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检索并获取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并发症预防和控制的证据,为临床护理人员采取针对性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循证护理的方法,针对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并发症预防和控制提出问题,检索数据库及专业网站的相关文献,采用2016年澳大利亚循证护理中心(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评价工具、2014版JBI证据预分级、证据推荐级别系统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证据级别评定。结果:经专业人员的判断,最终纳入系统评价论文2篇、系统综述5篇,归纳得出16条证据,在整个围手术期进行干预。结论:本研究总结了目前关于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并发症预防和控制的最佳证据,可为护士及护理管理者提供循证依据。通过应用最佳证据,以科学的方法预防和控制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并发症,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对经股动脉行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并发症预防控制现状及相关护理措施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找出导致经股动脉行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可指导临床进行相关干预,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从而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护理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支架植入术,作为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当前本科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多采用桡动脉穿刺,但对于急性心梗的抢救治疗多采用股动脉穿刺。目前术后常规护理为沙袋压迫穿刺点6h,静卧24h,同时患肢制动12h。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经股动脉穿刺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分别采用优力舒加沙袋压迫、沙袋压迫及绷带加压包扎3种方法的止血效果,以选择更好的止血方法.方法:将207例经股动脉穿刺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优力舒加沙袋组105例、沙袋组62例和绷带组40例,分别采取3种不同止血方法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股动脉穿刺点进行局部压迫,分别观察并比较其止血效果.结果:优力舒加沙袋组穿刺点渗血及皮肤受损情况均明显低于沙袋组及绷带组,优力舒加沙袋组与其它两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经股动脉穿刺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给予优力舒加沙袋压迫,其股动脉穿刺点的止血效果好,无明显不良反应,且操作简便,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经股动脉穿刺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分别采用优力舒加沙袋压迫、沙袋压迫及绷带加压包扎3种方法的止血效果,以选择更好的止血方法。方法:将207例经股动脉穿刺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优力舒加沙袋组105例、沙袋组62例和绷带组40例,分别采取3种不同止血方法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股动脉穿刺点进行局部压迫,分别观察并比较其止血效果。结果:优力舒加沙袋组穿刺点渗血及皮肤受损情况均明显低于沙袋组及绷带组,优力舒加沙袋组与其它两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经股动脉穿刺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给予优力舒加沙袋压迫,其股动脉穿刺点的止血效果好,无明显不良反应,且操作简便,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支架植入术,作为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当前本科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多采用桡动脉穿刺,但对于急性心梗的抢救治疗多采用股动脉穿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护理特点。方法:总结2007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西、南两区共开展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1013例患者的术后护理经验,根据手术特点给予患者观察生命体征、穿刺处局部护理、术后健康指导等护理措施。结果:仅21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经加压包扎等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痛苦小,穿刺部位并发症少,但仍需注意护理措施落实到位。  相似文献   

8.
PTCA术后股动脉穿刺部位两种加压止血方法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9.
经桡动脉和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其中因冠心病而死亡的占其死亡总数的50%左右。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当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其穿刺途径常经股动脉穿刺,但临床上不断出现并发症。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技术和器材的改进,桡动脉穿刺技术在临床上已逐步应用,避免了经股动脉穿刺及术后长时间卧床引起的多种并发症。现对2002年1月~2004年4月在我院经桡动脉和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病人进行临床对比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PTCA术后股动脉穿刺部位两种加压止血方法比较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西安710032)李敬霞邹菁李燕清李明明杨省利王小燕刘力王玉英刘红娟党米婵近年来,介入性检查及治疗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术后穿刺部位的压迫止血仍多采用人工按压,止血后采用绷带卷加压包扎...  相似文献   

11.
经桡动脉和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其中因冠心病而死亡的占其死亡总数的 5 0 %左右[1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当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2 ,3 ] ,其穿刺途径常经股动脉穿刺 ,但临床上不断出现并发症。近年来 ,随着介入治疗技术和器材的改进 ,桡动脉穿刺技术在临床上已逐步应用[4,5] ,避免了经股动脉穿刺及术后长时间卧床引起的多种并发症。现对 2 0 0 2年 1月~ 2 0 0 4年 4月在我院经桡动脉和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病人进行临床对比观察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 2 0 0 2年 1月~ 2 0 0 …  相似文献   

12.
黄家雯 《全科护理》2012,10(11):1031-1033
综述了经皮股动脉穿刺心脏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压迫止血(人工压迫、机械压迫和血管缝合)方法及其优缺点;介绍术后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局部血肿、股动脉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穿刺点感染等并发症,给予及时正确治疗与护理,以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认为目前没有最理想的动脉止血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术后动静脉瘘的超声定位,观察动静脉瘘彩色多普勒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特点,并随访患者动静脉瘘的自发闭合情况。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13例股动脉穿刺术后动静脉瘘患者进行观察,追踪瘘口,对动静脉瘘CDFI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分析。随访动态观察瘘口愈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CDFI均在瘘口处探及杂色高亮度血流信号,频谱显示为高速低阻的湍流,CDFI在血流射入的静脉段探及花色血流信号,表现为收缩期及舒张期连续性血流频谱,即“静脉频谱动脉化”。回访13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瘘口均自发闭合,其余3例患者瘘口呈减小趋势。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及时发现股动脉穿刺术后动静脉瘘并能准确定位,亦可观察动静脉瘘口自发闭合情况,对动静脉瘘诊断、随访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经桡动脉或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经桡动脉与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优缺点,以提供给医护人员及患者更好的选择.方法 随机选择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患者160例,其中观察组(经桡动脉穿刺组)80例,对照组(经股动脉穿刺组)8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术中和术后局部疼痛情况、术后并发症、患者术后舒适度及住院时间.结果 经桡动脉穿刺与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相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患者即可下床活动,术后疼痛轻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结论 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安全有效,疼痛小,更加舒适,术后不需卧床,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作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一个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1262例经桡动脉行PTCA术和768例经股动脉行PTCA术的护理,包括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认为经桡动脉行PTCA术比经股动脉行PTCA术术前护理准备少,术后患者容易耐受,并发症少,是患者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穿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差别.方法 将156例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分为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两组,对比观察其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桡动脉组在术后卧床时间、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均低于股动脉组(P<0.01).结论 经桡动脉穿刺行PCI术并发症少、卧床时间短、舒适度高、住院时间短,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7.
肖丽  张尧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8):2178-2179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治疗发生并发症的护理措施,减轻患者痛苦,缩短住院时间,减少病人住院费用,提高生活质量。方法回j顶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经桡动脉行PCI术术后发生并发症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470例患者中,发生并发症35例。经过精心护理,35例患者均治愈出院,其中2例出现术侧桡扰动脉搏动减弱,1个月后搏动恢复正常。结论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是保证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治疗并发手术并发症患者术后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血管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原因及防护方法.方法:对10例经血管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提出有效的防护措施.结果:10例患者中,与术后患者提早活动有关6例;与穿刺和压迫有关4例;经沙袋局部压迫治愈出院3例,超声引导下瘤腔注射凝血酶治愈出院7例.结论:经血管介入术后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与肥胖者、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抗凝药物的广泛应用、患者依从性和心理因素、术后压迫包扎不当等有关,局部压迫疗法和超声引导下瘤腔注射凝血酶是治疗假性动脉瘤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李惠 《当代护士》2010,(1):20-21
目的比较经不同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115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桡动脉组59例,即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股动脉组56例,即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患者的血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较股动脉组患者低(p〈0.05)。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较股动脉穿刺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魏芙蓉  罗晓李林 《护理研究》2007,21(8):2212-2213
介入手术是心脑血管诊断与治疗的最有效的手段,临床应用最为广泛。而心脑血管有病变的大多为老年病人,随着心脑血管介入术的深入开展与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接受介入诊疗的老年病人越来越多。因此探讨介入术后缩短病人卧床时间与提早进行体位的改变与下床时间,以提高病人的舒适的护理研究,成为护理专业人员研究的课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