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颅脑损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效果。方法:选择颅脑损伤并创伤出血性休克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法。比较两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血细胞比容、血乳酸水平和病死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血细胞比容和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两组血乳酸水平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颅脑损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法救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以提高治愈率. 方法 总结2002年1月-2006年12月急诊收治的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96例,其中常规液体复苏组55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41例,对其创伤严重程度、休克程度、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 常规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3 432±1 156)ml,治愈率为64%,死亡率为36%;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2 685±524)ml,治愈率为83%,死亡率为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救治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高原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3月在我院急救中心接诊的未控制出血伴休克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充分液体复苏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前输液量、平均动脉压、住院天数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3%高渗盐水(HS) 300 ml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宫外孕破裂出血重度休克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治疗43例宫外孕破裂出血重度休克患者临床资料,按复苏输入液体种类分为A组(n=20)和B组(n=23),两组均采用限制性复苏方式,目标血压控制平均动脉压(MAP)在50 ~ 60 mmHg,收缩压(SBP)在80 ~ 90 mmHg.监测两组输液前及之后10、30、45、60 min时血压、MAP、心率(HR)变化,对比治疗前后红细胞比容(Hct)、电解质(Na+、K+、C1-)、尿素氮变化,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计算总输液量、后期ARDS、MODS、病死率情况.结果 A组用药后10 min即可有效升压,治疗后各时间点血压均高于B组(P<0.05).A组HR在输液30 min时间点后有明显下降,同时间点与B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输液前后Hct、电解质、尿素氮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B组输液后Hct下降明显,与A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A组所需液体量为(1130±185) ml,B组为(1550±155) ml,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宫外孕破裂出血重度休克患者治疗中,早期液体复苏使用3% HS 300 ml可有效维持血压,减少输液量,使用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并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51例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早期复苏方法分为限制性复苏组(27例)和常规复苏组(24例),通过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早期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和疗效评估。结果限制性复苏组:ISS评分30.72,复苏输液量2 089 ml,复苏时间102.72 min,复苏后血红蛋白98.36 g/L;常规复苏组:ISS评分30.90,复苏输液量2 965 ml,复苏时间246 min,复苏后血红蛋白79.90 g/L。两组I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复苏后血红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能使输液量更少,控制出血更好,复苏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和限制性体液复苏在严重下肢多发伤合并休克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下肢多发伤开放性骨折合并休克失代偿期(血压<90/60mmhg)75例,分为损伤控制组(31例)和对照组(44例),对损伤控制组的病例行骨折Ⅰ期外固定,对照组病例Ⅱ期行骨折固定,比较两组住院天数.75例又随机分为限制性体液复苏组(43例)和积极正压复苏组(32例),按各自原则进行补液,对相关变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4例存活,1例死亡.损伤控制组平均住院时间(18.1±6.3)天;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45.1±21.3)天,P<0.05.限制性体液复苏组病人术中、术后顺利,但其术前输液量与输液时间小于积极正压复苏组(P<0.05).结论 在严重下肢多发伤合并休克的救治中,应用损伤控制有积极意义,限制性体液复苏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7.
骨盆型严重多发伤失血性休克的限制性容量复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采集骨盆型严重多发伤的病例资料,总结和分析其病情特点,为临床上骨盆型严重多发伤应用损害控制提供初步依据。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7年7月间的60例骨盆型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中21例伴有失血性休克患者通过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早期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和疗效评估。结果21例伴有失血性休克,根据早期复苏方法分为限制性复苏组(11例)和常规复苏组(10例)。限制性复苏组:ISS评分30.72,复苏输液量1009.09ml,复苏时间102.72分钟,复苏后血红蛋白(HGB)98.36g/L;常规复苏组:ISS评分30.90,复苏输液量3 175ml,复苏时间246分钟,复苏后HGB 79.90g/L。限制性复苏组和常规复苏组I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复苏后HGB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急救复苏过程中,对伴有失血性休克的骨盆型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限制性复苏,能使输液量更少,控制出血更好,复苏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采用控制性升压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效果。方法:选择创伤失血性休克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均采用复方乳酸钠溶液与羟乙基淀粉注射液进行液体复苏,观察组控制液体的输入速度和输入量,使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40~60mmHg;对照组行常规正压液体复苏抗休克,即快速恢复有效血容量,使MAP维持在60~80mmHg。比较两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血细胞比容、血乳酸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血压控制达到MAP目标值后,观察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非常显著低于或短于对照组(P〈0.01),血细胞比容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乳酸水平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控制性升压能够降低失血性休克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肝脾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术前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11年11月本院急诊科救治的47例肝脾破裂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A组23例)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B组24例),对比两组手术前输入液体量、血清乳酸含量、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红细胞比积(HCT)等指标,对比两组术后患者存活率、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腹腔间隙综合征(ACS)的发生率。结果 A组术后的死亡率、MODS发生率、ACS发生率均高于B组(P<0.05),B组红细胞比积明显高于A组,B组凝血酶原时间较A组无明显延长(P均<0.05),B组血清乳酸水平与A组相当(P>0.05)。结论限制性输液在肝脾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术前救治中取得良好的疗效,明显降低术后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重度颅脑外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效果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08例经抢救后转入ICU的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液体复苏方案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常规组50例行常规充分液体复苏,研究组58例行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复苏效果、预后情况、并发症发生与病死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总输液量、血清乳酸低于常规组(P<0.05);血小板、红细胞压积、凝血酶原时间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常规组(P<0.05);急性肾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与总病死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改善重度颅脑外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效果与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和积极/正压液体复苏救治地震创伤未控制失血性休克(TUHS)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将62例地震创伤未控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Ⅰ组,30例)和积极/正压液体复苏组(Ⅱ组,32例),均用平衡液和贺斯为复苏液(2∶1),分别按限制性液体复苏和积极/正压液体复苏方案进行液体复苏,随后进行手术止血.动态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中心静脉压(CVP),在复苏的4个时相点检测剩余碱、乳酸和肌酐.结果 两组MAP在充分液体复苏前各自稳定在50~70 mm Hg和70~90 mm Hg,心率在早期复苏后明显下降,CVP升高(组内P<0.01,组间T1P<0.01),且均在正常范围内变化.总输液量Ⅰ组明显少于Ⅱ组(P<0.01).两组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复苏后剩余碱值变化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两组乳酸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Ⅰ组变化更为显著,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血清肌酐在复苏后均明显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较于积极/正压液体复苏,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减少输液量的同时,能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增加组织氧供,改善微循环,保护肾功能,用于TUHS的液体复苏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未控制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traumatic shock,HTS)的液体复苏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536例未控制出血的HTS患者的液体复苏方法,比较常规液体复苏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以及7.5%高渗氯化钠组和林格氏液组的治愈率、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常规液体复苏组治愈率为63.5%,死亡率为36.5%,ARDS发生率为23.8%,MODS发生率为35.1%;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治愈率为82.7%,死亡率为17.3%,ARDS发生率为8.7%,MODS发生率为16.5%.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5%高渗氯化钠组治愈率为86.6%,死亡率为13.4%,ARDS发生率为3.1%,MODS发生率为9.4%;林格氏液组的治愈率为74.O%,死亡率为26.0%,ARDS发生率为14.2%,MODS发生率为23.6%.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特别是7.5%高渗氯化钠更能减少未控制出血的HTS患者MODS和ARDS的发生率,提高其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 163例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病人随机分成充分液体复苏(常规)组(84例)、限制性液体复苏(限制)组(79例)。常规组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补液,维持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中心静脉压(CVP)≥5cmH2O(1cmH2O=0.098kPa);限制组在止血前限制液体输入,维持收缩压在80~90mmHg,平均动脉压(MAP)在50~60mmHg,CVP在2~5cmH2O。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输液量、病死率及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平均输液量常规组为(2650±525)ml,限制组为(1780±310)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组死亡20例(23.81%),限制组死亡9例(11.39%),常规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限制组(P<0.05)。且常规组存活患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均高于限制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并降低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鲜芦荟湿敷联合微波治疗输液性静脉炎的临床与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输液性静脉炎患者120例,平均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实行硫酸镁湿敷联合微波治疗,实验组患者实行鲜芦荟湿敷联合微波治疗,同时对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鲜芦荟湿敷联合微波治疗输液性静脉炎的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方法,以提高存活率,降低死亡率和后期并发症.方法 收集本院急诊科2001年2月~2009年12月救治的85例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临床资料,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A组(42例)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B组(43例),比较复苏4小时后其血清乳酸含量、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的创面治疗方法对烧伤休克期体液变化及液体复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烧伤面积为30%TBSA~90%TBSA的严重烧伤患者,分别采用烧伤再生医疗技术(A组,30例)和传统的磺胺嘧啶银霜抗炎疗法(B组,30例)治疗,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两组患者休克期体液变化及液体复苏情况,比较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休克期补液量、净体重增加量(水肿)、平均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情况和全身感染性脓毒血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A组患者尿量多于B组、休克征象发生率低于B组,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重度烧伤治疗中,不同的创面治疗方法对烧伤休克期患者体液变化、复苏及预后均有影响,烧伤再生医疗技术比磺胺嘧啶银霜抗炎疗法更有利于减轻烧伤对患者体液的影响以及液体复苏、稳定有效血容量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在抢救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DCR救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27例(DCR组),并与传统正压液体复苏治疗的32例患者(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观察乳酸清除时间、凝血功能、DIC发病率及病死率等.结果 采用DCR救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疗效良好,乳酸清除时间短,凝血功能恢复快,DIC发病率及病死率显著降低,与传统正压液体复苏疗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DCR能够明显提高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同时也为其他类型休克患者的复苏抢救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提供理想的休克期液体复苏方案,使烧伤患者减轻水肿,平稳度过休克期。 方法 根据经湿性医疗技术治疗的烧伤患者休克期液体和蛋白质平衡的数学模型,利用系统控制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实验组的31例烧伤患者进行液体复苏治疗,并与采用传统经验补液公式复苏的对照组29例患者复苏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采用新方案进行治疗的患者,补液总量比传统方案治疗者减少约15%~20%,患者尿量满意,水肿(净体重增加)较轻,更易平稳度过休克期,且平均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及感染并发症也较少(P<0.05)。 结论计算机模拟设计的湿性医疗技术休克期液体复苏方案能更好地满足采用湿性医疗技术治疗的患者休克期复苏需要,比传统经验公式更科学、 合理, 既能使烧伤患者平稳度过休克期,又可减轻水肿,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液体复苏是治疗烧伤休克的重要手段,能否科学有效地补液,使患者平稳度过休克期,可直接影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目前,虽然液体复苏方案已较成熟,个性化补液方案的实施、血流动力学及腹腔压力监测的应用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但由于烧伤休克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致使严重烧伤休克患者的治疗难度仍较大。因此,笔者于本研究中将国内外烧伤休克液体复苏补液公式、复苏溶液类型、补液方式及指标监测等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探寻更有效的烧伤休克液体复苏模式、提高烧伤休克的防治效果提供思路与帮助。  相似文献   

20.
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我科收治的严重创伤165例入院1 h内液体复苏与创伤性休克的量效关系.结果165例中复苏成功率为67.9%,复苏成功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11例(6.66%),创伤病死率32.1%(53例).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最初1 h)输液量大于1.5 L两组存活率明显高于输液量小于1.0L组.结论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应以血液动力学稳定为基础,以纠正氧代谢紊乱和防止MODS为目的,纠正低氧血症,改善组织供氧及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