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建立转bcl-x1基因小鼠,继而传代建系,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采用显微注射法,将人bcl-x1基因注入昆明小白鼠受精卵获得子代鼠,然后作PCR,Southern-blot,mRNA,Western-blot检测以获得阳性鼠.实验中注射受精卵l 654枚,移植卵数1 448枚,受体鼠49只,怀孕鼠7只,子代鼠13只,整合数4只并均有表达,植入受精卵的存活率83%,受精卵的总存活率0.78%,移植鼠的怀孕率14.3%,整合效率30.7%,总有效率为0.24%.初步获得了转bcl-x1基因小鼠.  相似文献   

2.
用显微注射法建立转bcl-x_l基因小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转bcl xl基因小鼠 ,继而传代建系 ,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采用显微注射法 ,将人bcl xl基因注入昆明小白鼠受精卵获得子代鼠 ,然后作PCR ,Southern blot ,mRNA ,Western blot检测以获得阳性鼠。实验中注射受精卵 16 5 4枚 ,移植卵数 14 4 8枚 ,受体鼠 4 9只 ,怀孕鼠 7只 ,子代鼠 13只 ,整合数 4只并均有表达 ,植入受精卵的存活率 83% ,受精卵的总存活率 0 .78% ,移植鼠的怀孕率 14 .3% ,整合效率 30 .7% ,总有效率为 0 .2 4 %。初步获得了转bcl xl基因小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建立转突变型淀粉样蛋白前体(APP)双荧光融合基因(CFP-54 bp-YFP-C99)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可行性和基因整合效率.方法 采用显微注射法,将构建的突变型APP双荧光融合基因注入昆明小白鼠的受精卵,获取子代鼠,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初步鉴定基因的整合情况,以获得阳性鼠.结果 注射昆明小白鼠受精卵共2202枚,移植1806枚.受体鼠56只,怀孕鼠13只,共生产52只子代鼠,其中存活32只.PCR初步检查整合有突变型APP双荧光融合基因的阳性鼠2只,均为活鼠.移植鼠的总怀孕率为23.2%(13/56),突变型APP双荧光融合基因的整合效率为3.9%(2/52).结论 显微注射法建立转突变型APP双荧光融合基因的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是可行的,但转基因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Nf1基因Q181X定点突变的小鼠模型,为研究该点突变与脑血管狭窄的关系提供实验工具。方法根据Nf1基因点突变的位置和基因组结构设计针对Nf1基因Q181X位点的g RNA,经活性检测后,将有活性的gRNA、Cas9 mRNA以及含有点突变序列的donor DNA通过显微注射到小鼠受精卵中,并移植至假孕鼠体内。获得F0代小鼠后,通过PCR和基因测序技术对Nf1基因进行检测和鉴定。对所获的F0代基因突变阳性小鼠继续繁育后获得F1、F2代目标基因阳性小鼠。结果成功构建Nf1-Q181X基因点突变F0代杂合型小鼠3只,F1代杂合型小鼠2只,F2代杂合小鼠6只,经PCR及基因测序鉴定可稳定遗传Nf1-Q181X点突变。结论 H通过CRISPR/Cas9技术成功获得Nf1基因Q181X点突变小鼠模型,为研究该特定点突变与脑血管异常的关系提供了实验工具。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视神经脊髓炎转基因(2D2)小鼠的繁育方法,并对其子代鼠进行基因鉴定。方法将雌雄2D2转基因小鼠各1只与C57BL/6野生型小鼠(1∶1)进行交配,由鼠尾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PCR技术扩增,电泳后观察2D2转基因传代小鼠的基因表型。结果共繁育产生56只子代小鼠,其中36只子代小鼠基因组DNA扩增出657bp的2D2条带,阳性率为64.3%。结论成功利用杂交方式有效繁殖2D2转基因鼠和应用PCR技术进行基因鉴定,为后续视神经脊髓炎的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评价转鼠酪氨酸羟化酶(TH)基因的成肌细胞脑内移植对偏侧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纹状体区多巴胺及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应用6-羟多巴胺损毁SD大鼠单侧黑质制备偏侧帕金森病臣模型。模型稳定必个月后,移植转TH基因的成肌细胞(n=24)或未转基国的成肌细胞(n=10)于偏侧PD鼠损毁侧纹状体。移植治疗后6个月,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HPLC-ECD)检测偏侧PD鼠模型纹状体区多巴胺、3,4-二羟苯乙酸(DOPAC)以及高香草酸(HVA)含量。结果转TH基因成肌细胞植入组PD鼠纹状体区多巴胺及代谢产物含量明显增高(P<0.01),其中多巴胺含量从治疗前平均39.20Pg/mg提高至治疗后的985.71Pg/mg,相当于正常侧纹状体的49.99%.对照组植入未转基因的成肌细胞后纹状体多巴胺及代谢产物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可见转鼠TH基因的成肌细胞脑内移植能够部分改善偏侧PD鼠模型纹状体区多巴胺的缺乏,成肌细胞是PD基因治疗的合适靶细胞之一。  相似文献   

7.
β 淀粉样蛋白 (Aβ)在阿尔茨海默病 (AD)发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已被研究证实。本研究应用Aβ在海马神经元表达的转 β 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 (APP C10 0 )基因小鼠 ,转入铜 /锌超氧化物歧化酶 (G93ASOD1)基因来探讨SOD1基因表达对Aβ代谢的影响。对象和方法 :转APP C10 0基因鼠和转G93ASOD1基因鼠通过杂交育种产生四种基因型小鼠 ,用SouthernBlot确认APP C10 0基因和聚合酶链反应确认G93ASOD1基因的存在。年轻 (2~ 3个月龄 )和年长 (8~ 9个月龄 )的转双基因雄性杂合子小鼠各 4只作为研究组 …  相似文献   

8.
背景: 甲氧基聚乙二醇是一种无免疫原性的兼性聚合分子,可以共价结合方式修饰各种蛋白质,减少其免疫原性。因此,在进行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时,若能用甲氧基聚乙二醇对移植物的T细胞进行化学修饰,阻断其激活的途径,就可能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反应,提高移植成功率。 目的:构建小鼠半相合骨髓移植模型,观察甲氧基聚乙二醇修饰移植物对小鼠H2半相合骨髓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化配对设计实验,于2003-03/11在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动物实验中心和小儿内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纳入20只8~10周龄雄性近交系BALB/cH-2d小鼠作为供鼠,60只8~10周龄杂交获得的雌性CB6 F1 代H-2d/b小鼠作为受鼠。甲氧基聚乙二醇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 方法:常规制备供鼠骨髓及脾细胞混合悬液。受鼠行总剂量8.0 Gy 60Co γ射线全身均匀照射,照射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照射对照组每只受鼠经尾静脉输入RPMI-1640培养基0.5 mL,单纯移植组照射后12 h内经尾静脉输入未处理的半相合供鼠骨髓及脾细胞混合悬液0.5 mL,修饰移植组照射后12 h内经尾静脉输入甲氧基聚乙二醇修饰的半相合供鼠骨髓及脾细胞混合悬液0.5 mL。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观察动物存活率、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理表现及存活小鼠的染色体核型。 结果:照射对照组小鼠均在2周内死亡;修饰移植组小鼠30 d存活率显著高于单纯移植组(75%,40%,χ2=5.01,P=0.025)。取死亡小鼠的爪垫皮肤、肝及小肠肠管作病理组织学检查,修饰移植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病理表现减轻,Thomas 病理分级轻于单纯移植组。移植后75 d应用染色体C带显色法检测存活受鼠的嵌合体,证实为完全供者型植入。 结论:甲氧基聚乙二醇修饰移植物可明显减轻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提高半相合骨髓移植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背景:研究发现APP基因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密切相关。β-淀粉样蛋白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内老年斑的主要成分,基因突变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能破坏β-淀粉样蛋白的动态平衡,从而引发或加速阿尔茨海默病的产生和发展。 目的:探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移植对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组织β-淀粉样蛋白表达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5/10在郑州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和河南省中医药治疗研究院完成。 材料:健康剖宫产产妇志愿捐献的羊膜,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提供。APP转基因鼠29只,PCR技术鉴定转APP-基因小鼠9只,作为正常组;转APP+基因小鼠20只,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对照组,10只/组。 方法:无菌条件下体外分离培养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将细胞浓度调整为1×109 L-1,经尾静脉注入0.5 mL至细胞移植组小鼠体内;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入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正常组小鼠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 主要观察指标:采用Morris水迷宫测定小鼠逃避潜伏期、穿越平台次数及在平台象限的时间,刚果红染色观察小鼠脑组织内β-淀粉蛋白的表达。 结果:定位航行试验中,移植前与正常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对照组小鼠逃避潜伏期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移植后2周细胞移植组小鼠逃避潜伏期与正常组基本相似(P > 0.05),但明显短于对照组(P < 0.05)。空间探索试验中,移植前后小鼠穿越平台次数及其在平台象限的时间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移植后1个月,正常组未见或仅见极少量的β-淀粉样蛋白沉积,细胞移植组淀粉样蛋白的沉积明显少于对照组。 结论: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移植能促进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小鼠空间定位及学习记忆能力的提高,且减少小鼠脑内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  相似文献   

10.
背景:近年来,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国内外已广泛开展,移植的造血干细胞能否有效重建造血成为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 目的:观察Sca-1+造血干/祖细胞(hematopoietic stem/progenitor cell,Sca-1+HSC/HPC)对造血衰竭小鼠造血功能重建的作用。 方法:雌性C57BL/6受体鼠给予致死剂量60Coγ射线照射后分2组,对照组:输注无菌PBS;移植组:移植免疫磁性分选法分离纯化的同系雄性C57BL/6小鼠Sca-1+HSC/HPC;检测受体鼠生存时间;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比容、血小板的变化;脾湿质量及脾集落数;PCR检测Y染色体(Sry基因)表达确定受体小鼠重建造血的细胞来源。 结果与结论:移植组受体鼠30 d存活率、白细胞、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脾湿质量及脾集落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Y染色体PCR分析,证实雌性受体小鼠重建造血的细胞来源于雄性供体。提示Sca-1+HSC/HPC移植后能重建造血衰竭小鼠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经杆状病毒基因载体系统进行micro-dystrophin基因修饰后的脂肪干细胞(ADSCs)移植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模型(mdx)鼠,探讨ADSCs移植治疗DMD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Mdx鼠60只,分为mdx对照组(30只)和mdx移植组(30只);正常C57小鼠为C57对照组(30只)。体外分离培养小鼠ADSCs,利用杆状病毒基因载体进行micro-dystrophin基因修饰;将基因修饰后的ADSCs经尾静脉移植到mdx鼠体内。于移植后检测mdx鼠的运动功能(采用主动牵引实验和被动转棒实验)、血清CK水平、肌肉病理改变以及肌肉micro-dystrophin表达水平。结果经micro-dystrophin基因修饰的ADSCs移植后,能够重建mdx鼠的micro-dystrophin表达,一定程度上减轻并逆转肌肉的病理损害,进而降低血清CK水平,mdx鼠整体运动功能也有一定改善。结论 ADSCs治疗mdx鼠后,可部分重建模型鼠的dystrophin表达,改善肌肉的病理损害,表明ADSCs是有希望治愈DMD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热休克因子1(HSF1)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探讨HSF1基因及热休克预处理在慢性心理应激中对小鼠探索行为的保护作用,以及其机制是否与CA1区神经元凋亡有关。方法选取HSF1基因野生型小鼠40只和HSF1基因敲除小鼠36只,均随机分为热应激组、心理应激组、热应激加心理应激组和对照组,除对照组外各组给予相应的应激措施2个月,热应激加心理应激组小鼠在暴露于慢性心理应激前给予热休克预处理。2个月后检测各组小鼠高架十字迷宫中总探索次数、简易迷津探索格数及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凋亡。结果野生型小鼠和基因敲除小鼠中心理应激组高架十字迷宫中总探索次数、简易迷津探索格数均较对照组减少(P0.05)。野生型小鼠热应激加心理应激组高架十字迷宫中总探索次数、简易迷津探索格数均较心理应激组多(P0.05),而基因敲除小鼠中不存在这一差异(P0.05)。基因敲除小鼠心理应激组CA1区海马神经元凋亡数目多于对照组(P0.05)。在全部76只小鼠中进行分析,小鼠高架十字迷宫总探索次数、简易迷津探索总格数与CA1区神经元凋亡负相关(r=-0.50,P0.01;r=-0.51,P0.01)。结论热应激预处理通过HSF1基因,抑制慢性心理应激所致探索行为减少,热应激预处理及HSF1基因对CA1区神经元的内源性保护作用可能是维持小鼠探索行为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Duchenne 型肌营养不良模型鼠骨髓移植后的行为学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确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模型鼠(mdx鼠)骨髓移植前的有效放疗剂量,观察不同数量、不同成分的骨髓细胞对受体mdx鼠造血功能的重建和保护作用。方法用不同数量的体外培养6~8周C57BL/6雄鼠的骨髓细胞、骨髓基质细胞、骨髓悬浮细胞,经鼠尾静脉注射给不同剂量放疗后的mdx鼠,观察受体鼠的存活率及行为学改变。结果10只mdx鼠移植前3天12Gyγ射线照射,在移植后7天内全部死亡,且注射细胞数较多者,存活时间相对较长,而8Gyγ射线照射的6只mdx鼠,移植后30天5例存活,1例死亡。结论本实验条件下,移植前8Gyγ射线放疗较合理,在有效剂量放疗破坏受体骨髓造血系统后,移植同系鼠的骨髓细胞、基质细胞、悬浮细胞,mdx鼠均能耐受并存活,且以移植细胞数量为1×10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较为成功的羊等大型动物宫内移植方法相比,利用小鼠等小型动物宫内移植异种造血干细胞仍面临困境,在外周血内检测到的异种血液细胞重建率仍在1%以下。 目的:观察小鼠卵黄囊移植人脐血来源CD34+造血干细胞后的异种造血重建效率,并与腹腔移植的效果进行比较。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移植实验,于2007-10在北京大学干细胞与再生生物学实验室完成。 材料:健康新生儿脐血取自北京海淀区妇幼保健院。ICR小鼠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孕8.5 d鼠8只,孕 12.5 d鼠9只。藻红蛋白标记的抗人CD45单克隆抗体与流式细胞仪均为BD公司产品。 方法:采用Ficol1法梯度离心获得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经磁珠分选系统纯化获得CD34+细胞。将孕8.5 d鼠麻醉后,打开腹腔并暴露子宫,显微镜下抽取5~10 μL脐血CD34+细胞(5×104个),缓慢注入胎鼠的卵黄囊中。相同操作条件下将等量脐血CD34+细胞注射到孕12.5 d胎鼠的腹腔中。快速抽针,将孕鼠子宫归位并缝合腹腔,继续妊娠,等待分娩。待小鼠出生后3个月,经尾静脉取血,在避光状态下加入藻红蛋白标记的抗人CD45单克隆荧光抗体,流式细胞仪检测血细胞表面标记CD45的表达,通过其阳性率判断人血液细胞在小鼠体内的重建效果。 主要观察指标:不同移植方式对小鼠造血重建的影响。 结果:CD34+细胞通过卵黄囊移植方式共获得健康出生小鼠52只,3个月后86.5%(45/52)小鼠CD45呈阳性表达,嵌合率高达4.34%。通过腹腔移植方式共获得健康出生小鼠48只,3个月后81.3%(39/48)小鼠CD45呈阳性表达,明显低于卵黄囊移植方式(t=2.363, P < 0.05)。 结论:早期卵黄囊移植可以获得人造血干细胞在小鼠体内的长期重建,效果优于腹腔移植,同时也证明了通过胎鼠卵黄囊移植人脐血造血干细胞取得人源化造血系统小鼠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N-乙酰天冬氨酰谷氨酸(NAAG)肽酶基因剔除小鼠模型,为在体研究NAAG肽酶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并揭示其在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害进程中的所起的作用创造条件.方法 根据小鼠NAAG肽酶基因组的序列,设计基因剔除策略,构建基因剔除载体NAAG-KO-pBR322,以电穿孔方法将基因剔除载体导入胚胎干细胞(ES),应用G418和更昔洛韦进行正负筛选,获得双抗性克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鉴定并测序获得正确同源重组的ES细胞克隆.结果 同源重组的ES细胞注入小鼠囊胚后获得11只嵌合率>50%嵌合体雄性小鼠,嵌合体小鼠与C57 BL/6J雌鼠交配后获得11只杂合子小鼠,其中雄性7只,雌性4只.在雌、雄杂合子小鼠交配的后代中获得7只纯合子小鼠,PCR鉴定其基因型,逆转录PCR (RT-PCR)提示该基因鼠未表达NAAG肽酶.结论 我们成功建立了NAAG肽酶基因剔除小鼠模型,其中纯合子小鼠未出现胚胎致死现象;初步的表型观察未发现NAAG肽酶基因剔除小鼠出现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移植至致痫鼠后的存活、迁移及其对癫痫鼠脑电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GFP转基因小鼠BMSCs,移植至青霉素致痫鼠的右侧海马内,比较移植后1w、2w、4wBMSCs在脑内的存活和迁移情况及大鼠脑电改变。结果 BMSCs可以在致痫鼠脑内存活和迁移,随移植时间延长,细胞存活数逐渐减少(P〈0.01);BMSCs移植可减少癫痫大鼠脑电的痫性放电,降低癫痫波波幅。结论 BMSCs移植于青霉素诱发的癫痫鼠脑内后能够存活、迁移,并能够改善癫痫鼠的脑电生理功能,提示干细胞移植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癫痫  相似文献   

17.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最有希望解决造血重建缓慢的策略之一,但临床实施中,抽取骨髓进而分离、扩增间充质干细胞尚不能为大部分健康供者所接受。 目的:探讨小鼠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对异基因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鼠造血功能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实验,于2007-05/11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雄性6~8周龄BALB/c(H-2Kd)小鼠20只,雌性7~8周龄C57BL/6(H-2Kb)小鼠50只,均购于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 方法: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20只雄性BALB/c小鼠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反复吹打20只雌性C57BL/6(H-2Kb)小鼠骨髓细胞,加入EDTA-NH4Cl液去除红细胞,即为骨髓有核细胞。剩余30只雌性C57BL/6(H-2Kb)小鼠均给予一次全身3.0 Gy 60Co-γ照射,照射后第4,5,6天皮下注射环磷酰胺及氯霉素,建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模型鼠随机分为3组,联合组经尾静脉输入骨髓有核细胞2×107个+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3×106个,骨髓有核细胞组单纯输入骨髓有核细胞2×107个,对照组输入生理盐水0.2 mL,10只/组。 主要观察指标:定期检测外周血和股骨有核细胞数以及巨噬细胞/粒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数的变化,PCR法鉴定Y染色体,流式细胞仪检测移植小鼠骨髓及脾脏CD3和H-2Kd阳性表达情况。 结果:细胞移植后第2周,联合组外周血有核细胞数、股骨有核细胞数、巨噬细胞/粒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数均明显高于骨髓有核细胞组(P < 0.05),且随移植时间的延长,各种细胞数量逐渐恢复(P < 0.05)。细胞移植后第4周(即造血恢复期),联合组外周血可特异性地扩增Y染色体的SRY基因片段,移植小鼠骨髓及脾脏中CD3和H-2Kd双阳性细胞达6.66%,提示在受体小鼠体内有供体细胞的存在。 结论: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能够重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的造血功能,促进小鼠造血系统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neurturin(NTN)基因转染c17.2神经干细胞脑内移植后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构建高表达NTN蛋白的NTN-c17.2细胞克隆。实验分成NTN(12只)、空质粒(Mock,9只)和PBS组(9只),分别在各组大鼠的纹状体区移植入NTN-c17.2、Mock-c17.2和PBS,16d后再注入6-羟多巴胺(6-OHDA)。通过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旋转行为和神经递质变化观察c17.2神经干细胞的分化,NTN基因的表达和NTN蛋白的保护作用。结果NTN-c17.2细胞移植后,细胞分化但仍持续分泌NTN蛋白。NTN蛋白可逆向运输到黑质,保护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免受6-OHDA的损害。动物模型旋转行为动态观测显示NTN的保护作用至少持续了4个月,NTN组要明显好于Mock和PBS组。移植后10个月,NTN和Mock组动物移植侧与健侧纹状体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浓度比值分别为95%(P〈0.05)和93%(P〈0.05),PBS组为75%。结论用带有NTN基因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显示出良好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将体外诱导的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转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并定 向移植到AD 模型鼠脑内海马区,观察该部位及邻近部位的血管重建以及内皮细胞功能的改善情况,为 AD的治疗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采用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骨髓源性EPCs。构建的携带人VEGF165 基 因的pcDNA3.1 质粒转染至EPCs,观察EPCs 表达VEGF 情况。采用APP/PS1 双转基因鼠模型,将转染人 VEGF165 基因的EPCs 移植至模型鼠脑内,观察小鼠行为学的变化、Aβ 含量,以及血管的形成情况。结 果 将转染VEGF基因的EPCs移植入小鼠的海马区后,动物在第4,5,6 天进行空间导航试验发现,与 对照组比较,平均潜伏期明显缩短(P< 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EPCs 组比较,EPCs+VEGF 组额叶皮层和海马区Aβ含量明显减少(P< 0.01),海马区CD34 阳性细胞数更高(P < 0.01)。结论 将 EPCs+VEGF 移植入鼠脑内,可以发现小鼠的记忆能力增强,原因可能与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Aβ 清除 有关。  相似文献   

20.
FMR1基因敲除鼠感觉皮质功能柱树突棘修剪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脆性X智力低下蛋白(FMRP)缺失对感觉皮质功能柱神经可塑性的影响。方法从纯合子鼠血液提取DNA,对FMR1基因片段进行扩增,电泳观察结果。并选用子代幼龄FMR1基因敲除及野生型小鼠共16只,按基因型和年龄分为1周龄FMR1基因敲除型组(KO^1),1周龄野生型组(WT^1),4周龄FMR1基因敲除型组(KO^4),4周龄野生型组(WT^4),每组各4只。采用快速Golgi染色法分别观察不同发育时间段感觉皮质功能柱区域神经元的功能柱中心和周边两个方向上树突分支、树突棘密度和长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幼龄FMR1基因敲除鼠树突棘密度显著增高(P〈0.05)而长度无变化,感觉皮质功能柱区域中心朝向的树突棘密度无显著性差异,而周边朝向的树突棘密度KO^1、KO^4分别高于WT^1、WT^4,并且主要表现在距胞体10~80μm段的密度异常(P〈0.01)。结论FMRP缺失导致树突棘密度增高和感觉皮质功能柱区域树突棘修剪异常,并且树突棘修剪和树突修剪的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