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非糖尿病性巨大儿相关因素.方法 对78例非糖尿病性巨大儿孕妇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孕周、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长、孕末体重指数、分娩方式、胎儿性别、新生儿出生时血糖进行回顾性多因素分析.结果 孕妇孕前体重指数(22.51±3.33)kg/m2,孕末体重指数(30.28±3.76)kg/m2,孕期体重平均增长(20.41±7.67)kg;职业中无业者占56.41%(44178);高中及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孕妇占70.51%(55/78).孕前体重指数、职业、文化程度、孕周对非糖尿病性巨大儿有显著影响(P<0.01或<0.05).结论 非糖尿病性巨大儿的发生与孕前体重指数、职业、文化程度、孕周相关;重视孕产妇的围生期保健、指导合理的孕期营养及体力活动、防止孕期体重的过度增长、适时终止妊娠可以降低非糖尿病性巨大儿的发生,从而降低围生期母儿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孕妇体重与妊娠糖尿病及巨大儿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评价孕期体重增长与妊娠糖尿病(GDM)和巨大儿的关系,对孕期体重增长的合适范围提出建议。方法:选择我院产科登记的GDM孕妇73例作为研究组,以同期无并发症的孕妇73例作为对照组,定期检查至分娩。结果:孕前和分娩前平均体重,孕前超重型和肥胖型人数,孕期体重增长≥20kg的人数GDM组多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体重增长>15kg巨大儿发生GDM组为28.57%(14/49),对照组为9.38%(3/32),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体重增长≤15kg巨大儿发生GDM组为0,对照组为4.62%(3/65),孕期对照组平均体重增长14.44kg,GDM组平均体重增长18.20kg。结论:孕前体质指数增大与GDM发生有关,孕期的体重超增与巨大儿发生有关,孕妇的体重增长>15kg巨大儿发生明显增加,故建议整个孕期体重增长的合适范围应控制在10-12.5kg。  相似文献   

3.
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体重增长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和孕期体重增长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方法2006年7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2734例于四川I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住院分娩且病历资料完整孕妇,按孕前体重指数分组。体重指数〈16.75kg/m2,纳入低BMI组(n=51),体重指数为(16.75~23.71)kg/m2纳入正常BMI组(n=2330),体重指数〉23.71kg/m2,纳入高BMI组(n=353)。根据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推荐的孕期适宜体重增长模式,将孕期体重增长分为三类:体重增长〈13.13kg,体重增长为(13.13~20.25)kg和体重增长≥20.25kg。将正常BMI组与高BMI组孕妇分别按体重增长进一步分为三个亚组,分析孕妇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体重增长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结果低BMI组、正常BMI组和高BMI组孕妇孕前体重指数与新生儿体重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128(P〉0.05),0.138(P〈0.01)和0.126(P〈0.05)。低BMI组、正常BMI组和高BMI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体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29(P〈0.001),0.236(P〈0.001)和0.195(P〈0.001)。正常BMI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13.13kg亚组1与正常BMI组体重增加为(13.13~20.25)kg亚组1比较,巨大儿发生的OR=0.617,95%CI:0.424~0.864(P〈0.01)。正常BMI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20.25kg亚组1与体重增加为(13.13~20.25)kg亚组1比较,巨大儿发生的OR=1.622,95%CI:1.116~2.356(P〈0.01)。正常BMI组中,各体重增长亚组比较,低体重儿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高BMI组中,各体重增长亚组比较,低体重儿、巨大儿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孕妇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为降低巨大儿发生率,正常体重指数组孕期体重增加不宜超过20.25kg。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质指数及孕期增重情况对妊高征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监测2412例足月单胎初产妇孕前的身高、体重和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并随访妊高征、巨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情况。结果:孕前高体重组孕妇妊高征和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体重组和理想体重组(P〈0.001);低体重组孕妇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理想体重组和高体重组(P〈0.001);无论孕前体质指数如何,当孕期体重增加≥18kg时妊高征和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01);当孕期体重增加〈9kg时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01)。结论:孕前体质指数和孕期增重是妊高征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重要影响因素,提倡定期产前检查及重视母亲孕期体重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南汇区流动孕妇不同孕前、产前体重指数(BMI)及孕期体重指数增长(BMI△)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巨大儿、低体重儿发生的关系。方法对在本院产检或转入本院产检并在本院分娩的485名单胎流动孕妇,通过计算其体重指数(BMI),包括孕前、产前BMI及孕期体重指数增长(BMI△),按孕前BMI〈18.5(消瘦型),18.5≤BMI〈23(均衡型)。BMI≥23(肥胖型);产前BMI〈26.26≤BMI〈32.BMI≥32:BMI△〈5,5≤BMI△〈8,BMI△≥8分别分成3组.分析不同孕前、产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指数增长情况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巨大儿、低体重儿发生的关系。结果孕前、产前(BMI)及孕期体重指数增长(BMI△)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关系.即孕前、产前BMI及BMI△越大,新生儿出生体重越重;与巨大儿发生呈正相关关系,即孕前、产前BMI及BMI△越大,巨大儿的发生越多;与低体重儿发生呈负相关关系,即孕前、产前BMI及BMIA越大,低体重儿的发生越少。结论孕前、产前BMI及孕期BMI△三者对新生儿出生体重有屁著的影响。孕期应加强产检.合理营养与适当的营养控制,避免过多的能量摄入.指导合理运动。积极控制胎儿体重.使孕妇获得满意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指数及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孕妇81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孕前及孕期体重增幅不同组别之间妊娠并发症、妊娠结局发生率的差异。结果810例孕妇孕前消瘦组132例(16.30%)、体重正常组518例(63.95%)、超重组94例(11.60%)、肥胖组66例(8.15%);孕期体重增加<15 kg 组102例(12.59%)、体重增加15~20 kg组540例(66.67%)、体重增加≥20kg组168例(20.74%);孕前超重、肥胖及孕期体重增加≥15 kg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产程阻滞、剖宫产、巨大儿、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均高于体重正常组及体重增加<15 kg 组(P〈0.05)。结论孕前体质指数和孕期体重增长过多与妊娠期间的并发症、不良妊娠结局存在直接关系,应控制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的涨幅,实现全面化的体重管理减少避免妊娠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浦口区产妇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长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开展孕期保健指导。方法收集并回收浦口区《江苏省围产保健手册》,统计孕前体重、孕前体重指数等孕妇自身指标;统计出生体重、出生孕周等胎儿指标;记录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巨大儿产后出血、剖宫产发生率。分析孕妇消瘦组(BMI18.4 kg/m~2)、正常组(18.5kg/m~2≤BMI23.9 kg/m~2)、肥胖组(BMI≥24 kg/m~2)与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产后出血、巨大儿发病关系。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统计产妇资料399份,消瘦组45例,正常组292例,肥胖组62例;孕妇肥胖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消瘦组和正常组(均P0.05),低体重组的孕妇年龄低于肥胖组。结论做好孕期保健指导,控制孕前体重增长可有效降低妊高症、糖尿病和巨大儿的发生,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孕前身体质量指数( BMI)和孕期体重增长对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2012年1至12月在六安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300例阴道分娩和300例剖宫产足月单胎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剖宫产组孕前身体质量指数高于阴道分娩组(t=3.37,P<0.01),孕前身体质量指数<18.5kg/m^2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孕前身体质量指数>18.5kg/m^2者,χ^2=11.04,P<0.01;剖宫产组孕期体重增幅高于阴道分娩组(t=13.98,P<0.01),孕期身体质量指数增幅<4kg/m^2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孕期身体质量指数增幅在4~6kg/m^2之间和孕期身体质量指数增幅>6kg/m^2者(χ^2值分别为91.32和110.43,均P<0.01)。结论控制孕前体重和孕期体重增长可有效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发病的高危因素,为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4至9月在珠海市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行产前检查诊断的糖代谢异常孕妇(研究组)共108例,其中妊娠期糖尿病(GDM)75例、妊娠糖耐量异常(GIGT)33例;收集同期糖代谢正常孕妇91例(对照组),对两组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各因素对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发病的影响。结果一般情况分析显示,糖代谢异常孕妇年龄、孕前身体质量指数( BMI)、孕期体重增长、孕次及产次均大于正常孕妇( t 值分别为-6.567、-4.818、-1.929、-3.231、-3.270,均P<0.05);糖代谢异常孕妇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42,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孕次、产次、文化程度、年龄≥30岁、孕前BMI≥24kg/m^2、糖尿病家族史、不良孕产史、高脂血症、反复发生霉菌性阴道炎( VCC)、孕期大量甜食、孕期大量水果、孕期锻炼等因素与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孕期大量甜食、孕期大量水果、糖尿病家族史、孕前BMI≥24kg/m^2、VCC、年龄≥30岁、孕期锻炼7个因素进入主效应模型,其中孕期锻炼为保护性因素,其他为危险因素。结论不合理饮食、糖尿病家族史、孕前超重、年龄≥30岁、反复发生霉菌性阴道炎为影响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发生的高危因素,孕期锻炼为保护性因素。对存在高危因素的妇女在产前检查时应加强监护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产妇孕期体重增长的适宜范围及其与出生体重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产科和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产科分娩的自然妊娠、单胎、足月产产妇资料。采集孕妇自身指标(年龄、孕周、文化程度、身高、孕前体重、分娩前体重、受孕方式、产次、既往疾病史)和胎儿指标(出生孕周、分娩方式、胎儿性别、出生体重、出生身长)。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重(kg)/身高(m)2。孕妇妊娠前BMI≥24.0 kg/m2为超重,18.4 kg/m2为低体重。足月分娩胎儿出生体重4 000 g为巨大儿。结果共收集1 103人产妇纳入本研究(低体重组192人、正常体重组761人、超重组150人)。巨大儿总发生率为6.3%。随着产妇年龄的增加,BMI也逐步升高。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孕期体重增长明显高于超重组产妇,前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低体重组(15.4±4.3)kg、正常体重组(15.5±5.1)kg、超重组(13.0±6.0)kg;虽然超重组产妇体重增长较少,但胎儿出生体重却明显高于其他2组产妇低体重组(3 261.2±341.9)g、正常体重组(3 387.9±383.7)g、超重组(3 469.6±408.2)g。低体重组孕妇自然分娩率最高(57.8%),其次为正常体重组(48.6%),超重组最低(40.0%)。采用四分位数方法,孕前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的孕期体重适宜增长范围为12.0~18.5 kg,超重组则为9.0~16.0 kg。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前BMI和孕期体重增长是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孕前BMI和孕期体重增长是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控制孕前BMI和孕期体重增长才能有效降低巨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孕前肥胖及孕期体重增长过度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孕前肥胖(体质指数> 28.0 kg/m2)及孕期体重增长过度(体重增长超过12.5 kg)的孕妇89例(观察组),并随机抽取孕前非肥胖及孕期体重非增长过度初产妇190例(对照组).观察两组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巨大儿和产妇产后出血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剖宫产率、新生儿体重、巨大儿和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8.3%(43/89)比20.0%(38/190)、(3865±1003)g比(3035±553) g、28.1%(25/89)比5.8%(11/190)、21.3%(19/89)比5.3%(10/190),P<0.01].结论 孕前肥胖及孕期体重增长过度对孕产妇和新生儿体重均产生不利影响.增加了分娩期并发症、巨大儿和剖宫产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孕妇体重与妊娠糖尿病及巨大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孕期体重增长与妊娠糠尿病(GDM)和巨大儿的关系,对孕期体重增长的合适范围提出建议.方法选择我院产科登记的GDM孕妇73例作为研究组,以同期无并发症的孕妇73例作为对照组,定期检查至分娩.结果孕前和分娩前平均体重,孕前超重型和肥胖型人数,孕期体重增长≥20kg的人数GDM组多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体重增长>15kg巨大儿发生GDM组为28.57%(14/49),对照组为9.38%(3/32),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体重增长≤15 kg巨大儿发生GDM组为0,对照组为4.62%(3/65);孕期对照组平均体重增长14.44 kg,GDM组平均体重增长18.20 kg.结论孕前体质指数增大与GDM发生有关;孕期的体重超增与巨大儿发生有关;孕妇的体重增长>15 kg巨大儿发生明显增加,故建议整个孕期体重增长的合适范围应控制在10~12.5 kg.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妊娠剧吐与正常孕妇的孕前体重指数(BMI)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2011—2013年在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因妊娠剧吐住院的孕妇60例(妊娠剧吐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期在该院产检且无妊娠呕吐的孕妇60例(对照组),详细记录两组孕妇的孕前体重、身高,计算其孕前BMI,分析妊娠剧吐与孕前BMI、血hCG的相关性。结果妊娠剧吐组和对照组8—12周血hCG分别为(131486.4±53504.4)mmol/L和(112383.2±57926.8)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妊娠剧吐组和对照组孕前BMI分别为(19.5±26)kg/m^2和(21.4±3.2)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妊娠剧吐与孕前BMI呈负相关(r=-0.239)。结论妊娠剧吐与孕前BMI呈负相关,妇女的孕前BMI越低,发生妊娠剧吐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孕前体重指数(BMI)与妊娠期糖尿病发生风险及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择取围生期孕产妇420例,调查孕前BMI、妊娠期糖尿病及妊娠结局。结果超重和肥胖孕妇发生GDM的风险显著增高;超重、肥胖孕妇的剖宫产率、早产率、巨大儿发生率高于体重正常孕妇;肥胖孕妇孕期体重增加水平、孕期BMI指数增加水平较体重正常孕妇低;超重孕妇新生儿血糖水平均较体重正常孕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BMI与G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孕前高BMI是GDM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MI)及孕期体重变化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系及对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分析2007年1月~2008年1月在该院门诊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孕妇590例。孕前体重指数BMI≥25者为孕前超重组共114例,BMI<25者为对照组共476例,比较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对于孕前正常体重者孕期体重增长按15 kg再分组比较对妊娠结局影响。结果:①孕前超重组在糖尿病筛查、糖耐量试验(OGTT)异常率、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生率、宫高+腹围≥140cm的比例及巨大儿、产钳助产、剖宫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②孕前正常体质量者孕期体重增加≥15 kg者上述指标也高于孕期体重增加<15 kg者(P<0.05);③孕期食用水果多的6、7、8月孕妇糖筛、OGTT异常率明显高于其他月份(P<0.01);④偏爱吃维生素C水果的孕妇,巨大儿发生率高(P<0.01)。结论:控制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可减少GDM的发生及降低剖宫产率。孕前、孕期应均衡饮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分娩巨大儿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常规产检并分娩巨大儿的孕妇89例为病例组,同期分娩正常体重儿的孕妇390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孕妇年龄、孕前体型、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孕36周宫高及腹围水平等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年龄≥35岁、孕前体质指数(BMI)≥24.0、妊娠期糖尿病、孕期总体重增长超过16 kg、孕36周腹围身高比≥0.66是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期糖尿病、孕36周腹围身高比、孕期体重增长与巨大儿的发生有关。对孕36周宫高及孕36周宫高+腹围进行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结果显示两者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6及0.751(P<0.01);当孕36周宫高临界值为36 cm时,灵敏度为0.755,误诊率为0.124,而孕36周宫高+腹围临界值为140 cm时,灵敏度为0.663,误诊率为0.225。结论:分娩巨大儿的危险因素多样,尤其是针对孕前体型超重、高龄的孕妇更应加强孕期健康宣传教育及高危监测管理,控制其体重增长,预防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关注其宫高及腹围的变化。以孕36周宫高临界值为36cm来评估巨大儿发生的预测价值比孕36周宫高+腹围临界值为140 cm在灵敏度及误诊率方面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孕妇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变化对产科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孕足月、单活胎初产妇进行前瞻性调查研究,根据孕妇的孕前身高、体重计算其体重指数,记录其孕期体重增加数;分娩后,记录有无妊娠并发症以及分娩并发症。按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增重数分别将孕妇分组,并比较各组间产科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在孕期增重≥12 kg时较孕期增重<12 kg时高;(2)随着孕前体重的增加,妊娠期糖尿病、产程阻滞、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巨大儿均增加;其中当孕期体重增加巨大儿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均增加;(3)对孕前及整个孕期体重的控制可以减少妊娠期并发症及分娩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可以降低剖宫产率,改善母儿预后,对临床孕期保健有重要指导意义。(4)不同孕前体重有不同孕期增重的适宜范围,能减少产科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最终产前体重控制在适当范围,可为妊娠期肥胖标准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孕前不同体重指数(BMI)妇女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12月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建档、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单胎足月孕产妇资料,包括年龄、身高和孕前体重,分娩前体重,分娩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等指标。结果4927例孕妇孕期平均体重增加(16.5±4.3)kg,胎儿出生体重平均为(3402.3±381.8)g,剖宫产率为34.7%。孕妇体重增加过多组、适中组和不足组的比例分别为32.9%、53.3%和13.8%,孕前不同 BMI 各组体重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孕前 BMI 增加,孕期增重数值呈下降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期体重增加与胎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r =0.26)。分娩适宜胎龄儿3933例,孕前低体重组、孕前正常体重组、孕前超重组和肥胖组孕期增重适宜范围分别为14.0~19.0 kg、14.0~19.0 kg、11.5~17.0 kg 和8.0~16.5 kg,超过美国 IOM推荐范围,孕期体重增加的中位数(P50)分别为17.0 kg、16.0 kg、14.0和12.0 kg,孕期体重平均增加15.0kg(P50)。结论孕前 BMI、孕期孕妇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孕期体重增加超过 IOM推荐范围,做好孕期体重管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20周前的体重增长与妊娠期高血压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对自2013年1月至2013年4月在北京妇产医院进行常规产前检查并在本院分娩的1263例孕妇进行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的孕妇,对照组为血压正常的孕妇。收集年龄、身高、孕前体重、分娩前体重、妊娠期体重记录、高血压家族史、孕次、产次等资料,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病例组的孕期总增重(17.94.5kg)高于对照组(16.44.4kg),t=2.54,P=0.01;病例组的妊娠20周前体重增长(6.12.8 kg)也高于对照组(5.03.1kg),t=2.72, P=0.01。按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分组后,对于BMI<24 kg/m2的孕妇,病例组的孕期总增重和妊娠20周前的体重增长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于BMI≥24 kg/m2的孕妇,病例组的孕期总增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妊娠20周前的体重增长与对照组相比虽然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年龄、孕前BMI、孕次、产次、高血压家族史、测量体重时的孕周等混杂因素后,妊娠20周前的体重增长每增加1kg,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的风险增加12.5%(95%可信区间为1.038~1.220,P=0.004)。结论妊娠20周前的体重增长是妊娠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控制妊娠20周前的体重增长对于预防妊娠期高血压可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孕前BMI<24 kg/m2的孕妇。  相似文献   

20.
孕妇体重状况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肥胖人群有增加的趋势,肥胖孕妇也明显增加,并由此带来一系列不良妊娠结局。为了解孕妇体重状况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本文选择孕前肥胖(BMI≥25kg/m^2)及孕期体重增长过度(孕期体重增长≥15kg)的孕妇作为观察对象,并对其妊娠期、分娩期并发症的发生、胎儿体重、产程及其分娩方式关系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