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巨细胞动脉炎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及对不同治疗的效果和误诊的原因。方法对8例患者的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局部检查、实验室检查、组织学检查和对不同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巨细胞动脉炎可以有不同的首发表现形式,但头痛是主要的临床症状(6例)。实验室检查:8例血沉均增快,平均86mm/h;5例血红蛋白减低,平均为6.1g/L;4例CRP增高,平均为132mg/L。颞动脉组织学检查是诊断的一种重要手段.3例行颞动脉检查(6条),5条内膜欠光滑、腔内回声不佳;1条未见异常。皮质激素有非常明显的治疗效果。结论对以头痛为首发症状的中老年人,特别是颞、枕和颈部胀痛和剧痛,伴或不伴发热、眼胀和复视的患者,要行颞动脉触诊检查.注意血红蛋白、ESR和CRP的变化,必要时行颞动脉超声检查,颞动脉分段活检是诊断巨细胞颞动脉炎的金标准.皮质激素是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2.
颞动脉炎(TA)是一种亚急性起病的自芽肿性动脉炎,又称巨细胞动脉炎。主要侵犯颞浅动脉和眼动脉,临床上以头痛及视觉症状为主要表现。本文就颞动脉炎的临床特点及其与头痛的关系概述如下。1病因和清理改变本病确切病因未明,推测在某种因素(感染、过敏因素、老年变性等)作用下血管本身的成份如弹性蛋白转变成抗原物质,从而诱导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颞动脉活俭发现受累血管各层均可见到含有巨细胞的肉芽肿性炎症,最明显的是中层(肌层),其中弹力层断裂成为碎片并为炎性细胞所包绕。血管内膜呈节段性纤维增生,外膜常见到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3.
巨细胞动脉炎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瑛  张进安 《当代医学》2009,15(6):53-54
目的分析研究巨细胞动脉炎(giant cell arterifls:OCA)的发生情况、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本院诊断为巨细胞动脉炎I3例患者临床症状、颞动脉活检结果、类固醇激素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0.1±13.1)岁,男:女为4:9;最常见症状为头痛、发热、视力改变,颞动脉异常、问歇性下颌关节运动障碍、乏力、晕厥、耳鸣等非常见的临床表现。其中7例以头痛为首发症状,3例为视力改变,1例为间歇性下颌关节运动障碍,病程中出现颞动脉异常5例,发热10例,风湿性多肌痛3例;ESR升高(〉50mm/h)13例;8例行颞动脉活检,内弹力膜断裂8例,炎性细胞浸润7例,肉芽肿性炎症2例,纤维素性坏死1例。13例接受耱皮质激素治疗均有效。结论巨细胞动脉炎表现多样,本组患者主要临床特点为头痛、发热、血沉增快;颞动脉活检为明确诊断的有效手段;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4.
欧阳锋  邓益东 《海南医学》2010,21(15):45-46
目的总结颞动脉炎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方法。方法收集、分析本院治疗的8例颞动脉炎病例的临床特点。结果所有患者均以头痛为主要症状,为颞部较剧烈的搏动性胀痛,其中4例伴视力下降;2例患者出现复视;3例有低热、体重下降;2例有颞下颌关节痛、活动受限。7例患者可见颞浅动脉迂曲、局部变粗有触痛,2例并发糖尿病,1例并发脑梗死。结论颞动脉炎临床并不十分罕见,掌握其临床特征多可诊断。皮质类固醇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以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表现的巨细胞动脉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治过程 ,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2月住院的4例以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表现的巨细胞动脉炎患者的症状、体征、炎性标志物及治疗、预后.结果:所有患者均行颅脑及脑动脉 Willis环的影像学检查排除肿瘤和脑动脉炎 ,均行颞浅动脉活检确诊为巨细胞性动脉炎.结论:巨细胞性动脉炎可致急性痛性动眼神经麻痹 ,起病与小血管病变相似.患者血液中炎性标志物增高 ,经给予类固醇治疗 ,动眼神经麻痹可迅速好转 ,行颞浅动脉活检确诊.  相似文献   

6.
巨细胞性动脉炎是一个较为常见的老年性疾病,据报道近几年来发病率逐渐增高,及时诊疗对于缓解症状预防严重合并症有其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复习国内外文献,对其症状与诊疗作一概述,以提示在临床上对本病引起重视。简介因在患者的病灶内发现有巨细胞故称为巨细胞动脉炎(giant cellarteritis)又因好侵犯颞动脉故又称颞动脉炎(Temporalarteritis),病变也可同时累及其它  相似文献   

7.
1概述 巨细胞动脉炎(GCA)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是颈外动脉分支和眼动脉的炎症及闭塞性改变所致.早在1890年由Hutchinso首先描述本病.1932年Horton进一步阐述本病表现.几年后被命名为颞动脉炎.但病变不局限于颞动脉,可以广泛性累及很多动脉.  相似文献   

8.
<正>颞动脉炎亦称巨细胞动脉炎(giant cell temporal arteritis,GCA),是一种亚急性起病的肉芽肿性动脉炎,主要侵犯颞浅动脉和眼动脉,全身其他大、中动脉均可受累。临床并不少见,表现复杂多样,易误诊,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鉴于此,有必要对其误诊情况进行整体分析,以提高对颞动脉炎的认识,降低误诊率。笔者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  相似文献   

9.
报道1例怀疑巨细胞动脉炎且有全身症状但无视力下降的病例。初次行颞动脉活检结果阴性。2个月后由于视力下降患者复诊时,再次活检确诊为巨细胞动脉炎。本病在初次就诊时具有提示该病的临床表现,尽管尚未出现本病常见的诊断特征性眼部表现,而这一表现是较后期才出现的。难诊断的活检阴性颞动脉炎1例@Van Der Straaten D. @Rajakulenthiran M. @McKelvie P.A. @ O’Day J. @张少娟  相似文献   

10.
巨细胞动脉炎有突发失明和中风的危险,因此当患者出现颞部头痛、头皮触痛、血沉增快则需紧急处理,需立即使用激素治疗。很多医生试图通过颞动脉活检来证实临床诊断,不过在进行活检的同时不应延误治疗;颞动脉活检最佳敏感率为60~70%。除了对颞动脉炎临床评估的基本观察外,几乎所有其它方面还是一个谜,因而出现诊断和治疗的难题。尽管激素治疗的最佳剂量未明确规定,且长期高剂  相似文献   

11.
颞动脉炎又称巨细胞性动脉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中动脉与大动脉血管的无菌性炎症,主要累及颞动脉与眼动脉.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是指视神经的营养血管发生循环障碍的急性营养不良性疾病.此病在临床极少见,其发病率仅为1~2/万,治愈率也极低.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望与广大同行共同探讨学习.  相似文献   

12.
邓俊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8):903-904
目的:总结颞动脉炎的神经系统临床特征。方法:对诊断为颞动脉炎的2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临床表现、颞动脉活检、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作为诊断标准,以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制定的颞动脉炎诊断标准作为参考。结果:24例患者被诊断为颞动脉炎,8例经颞动脉活检证实7例。其中,头痛为主要症状,本组24例中有22例(91.7%);视力障碍及眼痛较常见,本组有3例(12.5%),其中有1例失明;低至中度发热10例(41.7%),体温37.2~39℃;合并肌炎6例;颞动脉均增粗,呈条索状,搏动减弱。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其症状或体征常在数小时至数天消失。结论:颞动脉炎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较为常见,可见严重的并发症,早期诊断及治疗可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3.
21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分析及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头颅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21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对比研究。结果 意识障碍、瞳孔及眼球运动异常、偏盲或皮层盲、偏侧或四肢无力、共济运动障碍为该综合征最常见的临床特征。6例经头颅CT确诊,余15例经MRI确诊,丘脑、中脑、桥脑、小脑、枕叶病灶为主。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多以中脑、丘脑缺血症状为主,头颅CT最具特征性改变为双侧丘脑蝶形低密度;MRI上为长T1长T2信号。MRI对该病的诊断较CT明显敏感。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同时具有幕上及幕下多处梗死,预后较差。头CT及MRI检查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CT和MRI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临床诊断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且7例均同时接受CT和MRI检查.结果 2例患者CT未发现异常,而MRI发现异常,5例患者CT和MRI均发现异常,主要表现为对称或不对称的颞顶枕部为主的白质脑水肿,1例累及脑干,1例累及小脑.结论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CT和MRI主要表现为颞顶枕部为主的白质水肿,适当的治疗可使临床症状和神经影像学改变完全逆转,CT和MRI头部扫描及定期复查对其诊断及疗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颞动脉炎     
颞动脉炎又称颅动脉炎,是老年人产生头痛症状的原因之一。临床表现为颞浅动脉和枕动脉分布区的剧烈疼痛,局部压痛,也可出现突然视力丧失或脑梗塞。这些动脉的组织学检查显示为炎症性动脉炎。实验室检查血沉增快,血清球蛋白增高。因此,近年来认为它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巨细胞动脉炎(GCA)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诊断为GCA的11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结果 11例GCA患者发病年龄(65.5±11.5)岁,从发病到确诊时间(22.3±18.8)d.最常见症状为头痛、视力改变、发热;其中首发症状为头痛5例、视力改变3例;病程中有视力改变7例、其中失明2例;ESR升高(>50 mm/h)11例;7例行头MRI+MRA检查,4例发现椎动脉变细.7例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均有效.结论 巨细胞动脉炎临床表现多样,失明是本病最严重的并发症.老年人有视力改变的先兆及新发头痛,要想到此病,避免误诊,以便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症(TS)的CT和MRI特征及临床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5例经临床和病理诊断的TS患者CT和MRI特征及临床表现,15例均行颅脑CT平扫,CT增强2例;4例行颅脑MRI平扫,MRI增强1例。结果:15例患者多以癫痫、智力低下就诊。CT表现为双侧侧脑室室管膜下多发高密度钙化结节13例,单发结节2例,1例并有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4例MRI均见双侧侧脑室室管膜下多发结节,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则为低信号。结论:CT和MR对TS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性表现相结合可对TS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08年9月在我院临床证实的19例巨细胞动脉炎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8例,女性11例。年龄21—92岁,平均62.2岁。初诊科室神经内科15例,风湿科4例。病程中以头痛为首发症状者16例,发热8例。红细胞沉降率20—130mm/1h,平均71.1mm/1h。入院诊断为巨细胞动脉炎14例。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18例。除1例死亡、2例复发外,余病例头痛症状明显缓解。提示在颞动脉活检术不被接受的情况下,从临床表现、体检、实验室检查、诊断性治疗、随访等多角度综合分析,是提高该病确诊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联合多重影像评估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特征。  方法  联合多重影像评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44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占比、动脉血管病理改变、梗塞责任血管以及梗死机制。  结果  (1)男性发生占比高于女性(74.7% vs 25.3%; P < 0.001)而发病年龄则小于女性[(58.83±12.56)岁 vs (63.37±13.27)岁;P < 0.0001],50~69岁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高峰期(57.87%);(2)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为最常见危险因素(28.65%);(3)动脉粥样硬化(62.9%)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管壁最主要病理改变,也是最常见病因;39.2%的患者存在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4)67.49%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于颅内动脉,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58.33%)高于后循环(3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1);(5)动脉到动脉栓塞、局灶穿枝动脉闭塞,低灌注栓子清除障碍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见发病机制,其中动脉到动脉栓塞为主要发病机制。  结论  多重影像评估的大样本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年龄、不同性别发病占比、动脉血管病理改变、责任血管发生率以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机制对指导临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救、二级预防、早期筛查及预防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 CT、MRI、DSA(血管造影 )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肾癌诊断的影像学特点和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的 CT、MRI、DSA的表现 ,对比三者优缺点 ,找出各自的规律。结果 :三者均可以显示肿块的位置、大小和周围组织的关系及转移征像。结论 :显示肿块与周围组织关系 MRI优于 CT。“假包膜”为 MRI特征性表现。DSA与 CT增强表现的肿块密度改变不一致是因为静脉注射造影剂和直接动脉内注射造影剂两者的浓集时间与分布规律不一致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