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介入术中微导管联合双侧造影技术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09-06~2010-06对28例CTO病变患者,应用微导管联合双侧造影技术使侧支循环及闭塞远端显影,增加导丝支撑力,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结果:28例患者,成功介入治疗20例,手术成功率为71.4%。结论:微导管联合双侧冠脉造影技术提高CTO病变介入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导丝成袢技术在慢性长段股腘动脉闭塞病变开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导丝成袢技术治疗慢性长段股腘动脉完全闭塞病变的技术要点和疗效.方法把导丝头端塑成一个U型袢,顺势用该袢开通闭塞血管病变,并逐步跟进导管,使导丝进人流出道真腔内.结果 52例股腘动脉长段(≥10 cm)闭塞患者中48例采用该技术成功地开通闭塞的股腘动脉,技术成功率92.3%;3例开通失败,1例无法开通.结论导丝成袢技术治疗长段股腘动脉闭塞病变可行性强、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技术相对简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球囊难以通过靶病变时应用双腔微导管辅助多导丝斑块挤压技术开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在解放军第九八○医院成功接受PCI治疗的280例冠状动脉CTO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导丝通过病变闭塞段后最小球囊是否能通过分成...  相似文献   

4.
经腔旋切吸引术是旋切术中的一种,其远端有二叶锋利的刀片,在马达的驱动下以750r/min高速旋转,其近端连接负压吸引瓶,旋切下来的物质可吸引出体外。本组共行旋切吸引术9例,包括周围动脉3例(髂动脉1例,动脉2例),冠状动脉6例(RCA1例,LAD5例),病变为几乎完全闭塞或完全闭塞。先将导丝通过病变,然后沿导丝送入旋切刀旋切2~3次,负压瓶吸出切下的物质,残余狭窄用球囊扩张。9例中7例成功,2例因导丝问题而放弃。我们的初步经验表明,动脉旋切吸引术是一较安全的旋切技术,对完全闭塞、长狭窄和开口处病变效果较好,有部分患者需要用辅助球囊扩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对侧血管造影定位导丝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性介入治疗的慢性闭塞患者 9例 ,其中女性 2例 ,男性 7例 ,平均年龄 (72± 6 )岁 ,所有患者Allen试验均为阳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前降支闭塞 5例 ,回旋支闭塞 3例 ,右冠闭塞 1例。血管闭塞的平均时间为 (4 .6± 2 .1)个月。首先进行常规右侧股动脉穿刺 ,送入导引导管及导丝 ,然后穿刺右侧桡动脉经 5F鞘管送入造影导管至对侧冠状动脉开口处。经股动脉将导丝送至闭塞血管病变处 ,通过桡动脉造影导管注入造影剂使靶血管远端显影 ,判断导丝是否在靶血管腔中。经验证明确导丝位置后进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结果  9例患者全部成功施行PTCA及支架置入术 ,术中无冠状动脉夹层瘤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 ,住院期间症状明显改善。减轻了患者双侧股动脉加压包扎的痛苦。结论 由于老年患者的血管弹性降低 ,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时容易出现血管病发症 ,给介入治疗造成一定困难 ,在介入治疗中必须小心谨慎及时判断导丝所在位置。我们的观察发现 ,经桡动脉进行对侧血管造影 ,通过侧枝循环使慢性闭塞病变远端显影判断导丝位置是另一有效安全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在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在治疗周围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5例长段动脉闭塞患者,其中腹主动脉下端合并两侧髂总动脉及髂外动脉闭塞1例,髂外动脉闭塞2例,股浅动脉闭塞2例。在单向内膜下再通时,进入真腔失败后而在患肢闭塞动脉远端血管穿刺,使用导丝从病变对侧进入闭塞段内膜下,在病变内膜下腔,采用导丝贯穿至对侧导管技术,成功后,将导丝从对侧导管引出体外,然后用球囊扩张成型并植入支架。结果 本组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双向内膜下再通,共植入支架9枚。结论 双向内膜下再通可以作为单向内膜下再通进入真腔失败时的补救方法,可有效提高血管成形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贯穿导丝技术在尿毒症中心静脉闭塞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诊治的41例中心静脉完全闭塞的尿毒症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腔内介入治疗,术中使用贯穿导丝技术。分析患者手术路径、临床症状改变以及手术成功率。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1例中心静脉闭塞的尿毒症患者,所有患者开通闭塞部位后均成功使用贯穿导丝技术。其中7例患者采用右颈内静脉-股静脉路径,20例患者行右侧肢体内瘘-股静脉路径,14例患者采用左侧肢体内瘘-股静脉路径,术中所有患者均行球囊扩张并支架置入术。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然而,2例患者术后出现延迟性心包填塞,给予引流后症状好转。结论双入路贯穿导丝技术是一种安全、实用的腔内治疗方法,其能为手术的成功提供重要路径支持,保证了介入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内膜下再通术治疗外周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内膜下再通技术(SIR)治疗外周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病变的技术要点和疗效。方法使用内膜下再通技术治疗18例患者的20处外周动脉完全闭塞病变。闭塞病变分别位于下肢动脉(髂股动脉14处、膝以下动脉4处)和左锁骨下动脉(2处)。内膜下再通的基本操作步骤:血管造影后导管抵近闭塞动脉近端,使用直径0.035in(1in=2.54cm)的TERUMO超滑导丝,穿通动脉内膜后在闭塞段动脉内膜下腔中前行,通过闭塞段后重入动脉真腔。建立闭塞段动脉内膜下通道后使用球囊扩张成形。除膝以下动脉和1处髂动脉之外,均在开通的内膜下通道起始部或全程置放自膨式支架。结果15例患者的17处病变内膜下再通治疗获得成功,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无动脉穿孔、血栓形成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栓塞等并发症。3例技术失败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失败原因分别是导丝不能重入内膜真腔和内膜下腔,扩张成形不满意。结论内膜下再通技术治疗外周动脉闭塞病变可行性强、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技术相对简便;在治疗比较复杂的动脉闭塞病变时是传统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的重要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9.
BuddChiari综合征是以肝静脉和(或)肝段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组综合征,我国以肝段下腔静脉阻塞型较多[1],随着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有取代外科分流术的趋势。介入手段:1.腔静脉成形术(PTA);2.内支架置入术。一、手术方法平卧,局麻下经颈内静脉穿刺,送入5F的猪尾导管置下腔静脉近心残端内作为标记。经股静脉穿刺送导管至下腔静脉远心残端,使用RuPS100逐渐向下腔静脉近心端推进,穿刺破膜到达右心房后经导管送导丝至上腔静脉形成导丝轨,下腔静脉再通后沿导丝交换入球囊导管扩…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评估透视引导下腹膜透析导管介入导丝复位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收集 2018年8月—2020年1月肾脏内科行维持性腹膜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且出现腹膜透析导管移位及腹透液引流障碍的患者,对照组为仅行物理复位,观察组为物理复位失败,行介入导丝复位术,比较两组复位成功率和安全性。结果 共入选48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24例为对照组,24例为观察组,两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导管移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5/24)与观察组(18/24)复位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2 min(6~35 min)。观察组术中9例患者出现腹部不适感,5例可忍受,4例出现腹部疼痛,停止操作后疼痛缓解。术后两组均未发生腹腔出血、脏器损伤及腹膜炎。 结论 透视引导下腹膜透析导管介入导丝复位术是腹膜透析患者导管移位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介入导管是用于介入诊疗的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是较多地应用在血管性介入诊疗方面。在进行血管性介入诊疗时,首先要进行Seldinger血管穿刺,然后把导管插入血管内,根据需要再把导丝从导管末端开口处插入到导管中,通过导管与导丝的相互配合操作,将导管插至所要进入的靶血管内进行检  相似文献   

12.
在遇到需要一名医师在无助手协助下进行介入性操作时,如何独立操作,这里介绍3种1人独立操作置入导管鞘的方法。方法一:确认穿刺血管成功后,左手拇指和食指持穿刺针套管,右手持短导丝进入穿刺针套管,进入深度以套管外留置长度超过导管鞘长度3~5cm为宜。沿短导丝退出穿刺针套管,以左手中指压迫皮肤穿刺点上方1~1.5cm处,用肝素盐水纱布擦净导丝上的血迹。右手将导丝盘曲一匝,导丝末段交左手食指和拇指持稳。右手拇指和食指持导管鞘(已套在扩张器上)前端,将导丝末端套在导管鞘前端,再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导管鞘前端…  相似文献   

13.
钻挤法静脉开通术治疗完全阻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钻挤法静脉开通术治疗完全阻塞布-加氏综合征(BCS)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材料与方法 21例完全阻塞型BCS患者,静脉阻塞段行钻挤法开通术,导管插入梗阻盲端的顶部,配合导丝探寻闭塞段潜在的腔隙;再旋转推进导丝,顺着薄弱处使其通过闭塞段。后续球囊扩张(PTA)或内支架(EMS)置入术。结果 肝静脉阻塞者4例,下腔静脉阻塞者11例,下腔静脉合并肝静脉阻塞者6例。膜性阻塞者19例,节段性阻塞者8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讨论复合腹主动脉病变进行腔内隔绝术(EVE)的可行性。方法:1例腹主动脉并存真性、假性和夹层动脉瘤患者,经双侧股动脉切开、肱动脉切开引入贯穿导丝,利用导丝导向技术和牵张技术成功置入模块式支架-人造血管移植物,以隔绝瘤体。结果:腔内隔绝操作技术完全成功,3个瘤体同时被隔绝,未加用任何延伸移植,未出现内漏、移位等并发症,重建血流通畅。结论:本例为EVE扩大适应证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5.
作者对68例未经溶栓治疗的骼动脉闭塞病人作了经皮治疗,男56例,女12例,年龄36~73岁,病变位于骼总动脉(n=37)、髂外动脉(n=23)、髂总动脉和髂外动脉(n=8),闭塞长度1~13.5cm。基本的血管进路是逆行穿刺经同侧股总动脉。3例还在对侧穿刺,经顺行方式通过闭塞部。以有可移动芯的0.9mm直导丝和末端轻度弯曲的5F导管作逆行插入导管。导管先穿入闭塞部,注入少量造影剂有助于显示闭塞段,如果导管不能穿入闭塞段,则推进直导丝后再送入导管。偶尔,由于硬斑块使通过闭塞段受阻或必须控制导丝方向以兔进入以往产生的夹层时,可用0.9mm扭  相似文献   

16.
慢性主-髂动脉闭塞内膜下再通治疗的可行性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动脉内膜下途径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的可行性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1例慢性主髂动脉闭塞患者经右肱动脉穿刺,使用超滑导丝自腹主动脉闭塞端穿入内膜下腔,分别向两侧髂动脉行内膜下再通.右侧导丝顺利重入髂外动脉真腔,左侧使用了双向内膜下再通技术.2支导丝经双侧股动脉穿刺点引出体外.经两侧股动脉用对吻技术行球囊扩张和支架置放(主动脉下端支架1枚,双侧髂动脉支架5枚).结果主-髂动脉闭塞经内膜下途径成功再通.治疗后主.髂动脉支架内腔形态良好,血流通畅.双下肢缺血症状完全消失,踝臂指数(ABI)由0.32上升至0.96.10个月随访未见再狭窄表现.结论 经动脉内膜下途径治疗主.髂动脉闭塞安全、可行,适用于慢性动脉硬化闭塞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nmic total occlusion,CTO)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62例CTO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前行CTA检查的32例作为A组;未行CTA检查30例作为B组,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导丝未通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并对A组治疗成功和失败患者的CTO病变局部平均钙化积分和手术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A组血管再通率为73.17%,B组为42.1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血管再通患者平均手术时间(75±30) min,B组为(105±40)min,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介入治疗成功患者CTO病变局部平均CT密度值(400±72)Hu,介入治疗失败患者为(520±108)Hu,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CTA检查可提高CTO病变介入治疗成功率,并减少介入治疗时间;CTO病变平均CT密度值、血管闭塞时间和血管病变长度影响介入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国产导管小肠插管双对比造影的应用和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肠插管造影在1929年首先由Pesquera报告(1,2),此后有许多作者进行了研究,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普及,直至1967年Bilbao和Dotter设计了一种带导丝的导管才被推广。1974年Sellink改善了BilbaoDotter导管,加了一根弯头导丝,更有助于导管进入十二指肠内,国内由于导管进口不便,此术尚水普遍开展,我院从1983年11月开始,采用国产导管和血管造影导丝,对81例病人进行了86次插管检查,74例(91%)获得插管成功现就其方法介绍如下,并简要讨论其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心脏大血管医源性异物虽属罕见,但近年来随着导管介入性诊疗术的开展,所用的各类导管、导丝及其他特殊器械在人血管内断裂的事件时有发生,处理不当会引起严重后果。作者从事介入放射工作12年间,已遇到3例血管内导丝、导管折断患者并成功地取出了异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常规顺行介入技术治疗下肢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失败时使用透视引导下逆行开通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股浅动脉长段和(或)腘动脉闭塞患者,经股动脉入路顺行开通失败时,在透视引导下用21 G穿刺针逆行穿刺远端动脉,以0.018英寸导丝配合支持导管通过闭塞段并超选择性插入近端导管,贯穿导丝后对病变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踝肱指数与经皮氧分压的变化。结果全部患者逆行穿刺技术均获成功,闭塞段股浅动脉、腘动脉均获开通,术后6个月踝肱指数与经皮氧分压较术前显著提高分别为(0.27±0.17)比(0.56±0.22),P=0.004,(19.0±4.2)mm Hg比(44.0±6.5)mm Hg(1 mm Hg=0.133 k Pa),P=0.001。未出现出血,动脉瘤,动静脉瘘,血栓形成等并发症,1例患者2个月后再发间歇性跛行症状。结论在顺行开通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失败时,透视引导下远端动脉逆行开通技术是一种高成功率与安全性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