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全凭静脉麻醉中持续输注顺苯磺酸阿曲库铵(Cis)的药效学特点.方法 选择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四组,每组各15例.Ⅰ、Ⅱ、Ⅲ组麻醉诱导后持续泵注Cis1.0、2.0、3.0μg/(kg·min),Ⅳ组间断静脉注射Cis 0.1 mg/kg.术中采用四个成串(TOF)刺激模式监测肌松效果.记录各组患者术中TOF值(TOFR)及停药后TOFR从0恢复到25%的时间(临床作用时间),从0恢复到75%和从0恢复到90%的时间(体内作用时间)以及从25%恢复到75%的时间(恢复指数).结果 Ⅰ、Ⅱ组Cis用药量[(59.1±9.6)、(116.7±11.5)μg/kg]比Ⅲ组[(174.9±23.1)μg/kg]和Ⅳ组[(177.2±20.4)μg/kg]显著减少(P<0.01),而Ⅲ、Ⅳ组cis用药量相近(P>0.05);术中Ⅰ、Ⅱ、Ⅲ组患者TOFR的最大值(TOFRmax)[(18.5±3.6)%、(6.4±2.7)%、0]明显小于Ⅳ组[(25.0±0.0)%](JP<0.01);临床作用时间和体内作用时间均短于Ⅳ组(P<0.01);肌松恢复指数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Cis剂量的增加,各组TOFRmax相应减小(P<0.01),临床作用时间和体内作用时间相应延长(P<0.05).结论 静脉持续输注Cis无药物蓄积作用,恢复指数无延长,肌松恢复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2.
阿曲库胺持续静脉输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鹏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2):282-283
目的探讨阿曲库胺持续静脉输注的可行性及药效特点。方法将40例拟行择期手术的全麻患者在静脉诱导插管后随机分成2组,1组(20例)给予阿曲库胺0.5mg/kg诱导后,T1恢复至10%时开始连续静脉泵注阿曲库胺,根据肌松监测调节泵注速度,将T1维持在10%~25%;U组(20例)给予阿曲库胺0.5mg/kg诱导后,T1恢复到25%时追加阿曲库胺1/4负荷剂量(0.07mg/kg)维持肌松,记录2组术毕恢复过程和阿曲库胺总用量。结果Ⅰ组平均泵注速度为(3.97±1.48)ug/(kg·min),与Ⅱ组单位时间的用药量(4.51±1.79)ug/(kg·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过程中,恢复指数及停药至T1恢复至75%时间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曲库胺持续静脉输注较间断给药具有用药量小,恢复快的优点,可安全用于长时间的全身麻醉中维持肌肉松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顺苯磺阿曲库铵应用于不同年龄患者的肌松效果。方法择期手术患者180例,ASA分级Ⅰ~Ⅱ级,按年龄分为50~60岁组(Ⅰ组)、61~70岁组(Ⅱ组)和70岁以上组(Ⅲ组),每组再分别按2倍95%有效量(ED95)或3倍E风分组,共六组(Ⅰ2、Ⅰ3、Ⅱ2、Ⅱ3、Ⅲ2、Ⅲ3组),每组各30例。连续监测ECG、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ICTCO2)、HR及拇内收肌诱发肌颤搐反应的变化。患者入睡后开启电刺激,将肌颤搐的高度调节至100%,稳定后单次静脉注入2倍ED95或3倍ED。的顺苯磺阿曲库铵,待四个成串刺激(TOF)的T1为0时行气管插管,并对插管条件进行评级。观察阻滞起效时间、TOF无反应期、阻滞维持时间、肌松恢复时间及体内作用时间。结果Ⅰ3、Ⅱ3、Ⅲ3组患者插管条件为优的比率(93%、90%、80%)明显高于Ⅰ2、Ⅱ2、Ⅲ2组(67%、60%、60%),P〈0.05。Ⅰ3、Ⅱ3、Ⅲ3组阻滞起效时间显著短于Ⅰ2、Ⅱ2、Ⅲ2组(P〈0.05),且Ⅰ2组和Ⅰ3组较其他组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Ⅰ3、Ⅱ3、Ⅲ3组的TOF无反应期、阻滞维持时间、体内作用时间明显长于Ⅰ2、Ⅱ2、Ⅲ2组(P〈0.05);Ⅱ2、Ⅲ2组TOF无反应期、阻滞维持时间、体内作用时间明显短于Ⅰ2组(P〈0.05);Ⅱ3、Ⅲ3组TOF无反应期、阻滞维持时间、体内作用时间明显短于Ⅰ3组(P〈0.0S);但是肌松恢复时间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顺苯磺阿曲库铵3倍ED95应用于不同年龄患者均是安全有效的,其起效和插管条件均优于2倍ED95肌松恢复时间与剂量、年龄关系不大。增龄对单次静脉注射顺苯磺阿曲库铵的药效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顺苯磺酸阿曲库铵和维库溴铵在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肌松作用。方法选择4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年龄24~47岁,ASAI或Ⅱ级。分为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组(I组,n=20)和维库溴铵组(Ⅱ组,n=20)。分别予顺苯磺酸阿曲库铵或维库溴铵0.15mg/kg诱导,T1恢复5%时追加0.05mg/kg维持。观察心率、血压、全身皮肤、T1、TOF值变化。结果2组无明显血流动力学变化和皮肤潮红等现象。2组肌松作用起效时间、临床肌松维持时间、追加量后临床肌松维持时间、恢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组肌松药注毕到T1恢复75%时间较短(P〈0.05)。结论顺苯磺酸阿曲库铵与维库溴铵肌松强度相似,恢复更快,是适用于快通道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的肌松药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顺式苯磺阿曲库铵(阿曲库铵)和罗库溴铵在全凭静脉麻醉中单次不同诱导剂量的效果。方法80例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各20例,分别给予顺式阿曲库铵0.10mg/kg(CIS1组)和0.15mg,kg(CIS 2组),罗库溴铵0.6mg/kg(ROC1组)和0.9mg/kg(ROC2组)。监测心率、血压脉搏氧饱和度和全身皮肤情况以及四个成串刺激的变化,记录声门暴露分级以及气管插管条件评分。结果四组患者均未发生心率、血压明显变化及皮肤潮红。顺式阿曲库铵随剂量增大,阻滞起效时间Ecisl组为(285±58)s和CIS2组为(232±46)s]缩短(P〈0.01);不同剂量罗库溴铵的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为2倍95%有效药物剂量(ED95)时或同为3倍ED95时,罗库溴铵较顺式阿曲库铵起效快。两种肌松药均呈现剂量依赖性(P〈0.01);两种肌松药的2倍ED95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3倍ED95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余三组比较,CIS1组气管插管条件最差(P〈0.05)。四组患者肌松恢复时间和声门暴露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使用相同剂量时,顺式阿曲库铵的阻滞起效时间约是罗库溴铵的3倍,两者增加剂量后均可以缩短阻滞起效时间,两者肌松恢复过程相似。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效果,评价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嗜铬细胞瘤101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组49例,开放组52例,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术后拔管时间、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等。结果与开放组相比,腹腔镜组手术时间短[(99.3±36.2)minVS(154.5±75.0)min,P〈0.01];术中出血量少[(50/100—20)mlV8(300/587.5—200)ml,P〈0.01];输血率少[8.2%(4/49)VS30.8%(16/52),P〈0.01];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短[(3.08±1.47)dVS(4.98±2.13)d,P〈0.01];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短[(2.20±0.68)dVS(3.63±1.20)d,P〈0.01];术后住院时间短[(5.79±1.89)dVS(10.84±4.63)d,P〈0.01]。在并发症方面,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是微创、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模式输注瑞芬太尼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不全时上肢手术的临床效果,探讨最佳模式和安全性。方法84例ASA分级Ⅰ级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人工控制输注组(Ⅰ组)、靶控输注(TCI)组(Ⅱ组),每组各42例。两组均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不全后采用人工控制辅注或TCI瑞芬太尼。Ⅰ组瑞芬太尼以0.15ug/(kg·min)速度输注,5min后改为0.05ug/(kg·min),术中以0.01ug/(kg·min)速度递增或递减,最大剂量不超过0.08ug/(kg·min);Ⅱ组以血浆靶浓度2ug/L输注,术中以0.1ug/L浓度递增或递减,最大剂量不超过3ug/L。皮肤缝合时停止药物输注。记录患者在麻醉前(T0)、切皮时(T1)、切皮后10min(T2)、切皮后30min(T3)、缝合皮肤时(T4)的改良镇静,警醒评分(OAA/S)以及两组瑞芬太尼用量。观察患者呼吸抑制、心动过缓、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Ⅰ组瑞芬太尼用量[(310±32)ug]明显少于Ⅱ组[(387±63)u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各时间点OAM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内麻醉后各时间点OAA/S均明显高于T0(P〈0.05)。Ⅰ组的呼吸抑制发生例数(2例)明显少于Ⅱ组(8例)(P〈0.05)。结论瑞芬太尼人工控制输注比TCI更适合臂丛神经阻滞不全时上肢手术的清醒镇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一种损伤小、可靠、高效的小鼠气管内插管方法并滴定脂多糖制备急性肺损伤模型。方法80只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脂多糖组(LPS组)和对照组(Ns组)。气管内插管成功后分别滴定脂多糖(3mg/kg)和生理盐水(1.5ml/kg),记录插管一次成功率、最终成功率、存活率。24h后计数左肺肺泡灌洗液(BALF)中总细胞数,瑞氏染色进行细胞分类计数,BCA法测定总蛋白浓度,肺组织烘干后计算湿/于比,动脉血气分析测定血氧分压(PaO2)并计算氧合指数。结果改良式颈透视下插管一次成功率92.5%、最终成功率和存活率均为100%;LPS组BALF中总细胞数[(10.82±3.51)×105/mlVS(0.72±0.52)×105/ml,t=-6.294,P〈0.01]、多形核粒细胞占总细胞数比例[(93.93±1.77)%VS(2.2±0.91)%,t=-105.565,P〈0.01]、单个核粒细胞占总细胞数比例[(6.07±1.77)%vs(97.8±0.91)%,t=-105.565,P〈0.01]、总蛋白浓度[(0.49±0.13)mg/mlVS(0.29±0.11)mg/ml,t=-2.823,P〈0.05]、湿/干比值(4.60±0.18VS4.16±0.25,t=-4.793,P〈0.01)、动脉PaO2【(68.57±7.23)%VS(87.00±6.33)%,t=4.571,P〈0.01]和氧合指数[(326.53±34.43)mmHgVS(414.29±30.16)mmHg,t=4.571,P〈0.01]与N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式小鼠颈透视下气管内插管成功率高、损伤小,且滴定LPS3mg/kg成功制备了急性肺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居民不同体格测量指标与血压的关系,为高血压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对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较集中的4个社区中的376名40岁以上维吾尔族居民进行调查,测量身高、体重、腰围(WC)和血压,计算体质指数(BMI)和腰围身高比值(WHtR),同时探讨BMI、WC、WHtR与血压的关系。结果376名维吾尔族居民中,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29.79%和51.60%,高血压检出率为45.74%。分别以性别将WHtR以0.5、WC以85/80cm和BMI以24.0kg/m^2为切点进行分组后,WC≥85cm的男性SBP【(138.3±20.9)mmHg】、DBP[(82.3±12.1)mmHg]高于WC〈85cm的男性[分别为(124.7±16.3)和(74.0±7.3)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C≥80cm的女性SBP[(135.0±21.8)mmHg]、DBP[(77.9±10.5)mmHg]均高于WC〈80cm的女性[分别为(116.2±18.1)、(70.4±7.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MI≥24.0kg/m^2的男性SBP[(140.2±21.3)mmHg]高于BMI〈24.0kg/m^2的男性[(126.3±14.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8,P=0.001);BMI≥24.0kg/m^2的女性SBP[(136.7±21.9)mmHg]、DBP[(78.2±10.8)mmHg]均高于BMI〈24.0kg/m^2的女性[分别为(119.1±16.9)、(73.4±8.5)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WHtR≥0.5女性组的SBP[(134.8±21.8)mmHg]、DBP[(77.8±10.5)mmHg]均高于WHtR〈0.5组[分别为(116.6±19.5)和(70.5±8.3)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男性BMI与SBP呈正相关(r=0.180,P〈0.05),女性WHtR、WC、BMI均与SBP、DBP呈正相关(P〈0.01)。结论维吾尔族居民超重和肥胖问题显著,高血压检出率高,BMI、WC和WHtR与血压之间具有稳定的正向关系,WHtR在预测高血压的风险方面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不孕妇女外周血及宫颈黏液白细胞介素(IL)-1β、IL-2、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探讨IL.I8、IL-2、IL-6、TNF-仪与不孕妇女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生殖道支原体培养结果,将85例患者分为支原体阳性组(44例)与支原体阴性组(41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检测两组外周血及宫颈黏液IL-1β、IL-2、IL-6、TNF—α的水平。结果支原体阳性组与支原体阴性组比较,外周血IL-1β[(0.85±0.23)、(0.21±0.08)ug/L]、IL-6[(123.61±36.84)、(99.35±14.56)ug/L]、TNF-α[(1.45±0.57)、(1.08±0.18)u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L-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黏液IL-1β[(0.31±0.19)、(0.19±0.05)ug/L]、INF-α[(2.28±3.14)、(0.41±0.13)u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L-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黏液未检测出IL-6。结论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可引起生殖道局部和全身Th1相关因子水平的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顺苯磺阿曲库铵应用于不同年龄患者的肌松效果.方法 择期手术患者180例,ASA分级Ⅰ~Ⅱ级,按年龄分为50~60岁组(Ⅰ组)、61~70岁组(Ⅱ组)和70岁以上组(Ⅲ组),每组再分别按2倍95%有效量(ED95)或3倍ED95分组,共六组(Ⅰ2、Ⅰ3、Ⅱ2、Ⅱ3、Ⅲ2、Ⅲ3组),每组各30例.连续监测ECG、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HB及拇内收肌诱发肌颤搐反应的变化.患者入睡后开启电刺激,将肌颤搐的高度调节至100%,稳定后单次静脉注入2倍ED95或3倍ED95的顺苯磺阿曲库铵,待四个成串刺激(TOF)的T1为0时行气管插管,并对插管条件进行评级.观察阻滞起效时间、TOF无反应期、阻滞维持时间、肌松恢复时间及体内作用时间.结果 Ⅰ3、Ⅱ3、Ⅲ3组患者插管条件为优的比率(93%、90%、80%)明显高于Ⅰ2、Ⅱ2、Ⅲ2组(67%、60%、60%),P<0.05.Ⅰ3、Ⅱ3、Ⅲ3组阻滞起效时间显著短于Ⅰ2、Ⅱ2、Ⅲ2组(P<0.05),且Ⅰ2组和Ⅰ3组较其他组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Ⅰ3、Ⅱ3、Ⅲ3组的TOF无反应期、阻滞维持时间、体内作用时间明显长于Ⅰ2、Ⅱ2、Ⅲ2组(P<0.05);Ⅱ2、Ⅲ2组TOF无反应期、阻滞维持时间、体内作用时间明显短于Ⅰ2组(P<0.05);Ⅱ3、Ⅲ3组TOF无反应期、阻滞维持时间、体内作用时间明显短于Ⅰ,组(P<0.05);但是肌松恢复时间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顺苯磺阿曲库铵3倍ED95应用于不同年龄患者均是安全有效的,其起效和插管条件均优于2倍ED95.肌松恢复时间与剂量、年龄关系不大.增龄对单次静脉注射顺苯磺阿曲库铵的药效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不同预注方法与插管剂量的顺阿曲库铵用于全麻诱导气管捕管的起效时间和安全性.方法 将80例ASA分级Ⅰ~Ⅱ级择期全麻腹部手术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每组20例,Ⅰ、Ⅱ、Ⅲ组分别预注顺阿曲库铵0.010 mg/kg(20% ED95)、0.015 mg/kg(30% ED95)、0.010 mg/kg(20% ED95),Ⅳ组预注0.9%氯化钠.4 min后给予插管剂量顺阿曲库铵:Ⅰ组0.140 mg/kg、Ⅱ组0.135 mg/kg、Ⅲ组0.190 mg/kg、Ⅳ组0.200 mg/kg.肌松监测仪监测拇内收肌四个成串刺激(TOF)和TOF的第一个肌颤搐(T1),当T1=0时,进行气管插管,记录预注间隔T1、TOF值及起效时间,并评价插管条件.结果 Ⅰ、Ⅱ、Ⅲ、Ⅳ组起效时间分别为(151.30±10.90)、(138.90±8.37)、(145.45±17.12)、(148.75±18.70)s.Ⅱ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Ⅰ、Ⅲ、Ⅳ组(P<0.01).在预注间隔内,四组T1和TOF均呈下降趋势,Ⅱ组出现TOF<90%.结论 顺阿曲库铵预注剂量0.010 mg/kg后给予插管剂量0.140 mg/kg的起效时间与有或无预注下插管剂量0.200 mg/kg相似,且预注间隔内不影响TOF值,故为首选.预注不能加快4倍ED95顺阿曲库铵起效时间.30% ED95的预注剂量在4 min的预注间隔出现TOF<90%,用于临床的安全性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液体扩容对剖宫产脊髓麻醉后低血压防治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脊髓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四组(n=15),组:麻醉前10 min开始匀速输注复方氯化钠(LR),100滴/min;组、组、组于麻醉即刻分别快速输注复方氯化钠、聚明胶肽、羟乙基淀粉,容量均为10 ml/kg.测量各时点血压变化并记录.结果 脊髓麻醉后15 min内,组、组、组与组相比平均动脉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组、组间比较平均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20 min,组、组与组相比平均动脉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与组,组与组相比平均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麻醉即刻扩容,晶体液和胶体液均可改善脊髓麻醉前期低血压状态,后期胶体液可能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观察降低全身麻醉诱导时雷米芬太尼的剂量,待新生儿断脐后加深麻醉再行气管插管的操作方法对产妇、新生儿及麻醉医生的影响,探讨此方法用于全身麻醉剖宫产时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将30例ASA分级Ⅰ~Ⅱ级足月择期行全身麻醉剖宫产术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Ⅱ、Ⅲ组,雷米芬太尼诱导剂量分别为1.0、1.5、1.0μg/kg,Ⅰ、Ⅱ组产妇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与手术切皮同时开始,新生儿断脐后加深麻醉;Ⅲ组产妇待新生儿断脐后加深麻醉再行气管插管.观察三组产妇诱导前、切皮时、插管后即刻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记录胎儿娩出时间、插管完成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所有麻醉方案均能满足全身麻醉剖宫产术的要求.Ⅰ组和Ⅲ组切皮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较诱导前明显升高[Ⅰ组:(136.5±9.7) mm Hg(1 mm Hg=0.133 kPa)比(113.5 ±7.8) mm Hg、(96.5±9.1) mmHg比(74.2±6.0) mm Hg、(98.5±8.7)次/min比(81.2±8.4)次/min;Ⅲ组:(138.1±11.4) mm Hg比(118.7±9.9) mm Hg、(90.1±9.9) mm Hg比(77.3±7.9)mmHg、(100.3±9.0)次/min比(81.7±9.2)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后即刻Ⅲ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明显低于Ⅰ组和Ⅱ组[(97.6±10.1)mm Hg比(138.9±11.2)、(130.1±4.5)mm Hg,(80.1±5.5) mm Hg比(97.7±8.9)、(82.0±8.6) mm Hg,(80.4±7.8)次/min比(99.3±12.2)、(95.9±9.6)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胎儿娩出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显著低于Ⅰ组及Ⅲ组[(7.4±0.9)分比(8.8±0.6)、(8.9±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插管完成时间长于Ⅰ组和Ⅱ组[(8.5±1.8) min比(3.0±0.5)、(2.8±0.6)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可在10 min内完成.结论 采用雷米芬太尼1.0 μ g/kg行全身麻醉诱导,待新生儿断脐后,给予咪达唑仑2 mg、芬太尼0.2 mg加深麻醉再行气管插管的方法,可有效避免雷米芬太尼对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的影响以及气管插管操作对产妇的强刺激反应,同时也不会过多影响麻醉医生.该方法简便、有效,可推荐作为择期全身麻醉剖宫产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5.
葛缅  池信锦  庞红  黑子清 《中国校医》2010,24(8):593-595
目的研究气管内单次或持续泵注利多卡因和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对全麻苏醒拔管期气道及循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气管内全麻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4组,每组15例,术毕时分别给予相应药物,Ⅰ组为气管内持续泵注组;Ⅱ组为气管内单次给药组;Ⅲ组为静脉给药组;Ⅳ为对照组。观察拔管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呛咳反应情况和苏醒拔管时间。结果与Ⅳ组相比,Ⅰ、Ⅱ、Ⅲ组在吸痰时的血流动力学更平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组与Ⅳ组相比,Ⅰ组与Ⅲ组相比,呛咳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苏醒期气管内给予利多卡因能够有效抑制气道机械刺激引起的循环波动及呛咳反应。  相似文献   

16.
林锐  罗书裕 《现代保健》2009,(15):10-11
目的探讨血浆B型利钠肽(BNP)与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相关性。方法将根据Framingham诊断标准纳入的65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按NYHA分级,并采用Triage快速定量测定仪检测患者血浆BNP值。结果患者BNP水平从心功能Ⅰ~Ⅳ级各组逐渐升高,心功能Ⅱ~Ⅳ级组均高于心功能Ⅰ级组(P〈0.05),心功能Ⅳ级组高于心功能Ⅱ级组和Ⅲ级组(P〈0.05),心功能Ⅱ级组与Ⅲ级组间BNP水平无湿著性差异(P〉0.05)。结论BNP可作为评价心脏功能状态的一个常规检查,并可作为慢性心功能不全诊断和分级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彭洪  巫志国  王玲 《现代保健》2014,(11):47-49
目的:探讨分析咪唑安定辅助区域麻醉的合适镇静深度及用量。方法:选取2012年10月一2013年4月本院接诊的240例行上下肢以及下腹部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C组各80例,行区域麻醉后,对患者使用咪唑安定分别至OAA/S标准Ⅳ、Ⅲ、Ⅱ级镇静深度,观察用药后患者HR、MAP以及SpO2的变化,统计患者术中烦躁的发生率及遗忘率以及各组患者咪唑安定的平均用量。结果:三组患者达到Ⅳ、Ⅲ、Ⅱ级镇静深度的咪唑安定用量为(0.041±0.022)、(0.062±0.033)、(0.132±0.031)mg/kg。三组患者的术中事件遗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烦躁的发生率25.0%明显高于A组的2.5%和B组的3.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血压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C组SpO2有明显下降,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唑安定辅助区域麻醉最佳用量为(0.062±0.033)mg/kg,最佳镇静深度为0AMS Ⅲ级。  相似文献   

18.
韩洪伟  叶芸 《现代保健》2010,(35):17-18
目的探讨胶体液预输注对全身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全身麻醉手术8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n=40)、羟乙基淀粉组(Ⅱ组,n=40)。Ⅰ组平衡液10ml/kg,Ⅱ组6%羟乙基淀粉(200/0.5)10ml/kg,均以20ml/(kg·h)的速度于全身麻醉诱导前30min快速静脉滴人。观察并记录患者人室时(T0)、诱导前(T1)和诱导插管后(T2)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中心静脉压(CVP)。结果两组患者HR无明显变化,Ⅱ组的MAP在T1有所提高,与T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明显高于Ⅰ组的T1时MAP的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两组的MAP均下降,与T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组P〈0.01,Ⅱ组P〈0.05),但Ⅱ组下降的程度轻于I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组病例的CVP基础值正常但偏低,在输液后逐渐增高,Ⅱ组较Ⅰ组上升得更高,但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且组间各相应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全身麻醉诱导前给予胶体液6%羟乙基淀粉(200/0.5)10ml/kg静脉输注可以预防诱导期循环系统波动,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