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志不调,百病丛生;情志和谐,何病之有。大凡以为小儿致病因素,外感责之六淫,内伤皆由饮食使然。然而小儿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为患,临床颇不乏见,且与肝密切相关。笔者遂不揣浅陋,将小儿情志致病与肝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一探讨。管窥之见,敬祈斧正。一、小儿情志致病的原因盖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不论是从体格、智慧以及脏腑功能活动均在趋向完善和成熟,虽在幼小的心灵里但已蕴育着七情的芽儿,五志犹如萌芽催发,年龄虽小,七情渐备,中心存之,对于某些人和物已有爱和恶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浅谈中医七情与整体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正常的精神刺激反应就简称七情 [1 ]。七情变化与脏腑气血功能活动有密切关系。正常的情志变化不一定致病 ,但是突然或剧烈的长期精神刺激使情绪反应过于强烈和持久 ,若加上人体肝的疏泄功能薄弱就会扰乱气血和脏腑的机能活动 ,导致阴阳失调而致病。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故又称内伤七情。喜伤心 ,怒伤肝 ,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肾 ,七情伤及五脏与否决定于心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而肝主怒 ,肝失疏泄 ,气机逆乱 ,又是情志病变发病机制的关键 ,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 ,迅速恶化 ,如…  相似文献   

3.
马玉光 《河北中医》2004,26(11):836-837
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类常见的七种情绪反映 ,简称七情。七情过激又是中医内伤致病的重要原因。例如《素问·举痛论》曰 :“惊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认为七情过激皆可使机体气机紊乱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常见多发病中 ,直接由情志引起的病种达数十种。因此 ,有必要不断总结和探讨情志致病的规律 ,以便更好的为临床实践服务。现就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对情志致病特点的认识总结如下。1 情志致病的特点1 .1 七情致病 ,病因难除 情志致病 ,既不同于外感六淫 ,也不同于其它内伤诸因…  相似文献   

4.
七情与疾病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一般情况并不致病。七情变化突然、强烈、持久可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  相似文献   

5.
<正>笔者通过对慢性病患者行中医情志护理的观察,探讨中医情志护理如下。1中医情志的内涵中医重视人的精神活动和思想变化,这些因素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归纳为五志(怒、喜、思、悲、恐),后延伸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作为人精神的外在体现,虽不是直接的致病因素,但是如果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则可以引起阴阳失调、气血紊乱,导致脏腑经络各项功能的失常,引发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  相似文献   

6.
清代著名医家俞震纂辑《古今医案按》中载录治疗七情之病的验案共计20则,均为情志异常致病,案例中包含了利用调理情志治疗疾病的方法,其论述全面,按语精当。其中七则精选验案,是关于喜、怒、忧、思、悲、恐、惊病的情志疗法案例,体现了七情相胜原理、转移情志、舒情怡性等治疗方法,对提高临床疗效和启发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七情是人对周围事物的反应,不同的情志变化,可直接使脏腑功能失凋,导致病情加重。而情志的舒展、气血和顺,则可缓解病情,加速痊愈。因此,护理人员对每个病人的情志护理不可忽略。1 七情因素对脏腑的影响及所致病证 古语曰:“精神内伤,身必败之”。又如《内经》所说:“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百病之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志过极则火动于内,气逆于上,迫血妄行而成血证。最常见的情志护理以心、肝、脾三脏病证为多。情志影响于心,则心神不宁  相似文献   

8.
王广洁 《河南中医》2007,27(12):9-10
随着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越来越多的疾病受到情志变化的影响。据分析,当今人类疾病有50%~80%与情志因素有关[1]在诊察疾病时应更多地考虑到心理和社会因素。早在《内经》就有情志致病的论述,如《素问·疏五过论》:“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将七情对内脏的影响概括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本为人之常性,正常的情志活动不会致病,但当情志活动过于剧烈和持久,超过五脏生理承受限度时,就会成为致病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张改花 《山西中医》2003,19(1):63-63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护理学亦由“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观念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观念。这种转变蕴含着中医以人为本、辨证施治的精髓。祖国医学很早以前就将七情 ,即 :喜、怒、忧、思、悲、恐、惊列为内伤致病因素 ,称内伤七情。在正常情况下 ,七情是正常生理表现。当某些特殊因素导致情志太过或不及时 ,就会损害脏腑气机 ,故有喜伤心 ,怒伤肝 ,思伤脾 ,悲伤肺 ,惊恐伤肾及喜则气缓 ,怒则气上 ,思则气结 ,惊则气下之说。实践证明 ,在临床护理中及时掌握病人情志变化 ,运用七情相互转变、相互制约的理论 ,采取以情胜情的护理措施是…  相似文献   

10.
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中医学对七情的定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怒喜思悲恐”,揭示了情志的产生。自古以来各代医家都对七情致病有所重视,而“怒”在七情致病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怒”导致了多种疾病的发生,消渴病与其关系密切。现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中医认为,致病因素无外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调、过度劳倦等。七情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当某些特殊因素致情志太过就会损伤脏腑功能气机而致病,故有“喜伤心、怒伤肝、忧思伤脾、悲伤肺、恐惊伤肾”以及“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悲则气泄、惊则气下”之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喜胜忧、恐胜喜、思胜恐、怒胜思、悲胜怒”,此乃中医总结出的一套以情治情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了解病人的情志变化,并运用七情相互转变、相互制约的理论采取以情胜情的护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现就七情变化及其辨证…  相似文献   

12.
丁香 《气功》2010,(11):1008-1011
被誉为中国国宝之一的中医学,一开始就将精神心理因素列入致病原因,一方面强调外邪入侵体内而致病,另一方面也不忽视“七情致伤”、“病从心生”。中医学认为,“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又因为心脏为五脏之腑之首,所以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中任何情志失调,都可伤及心脏,而心伤则会引起其他脏腑功能的失调。  相似文献   

13.
孙义凤  罗国平 《河北中医》2000,22(6):474-474
祖国医学认为,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七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生理调节范围,使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并且是造成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内经》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又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依靠维持内外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心理调节系统完成,因此,做好情志与心理护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基本保障从本质上讲,护…  相似文献   

14.
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也称“七情”,是机体的精神状态。在一般情况下,它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属于正常精神活动的范围。但是,由于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超过了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是引起疾病主要因素之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喜伤,则心神不安,精神焕散,思想不能集中,或语无伦次,哭笑无常,精神错乱,举止失常,甚致发狂。怒伤,则肝气上逆,血郁于上,可致神昏暴厥或呃逆呕吐,腹胀食滞。思伤,则食  相似文献   

15.
浅谈七情对妇科疾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适当的七情能舒发情感,有益健康。而当七情太过,超过人体本身的自我调节范围,就会导致脏腑、气血、经络功能失常,称之为七情内伤。《素问·举痛论》指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也。”由于七情内伤可使人致病,或使病情反复甚至恶化,尤其是妇人“善怀而多郁,又性喜褊隘”,易为情所伤,故《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妇人之病不易治也……此其情之使然也。”此外女性特殊的生…  相似文献   

16.
关于“惊”在情志中地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惊,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举痛论篇》云:“晾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至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记载“神静则宁,情动则乱,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者不同”,使“七情理论”日臻完善,其中也包括“惊”。但七情之中的喜、怒、忧、思、悲、恐,皆可归属于五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只有“惊”不归属于五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认为“晾伤胆,其气乱”,将惊归属于胆腑。笔者现就“惊”与七情中其他情志异同以及与脏腑之间的联系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7.
李子慎 《陕西中医》1989,10(10):455-457
<正> 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影响人体的生理,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致的疾病称为七情内伤或情志致病,对成人而言,七情做为主要致病原因之一,历代医家都很重视,并创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治疗方法,但就小儿尤其是婴  相似文献   

18.
精神调养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内经》有"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悲"等理论。对于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情志调摄。  相似文献   

19.
詹建  孟胜喜 《陕西中医》2000,21(9):426-427
<正> 本文仅就该书中有关心理护理学即情志护理的论述作一浅析,以供同道参考。 1 重视情志因素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 《内经》认为,人有喜、怒、忧、悲、思、恐、惊七情,正常情况下,这七种情志对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起着协调作用。但如果突然遭受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可直接伤及五脏,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不同的情志刺激对五脏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如“怒则气上”是指过怒可使肝气横  相似文献   

20.
中医有七情五志之说,《叶选医衡》言"世之所谓七情者,即《内经》之五志也",所谓七情即五志加上惊与思,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即所谓情志。由情志刺激引起,出现机体气血阴阳失调,继而出现一系列病症,伴或不伴神志异常的一类疾病属中医情志病范畴。其中情志病实证、久病虚实夹杂及重症情志病患者临床常可见气血津液浊毒化表现,浊毒化是此类情志病重要病因病机。化浊解毒治疗可从理气化浊解毒、清热化浊解毒、通腑泻浊解毒、祛痰化浊解毒、活血祛瘀解毒、扶正化浊解毒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