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典型川崎病36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非典型川崎病 (KD)临床征象变化情况。方法 对 36例非典型KD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非典型KD的典型症状少 ,其中口唇、口腔粘膜充血、干燥 ,双侧球结膜充血及恢复期四肢末端膜状脱屑出现机率最高 ,而手足硬性水肿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出现机率较低。发热不规则。颈部淋巴结肿大有时比发热早。可伴有胆囊肿大及卡介苗接种部位红肿 ,血脑利钠肽增高 ,血高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降低。结论 非典型KD的临床症状不典型 ,表现多样 ,当诊断不明确疑为KD时 ,应尽早进行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满洲里市第一医院2004年8月~2008年8月收治的15例非典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超声检查结果、治疗情况及随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5例患儿仅具备典型川崎病6项主要表现中的3~4项,甚至有的患儿于发病初期仅有2~3项主要表现。结论:为避免延误诊断,要增强对非典型川崎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典型川崎病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提高早期诊断能力。方法:对12例非典型川崎病的患儿给予单次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2 g/kg,10~12 h内输注,同时口服阿司匹林30~50 mg.kg-1.d-1,分2~3次,热退3 d后逐渐减量,维持6~8周,并对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非典型川崎病中最常见球结膜充血、唇红皲裂,其次是皮肤红斑,最少见手足硬肿、脱皮,颈部淋巴结肿大。血液检查血小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沉降率常明显升高、低钠血症、低蛋白血症少见,12例患者随访3~12个月均治愈。结论:对发热≥5 d,抗生素治疗无效,具备2~3项主要诊断标准,结合外周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增高或冠状动脉扩张,可诊断为非典型川崎病,及早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而提高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结果非典型KD只具备KD诊断标准中6项之4项或3项,冠状动脉病变是诊断非典型KD的重要依据。该组非典型KD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为100%。结论小儿不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与许多疾病有相似之处,应及时做超声心动图,尽早明确诊断以利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的损害。  相似文献   

5.
何启明 《河北医学》2002,8(12):1103-1104
近年来川崎病 (KD)有增多趋势 ,早期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 (简称静脉丙球 )可防止或减轻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故早期诊断尤其重要 ,特别是对于非典型病例。我院 1995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共收治KD36例 ,其中2 4例 (6 6 .7% )系非典型病例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4例均为非典型病例 ,本组非典型病例是指仅具备诊断标准中包括发热在内 2~ 4项主症的病例 ,根据恢复期特征性指、趾端膜状脱皮和 /或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而确诊。其中男 16例 ,女 8例。年龄 :4月~ 1岁 15例 ,~ 3岁 7例 ,~ 5岁 2例。从发病到就诊 ,短者 3d …  相似文献   

6.
40例非典型川崎病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呈芳 《中外医疗》2009,28(3):43-43
目的探讨非典型川崎病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回顾我科2003年4月至2008年4月收治非典型川崎病40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6例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4例冠状动脉扩张者经治疗1个月后复查正常2例、2个月正常1例、3个月正常1例。结论对于发热5d以上的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有结膜充血、唇红干裂,血小板进行性增高者,血沉升高、C反应蛋白增高,尽早行心脏彩超检查,排除其他疾病排除及时拟诊,正规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而提高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方法 采用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结果 非典型KD只具备KD诊断标准中6项之4项或3项,冠状动脉病变是诊断非典型KD的重要依据.该组非典型KD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为100%.结论 小儿不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与许多疾病有相似之处,应及时做超声心动图,尽早明确诊断以利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的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典型川崎病和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相关性。方法:选取博爱县人民医院儿科2016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典型川崎病患儿30例作为典型川崎病组,另选取本院同期收治的非典型川崎病患儿30例作为非典型川崎病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指标与心脏彩超检查结果。结果:与非典型川崎病组比较,典型川崎病组患儿颈淋巴结肿大、皮疹、手足硬肿、指(趾)脱皮、唇红干裂、杨梅舌、结膜充血等发生率、CD4+/CD8+明显升高,卡疤红肿、肛周脱皮屑、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CD3+、CRP值明显降低,卡疤红肿、皮疹、手足硬肿、杨梅舌、发热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唇红干裂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与典型川崎病相比,非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更不具备特异性,更容易出现漏诊误诊,导致患儿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冠状动脉损伤风险更高。因此可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心脏彩超,帮助确诊,及时防治冠状动脉损伤,避免冠状动脉损伤发展成冠状动脉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非典型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以期早期诊治,减轻冠脉病变程度,改善预后。方法:总结2000年1月至2009年2月收治的37例非典型KD患者及60例典型KD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并作统计学比较。结果:非典型KD在婴幼儿中发病率高于典型KD。症状发生率典型KD组高于非典型组,而非典型KD组肛周充血脱屑发生率和卡介苗接种处红斑发生率均高于典型KD组。非典型KD组冠状动脉受累率高于典型组。结论:非典型KD多发生在婴儿期内,且较典型KD更易发生冠状动脉受累。所以诊断时应注意典型的临床诊断指标以外的症状、体征,即在结合化验异常及心脏彩超对冠脉病变已检出的同时出现肛周充血脱屑和卡斑处红斑亦可作为川崎病判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罗碧莹  孔卫乾 《海南医学》2010,21(21):54-56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诊断及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对我科近6年(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的68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 KD近3年(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患儿人数是前3年(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患儿人数的1.72倍(43/25),68例中男女比例为1.96:1(45/23),5岁以下患儿发病占94.1%(64/68),非典型KD占32.4%(22/68)。典型KD组和非典型KD组在性别、年龄、实验室检查及心脏冠状动脉损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KD组与非典型KD组在皮疹、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脱屑与硬肿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D发病中非典型表现发生率有逐渐增加趋势,容易误诊,尽早做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对诊断KD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63例川崎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诊断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6月至2011年1月收治63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68例中男女比例为1.3:1(36/27),5岁以下患儿发病占82.5%(52/63),非典型KD占31.2%(19/63)。典型KD组与非典型KD组在皮疹、结膜充血、手足硬性肿胀及脱皮、淋巴结肿大、CAL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D发病中非典型病例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容易误诊,尽早做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对诊断KD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小儿非典型川崎病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崎病可导致冠状动脉的损害而日益受到医学界重视。因为在发病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可防止其并发症 ,所以提高对非典型川崎病的认识就显得十分重要。现将我院 1998年 1月~ 2 0 0 0年 6月收治的非典型川崎病 2 8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8例非典型川崎病中 ,男 16例 ,女12例 ;年龄 <1岁 15例 ,~ 3岁 6例 ,~ 5岁 5例 ,~ 10岁 2例。1.2 临床特征 全部病例均有发热持续 5天以上 ;恢复期均有指、趾端膜状脱皮 ;唇鲜红、皲裂、干燥 14例(5 0 % ) ;双眼结膜充血 7例 (2 5 % ) ;颈淋巴结肿胀 10例 (35 .7% ) ;皮疹 9例 (32 .1…  相似文献   

13.
吴玉蕊  向伟  陈实 《海南医学》2005,16(8):126-127
目的探讨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儿科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2年4月至2004年4月收治的25例非典型川崎病临床资料。结果非典型川崎病发病率18.5%,男童较女童多见,好发年龄为1-2岁幼儿,25例患儿均有发热,眼结膜充血20例(80%),口唇潮红干裂、口腔粘膜充血18例(72%),多形性皮疹10例(40%),颈淋巴结肿大8例(32%),手指、足趾硬肿6例(24%),指、趾、肛周脱皮10例(40%)。25例患儿超声心动图均发现冠状动脉扩张。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治疗,25例患儿均痊愈或好转出院。结论近年来非典型川崎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临床上对于发热患儿,如有眼结膜充血、口唇及口腔粘膜充血,应警惕其可能,超声心动图检查有确诊价值。应及时应用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治疗,并长期随诊以避免青少年或年轻成人缺血性心脏病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误诊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 1997年 1月~ 2 0 0 4年 6月该院收治的 38例非典型川崎病患儿。结果 :首诊误诊率达 6 5 79% (2 5 / 38) ,主要原因 :仅具备部分川崎病的诊断条件 ,基层医务人员对本病认识不足。非典型川崎病冠状动脉瘤发生率 2 8 95 % (11/ 38) ,明显高于同期川崎病发生率 10 6 4 % (15 / 14 1) ,P <0 0 1。结论 :提高对非典型川崎病的警惕性 ,及时做心脏彩超 ,尽早明确诊断以利治疗 ,减少冠状动脉的损害。  相似文献   

15.
患儿,男,3岁。以发热5天,口唇干裂3天,腹泻、腹胀2天,皮疹1天为主诉入院。患儿于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7.5~38℃之间,3天前出现口唇干裂,2天前出现腹泻,为黄色稀便,每日5次,呕吐,每日2~3次,呕吐物为胃内容,呈非喷射状,伴有腹痛、腹胀,1天前躯干部出现红色皮疹,当地用药名称及剂量不详。患儿自发病来精神状欠佳,食欲差,  相似文献   

16.
林冬丽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4):103-104
目的:探讨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其冠脉损害的随访结果,提高对易于误诊和漏诊的非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率,更好把握其治疗时机,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4月~2008年3月诊断为川崎病患儿68例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23例仅持续发热〉5天,双侧球结膜充血,口唇鲜红皲裂,恢复期指(趾)端脱皮或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临床表现中的1或2、3项,但伴有多脏器损害。随访结果与典型川崎病比较,两者遗留冠脉损害并无显著差异。结论:对持续发热患儿注意排除川崎病,减少因对该病认识不足而延误治疗所造成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张云玲 《中原医刊》2011,(11):85-86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川崎病惠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KD中19例为典型KD,7例为非典型KD,2例对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无反应,3例彩超显示心脏冠状动脉病变。结论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口服阿司匹林能快速改善KD临床症状,减少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其对心脏的损害尤其是对冠状动脉(CA)的损害更为严重,是一种感染病源触发的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主要在婴儿和儿童发病。我院自1993~2005年间收治32例KD患儿,其中临床表现非典型者15例,对患儿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的动态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毕士林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4):3712-3713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改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自我国1976年首次报告以来病例逐年增多,从2002年11月至2005年5月,我院共收治川崎病36例,现将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36例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5个月至9岁,<3岁29例(80%)。临床表现:36例均有发热,21例结膜充血,19例口唇发红及干裂,并杨梅舌,12例有颈部淋巴结肿大,28例出现皮疹,16例发生手足硬性水肿,13例肛周潮红脱皮,27例(87%)卡介苗接种瘢痕出现反应,且均在起病3 d内出现(5例未接种卡介苗,无瘢痕)。6例有咳嗽,19例有腹泻,6例有关节肿痛,全部恢复期出现趾指末…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川崎病的认识及治疗。方法对1994年至2005年我院收治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的26例川崎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中男17例,女9例,男:女为1.89:1;年龄以1~3岁为多,占65.38%,均为发热5 d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其中皮疹25例,眼结合膜充血22例,口唇干裂出血25例,杨梅舌23例,淋巴结肿大22例,手足末梢肿20例,两周后膜状脱皮23例,冠状动脉扩张10例,多发性冠状动脉瘤1例。丙球治疗有效25例,无效1例。结论进一步提高对川崎病的认识及治疗,可减少小儿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