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Y染色体多态性的临床遗传效应.方法:对因配偶自然流产史、育儿智力低下或本人发育异常、不育等进行遗传咨询的男性病例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检出183例Y染色体呈多态性,其中148例46,XY,Y≥18; 30例46,XY,Y≤21;3例46,X,Yqs;1例46,X,Yq-;1例46,X,Yp+.148例大Y病例中,91例与自然流产相关;34例与配偶不良孕史相关,包括:神经管畸形、唇腭裂、消化道畸形、心脏畸形等;7例智力低下;6例性腺发育不良;10例不育.小Y病例主要与流产、智力低下、性腺发育不良、无精子症等相关.结论:Y染色体的多态性具有临床遗传效应,它与流产、发育异常及智力低下有关.  相似文献   

2.
检测1130例遗传咨询病例的染色体,发现异常核型157例,占13.9%;染色体异态性;inv(9)(9h)14例,6ph~+1个家系,psu dic 6例,分析讨论其临床意义与遗传效应。临床与核型分析:生育异常612例,异常核型占其2.9%;男性性征异常195例,异常21.5%;女性性征异常64例,异常43.8%;先天畸形或智力低下178例,异常27.0%;家系调查81例,异常25.9%。  相似文献   

3.
反复早期自然流产与染色体异常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叶红  郑军  石红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7):929-930
目的:对反复早期自然流产的夫妇进行染色体分析,探讨反复早期自然流产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为再次妊娠提供遗传咨询。方法:对1998年1月~2002年12月5年间诊断反复早期自然流产的296例夫妇,采集肘静脉血,进行淋巴细胞培养,常规方法收获细胞,低渗、固定、制片经G显带处理,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染色体异常率为8.78%(26/296)。男性多于女性。结构异常25例,以平衡易位多见,大Y及臂间倒位也占相当比例;数目异常仅1例。结论:反复早期自然流产的夫妇,应常规进行染色体检查,为减少染色体病,对高龄孕妇或夫妇之一携带异常染色体的孕妇均应行产前诊断及遗传咨询。  相似文献   

4.
Y染色体上有与男性性别决定密切相关的基因存在,若Y染色体发生数目异常或结构改变则会引起男性性发育异常或生殖异常等遗传效应。同时在人群中Y染色体的长度具有变异性,这些变化与遗传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分析总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 本院在2002年1月-2009年1月收治染色体异常的患者及其家属共323例,其中男性162例,  相似文献   

5.
我室自1981~1991年5月开展遗传咨询,对自然流产、原发闭经、有畸胎史、智力低下、两性畸型、发育异常等患者进行了细胞遗传学检查,发现染色体异常核型50例(不包括染色体异态性),其中有6种染色体异常核型经查阅资料,国际连机检索和在湖南医科大学细胞遗传学国家培训中心经鉴定为世界首报核型。外周血688例发现染色体异常50例(占7.26%),异常核型涉及染色体有1~3,5~13、18、21、22、X、Y,共16条(见  相似文献   

6.
110例遗传咨询儿童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10例遗传咨询儿童染色体异常核型的频率和类型。方法:对临床诊断为先天愚型、发育落后、智力低下、先天畸形等儿童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发现染色体异常核型36例,异常检出率为32.73%;其中常染色体异常核型22例,占20.00%,占异常数的61.11%,性染色体异常核型14例,占12.73%,占异常数的38.89%。结论:染色体畸变是引起儿童出生缺陷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临床怀疑为遗传综合征的患儿应做染色体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Y染色体异常对男性生育力的影响。方法:对1656例遗传咨询者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常规培养,制备染色体G显带标本,镜下核型分析。结果:1656例遗传咨询者中,检出Y染色体异常30例,异常率为1.81%(30/1656)。其中Y染色体数目异常5例,占异常率的16.67%;Y染色体结构异常25例,占异常率的83.33%。检出45,X0/46,XY嵌合体4例;罗伯逊易位45,X,-Y,-13,+t(Y;13)(p1;q10)1例;大Y11例;小Y14例。结论:Y染色体异常对男性生育力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平凉地区智力低下儿童遗传因素分析与危险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平凉地区智力低下儿童发病的遗传因素及危险因素.方法 以平凉地区为主,对来医院遗传室遗传咨询的智力低下儿童及父母作为调查对象,采取细胞遗传学和家系分析及抽样调查.结果 智力低下形成因素复杂,经遗传因素分析,135例弱智儿童中,与遗传因素有关的45例,占33.33%.其中39例为异常染色体核型,检出率为28.89%,占遗传因素的86.67%,并且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5:14).由基因突变引起的智力低下6例,占遗传因素的13.33%.其它为非遗传因素引起的智力低下儿童.危险因素分析,有87.5%来自城市流动人口和农村人群,其发病因素与父母的文化程度、优生知识了解程度、旧传统思想影响度等有关.结论 遗传因素、特别是染色体异常在智力低下形成因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产前诊断和优生优育宣传工作是防止由遗传因素引起的智力低下儿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近亲婚配现状及遗传效应,避免近亲婚配。方法:对近亲婚配引起反复流产、死胎或生育智力低下儿者,采用细胞遗传学技术,进行染色体检查,并对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检查夫妻之一核型异常的占5%,其后代核型异常占5%;夫妻双方核型正常,但反复流产、死胎或生后死亡的占90%。结论:不能排除近亲婚配是造成反复流产及后代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因不同指征行产前诊断的孕妇中胎儿染色体异常的类型及出现频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09年8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因各种原因行羊膜腔穿刺或脐带血穿刺产前诊断的胎儿染色体核型。结果:1 075例产前诊断中发现胎儿染色体异常32例,染色体异常检出率2.97%。其中因唐氏综合征高危行产前诊断者中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1.82%;因高龄行产前诊断者中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1.82%;因18、13-三体筛查高危行产前诊断者染色体异常检出率1.35%;因畸胎史行产前诊断者中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2.70%;因孕早期用胚胎毒性药物行产前诊断者中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2.77%;因有自然流产史或本次妊娠有先兆流产而行产前诊断者中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均为0;因孕11~14周B超检查示NT值大于2.5 mm行产前诊断者中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5.41%;因B超检查示羊水少、胎儿单脐动脉、心室强光斑、胎儿肾盂分离行产前诊断者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7.14%;因生育过唐氏综合征患儿行产前诊断者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25.00%;因夫妻双方之一为染色体平衡易位行产前诊断者中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88.89%;因有生育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风险行产前诊断者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1.35%。结论:除夫妻双方之一为染色体平衡易位及生育过唐氏综合征患儿者外,B超检查示羊水少、胎儿单脐动脉、心室强光斑、胎儿肾盂分离的胎儿中染色体异常检出率高,其次为NT值大于2.5 mm的胎儿,再次为孕早期用胚胎毒性药物、因畸胎史行产前诊断者、孕妇高龄及唐氏综合征高危。孕中期胎儿系统的B超检查,孕11~14周B超测NT值及孕中期血清学唐氏综合征筛查可以从人群中筛查出染色体异常高危胎儿,提高产前诊断的效率,减少出生缺陷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微阵列芯片技术检测早期自然流产绒毛组织,探讨其在自然流产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相关致病基因。方法收集2018年在杭州市中医院妊娠早期自然流产并行清宫术患者的胚胎组织标本127例,进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并查找相关致病基因。结果125例标本获得检测结果,检出成功率98.4%,染色体异常检出率52.8%(66/125),染色体数目异常占45.6%(57/125),染色体结构异常占7.2%(9/125),在染色体结构异常的病例中,发现拷贝数变异样本6例,杂合性缺失样本2例,既有拷贝数变异也有杂合性缺失样本1例。发现流产相关致病基因6个,即NFATC 1、ERCC 6 L、RPS 4 X、KANK 1、SMARCA 2、PMP 22。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妊娠早期自然流产主要病因,应用微阵列芯片技术检测自然流产绒毛组织,对于分析自然流产的原因有重要意义,为再次生育提供更多遗传学信息;NFATC 1、ERCC 6 L、RPS 4 X、KANK 1、SMARCA 2、PMP 22等基因变异可能是引起早期自然流产的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自然流产夫妇中各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并探讨染色体异常与性别、自然流产发生次数、流产发生时间以及既往生育史的关系。方法:对1770对自然流产受检夫妇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共检出111例(3.14%)异常核型,119例(3.36%)多态核型;受检男性中染色体异常共41例(2.32%),女性中染色体异常共70例(3.95%);染色体异常的夫妇既往异常生育率为6.36%,既往正常生育率为1.8%。染色体异常夫妇与染色体正常夫妇的早期流产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体易位者多次自然流产发生率(55.1%)较染色体正常者(25.0%)偏高(P<0.001),而倒位者多次自然流产发生率(30.2%)与染色体正常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体异染色质及随体多态者多次流产发生率(37.3%)与正常者及易位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7及P=0.036)。结论:在自然流产夫妇中女性染色体异常率较男性高;夫妇双方染色体异常与自然流产次数、既往生育史关系密切,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3.
陈绍坤  陈润  周进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9):3666-3667
[目的]探讨泸州地区遗传咨询者的染色体异常与疾病的关系。[方法]对480例有智力低下、反复自然流产或死胎、不孕不育、小睾丸、原发或继发闭经的遗传咨询者进行外周血染色体分析。[结果]发现染色体异常核型46例,异常核型检出率为9.58%,包括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异常。[结论]对遗传咨询者进行染色体检查,对于预防遗传性疾病,开展优生优育工作以及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异常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本院行自然流产术的39例患者,提取39份绒毛标本,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绒毛组织的基因组DNA进行分析,并与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染色体异常21例(53.85%),染色体未见明显异常14例(35.90%),检测失败4例(10.26%)。在21例染色体异常样本中,非整倍体11例(52.38%),单体共5例(23.81%),四体3例(14.29%),染色体结构异常2例(9.52%)。高通量测序检测发现:染色体异常25例(64.10%),染色体未见明显异常14例(35.90%)。其中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明显异常的14例标本中,发现1例三体嵌合体、2例拷贝数变化(CNVs);4例检测失败标本中,发现1例CNVs。2种检测方法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50,P=0.134)。结论:高通量测序检测技术是一项有助于明确自然流产遗传学因素的高效遗传学检测手段,可以作为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查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辅助生殖技术(ART)后自然流产胚胎的染色体异常率及遗传学改变与临床相关性。方法:选取经ART治疗妊娠后自然流产患者绒毛40例作为实验组,并选取正常自然流产患者绒毛113例作为对照组。2组绒毛经细胞培养,常规染色体制备后进行核型分析,培养失败或无法培养的绒毛应用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技术进行检测。结果:①实验组染色体核型异常20例,异常率为50.0%;对照组染色体异常核型60例,异常率53.1%,2组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实验组妊娠妇女不同年龄、不孕类型(原发与继发)、不孕症原因(单纯女方因素与合并男方因素)、周期类型(新鲜与复苏)之间的染色体异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IVF妊娠后流产者的染色体异常率低于ICSI妊娠后流产者(P<0.05)。由于病例数有限,需增加更多病例数来验证。结论:胚胎染色体异常是导致ART后早期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运用多种遗传学检测技术,可以进一步分析ART后流产的病因,为不孕症的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自然流产夫妇的异常核型发生率,探讨染色体分析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 016对反复流产夫妇行外周血染色体分析。结果:检出异常染色体核型110例,占受检夫妇的5.4%。异常核型中,平衡易位最多,占异常核型的56.0%,其中相互易位38例,罗伯逊易位18例,其次为倒位,6号、9号以及Y染色体的臂间倒位。结论:对于不明原因的自然流产夫妇,染色体分析应作为常规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7.
流产孕妇HBV-DNA含量与染色体着丝粒点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感染乙肝病毒的流产孕妇外周血HBV-DNA含量检测和其淋巴细胞染色体着丝粒点改变研究分析,探讨孕妇自然流产原因。方法:选择47例患有乙型肝炎自然流产史的孕妇,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含量,分为103~5(Ⅰ组)和>105(Ⅱ组)两组;选取1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上述各组人员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制作,G显带核型分析和同步银染法观察染色体着丝粒点变异情况,分析变异率与HBV-DNA含量的关系。结果:前两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着丝粒点变异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Ⅰ组与对照组、Ⅰ组与Ⅱ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Ⅱ组与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病毒含量越高,变异率也越大。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可引起外周血染色体着丝粒点变异,变异率随病毒含量的升高而增加,从而导致染色体不分离,提示乙肝患者Cd的变化是导致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的遗传缺陷与精子生成障碍的关系。方法:采用G显带技术分析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对其中染色体核型分析正常的患者进行Y染色体上基因微缺失检测,已正常生育的男子设为对照组。结果:205例无精子症和39例严重少精子症患者中发现染色体核型异常74例,异常核型发生率为30.33%,正常对照组只发现1例异常核型,占3.33%;其中染色体核型正常的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发现Y染色体上基因微缺失3例,缺失率为8.33%,正常对照组无1例Y染色体基因微缺失。结论:染色体核型异常和Y染色体微缺失均为引起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的重要原因。同时采用这两种遗传学筛查方法可以更全面地评价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的遗传缺陷状况,更好地为患者提供病因诊断、遗传咨询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常见染色体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 595例有流产史、死胎史、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小睾丸、原发或继发闭经等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检查分析.结果检出染色体异常183例,异常率11.47%,其中染色体多态性55例,占异常率的30.05%.不良孕产史、智力异常、性分化发育异常与不孕症的患者中,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分别为5.45%、42.98%、23.84%.46,xx,inv(3)(p13;q29)和46,xx(8;18)(q11;q21)为世界首报核型.结论染色体异常是智力生长发育迟缓、性分化发育异常、不孕及不良孕产史患者常见的重要原因.常规行染色体检查,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不明原因不孕患者小卵泡排卵(ovulated with small follicle,OSF)的临床特征。方法用回顾性方法分析46例不明原因不孕患者。本组经临床诊断为OSF的不孕症患者25例为OSF组,其余21例为对照组。结果本组不明原因不孕妇女中,OSF患者所占的构成比为54.35%(25/46)。OSF患者中,64%(16/25)患者有自然流产史,明显高于对照组。对OSF患者中的20例进行了2个周期以上的监测,其重复出现率为85%(17/20),表现为黄体功能不足(luteal phase defect,LPD)的患者占52%(13/25)。结论OSF重复出现率高,是引起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病患者以前多被诊断为LPD或不明原因不孕。经阴道超声联合尿LH试纸测定监测排卵,是诊断OSF的主要方法。因OSF导致的自然流产率高,故建议OSF周期取消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