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2014—2018年大兴区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等相关指标的趋势变化,为慢性病干预控制提供方向和建议。方法2014—2018年北京市大兴区户籍居民死亡登记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及北京市卫生防病监测信息资源整合分析平台。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进行死因编码与分类。应用SPSS 17.0和Excel 2007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4类慢性病占慢性病死亡比例、慢性病70岁之前死亡比例、早死概率,应用Joinpoint回归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并检验趋势变化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2014—2018年大兴区30~69岁人群主要慢性病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4.28%、-5.86%),其中女性两指标均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7.75%、-8.77%),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均呈波动状态。2014—2018年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整体呈下降趋势,由13.15%下降至10.36%,达到"健康北京2030"2020年预期性指标(10.5%),APC=-8.80%,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t=-5.61,P<0.05)。男性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高于女性,女性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下降速度快于男性。大兴区全人群、男性和女性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顺位均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结论大兴区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女性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下降速度快于男性。男性所有指标均较女性差,应将男性作为重点干预人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2018—2021年阜阳市常住人口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四大类慢性病死亡状况、特征及变化趋势,为慢性病预防控制措施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和人口数据资料分析四大类慢性病死亡及早死状况,通过寿命表法计算30~69岁人群四大类慢性病死亡的风险。结果 阜阳市2018—2021年四大类慢性病年均死亡率为643.64/10万,年均早死概率为13.49%。总死亡中,四大类慢性病占85.76%,四大类慢性病过早死亡占24.07%,粗死亡率及占全人群死亡比例呈现整体上升趋势(χ2=180.861,P<0.001;χ2=152.759,P<0.001)。早死概率呈整体下降趋势(APC=-4.59%)。结论 四大类慢性病是导致阜阳市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阜阳市四大类慢性病早死概率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降低慢性病过早死亡是慢性病防控的主要目标,全面加强慢性病危险因素的防控,推进全面健康生活方式将有助于降低四大类慢性病早死概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11—2018年浙江省台州市户籍居民4类主要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死亡水平及早死概率的特征,为政府制定慢性病防制规划提供数据依据。方法从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导出2011—2018年台州市户籍居民死亡数据,分析慢性病导致死亡数在总死亡数的占比、慢性病死亡率、慢性病早死概率等指标。采用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构成(中标率)计算标化率。利用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 4.2软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及其统计学检验结果。结果2011—2018年台州市慢性病死亡231 724例,死亡率为486.52/10万,标化死亡率为381.55/10万,慢性病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79.89%,其中男性高于女性,农村地区高于城市地区。2011—2018年台州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标化死亡率及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P<0.05)、糖尿病标化死亡率(P=0.46)及早死概率(P=0.22)均未下降,农村地区上述4类慢性病各年龄组死亡率高于城市地区。4类慢性病死亡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同时随着年龄增长死亡率均呈现上升趋势。2011—2018年台州市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由2011年的13.49%降至2018年的10.49%,平均年降幅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3,P<0.05)。结论慢性病死亡是台州市主要死亡原因,为降低慢性病死亡率应需开展慢性病的有效防控措施,特别是糖尿病的防治和男性慢性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舟山市2009—2018年4类主要慢性病的死亡状况、早死概率以及预测实现"健康中国2030"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目标的情况,为实施及评估慢性病防治规划和行动纲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2009—2018年舟山市户籍居民死亡监测资料为基础,按照国际疾病编码ICD-10进行分类汇总,分析舟山市4类主要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状况及早死概率,预测舟山市"健康中国2030"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目标实现情况。使用Excel 2010进行数据整理,SPSS 20.0、Joinpoint 4.4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构成比、早死概率、平均增长速度、早死概率目标值、早死概率预测值。死亡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变化趋势的分析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进行分析。结果2009—2018年舟山市4类主要慢性病粗死亡率在474.81/10万~607.30/10万之间,标化死亡率在297.92/10万~456.02/10万之间。2009—2018年,男女性和总人群的4类主要慢性病粗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男性APC=2.21%、女性APC=2.03%、总人群APC=2.09%),男女性和总人群的4类主要慢性病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男性APC=-4.14%、女性APC=-3.40%、总人群APC=-3.99%),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男性4类主要慢性病粗死亡率历年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9—2018年舟山市男性、女性、总人群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分别以4.89%、6.35%、5.16%的速度下降,总人群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由2009年的15.34%下降至2018年的9.85%。男性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高于女性,是女性的2.06~2.51倍。预计2030年舟山市男性、女性和总人群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将降至8.38%、2.81%和5.46%,均能达到"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值。结论舟山市4类主要慢性病标化死亡率和早死概率均呈下降趋势,按现在的下降速度,舟山市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可以提前实现"健康中国2030年"目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武汉经开区(汉南区)2010—2020年4类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早死概率,探索性预测未来变化趋势,为区域慢性病防控策略、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利用2010—2020年武汉经开区(汉南区)户籍居民死亡监测资料,计算慢性病死亡率、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应用对数线性回归模型预测2021—2025年早死概率。结果 2010—2020年武汉经开区(汉南区)户籍人口粗死亡率、年龄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分别年均下降2.79%和5.71%,男性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女性。4类主要慢性病死亡占慢性病死亡比例为90.28%~92.81%,男性、女性4类主要慢性病死亡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占比呈下降趋势,男性早死占比高于女性(P<0.01)。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年均下降7.50%,各年份男性过早死亡概率均高于女性,但年均下降速度略低于女性。对数线性回归模型4预测结果显示,2025年早死概率可能较2020年将下降约12.84%。结论 2010—2020年武汉经开区(汉南区)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已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20年目标,2025年有可能提前实现2030年规划目标。建议进一步落实综合防控策略,关注主要危险因素和重点人群,确保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湖北省钟祥市慢性病死亡率及早死概率的变化趋势,为当地制定慢性病防控规划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2014—2019年钟祥市居民死因监测资料,用寿命表法的原理计算慢性病早死概率,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率的趋势χ2检验,利用Joinpoint 4.7.0.0软件计算死亡率及早死概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 结果 2014—2019年湖北省钟祥市慢性病粗死亡率为495.02/10万,标化死亡率为448.27/10万,四类慢病粗死亡率为457.77/10万,标化死亡率为400.04/10万。男性(APC=-6.60%,t=-8.18,P=0.001)、女性(APC=-7.04%,t=-3.04,P=0.039)、总人群(APC=-6.23%,t=-4.78,P=0.009)心脑血管疾病的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病早死概率为14.55%,四类慢病早死概率为13.17%。男性心脑血管疾病早死概率(APC=-2.53%,t=-2.78,P=0.049)呈下降趋势,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的早死概率(APC=22.05%,t=2.84,P=0.048)趋势分析上升态势明显,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湖北省钟祥市四类慢病早死概率为13.17%,2014—2019年上升0.01%,趋势分析无统计学意义,与“健康中国2030”目标仍有不小差距。男性四类慢病早死概率均高于女性,男性为未来慢病干预的重点人群。糖尿病早死概率上升幅度较大,应优先对糖尿病进行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08-2017年盐城市4类主要慢性病的死亡率、早死概率及其变化趋势,为实施及评估慢性病防治规划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收集2008-2017年盐城市全人群死因监测数据,应用WHO推荐方法计算慢性病早死概率,分析慢性病死亡率及早死概率的变化趋势。用SPSS 20.0进行χ~2检验,趋势变化采用回归分析中曲线估计模型进行拟合。结果 2008-2017年盐城市4类主要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83.52%,粗死亡率由2008年的512.43/10万上升至2017年的583.29/10万,年均上升1.41%,标化死亡率由428.70/10万下降到339.27/10万,年均下降2.37%,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59、7.47,P0.01)。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从2008年的15.50%下降到2017年的12.30%,年均下降2.18%,有统计学意义(t=8.95,P0.01)。恶性肿瘤造成的早死概率最高,但年均下降2.86%,心脑血管疾病早死概率年均下降2.96%,糖尿病造成的早死概率最低,但是年均上升3.98%,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86、15.24和5.58,P0.01),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死概率变化趋势不显著。结论 2008-2017年盐城市4类主要慢性病总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早死概率呈持续下降趋势,其中恶性肿瘤早死概率最高,糖尿病早死概率呈上升趋势,是需要进一步关注的2类慢性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安徽省2014-2018年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死概率、变化趋势,探讨实现“健康中国2030”重大慢性病早死概率目标的可能性。方法死亡资料来源于国家“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中安徽省2014-2018年24个全国死因监测点数据。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概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等指标。以“健康中国2030”和“健康安徽2030”重大慢性病早死概率目标(分别下降30%和25%)为基准,评价实现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目标的难度。结果2014-2018年安徽省4类慢性病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比例从82.76%升高至84.77%,呈上升趋势(APC=0.50%)。30~69岁人群4类慢性病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1.78%)。4类慢性病合计的早死概率分析结果显示,合计早死概率由2014年的15.53%下降到2018年的14.43%;男性和女性均呈下降趋势,男性下降速度(APC=-1.80%)略低于女性(APC=-2.00%);城市(APC=-1.57%)和农村(APC=-1.99%)、皖北(APC=-2.32%)和皖中(APC=-1.81%)地区均呈下降趋势;同一年份早死概率比较,男性约为女性的2倍、农村>城市、皖北>皖中>皖南。分病种看早死概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下降最明显(APC=-9.19%),其次为癌症(APC=-1.77%),男性糖尿病呈上升趋势(APC=-2.90%)。按2014-2018年早死概率平均增长速度,预计2030年可实现健康安徽目标;但实现健康中国目标需将下降速度在既往基础上提高26.40%;比较不同性别、城乡和地区下降速度需提高的比例,男性>女性、城市>农村、皖南>皖中>皖北。结论安徽省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呈持续下降趋势,男性、农村、皖北地区居民为重点人群,应开展针对主要慢性病危险因素的干预工作,降低慢性病早死概率,努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 分析2014—2019年四川省通江县死因监测数据,了解居民主要慢性病死亡及早死概率等数据,为地区卫生健康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4—2019年通江县死因监测数据,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对数据进行分类,采用死亡率、早死概率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2014—2019年通江县居民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为89.99%,其中30~69岁死亡的占慢性病死亡总数的32.69%,总人群、男性和女性慢性病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分别为5.04%、4.98%和5.12%,男性慢性病粗死亡率高于女性(x2=123.02,P<0.01);主要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82.86%,其中恶性肿瘤粗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3.65%,P<0.05),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的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PC=6.39%、9.90%和33.73%,P<0.05);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在13.32%~20.51%之间波动,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的早死概率分别为7.69%、5.71%、2.28%和0.33%,随着时间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主要慢性病已成为通江县居民慢性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应采取健全慢性病防控体系、加强慢性病筛查与早诊早治及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等综合干预措施,降低主要慢性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14—2020年上海市松江区居民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4类主要慢性病死亡水平、早死概率等指标的变化趋势,为慢性病的干预、控制提供建议。方法:收集2014—2020年上海市松江区全人群死因监测数据,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概率、年度变化百分比等指标。结果:2014—2020年松江区居民的4类主要慢性病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松江区居民的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从8.76%下降至7.39%;男性和女性居民的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均呈下降趋势,男性的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高于女性,是女性的1.65~2.36倍。结论:松江区居民的4类主要慢性病标化死亡率和早死概率均呈下降趋势。松江区已提前实现“健康上海2030”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分析重庆市长寿区2011-2019年4类主要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的早死概率及其变化趋势,为防控主要慢性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1-2019年重庆市长寿区全人群死因监测资料进行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计算人群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以及构成比、早死概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结果 2011-2019年长寿区主要慢性病粗死亡率及标化死亡率变化趋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寿区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由2011年的17.11%下降至2019年的12.29%,APC为-2.76%,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男性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早死概率波动于16.93%~21.90%,APC为-1.49%,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早死概率由2011年的13.23%下降至2019年的7.48%,APC为-5.07%,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长寿区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APC为-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死概率以年均4.97%的速度下降(P<0.05);而恶性肿瘤与糖尿病早死概率的变化趋势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2011-2019年重庆市长寿区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下降明显,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应重点加强该区人群恶性肿瘤与糖尿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无锡市梁溪区主要慢性病死亡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过早死亡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12-2018年户籍人口死亡数据,统计主要慢性病死亡率和早死概率,并用年估计变化百分比分析率的变化趋势。结果2012-2018年梁溪区主要慢性病死亡30279人,粗死亡率以年均2.71%的速度上升(P<0.05),标化死亡率并无显著变化趋势(P>0.05);男性粗死亡率均高于女性(P值均<0.01)。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2012年为10.50%,2018年为9.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梁溪区主要慢性病粗死亡率逐年上升,但标化死亡率并无显著变化趋势,早死概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15—2021年赣州市四类主要慢性病死亡情况、早死概率等指标及其变化趋势,预测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情况。方法 收集2015—2021年赣州市死因监测地区死亡资料,分性别、地区计算四类主要慢性病粗死亡率、标化率、早死概率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年平均增速等指标,预测“健康中国2030”赣州市早死概率。结果 2015—2021年赣州市四类主要慢性病粗死亡率、中标率、死亡构成比分别为500.18/10万、477.87/10万和79.18%;四类主要慢性病城市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4.71%,P<0.01)、农村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PC=4.33%,P<0.01);城市四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由16.32%下降至11.25%(APC=-5.54%,P<0.01),女性、农村和全人群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城市心脑血管疾病早死概率变化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14.14%、-7.33%、-6.83%、-4.92%,P均<0.01),农村恶性肿瘤早死概率呈上升趋势(APC=3.83%,P<0.01);赣州市2030年男性、女性、城市、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2010-2019年天津市东丽区30~69岁户籍居民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4类主要慢性病的过早死亡率及其变化趋势,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10-2019年天津市东丽区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系统中的死因监测数据,采用Excel 2007和SPSS 15.0统计软件计算死亡率和早死概率等指标,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分析死亡率和早死概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2010-2019年东丽区30~69岁户籍死亡人群中,4类主要慢性病死亡占全部死因的85.1%,过早死亡标化死亡率由361.32/10万下降到257.13/10万,APC为-3.54%,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性的4种主要慢性病过早死亡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2.18%、-6.01%,变化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010-2019年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过早死亡标化死亡率分别以每年-2.37%、-5.45%和-8.52%的速度下降,糖尿病过早死亡标化死亡率以每年8.33%的速度上升,变化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010-2019年4种主要慢性病的早死概率由17.01%降至12.48%,APC为-3.34%,趋势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010-2019年天津市东丽区主要慢性病的过早死亡率和早死概率均呈下降趋势,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应以男性为重点人群,针对慢性病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15—2019年徐州市30~69岁户籍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过早死亡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制定慢性病防控政策提供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2015—2019年徐州市户籍居民死因登记报告系统。用Excel 2003计算4类慢性病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概率。用Joinpoint回归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对各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19年徐州市30~69岁户籍居民4类主要慢性病年均死亡率为276.66/10万,占全死因的78.69%,早死概率为11.88%~13.23%。5年来4类慢性病造成的早死概率平均每年以2.26%的速度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年均死亡率依次为128.15/10万、125.83/10万、7.34/10万和15.35/10万。5年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在全死因所占的比例以及早死概率均呈下降趋势,糖尿病在全死因所占的比例方面呈上升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15.84%~17.07%)约为女性早死概率(7...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15—2020年北京市通州区户籍人口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变化趋势,为慢性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中北京市通州区的死亡登记资料,计算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及年度变化百分比,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 2015—2020年北京市通州区户籍人口慢性病死亡构成比从86.05%下降至84.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8,P=0.063),标化死亡率从423.36/10万下降至381.05/10万(t=-4.006,P=0.016);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99、-4.810, P=0.002、 0.009),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早死概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576、-2.070,P=0.062、0.107)。历年男性慢性病标化死亡率显著高于女性,同时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均高于女性。2020年与2015年相比,男性四类慢性病合计、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早死概率的年均下降速度分别为4.31%、 3.64%、4.95%、11.79%和3.80%;女性四类慢性病合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07 - 2018年北京市东城区户籍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趋势及过早死亡概率,为制定适宜的慢性病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2007 - 2018年东城区户籍居民死因登记资料,分析慢性病标化死亡率和死亡比例,应用WHO推荐的早死概率计算方法,计算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采用Joinpoint回归计算年均变化百分比(APC),对各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7 - 2018年东城区慢性病年均死亡率为613.94/10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APC = 1.41%,P<0.001),年均标化率为294.62/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APC = - 1.39%,P = 0.002),男性和女性慢性病标化死亡率分别为332.24/10万和259.31/10万,均呈逐年递减的变化趋势(P<0.05)。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死亡分别占死亡总数的43.72%、27.82%、8.08%和2.84%,心脑血管疾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标化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APC分别为 - 1.59%和 - 2.47%,P值分别为0.006和0.001)。65岁以下人群死于恶性肿瘤的比例高于心脑血管疾病,70岁组恶性肿瘤死亡比例开始下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高。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为9.23%,男性高于女性,女性早死概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APC = - 2.57%,P<0.001)。结论 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4种慢性病是影响东城区户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2007 - 2018年慢性病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男性居民为过早死亡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2010-2015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死概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索性分析2010-2015年北京市四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早死概率等相关指标的趋势变化。方法 利用来源于北京市户籍居民死因监测系统中2010-2015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死亡登记资料,应用WHO推荐计算方法,分析慢性病年龄标化死亡率、慢性病70岁之前的死亡比例和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结果 2010-2015年,北京市户籍人口慢性病约占总死亡的90%,慢性病年龄标化死亡率从332.43/10万下降到280.02/10万。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从12.81%下降到11.11%。以2015年为基准计算,男性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为14.63%,距离2025年控制目标(12.23%)尚有16.4%的下降空间;女性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为7.54%,距离2025年控制目标(7.03%)有6.8%的下降空间。2015年北京市城区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为9.72%,郊区为13.67%,郊区高于城区。结论 北京市慢性病死亡率相关指标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水平。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男性远高于女性,建议进一步加强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关注重点人群,最终实现25×25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济宁市城乡居民主要慢性病死亡状况及变化趋势,为今后慢性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由《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报告的死亡病例,通过整理、审核、修订保留下来的卡片,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采用Excel 2010、SAS 9.3、SPSS 20.0对2013—2018年济宁市居民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寿命表法计算30~69岁人群中因4类疾病死亡的风险,分析4类重点慢性病的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概率及其变化趋势。结果 2013—2018年4类主要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85.04%,粗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标化死亡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恶性肿瘤患者早死构成比最高,其次为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早死构成比最低。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均呈缓慢下降趋势,且女性的下降幅度快于男性。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的早死概率远高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女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死概率明显低于男性。结论以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的4类慢性病引起的死亡已成为影响济宁市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降低慢性病过早死亡是预防与控制慢性病的主要目标和防治效果检测指标,降低过早死亡率应从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着手,改善超重或肥胖的身体状况,改变不健康的饮食、身体活动不足、吸烟、过度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推动医疗服务模式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与非示范区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变化趋势的差异,为评估示范区建设成效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2017年重庆市全人群死因监测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示范区与非示范区主要慢性病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概率趋势变化。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年度变化百分比(APC)采用t检验。结果 2012-2015年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示范区高于非示范区,2016-2017年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示范区低于非示范区。示范区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由2012年的17.21%下降至2017年的15.38%,APC为-2.27%,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5,P0.05),而非示范区由2012年的16.79%上升至2017年的17.05%,APC为0.30%,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P=0.818)。示范区心脑血管疾病早死概率由2012年的6.48%下降至2017年的5.62%,APC为-2.96%,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5,P0.05),非示范区心脑血管疾病早死概率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1,P=0.182)。恶性肿瘤早死概率示范区略呈下降的趋势,APC为-1.00%,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P=0.293),而非示范区呈上升趋势,APC为2.43%,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4,P0.05)。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死概率示范区呈下降趋势,APC为-6.48%,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5,P0.01),而非示范区早死概率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P=0.913)。糖尿病早死概率示范区略呈下降的趋势,而非示范区略呈上升的趋势,APC分别为-0.60%与3.56%,变化趋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54和2.52,P0.05)。结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对降低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效果明显,应加大示范区建设的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