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检测纵隔肿瘤患者外周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癌胚抗原(CEA)的临床意义.方法 3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56例纵隔肿瘤患者作为阳性观察组,纵隔肿瘤患者根据不同病理特征进行分组.采用ELISA法和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外周血VEGF、CEA含量,比较各分组间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纵隔肿瘤患者血清VEGF阳性表达率及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恶性纵隔肿瘤患者血清VEGF阳性表达率及含量较良性纵隔肿瘤组升高(P<0.05);血清VEGF含量较高的恶性纵隔肿瘤患者手术后更易复发;纵隔肿瘤患者血清CEA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结论 ①检测血清VEGF对于诊断纵隔肿瘤有一定价值;②检测血清VEGF对于判定纵隔肿瘤的良、恶性有一定意义;③高水平血清VEGF是纵隔肿瘤预后不良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16岁,体质量72 kg.因"发热、咳嗽、右胸、臂部疼痛"1 d入院.入院完善检查胸片及CT显示前上纵隔内占位病变约5.5 cm×9.0 cm×7.0 cm.诊断为纵隔肿瘤、上感.既往有磺胺类药及解热镇痛药过敏史.进一步抗炎治疗后,体温由入院时38.9 ℃恢复正常.无咳嗽、咳痰.但右胸臂部疼痛加重,完善术前准备,全麻下拟行纵隔肿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胸腔镜手术在纵隔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胸腔镜下行纵隔肿瘤切除术13例.全麻,双腔气管插管.根据肿瘤的部位不同,体位采用健侧卧位或患侧抬高30°卧位.3个手术孔成一个倒三角形.经操作孔利用电钩或超声刀分离肿瘤.肿瘤置于标本袋内取出胸腔.结果 13例均在胸腔镜下完成纵隔肿瘤切除术.结论 胸腔镜下对纵隔肿瘤切除安全可靠,对良性肿瘤,及小肿瘤比较适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对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手术、活检病理证实的纵隔肿瘤的CT表现,结合文献,总结CT对纵隔肿瘤有诊断价值的影像学特点.结果:33例纵隔肿瘤中,胸腺瘤11例(其中4例为侵袭性),胸腺类癌与胸腺胚源性恶性肿瘤各1例,胸内甲状腺肿瘤10例(其中腺瘤6例,甲状腺癌2例,甲状腺囊肿2例),畸胎瘤2例,淋巴瘤4例,支气管囊肿2例,神经源性肿瘤与纵隔蔓状巨大血管瘤各1例.CT可清晰显示纵隔肿瘤的发生部位和累及范围,反映肿瘤的影像学特点.结论:CT对纵隔肿瘤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5.
马洪飚  宋小元  余欣  罗锋  王睿 《重庆医学》2005,34(4):635-635
我科于2003年12月手术治疗纵隔巨大类癌1例. 患者,男,72岁,因"咳嗽、气紧9月"于12月2日入院.术前曾在外院诊断为"左肺癌",并已行2个疗程化疗.来我院后以"纵隔肿瘤"收入.查体发现左胸叩浊,左肺几乎不能闻及呼吸音,心率>100次/min,心音较遥远.CT提示肿瘤几乎位于左侧胸腔,左肺及心脏均受压.  相似文献   

6.
手术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分析该院1960年6月~2002年11月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504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结果胸腺瘤238例,畸胎瘤95例,神经源性肿瘤85例,胸骨后甲状腺肿25例,其他肿瘤61例,纵隔肿瘤完全切除459例,开胸探查肿瘤活检45例,术后死亡12例.结论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CT检查,治疗应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7.
中上纵隔肿瘤的X线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50例纵隔肿瘤的X线征象分析以提高平片对纵隔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率.方法对50例纵隔肿瘤的患者行透视、摄片、食管钡透、体层摄影及CT检查.结果50例纵隔肿瘤其中17例(34%)有胸膜返折线.胸腺瘤,畸胎瘤,胸骨后甲状腺及神经源性肿瘤占大多数39例(78%).立舌征提示胸腺瘤,倒置三角形提示胸内甲状腺,肺尖圆球征提示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囊肿常有蛋壳样钙化.结论掌握这些征象,对纵隔肿瘤在X线平片上的定位定性诊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纵隔神经内分泌癌在纵隔肿瘤中并不多见,仅占纵隔肿瘤的6%[1].现将1例纵隔神经内分泌癌伴Cushing综合征的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纵隔肿瘤有好发于一定纵隔解剖部位内的倾向,因此,纵隔肿瘤的分类定性往往建立在定位的基础上[1].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有少部分纵隔肿瘤发生在非常见部位,这就不能以好发部位来推测肿瘤的性质.另外,某些少见纵隔肿瘤因其缺乏特征性,有时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报告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巨大纵隔肿瘤,其中1例胸腺瘤合并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黄色纤维瘤,1例胸腺囊肿,1例纵隔淋巴结结核,1例纵隔纤维脂肪瘤,1例纵隔血管肉瘤,1例纵隔胚胎性癌.认为X线、CT有助于纵隔肿瘤的定位诊断,而对一些肿瘤的定性诊断仍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神经源性肿瘤的CT检查资料.结果 本组25例神经源性肿瘤中良性肿瘤23例,其中神经鞘瘤11例,神经纤维瘤7例,神经节细胞瘤5例.发生于后纵隔22例,其中2例肿瘤侵入椎管,呈哑铃状改变.1例发生于前纵隔.CT表现为紧邻纵隔的类圆形或卵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密度等于或略低于胸壁肌肉组织,部分病灶中心可见坏死区,3例肿瘤内尚可见斑点状钙化.恶性者2例,均发生于后纵隔,为恶性神经鞘瘤.CT表现为肿瘤密度不均匀,其中1例可见血性胸水,另1例伴有邻近骨质破坏. 结论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具有较典型的CT影像特征,CT除能较准确诊断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外,还可明确肿瘤的位置、大小、范围、形态以及累及周围结构等情况.  相似文献   

12.
纵隔肿瘤纵隔位于两侧肺之间,以胸骨和胸椎为其前后界.内有许多重要器官,有大血管、气管、主支气管、心包、食管、胸腺及大量脂肪、神经和淋巴管等组织,因先天发育过程异常或后天性囊肿或肿瘤形成,就成为纵隔肿瘤.目的 讨论纵隔肿块的放射线表现.方法 根据患者的放射线图象特征进行诊断.结论 纵隔肿块的放射线表现可以成为医生进行诊断的依据,因此是患者就诊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3.
12例无名动脉及降主动脉"团块状"扭曲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老年动脉硬化所致的降主动脉及无名动脉扭曲,常在胸片上表现胸内"肿块"影.易误诊为肺内或纵隔肿瘤,文献少有报道[1].本研究收集1993年1月-1997年12月间资料完整的病历12例,其中7例在院外拟诊为肺内或纵隔肿瘤转入我院诊治.为提高对这种影像表现的认识,减少误诊,特对其影像特点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4.
王建军  黄静 《重庆医学》2011,40(33):3401-3403
目的 结合小儿纵隔肿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评估小儿纵隔肿瘤的CT诊断价值并讨论外科治疗的有关问题.方法 回顾分析25例小儿纵隔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和影像学特点,所有病例均做X线片和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胸部X线检查对纵隔肿瘤的定位准确率为84.0%(21/25),定性诊断的准确率为56.0%(14/2...  相似文献   

15.
我院2005年1月-2012年1月共收治巨大纵隔肿瘤患者9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9例中,男7例,女2例;年龄18~65岁,平均41.5岁.肿瘤占满一侧胸腔者1例;位于前纵隔1例,左上纵隔2例,右上纵隔1例,左下纵隔1例,右下纵隔1例.其中8例有胸闷不适,活动后气短症状.反复刺激性咳嗽2例,胸部隐痛4例,体检发现3例.均行胸部X线片及胸部CT检查证实为纵隔肿瘤.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电视胸腔镜子术(VATS)在纵隔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从1 998年4月至2000年6月为16例纵隔肿瘤患者进行了VATS均获成功,6例辅助小切口,无手术死亡和围术期并发症.肿瘤切除病例随访4~22个月无复发.结果提示VATS是诊断和治疗纵隔肿瘤的一种新的微创外科方法,尤其适用于中、后纵隔囊状或良性病变的切除和不明病因的肿瘤活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积累纵隔畸胎类肿瘤的影像学诊断资料.方法 结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8例纵隔畸胎类肿瘤,回顾性分析其X线和CT影像学表现.结果 18例中,囊性畸胎瘤10例,实性畸胎瘤8例,其中恶性3例.结论 影像学在纵隔畸胎类肿瘤的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并讨论了35例纵隔肿瘤的CT表现特点和诊断,并提出了纵隔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要点.  相似文献   

19.
目前,超声在诊断纵隔肿瘤方面已有了很大的进展,并已成为常规的术前检查,超声引导下的纵隔肿瘤穿刺活检也已经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本文主要探讨纵隔胸腺瘤的超声特点与病理组织学改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简称纵隔肿瘤)进行了讨论。我国纵隔肿瘤以畸胎类肿瘤、神经源性肿瘤和胸腺肿瘤为常见。由于一部分肿瘤为恶性,故所有纵隔肿瘤均应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