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收集古今中暑病的医案,对治疗中暑病的方药使用和剂量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从古至今治疗中暑病有几个趋势:(1)古今均以白虎汤类清气分热方剂的使用为多,古代医案中较多用包含祛暑利湿的碧玉散、益元散、六一散等小方,而现代医案中有自制方的出现。(2)古今均常用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心除烦、养阴类药物,古代医家偏重化痰开窍而现代医家偏重祛湿。(3)从古至今治疗中暑病方剂的药味数有所增加,常用药物的剂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2.
王燕  周铭心 《陕西中医》2010,31(9):1223-1225
目的:分析刘完素治疗"情志病"方剂计量学指标特色,为当今情志病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刘完素及其前代、后世医家的医论方药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与方剂计量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一系列方剂计量指标的对比分析,从中显示其"情志病"证治学术思想特点。结果:①清代治疗情志病方剂与宋代比较,在功效、药味、归经方面均有较强相关性(P<0.01);②3类治疗情志病方剂3种功效药物值比较,刘完素清热泻下药使用高于唐代(P<0.05),与清代无差别(P>0.05),开窍化痰、健脾安神药物的使用,三者均无差别。结论:①刘完素以清热法治疗情志病的治法思想为清代医家所尊崇。②刘完素治疗"情志病"以心立论,亦关乎肺脾二经。③以"开窍化痰"、"健脾安神"治疗情志病乃宋以来证治思想的延续。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宋(金)元时期癫痫效方组方选药演变过程及其配伍规律的探讨,认为该时期癫痫方的组方特点是以疏肝平肝熄风居多,同时又涌现出化痰熄风、清热泻火、安神开窍、活血化瘀类方剂,认识到痰、火、惊、瘀是癫痫的重要病机,对提高癫痫方的组方水平、增强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运用补气活血法为主治疗中风中脏腑证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秋才  李莉 《河北中医》1995,17(6):12-13
运用补气活血法为主治疗中风中脏腑证的体会张秋才,李莉(河北省人民医院050051)中风中脏腑证因其症情危重,于后常较恶劣,传统中医治疗将其分为用脱二证.其中闭证又分为阳闭和阴闭。如阳闭治以清心豁痰,熄风开窍之法,阴间予以温达化痰开窍启闭之法。而脱证则...  相似文献   

5.
李红梅 《吉林中医药》2010,30(9):737-738
神昏,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危重阶段,临床可分为3级:轻者,神思恍惚,迷蒙,多寐;中度,昏睡,难叫醒;重者,昏迷或昏聩。其病因病机以邪实阻滞属实,气血不荣为虚,病性以实邪致病居多。临证分为闭证与脱证,治疗首当开窍醒神,辅以清热、化痰、通腑、活血、熄风、化浊、辟秽等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现代数据挖掘技术探究《瑞竹堂经验方》脾胃病用药特色。方法 收集《瑞竹堂经验方》中记载治疗脾胃病的方剂,收录方剂在Excel中建立数据库,选取古今医案云平台(V2.1)系统中的频次和药物四气五味归经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合计纳入38首脾胃病方,共114味中药。用药频次排名前10的中药有木香、陈皮、半夏、苍术、青皮、干姜、三棱、黄连、枳壳、肉豆蔻。四气温、平,五味辛、苦、甘,脾、胃、肺经为主,多丸剂。结论 沙图穆苏治疗脾胃病具有行气宽中、燥湿化痰兼健脾消食的用药特色,可为临床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十八反”药物治中风病古今方剂配伍和治疗特点.方法:收集规范古代及近现代中风病方剂中含“十八反”反药组对的处方,运用关联规则对方剂进行高频药物挖掘,对方剂剂型、年代进行对应分析.结果:经整理获得古今中风病“十八反”反药同方方剂共173首,其中古代方剂111首,近现代方剂62首.相反药对以半夏-附子使用最多,共76首.古今含“十八反”药物治疗中风方剂高频药物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古今治疗中风均重视治痰,但古方用药以天南星、川芎、全蝎、天麻、白附子、白僵蚕为主,偏于熄风通络化痰,病机方面重视痰瘀邪实;近现代方用药以甘草、茯苓、白术、陈皮为主,偏于益气健脾化痰,病机方面重视正气亏虚.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V1.4.1)”,对近30年中医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中药处方进行整理分析,挖掘现代中医治疗AD的用药规律。方法 搜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1988年1月1日-2018年10月1日收录的所有用于治疗AD中药处方,并构建方剂数据库,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4.1)”系统中的频次分析、药对分析、关联分析、功效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现代中医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用药规律,总结临床经验。结果 对筛选出的214首方剂进行分析,得出使用频次前五位的中药分别为石菖蒲、黄芪、熟地、丹参、茯苓,使用频次位列前三位的中药对分别为“石菖蒲、远志”“石菖蒲、黄芪”“石菖蒲、丹参”,且常用药对皆由高频药物组成。润肠通便为现代临床治疗AD最常用的功效,其次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等。对使用频次大于20的中药聚类得出3组常用药物组方。结论 现代中医治疗AD以补气活血为主要原则,并辅以补肾、化痰开窍、活血化瘀、安神益智类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和分析中医药期刊文献,了解前庭性偏头痛(VM)的中医辨治认识。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全文数据库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1991年1月—2021年2月发表在国内医学期刊上有关中医药治疗VM相关文献,应用文献计量学及内容评析法,分别从中医疾病范畴界定、辨治结果、治则治法、常用方剂等方面对中医药辨治VM的专业认识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要求文献82篇,其中中医药对VM辨治思路以辨病结合辨证(48篇)和辨证思维(10篇)为主,所用治法主要是祛风通络法、化痰熄风法、活血通络法、滋补肝肾法、健脾化痰法和补益气血法等。最常用的方剂类型分别是祛风通络方(32.9%,27/82)、化痰熄风方(28.0%,23/82)、活血通络方(22.0%,18/82)、滋补肝肾方(14.6%,12/82)和燥湿化痰方(8.5%,7/82)等。结论:中医药治疗VM疗效显著并具备一定优势,但其文献数量不足以及诊治思路单一仍是当前短板,展开大样本临床研究、拓展诊治思路、完善VM中医辨治体系是当下需要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古今医家临证处方模式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临证处方模式是指医家在医疗实践中业已形成习惯的遣方用药程式,包括方制奇偶、用药多寡、剂量轻重、配伍繁简、方证对应、功效博约等特征。不同医家有不同的临证处方模式,它是医家学术思想与诊疗经验的集中体现。为了开展古今医家临证处方模式方剂计量学研究,本文简要分析了古今医家临证处方模式的类型概况:构成临证处方模式的基本要素是用药范围广狭、用药性味侧重、用药归经疏密、用药功效主次、用药剂量轻重、方药结构繁筒、方剂配伍显隐、方证对应偏正等;临证处方模式的一般类型可划分为时代常模、方域常模、学科常模、流派常模、名医常模等;具有代表意义的特征性临证处方模式计有经典式、简约式、繁复武、轻灵式、重密式、平正式、偏倚式等。诸多临证处方模式类型通过古今医家医论医案资料的方剂计量学分析确立之后,将据以构建古今医家临证处方模式判别系统而对各类处方进行模式识别与比较。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在宋(金)元时期基础上研制出212首癫痫方,筛选出180首效方进行总结分析。在熄风化痰的基础上,其组方用药思路不断拓展,主要以活血化瘀、泻火清热、养心安神、健脾温肾化痰为治则。创制了开迷散、龙马自来丹、黄芪赤风汤、清心温胆汤、安神丸、定痫丸、芩连清心丸、养血清心汤等方,活血化瘀配伍清热泻火、通窍醒神之品,清热泻火方强调配伍安神药,养心安神方与重镇安神方的分列,健脾化痰方与温肾化痰方并举,重视辨病施治,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王陈妮  刘燕 《河南中医》2020,40(2):199-202
明代医家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指出,痛风的发生为内外因共同作用所致,肝肾不足,脾失健运,气血虚弱为本,痰湿瘀血内结,外感风寒暑湿之邪为标,属本虚标实证。其治疗痛风以虚实为纲,气血为本,如辨为气血不足者,用参五秦艽汤加减补益气血,祛风散寒除湿;如辨为营卫失调者,用续断丸以益气养荣,补益肝肾;如辨为风湿痹阻者,采用消风饮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如辨为湿热内蕴者,采用二妙散清利湿热,通络止痛;如辨为瘀血痹阻者,采用舒筋散温通经脉,活血散瘀;如辨为痰瘀互结者,采用赶痛汤活血祛痰通络;如辨为劳倦过度者,采用十全大补汤益气补血等。治则明确,或攻、或补、或攻补兼施,以固护脾胃,调理气血为特点;治法灵活,补虚以健脾补肾,补益气血为主,配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等攻邪治法;提倡内外兼治,善用中药内服及熨法、雷火针法外治;组方严谨,药物配伍以寒热并用、固护脾胃、重调气血为特点。  相似文献   

13.
针对胃痞夹杂证的治疗,应从五脏六腑整体观出发,方能取得更好疗效,此正是周仲瑛教授所创病机辨证方法。临证审证求机,针对复合病机,虚实夹杂者当以补消并用,寒热错杂者当以寒热平调。扶正重在升降气机、健脾安胃,或滋肾或宁心,祛邪包括理气解郁、消食导滞、祛风除湿或清热化痰等复法制方,每方药味15~25味,看似杂乱,实则切合复合病机,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4.
阮师临证治咳,常备十一法,实证治有八法:(1)辛温散邪法,适于冬日风寒犯卫咳嗽者;(2)辛凉解表法,用于春日风热犯肺致咳者,临证对于风热咳嗽轻症,多用辛凉轻剂桑菊饮;(3)清热涤暑法,用于夏日暑温犯肺、肺络不通而咳者,常兼暑伤气津之症,选方清络饮;(4)润燥止咳法,适用于秋季外燥犯肺或内生燥热咳嗽,多兼见诸窍不利,或伴表证;(5)清化湿热法,适用于长夏湿温犯肺者,常兼见湿邪困表之证,常选用吴塘上焦宣痹汤;(6)清利少阳法,适用于邪犯少阳,三焦不利,饮逆犯肺者,此多伴见少阳证侯;(7)温化解表法,适用于外寒内饮或痰饮内伏,饮逆射肺而咳者;(8)解表通腑法,适用于风热壅盛,腑实内结,上下郁闭而咳者。虚证者,(1)培补卑监法,适用于久咳脾虚痰湿内盛者;(2)养阴润肺法,适用于久病咳嗽,气阴亏耗,失于清降者;(3)补肾摄纳法,方用冯氏全真一气汤,临证对于咳久作喘,肾虚失纳者,颇具功用。  相似文献   

15.
尤可 《山东中医杂志》2007,26(10):659-661
结合临床经验,对中医辨证治疗心律失常的常用方法及用药规律进行了探讨和总结,提出了温经散寒、舒肝理气、通腑泻热、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涤痰通络、益气养阴、温阳复脉、健脾养血及育阴潜阳十种临床常用辨证治疗方法,以冀对心律失常的治疗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系统分析历代不寐方发展演变及组方选药的特点。汉唐时期组方以清热泻火药和滋阴养血药为主,宋金元时期以清心安神、补气养心、养血安神药为主,又出现气血双补、交通心肾、滋阴潜阳、补益肝肾类方剂,在治法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明清时期以养血安神方、重镇安神方、祛痰化饮方、交通心肾方为主,和胃消食方、理气解郁方、活血化瘀方的出现进一步完善了不寐证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7.
朱晓林 《山西中医》2012,28(8):40-41
基于聚类分析与中医古籍文献整理相结合的方法,对元代以前角膜炎治疗方药进行整理分析,挖掘出13组角膜炎常用聚类药物群。分析显示,其治法以疏风、清热、利湿、泻火、解毒、化痰、解郁为治标,以益气、滋阴、养血为固本,据此推断发病机制以风、湿、热、火、毒、痰、郁为标实,以气、阴、血亏为本虚。聚类分析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该时期角膜炎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古今医者从气、痰、风、火、虚、瘀不同致病因素对中风急性期的病机进行阐述总结,采用辨证论治的治疗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的"同病异治"思想。然而这些病理因素在致病过程中并非是单一的,而是互相影响、密切关联。临床上常见痰火互结、风火相煽、瘀痰阻滞、痰热腑实等。治疗当祛风、清热、顺气、化痰、开窍等以治其标;次当治本,阴虚则益血,阳虚则补气,气血两虚则气血兼补,久以持之本。中风急性期即为急证,多为实证,故需明确诊断,辨证施治,治疗万勿延迟,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不可生搬硬套,方能提高疗效,转危为安。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病机为:消渴日久,阴虚燥热,首伤肾阴,肾精不足,脑髓空虚,无以养神;肾阴既亏,肝木失养,灼伤肝阴,虚火内盛,上扰脑府以致神病;肝木独亢,克伐脾土,脾阴不足,运化失司,痰邪上蒙,脑络壅塞;脾不升清,痰湿内盛,上逆犯肺,肺失治节,气阴不调,痰浊内蕴,积久化热,痰热蒙蔽神窍;心为五脏之大主,阴虚及心,心火上炎,清阳独亢,耗伤心神,心神不主脑神,以致健忘、痴呆诸症。其治疗以滋阴为根本,辨析五脏,益脑神、通脑络,结合行气、补血、化瘀、祛湿诸法,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