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4 毫秒
1.
马祥平 《中外医疗》2009,27(9):168-168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临床口腔科的常见疾病。并由于颌面部血运较丰富,如治疗不当,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常危及患者的生命[1]。本文对116例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因、治疗和防治并发症进行了分析。我科与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共收治颌面部间隙感染116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王艳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0):1247-1247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09年1月我科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3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痊愈31例。并发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1例,经积极治疗后痊愈。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应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因及治疗要点。方法 对320例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例,从局部治疗、全身治疗等方面作了回顾性研究。结果 320例患者中,病因以牙源性最多,189例(59.06%)。感染部位以颌下间隙最多,134例(41.88%)结论 颌面部间隙感染采用综合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提高对间隙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我院自1991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300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年龄、感染部位、感染源、并发症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300例患者中,感染源以牙源性居首位,182例,占60.67%;其次为腺源性,95例,占31.67%;无血源性感染性病例;感染部位以颌下间隙最多,114例,占38%,严重并发症4种,计7例,占2.33%。结论颌面部间隙感染以牙源性感染为主要来源,部位以颌下间隙为主,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颌面部局部解剖特点、患者年龄和机体抵抗力及原发感染灶的不正确处理有关。  相似文献   

5.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5a间收治的78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颌面部间隙感染中牙源性感染占第一位(67.9%),老年人(60岁以上28.2%)、青年(20~30岁26.9%)多发.结论:应根据颌面部间隙感染特点,采取全身抗炎治疗、支持治疗与局部治疗结合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8月期间的6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然后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彩超检查结果、CT检查结果、MRI表现结果等进行分析,同时对患者进行积极的综合治疗,探讨治疗效果。结果:根据彩超检查结果、CT检查结果、MRI表现结果,本次研究的6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其中有39例患者是蜂窝组织炎,21例患者是脓肿。经过积极的综合治疗,有51例患者痊愈,5例患者出现了边缘性骨髓炎,4例患者出现了败血症,治愈率为85.00%。治疗效果良好。结论:我们可以通过彩超检查、CT检查、MRI检查等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积极的综合治疗,只有这样才能对患者的病情起到良好的控制直至治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11年收治的39例糖尿病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感染部位、感染来源、实验室检查及转归。结果糖尿病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易累及多个间隙,感染来源主要为牙源性感染,细菌培养结果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39例患者均行切开引流后,给以足量有效抗菌药物等综合治疗,治愈出院。结论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好发于中老年人,临床症状严重,且易反复,宜早期、广泛行切开引流,综合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6例老年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因、发病特点、发病部位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患者颌面部问隙感染的病因主要为牙源性感染,感染可发生于颌面部各个间隙,以嚼肌间隙、颌下间隙感染多见。结论提高老年患者的牙病保健意识、及早和正规治疗患病牙是降低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糖尿病合并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和非糖尿病合并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随机选取2011—2013年收治100例糖尿病合并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设为A组,另选同期收治的100例非糖尿病合并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设为B组。对其临床资料以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对比2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结果 A组患者出现多间隙感染、发热、口底蜂窝织炎事件概率相对于B组患者明显高很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住院平均时间相对于A组患者要少很多,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非糖尿病合并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糖尿病合并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病情更为严重,且病情康复所需时间长,应立即采取感染和血糖指数控制的治疗方案,保障患者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88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在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间隙感染早期积极抗炎支持治疗,脓肿形成后切开引流,继续抗炎治疗。结果:88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均治愈。结论:采用综合治疗,能使颌面部间隙感染获得圆满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刘景文  范勇斌 《吉林医学》2010,31(31):5510-5511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并发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比较糖尿病20例与非糖尿病18例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严重程度、疗程长短和治疗措施。结果:糖尿病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疗程明显延长。结论:糖尿病并发颌面部间隙感染好发于中老年人,临床症状严重,病程迁延。治疗应同时控制感染和血糖,积极处理病灶及全身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2.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17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吉武  李兵 《当代医学》2009,15(1):90-91
目的预防口腔颌面部感染的远处扩散、提高诊断和治疗技术水平,缩短疗程。方法自2004年以来,在我科收住174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经全身综合治疗及局部脓肿切开引流,总结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来源、容易感染部位及细菌培养结果+药敏试验。结果本细病例完全治愈,没有任何后遗症发生。结论颌面部间隙感染应早期积极治疗,预防感染扩散,根据患者情况选用敏感抗生素、切开引流、冲洗换药及放置引流条等全身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王菊艳 《甘肃医药》2014,(6):426-427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84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原发病灶、发病年龄、发病部位及治疗情况。结果:口腔颌面部感染以牙源性最为常见,其次分别为腺源性、外伤性、医源性。感染部位以咬肌间隙感染、颌下间隙感染最为多见。结论: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应采取积极抗感染与手术切开引流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67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均为继发性,且以牙源性感染为主。结论:颌面部间隙感染若诊断及时,治疗得当,对缩短病程,防止感染扩散和恶化均有重要意义,绝大多数可在一周内治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82例,分析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部位和感染源.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采用综合治疗方法 :全身给予支持治疗,抗生素抗感染,局部形成脓肿时,要切开引流彻底清除病灶,可行多切口引流.结果 本组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后,80患者痊愈出院,治愈率为97.5%.2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患者因合并糖尿病并发全身感染而死亡,1例患者合并心肌梗死同时并发面部多间隙感染而死.结论 颌面部间隙感染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综合治疗措施可提高患者治愈率,同时要注意合并症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的研究现状;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7年5月仍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病患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调查住院期间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的感染率并通过对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分泌物的鉴定分析病原学分布。结果在120例病患中发生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13例,感染率为10.83%,共检出病原菌24株,其中霉氧菌13株,厌氧菌3株,兼氧菌8株,感染源主要来自于牙源性感染。在13例感染患者中牙源性感染10例,占76.9%,腺源性感染2例,占15.3%,其他原因感染1例占7.6%。结论影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因素较多,在临床治疗上对病患的具体症状需采用合理的预防措施,积极预防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刘志勇 《当代医学》2014,(16):67-68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治疗效果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0~2012年诊断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病例158例,根据患者有无糖尿病分为2组,糖尿病组(n=55)和非糖尿病组(n=85),分别对其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牙源性感染是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最常见的病因;CT检查结果显示,2组受累间隙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治疗效果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应注意牙源性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对口腔颌面部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集1997—2007年行切开引流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住院患者36例,分析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来源、感染与年龄的关系,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与预防。结果感染以牙源性最常见,其次为腺源性,最少为血源性。感染部位以颌下间隙最多。本组35例痊愈,3例出现并发症,经抢救和治疗2例痊愈,1例死亡。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以牙源性感染为主,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口腔颌面部的局部解剖特点、患者年龄和机体抵抗力以及原发灶的不正确处理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并发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比较糖尿病(77例)与非糖尿病(70例)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疗程长短和治疗措施.结果:糖尿病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疗程明显延长;应用高压氧治疗的患者.疗程缩短;联合降糖更能缩短糖尿病患者的疗程.结论:糖尿病并发颌面部间隙感染好发于中老年人,感染不易控制,反复发作,病程延长,治疗应控制感染和血糖并重,采取综合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科常见的多发病,如处理不当或延误治疗可引起严重并发症,现将我院95年以来收治的288例颌面部间隙感染作一简要分析。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