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西医疾病辨识等各个环节进行剖析,认为疾病并非是仅仅局限于器官、组织、分子层面的改变,而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机体在功能、结构、精神情志等层面随时间推移而产生变化的动态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疾病的萌芽、发展、传变及转归各个阶段密切相关。准确把握疾病的演变规律,用"过程论"的观点分析疾病全局,即掌握了疾病的关键环节,有助于实现疾病预防诊治预后一体化。  相似文献   

2.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枢机,是调控疾病有序定向级联病理变化过程的关键环节。本文从《黄帝内经》注重审识病机以及刘完素的病邪兼化等理论出发提出病机兼化之论,并以此解析冠心病病机演变规律,即阳微阴弦为冠心病病性总括,痰瘀相兼互结为冠心病基本病机并贯穿始终,早期"湿化"、活动期"热化"与后期"虚化"是冠心病主要病机变化。我们提出病机兼化论并应用于阐释冠心病病机演变规律,将有助于我们从病机层面理解疑难复杂疾病病证关系和把握其演变规律,在明确疾病基本矛盾的同时,兼顾疾病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达到规范性和个体性的辩证统一,以期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3.
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时点)机体对内外致病因素作出的综合反应,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证候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疾病在不同时点、不同阶段,可表现为不同的证候,体现出一定的证候演变、转化和兼夹。对某种疾病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进行研究,有助于掌握该病的病机演变及发展转归,更深入地认识疾病,提高临床辨证水平,对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既往中医证候研究多以证候分布、证候诊断标准、证候实质研究等为主,对中医证候的动态变化重视不够。近年来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有所增加,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从研究方法角度加以分析,以期为今后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随着组学技术的发展,利用系统生物学技术构建疾病网络进而研究复杂疾病的方法已运用十分广泛。利用构建疾病网络的方法,模拟疾病的发生过程,挖掘复杂疾病的核心发展机制,进而预测疾病标志物并探究药物作用机制,这种基于疾病分子网络的机制探究模式为复杂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如今,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肌梗死(以下简称“心梗”)及心梗后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的演变机制研究仍被重点关注,但“心梗-心衰”疾病分子网络的研究往往局限于某几个靶点和通路,尚不能全面系统地阐释疾病进程。基于此,笔者拟从病理生理层面概述“心梗-心衰”的典型生物学过程及相关优势疾病因子,并针对目前已建立的心系疾病及其他疾病的动态网络构建方法进行总结,根据心系疾病及其他疾病的动态分子网络构建方法对“心梗-心衰”动态网络的构建展开讨论,以期更加准确地理解“心梗-心衰”疾病演变过程,探究该疾病过程的动态分子网络对于疾病机制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傣医疾病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傣医疾病观是傣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僚医对疾病认识的一种观念。本文从哲学层面及文化背景出发,从四塔五蕴失调的疾病本质;永恒动态变化的疾病生成与演变;暂时静态呈现的疾病可知、可察;防治并重的疾病可防、可治观四个方面探讨了傣医疾病观,为傣医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脑血管系统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过程中,中医证候亦呈现相关的演变规律。证候的演变与疾病分类、病程进展、客观指标、发病部位、并发症、干预手段、疾病转化等因素相关。对常见的脑血管系统疾病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证候演变规律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与科研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庄曾渊分期辨证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庄曾渊研究员在老年性黄斑变性临诊中,依据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证候的演变规律进行分期辨证论治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疾病的中医基本证型、病机特点及演变规律研究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宋建平 《陕西中医》2006,27(6):695-697
目的:探讨疾病的中医基本证型、病机特点及演变规律研究方法。方法:搜集、整理、分析疾病的中医基本证型、病机特点及演变规律研究方法,进行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结论。结论:掌握疾病的基本症型病机特点、发展演变规律等对指导临床具重要意义。大样本临床病例调查是重要的研究方法,但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建立疾病动物模型进行实验研究可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焦中华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及血液病研究40余年,在肿瘤及血液病的临症治疗中,强调局部与整体、辨证与辨病、扶正与祛邪相结合,并根据疾病演变过程中正邪消长制定相应治则,补益攻伐相间而进,以遏制其恶性演变.  相似文献   

10.
疾病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演变过程,任何疾病都处于发生、发展、转归的动态变化中。而不同的发展阶段,疾病自身所具有的病位、病性、病机、证候特点及病势趋向等特征各不相同。骨伤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同样遵循此原则。腰椎间盘突出症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直至转归,结果不论是向愈还是加重,除受外界环境因素、干预条件等影响外,还有其自身发展特点,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而根据疾病在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的阶段性和时间性进行辨证,叫做"时相辨证法"。如何依据疾病的这种发病特点以及变化规律,对疾病进行有效干预,是今后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1.
从温病学辨证理论入手,认为温病学在治疗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肝病黄疸症状、肝性脑病等方面具有独特疗效,临床辨证应根据病情发展规律掌握动态变化,辨察证候传变。以“三焦”和“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为指导,综合分析治疗。  相似文献   

12.
杨志波教授在长期皮肤病临证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强调病机演变、注重内外兼治、提倡病证结合、分清标本缓急、平治权衡、擅治未病的皮肤病中医论治体系。在临证中,重方剂之理,灵活变通;辨病机之因,防治皆宜,集理、法、方、药于一体。  相似文献   

13.
刘莹  马银虎 《西部中医药》2012,25(10):86-88
从中医眼科治未病思想的起源入手,指出治未病思想对于眼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从“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等方面阐述青光眼的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14.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记忆缺失和痴呆为临床特点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属于中医学中"痴呆"的范畴。根据中医藏象学说,肾虚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生的基础,由肾虚导致的津液疏布障碍、血脉闭阻等出现的病理产物——"痰、瘀",伴随着阿尔茨海默病的整个发展过程,并相互交结、加重病情,以致病情迁延不愈。本文以"肾虚痰瘀"着眼,从药理研究、中医临床实践、数据挖掘等方面,浅谈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病机演变,对中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应用特点及其相关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对中医药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及瘥后防复三个基本方面。青光眼是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从"治未病"的理论出发指导青光眼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PBL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高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温病学教学过程中使用PBL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造成参与度不足,缺乏讨论深度、重点;教师缺乏系统培训,对PBL教学认识不足,青年教师缺乏基础功,不能掌控课堂节奏等。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临床综合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其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综合中医、西医之长对其进行研究,有效发挥中医药治疗特色与提高其疗效,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理论特点、发病病机、中医辨证与微观辨证三方面对慢性肾脏病肾阳虚证进行探析,从证候研究与疗效评价阐释慢性肾脏病肾阳虚证的现代应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阐释慢性肾脏病肾阳虚证的特点,为慢性肾脏病肾阳虚证的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藏象理论认为脾胃既是生理之本,又是病理之本,可将多种疾病归于脾胃。从脾胃病病因、病理转归、临床表现3个方面来阐述脾胃病发病特点,从而深化对脾胃病的认识,更好地指导临床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9.
徐鑫  张国骏  李爽 《天津中医药》2009,26(4):308-309
太阳病在临床中十分常见,而中风、伤寒两证则是太阳病中最基本的两个证型,所以明确两证的鉴别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故从患者的临床表现,疾病的起病经过、发病时间,以及患者的素体状况等几个方面来对两证进行鉴别分析,冀有裨于临床工作者辨证论治之用.  相似文献   

20.
症状性病名是病名演变过程中的必然阶段,也是以症状为纲目编撰医籍的需要,虽然症状性病名因症病概念混淆饱受诟病,但基于症状性病名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当前临床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继续继承及发展症状性病名同时,综合应用中医诊断基本要素、西医病名诊断与客观检查指标,弥补症状性病名应用短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