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①目的研究颈椎前路手术咽喉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甲基泼尼松龙对其的防治作用。②方法颈椎前路手术病人88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46例作为对照组;B组42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2和24h静注甲基泼尼松龙0.5mg/kg。在术前和术后24~36h行咽喉部检查,并记录病人的主观症状。③结果A、B组术后咽喉部检查出现异常者分别为42例(91.3%)和23例(54.8%),差异有显著性(X^2=8.36,P〈0.01);出现主观症状者A组36例,B组16例,两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X^2=7.52,P〈0.01)。A组的咽喉部损伤和水肿程度较B组更为严重(u=3.84,P〈0.01)。④结论颈椎前路手术前进行咽喉部系统检查是必要的,使用甲基泼尼松龙可明显减少颈椎前路手术咽喉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咽喉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甲基强的松龙(甲强龙)对这些并发症的防治作用。方法颈椎前路手术病人88例分成两组,第一组46例作为对照组;第二组42例,每例在术前、术后12和24h分别使用甲强龙,剂量为:0.5mg/kg,并在术前和术后的24-36h行咽喉部检查,记录检查结果和病人的主观症状如:感觉不适、吞咽疼痛和吞咽困难等,两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术前咽喉部检查两组出现异常的病人分别是9例和8例,而术后出现异常是42例(91.3%)和23例(54.8%),声带活动异常分别是2例和1例;术后出现主观症状第一组是36例,第二组是16例(P〈0.01);第一组的咽喉部损伤和水肿更为严重(P〈0.01)。结论颈椎前路术前进行咽喉部系统检查是必要的,使用甲强龙可明显降低颈椎前路手术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护理干预对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后咽喉部刺激症的影响.方法 2006年9月~2012年11月,共护理386例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按是否进行护理干预分为A、B两组,A组183例为2006年9月~2009年10月采用术前气管推移和体位训练,B组203例为2009年11月~2012年11月A组在基础上采用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术后咽喉部刺激症状,用数字评价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术后咽喉部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困难发生率A组高于B组(P<0.05),咽喉部疼痛和吞咽困难持续时间B组短于A组(P<0.05).结论 术前护理干预能有效绶解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后咽喉部刺激症、减轻患者痛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改善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患者术后咽喉部不适的疗效。方法 110例全身麻醉下行气管插管的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组(n=40,予以布地奈德2 mg术前1 h、术后6、24和48 h雾化吸入)、B组(n=40,予以布地奈德2 mg术后6、24和48 h雾化吸入)和对照组(n=30,术后同时段予以生理盐水雾化吸入)。观察各组患者术后咽喉部情况,评价不同方式雾化吸入对患者气管插管后咽喉部症状和体征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咽痛、咳嗽和声嘶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99%、13.6%和53.6%。A组术后各时段的咽痛症状及术后1、6和24 h声嘶症状评分优于B组(P〈0.05);B组与对照组术后48 h的咽痛和声嘶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时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咳嗽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6和24 h咽喉部黏膜反应评分优于B组和对照组,B组术后6、24和48 h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能有效减轻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引起的咽喉部损伤,术前给药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术后咽喉部刺激症状的有效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 对32例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给予有针对性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结果 26例患者未出现咽喉部刺激症状,仅有5例发生咽部不适,1例表现为吞咽疼痛.结论 经过有针对性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能有效减少术后咽喉部刺激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6):528-531
目的:探讨颈前路横切口与斜切口对颈前路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疗效及术后颈部皮肤瘢痕的影响。方法:对28例颈椎退行性疾病、颈椎外伤及其他需要行颈椎前路手术疾病的患者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其中采用颈前路横切口16例(A组)、颈前路斜切口12例(B组)。对两组患者减压节段、术中情况、手术疗效、术后颈部皮肤瘢痕愈合情况进行比较。结果:A、B两组患者术中减压节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疗效良好。两组患者瘢痕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手术前后的JO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JOA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颈前路手术横切口与斜切口均能获得良好的术后疗效;(2)颈前路手术斜切口可获得较佳的手术视野和操作空间,对于初学者及手术经验欠丰富的医师,可选择斜切口入路;(3)颈前路手术横切口可减少术后颈部皮肤瘢痕的形成,对于瘢痕体质患者或对术后皮肤愈合美观要求高的的患者,可选择横切口入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结构重建和自体髂骨结构重建两种手术方法稳定性、融合率和疗效。方法56例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的病例,按手术方式分为2组,其中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组(A组)19例,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融合术组(B组)37例。术前、术后不同时期进行JOA评分,以判定临床疗效,同时测量D值(颈椎整体曲度)、融合节段前高(heightofanteriorbody,HAB)、融合节段后高(heightofposteriorbody,HPB)以及Cobb角(颈椎活动度)。依据融合标准判定并计算术后各时期减压节段融合率。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间每-参数术后各时期值与术前值的差值。结果术后3个月,A、B组减压节段融合率分别为89.5%(17/19)、83.8%(31/37),术后6个月全部随访病例达到骨性融合。与A组比较,B组融合节段后高差值(术后1周-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各时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活动Cobb角差值(术后24个月-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此前各个时期活动Cobb角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不同时期JOA改善率、D值差值、融合节段前高差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前路减压-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融合术取得良好的疗效,在维持融合节段后高及改善颈椎活动度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动态稳定器(DCI)在颈椎病合并老年骨质疏松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颈椎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100例根据随机原则分为DCI组和融合组(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每组50例.DCI组采取颈椎前路动态稳定器非融合植入,融合组采取颈椎前路自身髂骨植入术.对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整体疗效、不良反应等进行比较.结果 DCI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融合组(t =5.535,2.113,2.996,P<0.05);DCI组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JOA评分显著高于融合组(t=10.74,9.971,P<0.05);术后6个月,DCI组的恢复优良率为98%,显著高于融合组(86%),x2 =4.891,P<0.05;DCI组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显著低于融合组(16%),x2=11.97,P<0.05.结论 颈椎前路动态稳定器治疗颈椎病合并骨质疏松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颈椎后路手术及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压迫(3个节段以上包括3个节段)的临床效果。方法:102例颈椎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前路手术组及后路手术组。统计2组患者术前后JOA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轴性症状出现的比例,分析影像学改善(椎管椎体比值、脑脊液通畅)情况。结果:2组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提高,且后路组优于前路组( P〈0.01)。后路组手术时间少于前路组(P〈0.01)。2组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组术后出现颈项部、肩背部肌肉酸痛、无力、僵硬、活动受限,查体有压痛点和肌肉痉挛者3例,前路组2例。后路组患者颈椎管与椎体的矢状径比值优于前路组(P〈0.01)。后路组术后颈椎MRI显示脑脊液通畅率明显优于前路组(P〈0.01)。结论:颈椎后路手术的临床效果优于前路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颈椎前路减压术中后纵韧带(PLL)切除与保留的疗效.方法 应用前路减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68例,后纵韧带切除组27例,保留组41例.按照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应用MRI技术测量脊髓矢状径并比较手术前后椎管矢状径及硬模囊压迹的变化.结果 平均随访28个月,后纵韧带切除组神经功能恢复率为(76±21)% ,显著高于后纵韧带保留组[ (62±24)%,P<0.01].后纵韧带切除组术后脊髓矢状径增加值为(3.26±1.05) mm , 显著高于后纵韧带保留组[ (2.32±1.23) mm,P<0.01].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术中对退变的后纵韧带切除可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加彻底,临床疗效优于保留后纵韧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肩关节镜手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Dex)复合罗哌卡因行臂丛上干及颈浅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应用Dex复合罗哌卡因行肩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患者70例的临床资料,依据麻醉方式进行分组,将行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31例患者临床资料归为对照组,将行臂丛上干及颈浅丛神经阻滞的39例患者临床资料归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不同时间段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及术后不同时间段的疼痛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5 min、术中30 min、喉罩拔除后30 min的心率均高于对照组,平均动脉压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12 h时,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肩关节镜手术中应用Dex复合罗哌卡因行臂丛上干及颈浅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较好,可以缓解疼痛程度,且对心率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武迪  段敏  王卫青 《中国医药导报》2012,9(9):128-129,134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肿胀、疼痛程度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评价护理干预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1年6月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122例,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联合常规护理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61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综合功能锻炼等护理干预配合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61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的膝关节肿胀和疼痛程度,术后治疗2周后对所有患者进行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AKSS)、膝关节活动范围(ROM)、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在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观察组膝关节屈曲度数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无论是对照组还是观察组,患者在第3天膝关节肿胀和疼痛程度最为严重;在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观察组膝关节肿胀人数和疼痛人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KSS评分和V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ROM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肿胀、疼痛程度对膝关节功能恢复有一定影响,膝关节肿胀、疼痛程度越严重恢复越慢,做好消除肿胀和疼痛的护理,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及时补充营养,同时采取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术后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刘春萍  王军  黄经阳 《吉林医学》2012,33(20):4275-4276
目的:探讨喉罩麻醉在下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的患者60例,ASAⅠ-Ⅲ级,随机分为喉罩组(LMA)和气管插管组(TI),每组30例;比较两组置管前后、拔管前后的SBP、DBP、HR、SpO2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在置管前后、拔管前后,两组SBP、DBP、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咽痛、声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气管插管麻醉相比较,喉罩麻醉具有操作简便、通气满意、应激反应小及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锁式零切迹颈椎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颈椎病行手术治疗病人3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自锁式零切迹颈椎融合器组(观察组)和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颈椎钢板内固定组(对照组),各15例。比较2组病人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前和术后3 d,2组病人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和P<0.01)。术前2组病人日本骨科学会评分法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3个月和6个月,观察组日本骨科学会评分法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2组手术前后各时点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术后各时点的颈椎曲度和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后3个月,观察组病人生理功能、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功能和心理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自锁式零切迹颈椎融合器治疗颈椎病手术创伤小,病人术后神经功能和恢复效果较好,颈椎曲度和椎间隙高度得到明显改善,同时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程序化疼痛护理管理在髋关节置换术后运用的效果。 方法 于2016年10月—2019年5月从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患者中,选取80名需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例数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及止痛治疗,而观察组通过建立程序化疼痛管理小组,给予患者疼痛知识教育和多模式镇痛措施,分别评价术前、术后24、48 h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及疼痛度评分情况。 结果 程序化疼痛护理管理对患者术后24 h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分无影响,但是提高了患者术后48 h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49.78±6.51)分]和髋关节功能评分[(65.85±4.29)分];降低患者术后24 h [(3.82±1.13)分]和48 h[(4.95±1.58)分]的疼痛度。 结论 通过本次对照实验,研究者发现程序化疼痛护理管理显著提高了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术后48 h)和髋关节功能(术后48 h),降低患者术后疼痛反应(术后24 h和48 h),提高患者术后治疗的依从性和心理阈值,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6.
雾化吸入起始时间对全身麻醉手术后咽痛缓解的影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俊 《吉林医学》2012,33(15):3150-3151
目的:探讨雾化吸入起始时间对全身麻醉手术后咽痛缓解的影响。方法:选取168例经口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的剖宫产及妇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全身麻醉清醒后的6 h给予雾化吸入,2次/d,连续3 d;对照组患者在全身麻醉清醒后的24 h给予雾化吸入,同样2次/d,连续3 d。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主诉,用Prince-Henry评分法对患者在术后第3天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咽喉部疼痛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第3天的疼痛程度与术后第1天相比均显著减轻,疼痛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第3天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雾化吸入是预防和缓解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后咽喉疼痛的有效方法,早期应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临床观察颈椎养生操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焦虑状态的改善。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 将5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30例, 采用颈椎养生操合按揉理筋拔伸推拿治疗;对照组27例, 采用按揉理筋拔伸推拿治疗。以14 d为1个治疗周期, 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焦虑状态的改善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焦虑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养生操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焦虑状态效果显著, 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经皮颈椎后路内窥镜颈椎间盘切除术( PPECD)与经皮颈前路经椎体入路内窥镜颈椎间盘切除术( TcPECD)手术疗效及并发症,为选择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治疗的38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其中PPCED (A)组32例(女20例,男12例);TcPECD(B)组6例(女4例,男2例);统计两组手术时间、术前术后责任椎间隙高度、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临床参数;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1、2、3 d切口疼痛及术前、术后1、3、6、12月颈痛及上肢放射痛评分。所有患者术后1、3、6、12月随访均行颈椎正侧位、CT+三维、MRI检查。结果 两组术后颈痛及上肢放射痛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两组间比较术后1、3、6、12月随访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 d切口疼痛VAS评分均不同程度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影像学均显示手术部位准确,椎间隙高度A组术后较前无明显改变,B组明显低于术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4例相应节段皮肤感觉减退,1例左手拇食指肿胀;B组1例建立通道的椎体轻度塌陷,3例椎间隙降低。结论 两种术式均获得满意效果。TcPECD更适合自椎间隙水平向上或向下突出(游离)的中央突出脊髓型颈椎病;PPECD更适合神经根型及中央偏旁侧型脊髓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择取该院2013年5月—2015年4月收治的9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其中,45例对照组行单纯减压植骨融入术,45例观察组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各项指征、JOA评分、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54.52±1.21)min、术中出血量(40.64±2.31)mL及JOA评分(13.30±2.53)分均较对照组更具有优势(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上肢疼痛及颈肩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疼痛及颈肩痛评分均得到了改善,但观察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并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术前和术后脑皮质功能性激活的情况,探讨手术对功能恢复中脑皮质重构的影响.方法 依据诊疗常规对试验组19例患者行颈椎管减压手术.于术前和术后12个月对试验组进行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JOA)评分评估,并同时行脑功能和常规磁共振扫描.19例对照组也进行相同范式的脑功能和常规磁共振.所有对象的脑功能磁共振动作任务为右手敲指运动.试验组的数据和图像按照采集时间分为术前组和术后组,并进行脑功能数据分析.结果 术后组mJOA评分均显著提高(P<0.001).术前组激活体积(VO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组VOA降低,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组仅在左侧中央前回可探及激活信号,术后组在左侧中央后回、前运动和辅助运动区可探及激活信号,右侧部分皮质也可探及少量激活信号.术后组mJOA上肢运动和感觉评分的提高程度与左侧运动和感觉皮质VOA的降低程度呈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 CSM患者发生脑皮质重构,引起感觉和运动功能激活区域的扩大和移位.颈椎管减压术后的脑皮质重构变化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关.手术治疗可能促进了产生代偿性作用的皮质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