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情况并分析其意义。方法对17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标本检测抗HCMV-IgG和IgM及血清总胆红素(TBIL),以排除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100例)血清为正常对照;对筛查HCMV-IgM阳性的标本进一步分析DNA含量。结果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血清HCMV-IgG、IgM阳性率分别为57.6%和13.5%,正常对照组为42.0%和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个核细胞DNA阳性率86.9%,血浆游离DNA阳性率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CMV感染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相关性大,可能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病原之一;且HCMV DNA主要分布于单个核细胞中。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胸科大手术后特发性黄疸12例,均于手术后1~10天内发生,仅有客观征象,无明显症状,实验室检查符合肝内胆汁淤滞性黄疸,其临床黄疸很快消退,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简要讨论了本病的诊断、病因、预后及治疗问题。  相似文献   

3.
术后高胆红素血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术后高胆红素血症又名肝内胆汁淤滞或术后黄疸,1950年Caroli氏首先报道了14例,1973年Lamont氏等正式提出这一新概念。国外报道较多,国内未见有关专题报道,但临床上并非少见,所以很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以免延误诊断和处理。本文在复习了国内外有关文献后结合我院部分病例对其发病率、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及处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在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作用。方法:48例病毒性肝炎,男21例,女27例,平均年龄51岁,诊断均符合1995年5月北京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标准。在应用保肝药物和支持疗法的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间歇治疗,用地塞米松5mg静注,每周1次,每2周查肝功能1次,治疗前后分别做B超,并观察血常规、血糖、尿常规、尿糖、血压、柯兴氏综合征、出血、感染和激素治疗反跳等情况。结果:经地塞米松每周1次5mg间歇性治疗,除大结节型肝硬变外,其他各型肝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有明显下降,血清白蛋白水平升高,PT时间缩短,肝斜径见缩小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是临床上常见的遗传代谢性肝病,但由于其表现多样且不典型、临床重视程度不足,故易导致漏诊、误诊、延迟诊断。对Gilbert综合征、Crigler-Najjar综合征、Dubin-Johnson综合征和Rotor综合征等4种常见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特点、常见致病基因及其突变位点、诊断思路进行了总结,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   

6.
血浆置换治疗高胆红素血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治疗性血浆置换 (TPE)在临床上应用很广泛 ,但用于治疗慢性重症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引起的非梗阻性高胆红素血症报道较少。我们对 1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行治疗性血浆置换 ,临床疗效显著。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7年 9月~ 1999年 12月 ,10例患者中 ,男 6例 ,女 4例 ,平均年龄 4 1± 11岁。其中慢性重症肝炎 6例 ,肝炎后肝硬化 4例。共行 15次TPE ,其中 5例作 2次TPE。治疗前总胆红素 311.2± 4 5 .2 μmol/L ,直接胆红素 2 13.3± 33.8μmol/L ,间接胆红素 97.9± 18.5 μmol/L。1.2 设备与材料 COBES…  相似文献   

7.
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型病毒性肝炎出现黄疸,可按血清胆红素(SB)浓度分为轻度(<85.5μmol/L)、中度(85.8~171μmol/L)及重度(>171μmol/L)。重度黄疸治疗难度大,若长期黄疸不退,可发生广泛性肝内泥砂样结石、胆汁性肝硬化,乃至肝细胞液化性或凝固性坏死。因此加速黄疸消退是改善肝炎预后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用于治疗重度黄疸的中西药物很多,择其常用而有一定疗效者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临床多见。我们收集了1993年~1998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新生儿高胆126例,对其病因及防治作一分析。一般资料:本组126例新生儿高胆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的有关诊断标准。其中39例来自产科婴儿室,87例来自门诊。男77...  相似文献   

9.
旁路性高胆红素血症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旁路性高胆红素血症一例石朝选,丁杰,胡家露旁路性高胆红素血症(shunthyperbilirubinemia),又称早期胆红素增高症,临床少见,我院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病例资料:患者男,29岁。因慢性、波动性黄疸10年于1993年6月2日入院。患者...  相似文献   

10.
遗传性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新玉  田辉 《肝脏》2005,10(1):51-52
至今人们至少认识了3种程度不同的遗传性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这3种疾病都是由于肝细胞内质网内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B-UGT)含量下降或缺乏,致非结合型胆红素的葡萄糖醛酸化修饰过程障碍,引起非结合型胆红素升高.其中Gilbert综合征常见也最轻微,Ⅰ型和Ⅱ型CriglerNajjar(CN)综合征则相对罕见而严重.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对于此类疾病的致病基因、诊断及治疗等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24岁,因间断性皮肤、巩膜黄染1年人院。患者自述于2011年2月初无明显诱因发现黄染,尿黄似浓茶,量正常,大便正常。无乏力、纳差、厌油,无发热、腹痛及白陶土便,不伴皮肤瘙痒。我院门诊查肝功能:TBil 66.7μmol/L、DBil7.8μmol/L,肝酶均正常。B超示脾大。甲、乙、丙、戊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均阴性,抗-EB(-)、抗-CMV(-)。诊断为"Gilbert综合征"住我科治疗,予苯巴比妥片30mg口服3次/d,治疗10 d,肝生化指标正常出院。院外劳累后身目黄染加深,复查:TBil 85.9μmol/L、DBil 8.1μmol/L,余均正常。休息后黄染明显减轻,复查B超:脾脏增大(厚46 mm,肋下60 mm),为查明脾大原因再次住我科。既往体质良好,无烟酒嗜好,否认肝炎、结核、疟疾等病史。父母健在,家族中否认有遗传病史。入科查体:皮肤、巩膜轻度黄染,无肝掌及蜘蛛痣。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无压痛,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约6 cm,质软,边锐,无触  相似文献   

12.
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血清胆红素大于 171μmol/L称为高胆红素血症 ,临床上常见于各种原因的肝内、外胆汁淤积。高胆红素血症可以引起细胞死亡而加重肝损伤 ,高胆红素血症持续存在 ,可发生广泛肝内泥砂样结石、胆汁性肝硬化 ,乃至肝细胞液化或凝固性坏死。有效地促进黄疸消退是治疗的关键。目前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尤其是重型肝炎和急、慢性肝炎合并肝内胆汁淤积尚缺乏特效疗法 ,而苯巴比妥、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副作用较大 ,为此 ,探索出有效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药物方法是当务之急。现就国内近年来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1 腺苷蛋氨酸…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高胆)的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对本院2002年1月~2005年1月观察的63例高胆新生儿分药物与光疗两组治疗.结果 3d后间接胆红素下降平均值:药物组为44μmol/L;光疗组为67μmol/L.结论光疗组疗效比药物组为佳(P<0.05),可列为治疗高胆的首选.  相似文献   

14.

发热、高胆红素血症是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多种病因均可出现发热伴高胆红素血症。最常见的病因仍然是 感染性疾病,其次为肿瘤和结缔组织疾病。间接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的比例可初步判断增多胆红素的来源,影像学 资料有助于发现胆道梗阻性疾病和肝内外占位性病变。该文介绍成人发热伴高胆红素血症的常见病因,旨在帮助 临床医生形成准确的诊断思路。  相似文献   


15.
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可由于胆色素的产生增加、肝细胞对血浆中间接胆红素的摄取减少和肝细胞内胆红素的结合缺陷所致。临床上血清间接胆红素轻度增高最常见于体质性黄疸(Gilbert综合征)及肝炎后黄疸。Suzuki等曾对808例乙型肝炎病毒(简称HBV)携带者进行血清总胆红素定量测定,其平均值为0.68mg/dl,明显地高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_sAg)阴性的对照组(平均值为0.52mg/dl)。另外,14.8%的HBV携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严重的全身性感染,尤其败血病,常合并高胆红素血症为主的肝功能损害。作者回顾1983~1987年5年间经血液培养及临床确诊的60岁以上败血病患者。经尸检证实的117例中,除外合并肝胆疾病或表现为肝功能异常的心脏、血液性疾病48例,余69例中(男38例、女31例,平均年龄79.8±8.5岁)发现高胆红素血症(T-Bil≥34.0pmmol/L)4例,男女各2例,占5.8%。例1,2,3,4中T-Bil分别为90.6,83.8,66.7,39.3μmmol/L(平均70.1),于发热后2~6天出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高氨血症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例资料患儿,女,19个月,于2009年8月27日入院。入院前10余天无明显诱因出现烦躁不安、哭闹,每日持续约3~4 h,可以自行缓解。不愿进食,偶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为非喷射性呕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胆红素吸附治疗心脏术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应用胆红素吸附治疗的11例心脏术后急性肝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数据。记录患者基础疾病、心脏手术名称、术后胆红素升高时间及治疗前后肝功能、胆红素、凝血功能等指标变化。 结果 患者11(男7,女4)例,年龄(45±13)岁,体外循环时间(226±104)min。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409±137)μmol/L,直接胆红素(321±100)μmol/L,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298±107)μmol/L,直接胆红素(166±111)μmol/L,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5,P<0.01)。转氨酶、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尿素氮、肌酐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例患者胆红素吸附共治疗22次,8例患者治疗1次,其余3例患者分别治疗2次、5次、7次。血清总胆红素下降率2.8%~47.6%。4例存活,7例死亡,生存率36%。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治疗相关副作用。 结论 胆红素吸附治疗心脏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是一种安全较为有效的降低胆红素及肝脏支持系统技术。  相似文献   

19.
已知获得性原发性甲低可有轻度高催乳素(P-RL)血症,且乳溢偶可见于未经治疗的甲低病人。PRL水平升高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作者研究了先天性甲低的高PRL血症,并对其机制进行了探讨。 甲低组为9名未经治疗的先天性甲低患儿,年龄4.1±1.0周,或为甲状腺功能缺失或为异位甲状腺,T_4<129nmol/1 TSH>20mU/1。对照组为23名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婴儿,年龄6.2±0.7周。由于在本文所研究的婴儿年龄阶段,血清PRL浓度不象成人那样有性别的差异,故没有特别注意两组婴儿的性别搭配。首先,测定了两组婴儿的PRL,甲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生儿不同胆红素(TSB)水平对心肌标志物的影响,为临床防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相关的心肌损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3月于我科诊治的足月新生高胆红素血症患儿206例,依据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分为3组,轻度黄疸组(TSB为205.2μmol/L~256.5μmol/L)55例、中度黄疸组(TSB为256.5μmol/L~290.7μmol/L)62例、重度黄疸组(TSB为290.7μmol/L)89例。另选取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正常足月新生儿5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并比较各组血清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指标。结果黄疸各组血清cTnI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患儿血清cTnI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轻度黄疸组与对照组中,CK-MB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高于临床参考范围),两组比较CK-MB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中度及重度黄疸组两两比较,CK-MB、cTnI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当血清总胆红素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患儿心肌标志物的升高,提示有心肌损害。cTnI更适用于新生儿心肌损伤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