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例男,26岁,汉族,已婚,机关干部。家族中无遗传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病史。上高原前体检确认健康。于2009年7月乘车(初次)进入高原,在4d时间内由平原(海拔1400m)进入海拔5380m高原某地。进入高原第1w,感到乏力、头晕、心悸、夜眠差,偶有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平原人急进高原后立即开展工作的高原反应发生和工作完成情况,探索平原部队急进高原后执行应急任务的急性高原病(AMS)防治措施。方法:3批从平原(海拔500 m)乘飞机进入高原(海拔3 680、4 300 m)的11名研究对象,年龄28~55岁,男性8名,女性3名,除1名女性外,其余均有高原短暂生活史。在进入高原后,立即开展轻度劳动强度以下的工作。在他们进入高原后的前3 d,每晚逐日进行高原反应症状调查和评分,并观察他们的工作完成情况。结果:5人出现轻度高原反应症状,评分2~4分,未发生AMS;其余6人未出现高原反应症状。11人均圆满完成预期工作任务,未发生其他异常反应。结论:平原人急进高原后,对AMS的预防不应局限在"静态"的防治措施上,有医学保护的前提下,可以立即开展轻度劳动强度以下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482人由平原(海拔1400m)进驻海拔3700m,在该处适应性训练40d,然后快速(4h)进驻海拔5270m,随访7d,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率最高为32.3%.另一支部队134人在同一季节,同一路线,由平原途经5d到达海拔5010、5200和5380m,随访10d,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率最高为85.7%,有2人发生高原脑水肿合并高原肺水肿.作者认为,部队进入海拔5000m以上地区前应在海拔3700m左右进行1个月的阶梯适应性训练  相似文献   

4.
对于从海拔0~500m的平原急进海拔1 000m以上的高原,尤其是到海拔3 000m以上者,如何避免因大气氧分压降低而导致的头晕、乏力等缺氧症状,一直是高原医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研制开发了"野战增压帐篷",并在高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以观察其对急进高原人员运动后动脉血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部队适应性训练后急性高原反应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西洲  曾云 《人民军医》1995,(10):10-11
我们以国家军用标准《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为依据,将部队进驻两个不同海拔高度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现场随访调查,并与未经过阶梯适应性训练的某高原边防部队作对照。1对象和方法某机械化部队482人在平原(海拔1400m)经过2个月的体能训练,体检确认健康,于1994年7月,3天内途经海拔4100m后进驻喀喇昆仑山海拔3700m处,在该处经过40d的适应性训练,然后于4h内快速进驻海拔527Om。急性高原反应以头痛和呕吐为主要症状,视其严重程度将头痛分为4度,计1、2、4、7分。呕吐分为3度,计2、4、7分,其余症状各计1分。首先…  相似文献   

6.
《高原医学杂志》2013,(1):39-39
本文对海拔5000m以上地区部分换防官兵返回平原后进行高压氧干预治疗,以评价高压氧治疗高原脱习服的效果,为制定高原脱习服标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作选择驻守在海拔5000m以1年的55名男性青年官兵,平原出生,年龄(17-24)岁,进驻高原前体检确认健康。均自愿参加本次试验。将其随机分成3组,其中高压氧I组20例,高压氧治疗1次/d,共治疗10次;高压氧Ⅱ组20例,高压氧治疗1次/2d,共治疗5次;对照组15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5d、lOd进行脱习服症状调查。  相似文献   

7.
韩麒智  周晨林  徐莉  刘蕾  鱼敏 《武警医学》2017,28(7):686-689
 目的 研究高原驻训人员与高原驻训返回平原后的脱适应效果。方法 对海拔4300 m高原驻训120 d后阶梯下降返回平原的100名士兵,在返回3、10、20 d进行主观问卷调查,并对脱适应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返回平原10 d较3 d时,疲劳、头昏、精力不集中、失眠、胸闷、眩晕等6个症状加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 d时,症状缓解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昏、纳差、便秘且手足麻木和腹泻,组间改变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原特殊环境对短期驻训官兵身心造成的双重影响,在采取阶梯式下降返回驻地的同时要求快速脱习服,为此应制定早期群体综合干预、科学组织脱习服期间的训练,并对症状较重的官兵进行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8.
高原肺水肿54例血流动力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伟 《人民军医》1998,41(2):95-96
高原肺水肿是最严重的急性高原病之一。有关其血流动力学的研究报道不多。我们在喀喇昆仑山海拔3700m处对收治的高原肺水肿54例进行了血流动力学检测,并与相同海拔高度的健康人作对照,旨在探讨高原肺水肿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为该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根据临床体征及X线诊断的高原肺水肿54例,来自海拔4000~5400m边防哨卡的官兵和新藏公路沿线施工的民工。均为汉族男性,年龄18~51岁,平均26.4岁。均为从平原进入高原或从高原进入更高海拔3~8d内发病,其中5例合并脑水肿。发病后下送至海拔3700m医疗站救治,住院…  相似文献   

9.
平原人急进高原最大做功能力测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报道60名健康男性青年由海拔500m乘机到达海拔3680m,休息7天后,其最大做功量、最大摄氧量(Vo_2max)和最大心率(HRmax)等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平原人急进高原后,最大做功量由平原11109.1kgf.m降低到3967.7kgf.m,降低64.28%;Vo_2max由平原的2.673L/min降低到2.056L/min,降低23.07%;与最大做功量相比,高原低氧环境对Vo_2max的影响较小,仅以Vo_2max来评价平原人高原劳动能力是不全面的。受试者进入高原后,晨脉升高,HRmax降低,50%最大负荷运动心率升高,表明机体心力储备降低,做功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新研发弥散供氧住宿方舱在高原高寒环境下实地应用效果.方法 以移居海拔3540 m高原某地1年以上的10名高原人员和急进高原的10名平原人员为试住对象,在弥散供氧住宿方舱内休息2 h.检测试住期间舱内氧浓度、温湿度等环境参数变化,检测试住人员休息前后血压、脉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 在满足20人舱内住宿条件下...  相似文献   

11.
解答:高原大气压低,空气密度较平原减少,枪弹、弹片等投射物飞行阻力小、速度快,击中组织时造成的损伤重。在海拔3658m高原和351m平原进行的动物实验表明,高原火器伤坏死组织清除量、伤道容积、出人口面积均大于平原。由于高原日照时间长、紫外线辐射强度大,气温低,不利于细菌生长,高原创伤感染发生率较平原低。  相似文献   

12.
我们对进驻高原前1月、快速(5d)进入喀喇昆仑山海拔5380m第4d和在该地连续居住1年的同一群体25名青年官兵作了2次结膜微循环检测,旨在探讨超高海拔地区对人微循环的影响程度.1 对象与方法均为汉族男性官兵,平原出生,年龄18~22岁,平均20.1岁,均为初次上高原,上高原前经体检确认健康.第1次检测在原驻地(海拔1400m);第2次为部队快速(5d)进驻海拔5380m处的第4d在高原现场检测(室温16~18℃);第3次为部队已在  相似文献   

13.
世居藏族多次由平原返回高原均发生高原肺水肿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藏族,42岁,世居高原(拉萨:海拔3658m),因“咳嗽、咳痰(粉红色泡沫样)、心慌、胸闷”入院。自述于32天前因休假去成都、北京、广州等地旅游,于返回高原约(3~4)小时后开始出现头昏、头痛、心慌等症状,未予重视,次日凌晨3:00许开始出现咳嗽、咳痰、心慌、胸闷等,痰初为白色泡沫状,后逐渐为粉红色泡沫状,并感头昏、头痛、心慌、胸闷等逐渐加重,遂来院就诊。患者在3年及7年前亦曾因去平原出差、休假返回高原出现类似情况,经住院治疗后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玉树地震灾后重建中平原工人对高原的习服过程,并探讨高原习服的生理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赴玉树进行灾后重建的平原工人50人,观察其在初进高原(1—7)d、30d、45d的临床症状、心率、呼吸、血压、血糖、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变化,并与平原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急性高原病的相关临床症状多于初进高原(1—7)d出现,(2—7)d症状消失;心率、呼吸、血压、血糖、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表现为初进高原(1—7)d、30d、45d与平原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体对高原环境具有较强的习服能力,但经45天后仍不能恢复至平原水平,因此,应在一定限度内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手段,来加强和促进高原习服。  相似文献   

15.
微血管和微循环对缺氧十分敏感。球结膜微循环能观察到机体微循环的全部流程,结膜微循环的改变基本能反映全身一般微循环的变化。球结膜的血液供应大部分来源于颈内动脉的分枝,它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颅内血管的状态,观察结膜微循环的改变对研究高原低氧引起心脑血管功能的变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在喀喇昆仑山海拔3700m和5270m对某高原适应性训练部队检测了运动前后结膜微循环的变化,观测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 某高原适应性训练部队486人中随机挑选陆军不同兵种30名士兵为观测对象,年龄18~21岁,入伍前生活在平原地区,均为初次上高原,上高原前体检确认健康。采用徐州光学仪器总厂生产的WX-6型多部位微循环显微仪,室温保持在16~18℃。受检者取仰卧位,观测其右眼颞侧结膜微循环,用田氏积分法对所观测的指标逐项记录分析。第1次检测,部队由平原(海拔1400m)乘车进入海拔3700m第14d,已习服高原环境,在5km跑步越野(以下称运动)前安静状态和运动后10min内观测其结膜微循环。第2次,部队在海拔3700m适应性训练40d后快速(4h)进入海拔5270m第8d,方法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探讨急进高原个体机体炎性改变及其胃肠黏膜屏障损伤的特点,作者选取平原急进海拔3 658m的男性青年20例,年龄(17~20)岁,平均18.24岁,对其由平原急进高原个体于进入高原前、进入高原第三天和第七天进行胃镜检查,并对进入高原后消化系统的症状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同步抽取血液标本,做血常规的白细胞总数(WBC)、  相似文献   

17.
由平原进驻海拔3658m地区的人群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其静脉血血小板参数变化尚未见报道。为了解由平原快速进驻高原3d内青年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我们对平原、进驻高原第1d、第3d的同一群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居住在喀喇昆仑山及西藏阿里地区人员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旨在了解暴露于不同海拔高度及不同高原环境下的不同人员,包括不同年龄、时间及工作强度等人员返回平原后高原脱习服症状评分及其相关性,分析比较居住在喀喇昆仑山及西藏阿里地区人员高原脱习服表现及对健康状况的影响,为进一步做好高原脱习服症深入研究和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作者选取对居住在喀喇昆仑山及西藏阿里地区不同海拔高度、不同高原环境、不同成年男性190人,对其返回平原后的高原脱习服进行症状调查。共发放问卷190份,收回问卷159份。159人平均年龄为(28.5±4.9)岁;其中海拔3 700m 48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分析平原与不同海拔高原军人体力劳动能力(PWC170)的差异,探讨PWC170作为评价高原军人有氧能力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以平原(海拔500 m,36人)和不同海拔高原(海拔3000 m,30人;海拔3700 m,31人;海拔4300 m,38人)驻防军人为研究对象,依据国军标GJB1337《士兵体能的测量和评价》,进行2种踏速(22.5和30次/min)的踏阶运动,采用Polar V800心率表测量踏阶运动心率,测定军人的PWC170.结果 随海拔高度升高,军人PWC170降低;平原与海拔3000、3700和4300 m高原军人的PWC170分别为1287.7±233.3、993.8±230.9、962.7±233.0和764.6±152.8(kg·m/min),平原与高原比较差异显著(P<0.01),海拔3000、3700 m与4300 m比较差异显著(P<0.001),而海拔3000 m与3700 m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不同海拔军人PWC170不同,海拔越高PWC170越低,PWC170可作为评价高原军人有氧能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何方  董兆君  叶枫  赛燕 《西南国防医药》2009,19(10):966-968
目的:研究缺氧和氰化钠(NaCN)中毒两种因素对大鼠脑组织线粒体氧化损伤的联合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平原对照组、平原中毒组、高原对照组和高原中毒组。平原组实验于海拔308m高度实验室内进行,高原组实验于模拟海拔4000m高度的实验室内进行。动物置各自实验室内适应3d后,为对照组动物皮下注射生理盐水,为中毒组动物皮下注射NaCN(3.6mg/kg),分别于0.5、1.0、2.0h后处死动物,取脑组织,用梯度离心法分离线粒体,用试剂盒检测羟自由基(OH&#183;)、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ATP酶活性。结果:缺氧3d可导致大鼠脑组织OH&#183;、MDA含量增加,SOD和ATP酶活性下降;NaCN中毒后,上述变化更明显。结论:氰化钠中毒加重缺氧引起的大鼠脑组织线粒体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