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癌介入治疗后CT平扫及双期增强的评估价值及其意义。材料与方法 搜集 3 7例碘油栓塞及 7例微球栓塞患者复查CT平扫及双期增强图像 ,并与血管造影对比分析 ,了解栓塞区非坏死低密度灶的强化规律与供应血管的关系。结果CT平扫可分辨碘油沉积区、液化坏死区、非坏死低密度区。血管造影发现非坏死低密度区有残存肿瘤血管或 /和侧支供血。双期增强CT显示 :动脉期 ( 2 5~ 40秒 )明显强化时 ,该区肿瘤血管部分再通或 /和大量侧支循环形成 ;若门静脉期 ( 60~ 75秒 )进一步强化 ,可能还有门静脉参与供血 ;双期增强无明显强化者 ,该区供血动脉不丰富 ,门静脉很少参与供血。结论 CT应作为肝癌介入治疗后影像学复查的首选检查方法 ,其平扫及双期增强表现可反映栓后瘤体的组织学及供血变化 ,及时发现新病灶 ,据此制订新的治疗方案 ,有望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评价螺旋CT全肝双期动态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搜集43例经活检,手术,血管造影证实的肝细胞癌全肝双期螺旋CT扫描资料,逐一对比动脉期,门脉期CT影像。结果;1.双期扫描动脉期参充分反映肝细胞癌血供特点,瘤灶强化率达88.4%。2.平扫边缘不清的肿瘤,动脉期瘤大小与平扫基本符合,门脉期多数有综小,动脉期能更直实地反映肿瘤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小脑蚓部各肿瘤CT诊断的正确性。材料与方法:95例经手术,病理证帝物小脑蚓部肿瘤,男性59例,女性36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成神经管细胞瘤41例,CT平扫以略高、等或略低混杂密度米,增强后肿瘤可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星形胶质瘤29例,CT平扫以略低、低混杂密度米,增强后可轻度、不规则强化。致这膜瘤10例,平扫以等、混合密度为主,增强多有均匀强化,常伴脑积水。或血管细胞瘤9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多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其中3例行CT平扫、双期增强扫描及延迟扫描,3例行CT平扫、双期增强扫描,1例行CT平扫及单期增强扫描。结果:7例中6例为女性,2例为多发,5例为单发,且均位于肝右叶。CT平扫示肿瘤呈等密度-低密度,边界光整,圆形或类圆形,大小3~35cm;增强扫描动脉期6例病灶呈明显或较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呈不均匀轻度强化,3例动脉期见粗大血管位于肿瘤边缘或中心,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或快进慢出、持续性强化,延迟扫描呈低密度。其中3例含有大量脂肪成分,2例含有少量脂肪成分,2例无明显脂肪成分。结论:多排螺旋CT多期扫描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对正确诊断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有重要价值,延迟扫描对本病与肝癌鉴别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多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其中3例行CT平扫、双期增强扫描及延迟扫描,3例行CT平扫、双期增强扫描,1例行CT平扫及单期增强扫描.结果:7例中6例为女性,2例为多发,5例为单发,且均位于肝右叶.CT平扫示肿瘤呈等密度-低密度,边界光整,圆形或类圆形,大小3~35 cm;增强扫描动脉期6例病灶呈明显或较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呈不均匀轻度强化,3例动脉期见粗大血管位于肿瘤边缘或中心,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或快进慢出、持续性强化,延迟扫描呈低密度.其中3例含有大量脂肪成分,2例含有少量脂肪成分,2例无明显脂肪成分.结论:多排螺旋CT多期扫描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对正确诊断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有重要价值,延迟扫描对本病与肝癌鉴别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心型肺癌侵犯肺静脉的CT表现与检查价值。方法:30例患者均有肺静脉受累,且经手术病理证实,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比分析肺静脉受累的CT征象和手术所见。结果:手术所见9例肿瘤与肺静脉一侧壁粘连,病理观察肿瘤只侵及血管外膜。21例肿瘤环绕肺静脉生长,病理见11例肿瘤已浸润血管管壁全层。CT表现。肿块与血管一侧壁分界不清或肿块与血管混为一体。结论:中心型肺癌CT检查对判断肺静脉侵犯程度有一定限度。MRI因血液流空效应的特点,对判断血管侵犯程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诊断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的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手术结果与CT诊断相符5例,其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2例和肠系膜上静脉栓塞4例。误诊为绞窄性肠梗阻1例。结论:螺旋CT能快速无创伤地诊断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  相似文献   

8.
颅骨内异位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复习8例原发性颅骨内脑膜瘤的CT、平片及血管造影表现,探讨其诊断条件。材料与方法:对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颅骨内脑膜瘤的平片、血管造影及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7例良性颅骨内脑膜瘤呈膨胀性生长,1例恶性颅骨内脑膜瘤呈溶骨性。6例CT平扫呈高密度,5例加增强后明显强化。5例血管造影显示4例肿瘤颈外动脉供血,1例正常。结论:良性颅骨内脑膜瘤呈膨胀性生长,恶性者呈溶骨性生长。若结合平片、血管造影及CT扫描所见,有做出异位颅骨内脑膜瘤诊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肝肿瘤的双期动态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双期动态CT对肝肿瘤诊断的价值。方法:48例肝肿瘤患者平扫发现并定位病灶后,用压力注射器以3ml/s速度从肘静脉经17号塑料套管针注入造影剂60ml,开始注射后14s行双期动态CT,同层共扫7次。结果:本方法对原发肝癌、肝血管瘤和肝转移癌的定性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5.7%、100%和80%,均明显高于普通增强CT(P<0.05)。原发肝癌的典型表现是动脉期病灶内结节状、片状强化,并可见肿瘤血管影,强化部分在静脉期迅速呈低密度影;肝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为动脉期病灶边缘结节状强化,密度类似于主动脉或肝动脉,静脉期强化结节逐渐向病灶中央扩展;肝转移癌的主要表现为动、静脉期病灶边缘环状强化,中央部分无明显强化,静脉期还可见到“牛眼征”。结论:双期动态CT能获取肝肿瘤的特征性表现,可作为肝脏肿瘤常规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肝脏肉瘤的CT诊断(附6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肉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原发性肝肉瘤作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血管肉瘤2例,非血管源性肿瘤4例。结果:血管肉瘤的CT特征是多发、病灶增强明显和钙化;而非血管源性肉瘤特点为单发、较大、边界欠清的分叶状混合密度肿块伴有坏死囊变。结论:典型的CT表现结合临床可提示原发性肝肉瘤诊断,确诊需靠活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