AHCM均伴有心电图异常。心脏超声提示心尖部心肌肥厚24例,占约80%,左心室造影22例,20例见特征性改变,阳性率约90.9%。结论: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左心室造影均对AHCM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检人群SⅠSⅡSⅢ综合征的心电图特征。方法选取肢体导联标准Ⅰ、Ⅱ、Ⅲ导联的QRS波群同时存在s波的心电图185例,分析标准Ⅰ、Ⅱ、Ⅲ导联的S波的特点和额面心电轴及其他导联、年龄、性别、体型、病史的相关参数。结果185例中130例心电轴正常(70.27%),以Ⅰ、Ⅱ、Ⅱ导联R/S均〉1为主有7l例(54.62%),没有出现3个导联R/s〈1;11例额面心电轴位于无人区心电轴,3个导联R/s〈1有10例(90.9%),没有出现1个导联R/s〈1,年龄45岁以下多见;35例心电轴左偏,9例心电轴右偏心电图,同时都伴有一、二项心电图异常改变。结论SⅠSⅡSⅢ综合征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部分见于正常变异,少数其心电轴落入无人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特点,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为提高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为观察组,20例健康体检且一切正常的志愿者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并对异常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二者的关系。结果: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结果均有一定的异常。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心尖心肌厚度与R波最大波幅、左室后壁厚度与R波最大波幅正相关(r值分别为0.7428、0.7254,P〈0.05)。心尖心肌厚度与ST段压低深度、心尖心肌厚度与T波倒置深度与负相关(r值分别为-0.6735、-0.6649,P〈0.05)。结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表现,而且两者的多种异常表现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高血压病合并不明原因胸痛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探讨心电图在此类患者中的诊断参考价值.方法 运用冠状动脉造影,将139例高血压病伴不明原因胸痛患者分为单纯高血压病组(82例)及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组(57例),对两组患者静息心电图ST-T改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39例高血压病伴不明原因胸痛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57例(41.0%),以单支和左前降支病变为主.两组患者静息心电图比较:ST段下移≥0.10 mV、ST段下移以V4-6导联为主并涉及V1-3导联、ST段延长(≥0.16 s)、T波倒置及冠状T波分别在两组中所占比例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高血压病伴不明原因胸痛患者,当静息心电图出现ST段下移≥0.10 mV,以V4-6导联为主涉及V1-3导联,ST段延长(≥0.16 s),T波倒置及冠状T波改变时,对诊断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夏伟  李乔华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12):1695-1697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模拟导联(Mason—likar导联)与常规导联心电图对心电轴和心电位判定的差别。方法222例患者分别按照常规导联与Mason—likar导联记录体表心电图,分析二者对心电轴和心电位的判定结果。结果(1)Mason—likar导联测出的P波、QRS波及T波心电轴较常规导联时测得的心电轴明显右偏(P〈0.01)。(2)Mason—likar导联对直位、横位、半直位、半横位、不定位的判定与常规导联的符合率及总符合率分别为29%、81%、0%、10%、24%及28%。(3)Mason—likar导联测得的Ⅰ导联、aVL导联R波电压较常规导联心电图时变小而Ⅱ导联、Ⅲ导联、aVF导联R波电压变大(P〈0.01)。结论利用Mason—likar导联心电图对心电轴的判定较实际心电轴常偏右;利用Mason—likar导联心电图对心电位的判定与实际心电位符合率甚低。  相似文献   

14.
骆迎春  章鸣  周启昌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11):1518-1520
目的通过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确诊、误诊及漏诊病例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提高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超声科检查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71例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手术病理结果及治疗后追踪结果对照,提高超声检查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水平。结果在超声心动图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71例患者中,62例超声心动图发现瓣膜赘生物形成,有7例未发现赘生物(超声心动图赘生物假阴性患者)。其余2例为误诊。超声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阳性率97.2%(69/71),赘生物超声漏诊率为9.9%(7/71),误诊率为2.8%(2/71)。结论超声心动图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准确率高,对3mm以上的心内赘生物的诊断有较高敏感性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尹燕霞 《职业与健康》2008,24(22):2493-2494
目的分析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探讨T波变化对诊断肥厚型心肌病(HCM)的意义。方法对经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61例HCM患者的ECG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心电图T波倒置47例,占77.0%(47/61);伴ST段下移者17例,占27.9%(17/61);单纯ST段下移不伴T波倒置者仅2例,占3.3%(2/61)。非室间隔肥厚型及全心肥厚型患者心电图T波倒置为100%,室间隔肥厚型T波倒置占57.4%(35/61)。结论固定性T波倒置高度提示HCM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患儿心电图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45例新生儿窒息患儿按窒息程度分为重度窒息组19例,轻度窒息组26例,所有45例新生儿窒息患儿均采用日本光电12导心电图机记录常规肢体导联,V1、V3、V5导联,长Ⅱ导联心电图,并分别测定静脉血清钠、钾、钙、镁、氯离子浓度。结果45例新生儿窒息患儿有18例合并电解质紊乱,有26例心电图表现为异常,心电图异常表现主要为广泛T波改变14例,ST段延长和/或Q-T延长9例,窦性心动过缓8例,窦性心动过速6例,ST段移位4例等。重度窒息组心电图异常率高于轻度窒息组,合并电解质紊乱组心电图异常率高于未合并电解质紊乱组。结论心电图是窒息新生儿心肌损害的重要辅助诊断依据,心电图异常与窒息程度及合并电解质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17.
樊利生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10):1391-1392
目的探讨心电图改变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作用及心电图诊断要点。方法选择本院就诊的47例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和心电图变化。结果47例心电图均有改变,其中窦性心动过速27例(57.4%),房性早搏3例(6.3%),心房颤动3例(6.3.%),肺性P波3例(6.3%),SⅠQⅢTⅢ现象12例(25.5%),完全性右柬支传导阻滞和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8.5%)。结论通过对心电图的变化分析,对诊断肺栓塞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超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16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常规行心脏超声检查发现有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患者,分为前侧壁组(102例)、下后壁组(71例)和心尖部组(43例),并与他们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状动脉造影异常者157例,总阳性率为72.7%。其中前侧壁组84例,阳性率为82.4%;下后壁组49例,阳性率69.0%;心尖部组24例,阳性率为55.8%。前侧壁组阳性率显著高于下后壁组和心尖部组。结论不同部位超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不同,前侧壁高于下后壁和心尖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心电图监测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76例陈旧性心肌梗死作为研究组,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心电图检查,记录十二导联心电图的数据及图形,计算不同心电图指标[碎裂QRS波(fQRs)、病理性Q波]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将研究组患者中心电图诊断正确和诊断错误者分为诊断正确组和诊断错误组,分析诊断错误与年龄、性别、心肌梗死部位、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 fQRs、病理性Q波、fQRs+病理性Q波的敏感度分别为72.46% (200/276),30.07% (83/276),86.59% (239/276),特异度分别为93.00% (93/100),99.00% (99/100),92.00% (92/100),准确度分别为77.93% (293/376),48.40%(182/376),88.03%(331/376),fQRs+病理性Q波的敏感度、准确度与fQRs、病理性Q波比较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正确组(239例)与诊断错误组(37例)的性别构成、年龄、梗死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正确组单支病变发生率37.2%(89/239),2支病变发生率37.2%(89/239),3支病变发生率25.5%(61/239),诊断错误组分别为18.9%(7/37),24.3%(9/37),56.8%(21/37),诊断正确组与诊断错误组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电图监测对于早期确诊陈旧性心肌梗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fQRs+病理性Q波诊断具有更高的准确度,但仍存在一定漏诊,影响漏诊的因素是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年龄、性别、心肌梗死部位无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患儿同步12导联心电图T波变化。方法MCLS患儿62例,年龄0.5~11.0(3.83±2.45)岁,随机匹配79例健康儿童为对照。采用广东中山SR-1000A心电综合自动分析仪描记同步12导联体表心电图,每个采样点为2ms,常规采集稳定波形30s后分类编号存入计算机建立文件档案。增益10mm/mV,纸速25mm/s。计算机回放同步12导联心电波形,选择窦性心律时波形清晰的3个心动周期,人工干预准确定点后测量T波振幅,取其平均值。T波振幅测量采用QRS波起始部位作参考水平线,双相T波振幅为正相振幅与负相振幅代数和。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理统计。结果川崎病组较对照组心电图T波振幅在Ⅰ、aVL、V1、V2、V6导联稍降低(P〉0.05),但在Ⅲ导联明显增高(P〈0.05)。结论同步12导联心电图T波能客观地反映MCLS患儿的心肌供血,可指导临床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