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承气汤对MODS大鼠小肠深部肌间Cajal间质细胞损伤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大鼠小肠深部肌间Cajal间质细胞(ICC—DMP)的形态学变化,探讨大承气汤治疗MODS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MODS模型组和大承气汤治疗组。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结合透射电镜观察MODS大鼠小肠ICC—DMP立体网络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变化以及大承气汤治疗后的改变,并对ICC—DMP分布进行定量分析。结果:MODS组小肠ICC—DMP网络结构连接不完整,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损伤明显。大承气汤治疗组小肠ICC—DMP网络结构较MODS组完整,ICC—DMP超微结构无明显损伤。结论:大承气汤能够通过修复MODS大鼠小肠ICC—DMP形态学的损伤,改善MODS大鼠胃肠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在正常结肠及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患者痉挛段、移行段、扩张段的分布,探讨HD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5例HD患儿标本,于术中分别选取扩张段、移行段、痉挛段肠壁的全层组织,另取6例手术患儿的正常结肠全层组织标本,常规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备用。对标本行c-Ki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ICC的分布,计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结肠ICC主要分布在环肌内侧面与黏膜下层之间即黏膜下ICC(submucosal ICC.ICC—SM)、环肌与纵肌之间的肌间神经从周围即肌间ICC(myenteric ICC,ICC—MY)以及环肌与纵肌内。HD患儿痉挛段ICC—SM、ICC—IM细胞数较扩张段和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且ICC的细胞突起的分支亦减少,彼此之间不能形成完整的细胞网络。而扩张段ICC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HD患儿结肠ICC的异常分布,可能是HD发病、肠管蠕动障碍以及排便异常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对结肠动力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旨在初步观察ICC在STC乙状结肠的分布情况。方法:用ckit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了12例慢传输性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患者和8例对照组患者乙状结肠ICC形态和分布情况,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ICC广泛分布于结肠肌层中,包括纵肌层(LM)、肌间丛(MP)、环肌层(CM)和黏膜下环肌表面(SMB)。ICC在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双极细胞和多突起细胞两种类型。ICC—MP和ICC—CM相对多于ICC—SMB和ICC—LM。与对照组相比,STC患者各个区域ICC均明显减少(P〈0.01)。部分病例ICC—SMB几乎消失。结论:STC结肠ICC数量显著减少,但ICC减少是原发性的还是继发于某种其他损害仍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4.
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ICC)是分布于胃肠道平滑肌和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类特殊细胞,它能产生慢波,传导电兴奋,是胃肠道的起搏细胞,对维持胃肠动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在胃肠道广泛分布的胃肠神经分为胆碱能和硝基能两大通路,对胃肠动力分别有着兴奋和抑制作用.Cajal间质细胞和胃肠神经都影响胃肠动力,学者们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本文就近年来ICC与胃肠神经关系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的综述.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资助(2012CB518101)  相似文献   

5.
<正>便秘是一种(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和(或)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我国成人便秘的患病率为7.0%~20.3%,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有所升高[1,2]。便秘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多认为与肠道神经系统 (enteric nervous system, ENS) 、胃肠卡哈尔间质细胞 (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ICC) 、胃肠激素水平异常、胃肠道神经递质的改变、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6.
目前围手术期术后胃肠动力快速康复是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针对术后胃肠动力障碍处理的有效措施仍存在不足。Cajal间质细胞(ICC)是胃肠运动的起搏细胞,其特异性表达c-Kit蛋白。c-Kit是ICC存活、表型发育与维持功能所必需的,其表达减少可使ICC数量减少,引起胃肠平滑肌运动功能障碍。鉴于ICC在胃肠运动调控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关于ICC在很多内科胃肠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研究已开展很多,但ICC在围手术期术后胃肠动力方面的研究却极少。与其在内科胃肠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作用机制不完全相同,其主要区别是手术的影响、多种麻醉剂对肠道运动的抑制、术后全身状况改变如营养不良和炎症反应、感染等因素。本文主要对ICC与围手术期术后胃肠动力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膀胱间质细胞(IC)是区别于神经细胞和平滑肌细胞(SMC)的一类细胞。目前对IC的研究多聚焦于Cajal间质细胞(ICC)初始的起搏机制中,可认为IC中ICC表面存在产生超极化激活的内向电流的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使得ICC成为膀胱起搏细胞成为可能。而成纤维样细胞和端粒细胞与膀胱平滑肌细胞和神经纤维之间存在...  相似文献   

8.
磁流体靶向热疗小鼠胰腺癌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磁流体在交变磁场中的升温行为并探讨其作为热疗介质应用于小鼠胰腺癌细胞(mouse pancreaticcancer cell,MPC-83)的热疗效应。方法将不同浓度Fe3O4水基磁流体置于中频交变磁场中观察其升温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观察磁性纳米颗粒被MPC-83吞噬的情况,并将其置于交变磁场中升温至44℃,同时与兔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MC)比较,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在交变磁场中磁流体迅速升温,且升温与磁流体的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n=5,r=0.937,P=0.019)。透射电镜下(×120000)观察磁性纳米颗粒可被MPC-83吞噬。磁感应热疗后流式细胞仪检测MPC-83凋亡率为(26.87±8.50)%与SMC(18.45±3.28)%无统计学差异(n=3,t=1.601,P=0.185)。结论肿瘤治疗用磁流体可以在交变磁场中产热,通过改变磁流体浓度可进行温度控制,小鼠胰腺癌细胞对磁性纳米颗粒有较强的吞噬能力,且对温度升高比正常细胞敏感。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软组织肿瘤,约占胃肠道肿瘤的1%。1983年Mazur和Clark首先命名了GIST,并给予了具体的描述。尽管对于GIST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直到1998年才发现GIST是来源于胃肠道的ICC(interstitial Cajal cell)细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结肠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结肠组织Cajal间质细胞(ICC)的分布、形态和数量变化,以及与大鼠结肠组织中CkitmRNA的表达的关系,观察自制汤剂复方黄芪汤治疗STC模型大鼠的疗效,将大鼠32只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24只)和生理盐水对照组(8只),模型组饲料中添加大黄粉制作便秘模型,生理盐水对照组饲以普通软饲料。停药一周后从模型组中随机选取8只,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同时禁食不禁水24h后,测活性炭推进率,处死,取出标本。测模型组结肠组织中ICC的数量和形态改变,以及组织中C—kitmRNA的表达改变,并与生理盐水对照组进行比较。另外16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空白组(8只)和中药干预组(8只),中药干预组灌服自制汤剂复方黄芪汤10ml/(kg·d),约含生药2g/ml。灌药30d。生理盐水空白组灌服同体积的生理盐水30d,测活性炭推进率,处死,取出标本。测中药干预组结肠组织中ICC的数量和形态改变以及组织中C—kitmRNA的表达改变,并与生理盐水空白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炭末推进长度小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O.05),炭末推进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O.01)。Cajal间质细胞的形态变短、变钝,细胞数量变少(P〈O.05)。Ckit mRNA的表达量变少。与生理盐水空白组比较,中药干预组炭末推进长度大于生理盐水空白组(P〈0.05),炭末推进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空白组(P〈0.01)。ICC形态恢复正常,细胞数量增多(P〈0.05)。C—kitmRNA的表达量变多(P〈0.05)。结果表明,大黄饲喂法造模是成功的,STC大鼠结肠组织中存在ICC的形态变短、变钝,细胞数量变少,CkitmRNA的表达量变小。自制汤剂复方黄芪汤能使STC大鼠结肠组织中ICC形态和数量向正常转化,使C—kitmR—NA的表达量增多。  相似文献   

11.
Cajal间质细胞(ICC)存于胃肠道,具有控制其动力的作用包括肠动力的起搏和协调,进一步了解这些细胞的分布和生物学行为将有助于开发治疗肠道动力紊乱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其发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预后差。外科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治疗ICC的唯一有效手段。淋巴结转移(LNM)作为影响ICC患者手术预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已有多数指南建议在ICC根治性切除术中常规行淋巴结清扫(LND)。然而,关于ICC根治性切除术中LND的范围及其对患者预后的价值,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故笔者结合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对ICC根治性切除术中LND所存在的争议及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ICC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体外培养Cajal间质细胞钙离子振荡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揭示大黄素等促进胃肠动力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小鼠ICC,体外添加大黄素,应用钙离子指示剂标记细胞内钙离子含量,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动态观察其钙离子振荡功能的变化。结果:免疫荧光鉴定结果证实体外培养细胞为ICC,体外培养ICC具有钙离子振荡功能,大黄素能显著增强其钙离子振荡的频率和振幅。结论:大黄素能显著增强体外培养ICC钙离子振荡功能,可能是其促进胃肠动力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丹参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研究丹参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SMC)增生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动脉SMC,设对照组、丹参组(3个浓度组:2.0mg/ml,0.4mg/ml,0.08mg/ml)、PDGF组(10ng/ml)及PDGF(10ng/ml)加丹参(3个浓度,同上)组,测定各组SMC数量^H-TdR掺入量。结果:PDGF可刺激SMC数量及^3H-TdR掺入明显增加,分别为基础状态的3倍和2.5倍;丹参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基础状态及PDGF刺激下SMC数量及^3H-TdR掺入的增加。结论:丹参可抑制基础状态及PDGF作用下血管SMC的增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评价肝内胆管癌(ICC)和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胸苷激酶1(TK1)、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和癌胚抗原(CEA)的表达。方法:应用化学增强发光点印迹法定量检测48例HCC患者和17例ICC患者血清TK1浓度,直接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AFP、CA19-9和CEA浓度;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血清TK1、AFP、CAl9-9和CEA浓度在HCC组和ICC组均明显升高(P<0.05)。血清CA19-9对ICC诊断敏感性最高(76.5%),CEA其次(64.7%)。结论:血清TK1、AFP、CA19-9和CEA联合检测对HCC和ICC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明确静脉移植后内膜增生(IH)过程中分泌细胞外基质(ECM)的间质效应细胞。方法 建立静脉移植后内膜增生动物模型,采用Desmin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明确平滑肌细胞(SMC)的位置,用原位杂交检测细胞外基质的重要成分-Ⅰ、Ⅲ 型胶原α1(Ⅰ)、α1(Ⅲ)前胶原mRNA在静脉移植术后1、2、4、6、8周的定位表达。结果 术后早期,移植静脉增生内膜的SMC中有α1(Ⅰ)、α1(Ⅲ)前胶原mRNA的表达。术后远期α1(Ⅰ)、α1(Ⅲ前胶原mRNA也在增生内膜的SMC中表达。结论 移植静脉内膜增生中的胶原是由SMC合成及分泌的,SMC是ECM堆积的间质效应细胞。  相似文献   

17.
颈椎三维活动度测定仪的测量稳定性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自行设计的颈椎三维活动度测定仪的测量稳定性进行评估。方法由A、B医师分别对30名健康受试者的颈椎屈伸、侧屈、旋转活动度进行2次重复测量,得出本组受试者颈椎三维活动度的平均值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得出A医师重复测量的组间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和95%CI,得出A医师与B医师间重复测量的ICC和95%CI。结果本组受试者的颈椎活动度均值为:屈伸123.0°±8.3°,侧屈86.3°±8.9°,旋转135.1°±8.3°。观察者内屈伸活动度一致性非常好(ICC=0.87),侧屈活动度高度一致(ICC=0.92),旋转活动度高度一致(ICC=0.94);观察者间屈伸活动度一致性非常好(ICC=0.87),侧屈活动度高度一致(ICC=0.90),旋转活动度高度一致(ICC=0.91)。结论本实验证实颈椎三维活动度测定仪具有良好的观察者内信度和观察者间信度,是一种简单实用、稳定精确的颈椎活动度测量工具,适合临床和科研使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与目的:肝内胆管癌(ICC)起病隐匿,进展迅速,患者诊断时往往错过最佳手术时机。ICC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发现血脂异常可能是风险因素之一。因此,本研究探讨血脂异常及其他危险因素与ICC发生风险的关联,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以期对ICC高危人群实现早期预防并最终降低发病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3年1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普通外科就诊的5 906例肝脏手术患者,其中ICC患者和非癌症患者分别设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收集患者治疗前基本资料和生化指标,将血脂指标和其余风险因素纳入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ICC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评估各因素影响程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临床预测效能。结果:共纳入351例ICC患者和2 145例非癌症患者,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与糖尿病、高血压、肝硬化、乙肝、胆管结石病史、血吸虫病史比例,以及血清甘油三酯、血清总胆固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  相似文献   

19.
[摘 要]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恶性程度高,易复发和转移,预后差。肝内胆管结石、病毒性肝炎和既往胆道寄生虫感染等炎症相关因素被认为是ICC的临床高危因素。肿瘤相关炎症网络(IL6-STAT3)在肝内胆管癌发生、进展之间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环状RNA(circRNAs)是近年来继miRNA和lncRNA之后,RNA研究领域的又一全新热点。已发现某些环状RNA在肿瘤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但在肝内胆管癌进展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仍未明确。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高低转移潜能ICC中筛选出重点circRNAs,以Let-7/STAT3信号通路为切入点开展重点circRNAs-关键信号通路-靶基因-细胞转移表型的机制研究。随着对circRNA在肝内胆管癌发病机制和转移过程中的不断研究,circRNA有望成为ICC早期诊断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Cajal间质细胞在大鼠慢传输便秘模型结肠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Cajal间质细胞(ICC)与慢传输型便秘(STC)的关系。方法用复方地芬诺酯灌胃的方法建立大鼠慢传输便秘模型(STC组),Westernblot法测定STC组与对照组大鼠升结肠和降结肠组织ICC的特异性标志物c—kit变化情况,利用其与对应的内参B—actin灰度值的比值作为各组c—kit蛋白相对含量。结果STC组大鼠日均粪便量为(1.3±0.7)g/100g,比对照组的(1.6±0.9)g/100g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98,P〈0.05)。STC组首粒黑粪排出时间为(461.6±150.8)min,较对照组大鼠的(351.3±119.9)min显著延长(t=2.291,P〈0.05)。STC组与对照组升结肠c—kit灰度比平均值分别为0.277±0.077和0.576±0.081(t=10.719,P〈0.05);降结肠c—kit灰度比平均值分别为0.280±0.075和0.571±0.079(t=10.700,P〈0.05);c.kit在STC组升结肠和降结肠的表达均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CC在升结肠和降结肠的减少可能对慢传输型便秘的发生与发展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