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清透明质酸测定对肝纤维化诊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血清透明质酸(HA)对肝纤维化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64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A水平,其中66例慢性肝病患者做肝穿刺活检,活检同时测定血清HA。比较各组肝炎之间HA差异、各组治疗前后HA变化及HA与肝组织分级、分期相对照。结果:血清HA水平随着肝纤维化发展而升高,在肝硬化组最高,与各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HA与肝内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血清透明质酸( H A) 和抗 H Be 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对170 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活检,观察肝组织病理分级( G) 和分期( S) 情况,同时检测 H A 及肝炎病毒标志物。结果:①血清 H A 与肝组织病理分级和分期关系密切,随着病理分级和分期的升高, H A 也逐渐升高, G4 、 S4 的血清 H A 分别比 G1 、 S1 显著升高( P < 0001) 。②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与血清抗 H Be 的出现情况也密切相关, G4 、 S4 的抗 H Be 阳性率分别比 G1 、 S1 显著升高( P < 005) ;③抗 H Be 阳性者中 H A 值显著高于抗 H Be 阴性病人( P < 0001) 。结论: H A 与抗 H Be 有一定的相关性,在 H A 显著升高或/ 和抗 H Be 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中,其肝组织的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的程度较严重。  相似文献   

3.
测定94例不同类型的肝病患者和31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透明质酸(HA)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发现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的TNFα含量及HA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且HA与TNFα含量呈正相关。提示HA的升高可反映早期肝纤维化程度,TNFα参与肝纤维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非创伤性诊断肝纤维化方法,对107例肝炎患者进行血清HA,PCⅢ及Ⅳ-C含量检测,结果显示:3项指标在CAH及LC时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1),此外,Ⅳ-C及HA含量在CAH与LC之间也有明显差异(P<0.01),而PCⅢ则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Ⅳ-C及HA在鉴别CAH与LC时有较大价值,而PCⅢ虽为反映肝纤维化的灵敏指标,但在鉴别CAH与LC时作用较小,3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RIA法检测急、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616例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含量。其中102例作肝活检,病理变化用记分法判定。结果显示:与健康人比较,急、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PCⅢ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5~0.001),其升高的血清PCⅢ与肝细胞坏死范围及门管区炎症程度无相关性(r=0.494;P>0.05),而与肝纤维化程度呈密切正相关(r=0.668;P<0.01)。提示血清PCⅢ含量变化是反映肝纤维化程度的特异性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肝病血清透明质酸和肿瘤坏死因子α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94例不同类型的肝病患者的31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透明质酸(HA)和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发现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的TNFα含量及HA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且HA与TNFα含量呈正相关,提示HA的和蔼同可反映早期肝纤维化程度,TNFα参与肝纤维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促肝细胞生长素对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采用放射免疫及ELISA法检测PHGF治疗后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A,PCⅢ,C-Ⅲ,LN水平的动态改变,探讨PHGF抗肝纤维化作用。研究发现: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各纤维化指标均较正常高(P<0.001),且肝硬化高于慢性活动型肝炎;PHGF治疗6~8周HA,PCⅢ,C-Ⅲ,LN水平均明显下降,而一般治疗后6~8周,慢性活动型肝炎LN水平明显下降(P<0.05),肝硬化PCⅢ,C-Ⅲ,LN较明显下降(P<0.1),治疗结束后PHGF治疗组较一般治疗组各纤维化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且PCⅢ下降较早。提示:PHGF通过减少肝脏炎症反应及细胞坏死,抑制成纤维细胞,贮脂细胞增殖,达到抗纤维化作用,为临床抗纤维化治疗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HA)、前Ⅲ型胶原(PC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肝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12例不同类型肝病应用放射免疫法探测血清HA、PCⅢ和TNFα活性。结果:不同类型的肝炎、肝硬变患者血清HA、PCⅢ和TNFQ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HA在肝硬变组含量最高(851.8±301.6ug/L),PCⅢ和TNFα在慢性重症肝炎组含量最高(806.1±288.3ug/L)、(738.2±216.8ug/L)。血清TNFα与HA、PCⅢ呈正相关(P<0.01)。结论:血清HA和 PCⅢ升高是反映早期肝纤维化程度,TNFα参加肝纤维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对54例慢性肝病患者检测血、尿透明质酸(HA)及层粘连蛋白(LN),旨在探讨其对诊断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程度的临床价值。结果:重度慢肝(HCH)、慢重肝(CSH)和肝硬化或合并肝癌(LC)组血HA、LN显著高于轻、中度慢肝(RCH、MCH)组(P<0.01);MCH血HA亦显著高于RCH(P<0.01),而各组间尿LN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5例血HA、LN均异常的慢性肝病患者,HCH、CSH及LC组尿LN异常率仅为8%,而尿HA达100%,显著高于RCH及MCH组(P<0.01),各组间尿LN异常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检测血HA、LN及尿HA对判断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程度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苦参碱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影响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目的:研究苦参碱对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及其机理。方法:应用四氯化碳诱导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并以苦参碱防治。观察了3,6,12周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的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透明质酸(HA)、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以及肝脏病理变化。结果:苦参碱50mg/kg和100mg/kg均能显著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纤维组织的形成,同时能降低不同实验阶段血清ALT(P<0.01)、HA(P<0.01)以及肝组织中Hyp含量(P<0.05)。结论:苦参碱有防治四氯化碳诱发的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进  张国元 《重庆医学》1999,28(3):173-174
目的 探讨多项血清指标联合检测对诊断肝纤维化的价值。方法 用放免法和速率散经浊法测定26例正常人和73例急、慢性肝病患者的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纤维连接蛋白(FN)、层粘蛋白(LN)。结果HA、PCⅢ、Ⅳ-C随肝纤维化程度而增高(P〈0.01 ̄0.05),慢活肝、肝硬化均较正常组和慢纤肝显著增高(P〈0.01 ̄0.05),HA、PCⅢ在急性肝炎是即有升高,  相似文献   

12.
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对肝纤维化诊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测定143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TGF-β1水平,并与其中87例患者的肝组织病理作比较。结果慢性肝炎及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TGF-β1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者(P〈0.05)。肝组织炎症活动时,血清TGF-β1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两者之间无显著相关(P〉0.05)。血清TGF-β1水平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与肝组织病理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与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对191例各种类型慢性肝病患者联合检测质酸(HA)、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同时行肝组织学检查,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血清HA水平随肝组织病理=0.001);血清PCⅢ、Ⅳ-C水平在肝组织病理纤维化分期各期中无差异(P〉0.05);血清HA、Ⅳ-C水平随组织病理炎症活动度分级而升高,在G4时最高,与各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14.
报导肿瘤坏死因子(TNF)与家兔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的关系。结果提示,当成虫排卵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含量开始增加,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肿瘤坏死因子含量增加的同时,肝汇管区的胶原纤维分布面积百分比亦相应增加,当肝组织已形成假小叶时,肿瘤坏死因子含量呈下降趋势(r=0643,P<001)。表明肿瘤坏死因子含量与肝纤维化的形成相关。作为细胞因子,TNF可能对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抗A组溶血性链球菌壁多糖抗体(ASP)在风湿性心瓣膜炎中的意义及诊断价值。方法:以最具生物活性的多糖部分作包被抗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ASP水平。结果:风湿性心瓣膜炎组(31例)的ASPIgG、ASPIgM水平,BI:3.656±2.194和2.603±0.749,阳性率58.1%和77.4%,明显高于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组、风湿性关节炎组、急性肾炎组、链球菌感染后状态组、病毒性心肌炎组、非风湿性瓣膜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P<00001),而后5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组、风湿性关节炎组的ASPIgG、ASPIgM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ASP对风湿性心瓣膜炎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各类肝病的Ⅳ型胶原值,分析其在各类病中的变化关系及慢性肝炎的疗效监测。方法:用放免法测定肝病患者血清Ⅳ型胶原值。结果:Ⅳ型胶原在生黄疸型肝炎(AH)组与正常(N)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慢迁肝(CPH)组、慢活肝(CAH)组显著高于N组(P〈0.01);肝硬化(LC)组显著高于CPH组和CAH组(P〈0.05)。结论:血清Ⅳ型胶原 为肝硬化的早期诊断和肝纤维化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百色少数民族地区不同人群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ELISA检测各类人群822例血清抗-HGV,对56例抗-HGV阳性及14例抗-HGV阴性患者血清应用PT-nPCR检测HGV-RNA。结果:HGV-M阳性率肝病组(3790%)显著高于肺结核组(1340%)和献血员组(735%),P<001,三者均显著高于自然人群组(140%),P<001;肝病组、肺结核组具有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自然人群组以29~30岁年龄段为高;肝病组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该组男女分别高于其他各组(P<001);肝病组各临床类型均显著高于自然人群组(P<001)。56例抗-HGV阳性患者HGV-RNA阳性45例(804%),14例抗-HGV阴性HGV-RNA阳性5例(357%)。认为①本地区存在HGV感染,其感染率以肝病组最高,自然人群组以青壮年为高;②HGV可与甲~戊肝炎病毒重叠感染;③非甲-戊型肝炎中的HGV感染只是一种病因,尚有其他病毒感染;④HGV持续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⑤检测抗-HGV对筛查HGV感染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24例(观察组)各型肝炎患者及20例非肝病患者(对照组)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含量。结果表明:急肝(AH)、慢活肝(CAH)、肝硬化(LC)、重肝(FH)患者β2M明显高于慢迁肝(CPH)和对照组(P<0.01)。AH、CAH、LC、FH之间及CPH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β2M与ALT、AST无明显相关(P>0.05),与总胆红素(T、B)呈正相关关系(P<0.01)。观察组35例治疗好转后β2M明显下降(P<0.01)。提示β2M与肝病变程度有关,对判断肝炎病情、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血清胆汁酸谱在各种肝病中的特异性,用气相色谱法观察了黑索金,氯乙烯职业接触者及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等患者血清胆汁酸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2种亲肝性毒物致肝损害时胆汁酸变化不同,黑索金接触者血清鹅脱氧胆酸(CDCA)、脱氧胆酸(DCA)、石胆酸(LCA)水平均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P<0.01);氯乙烯接触者则只有DCA、LCA水平升高,(P<0.001、P<0.0005)。其变化主要集中在次级胆汁酸上。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型肝炎、肝硬化、肝癌4种普通肝病血清CA、CDCA、DCA和LCA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以CA、CDCA变化较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显著(P<0.005),但彼此间4种胆汁酸水平的变化都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CA与CDCA比值互有不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血清胆汁酸可用于鉴别诊断各型肝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 项血清学指标联合检测在病毒性肝纤维化病程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 R I A 法对肝硬化肝癌组(82 例) 、慢性病毒性肝炎组(165 例) 和正常对照组(93 例) 进行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α( T G Fα) 、甘胆酸( C G) 、透明质酸( H A) 、Ⅲ型前胶原( PⅢ P) 、Ⅳ型胶原( CⅣ) 和层连蛋白( L N) 含量测定。统计学处理采用t 检验。结果:肝硬化肝癌患者6 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6) ,而与肝炎组比较, C G 含量无显著差异( P> 0 .05) , T G Fα、 H A、 PⅢ P、 CⅣ和 L N含量明显升高( P< 0 .006) 。结论: C G 对于肝炎和肝硬化肝癌的鉴别诊断无特异性, 但与病情变化密切相关; T G Fα、 H A、 PⅢ P、 CⅣ和 L N 检测对两种肝病的诊断、病情观察、判定疗效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