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动态血压变化特点.方法:随机选取肾内科符合CKD诊断标准的非透析住院患者670例,根据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3组,CKD 1~2期组194例、CKD 3~4期组195例、CKD 5期组281例;采用CB型动态心电血压监测仪监测24h血压,比较3组动态血压参数指标.结果:670例CKD非勺型节律阳性率达83.0%,CKD 1~2期组、CKD 3~4期组及CKD 5期分别为77.3%、79.5%及89.3%;动态血压平均值在正常范围的非勺型节律阳性率达68.0%,高血压、24h收缩压负荷值(24 hSBPL)和24h舒张压负荷值(24 hDBPL) >40%,血压晨峰的阳性率随CKD的进展而上升(P<0.01).结论:CKD患者血压以非勺型血压模式为主;降低CKD患者血压的同时需调整血压昼夜节律、降低血压负荷和控制血压晨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HCKD)患者24 h动态血压的变化,探讨HCKD患者的血压特点。[方法]选择HCKD的非透析患者92例,肾功能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EHC)患者34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对两组患者的24 h、日间、夜间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值、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昼夜节律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CKD组患者夜间SBP和DBP的血压平均值,24 h SBP和DBP、夜间SBP和DBP、日间SBP的血压负荷值,24 h、日间、夜间SBP和DBP的变异性均明显高于E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SBP、DBP夜间下降率EHC组大于HCKD组[(11±12)%vs(2±12)%,(10±7)%vs(3±1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夜间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值增高,血压变异性增大及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是HCKD病患者的血压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伴高血压患者(HCKD)动态血压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特点.方法随机选择56例HCKD患者,44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和43例正常对照组,同步监测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并对比分析其动态血压参数及HRV变化的特点.结果与EH组比较,HCKD组的动态血压参数平均24 hS-BP、平均24 hDBP、平均NSBP、平均NDBP高于EH组(P〈0.05),HCKD组发生非杓型血压比例(89.28%)高于EH组(70.46%)(P〈0.05),而HRV时域法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均低于E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KD患者平均24 h及夜间血压增高、血压昼夜节律异常、HRV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发生高血压的现象较为普遍,持续高血压更是导致其病情发展、肾功能恶化的重要原因以及心血管疾病高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可全面分析随血压波动而产生的体内生理活动或生化指标的变化[1]。本研究对CKD住院患者进行ABPM,并对其短时血压变异性(BPV)的特点进行初步探讨。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排除资料不全及重复入院的病例,选择长宁区中心医院肾脏科年―月住院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血瘀证患者动态血压变化的特点。方法:将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高血压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同时设体检健康人群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使用无创携带式全自动监测仪监测动态血压,观察患者动态血压的变异性及昼夜变化节律,同时检测血脂,肝、肾功能指标。结果:高血压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患者动态收缩压的变异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O.05,P〈O.01);高血压血瘀证组患者动态收缩压的变异性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P〈0.05),动态舒张压的变异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非血瘀证组以杓型高血压为主,血瘀证组以非杓型为主。高血压组血脂,肝、肾功能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原发性高血压血瘀证患者存在着明显动态血压变异及昼夜节律的改变,动态血压变异及昼夜节律的改变可能是高血压血瘀证微观辨证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患者24h动态血压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疾病 ,高血压为其致病因素已被公认[1] 。在我国 ,脑卒中是人群主要的病残和死亡原因。目前 ,国内对脑卒中患者血压动态变化报道尚少 ,本组旨在研究脑卒中患者血压昼夜变化规律 ,为预防再卒中提供合理的治疗依据。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脑卒中组 88例均为我院 1999年 7月—2 0 0 1年 6月的住院或门诊患者 ,诊断符合相关标准[1] 。经CT或MRI确诊的脑出血 4 3例 ,男女比为 2 .0 7∶1,平均年龄(6 2 .1± 5 .5 )岁 ;脑梗死 4 5例 ,男女比为 1.2 5∶1,平均年龄(5 9.1± 6 .5 )岁。健康对照组 6 0例为同期我院体…  相似文献   

7.
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24h动态血压监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24h动态血压变化规律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45例老年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与3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及30例健康老年人进行比较。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无糖尿病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结论: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24n动态血压变化规律与多种病理生理学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8.
温楚玲  钟江丽 《海南医学》2021,32(4):499-502
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现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年来不断有研究表明,血压变异性可导致患者肾功能的进一步恶化,还会增加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目前慢性肾脏病患者血压变异性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尚无统一定论,且暂无公认的量化血压变异性的指标.本文就慢性肾脏病患者血压变异性的概念、测定方法、对靶器官的损...  相似文献   

9.
为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后24h动态血压及节律的变化,对42例AMI患者进行了24h动态血压监测。发现42例AMI患者中35例(83.33%)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呈非杓型),其心率变异性(HRV)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其病理生理及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压控制情况以及影响血压达标的因素.方法 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入选260例CKD患者,按照《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K/DOQI指南)对入选患者进行血压干预,随访1年,然后评价患者的血压改善情况,分析影响血压控制的因素.结果 CKD患者血压的降低与蛋白尿的降低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尿蛋白含量≥1.0g/24 h、基线收缩压高和基线舒张压高是血压未达标组的独立影响因子;文化水平高是血压达标组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 CKD患者的血压经过肾病学专家的调理有望得到改善.高的基线血压和尿蛋白水平(≥1.0g/24 h)是影响血压达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妊娠中期孕妇动态血压监测及妊娠结局的追踪,研究动态血压监测在妊娠中期预测妊娠期高血压发病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3月至2007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前检查并分娩的正常单胎妊娠孕妇200例,孕20~24周,当时无合并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并追踪其妊娠结局,进行比较。结果200例妊娠中期孕妇中发现白衣型高血压70例,追踪妊娠结局正常血压组89例,妊娠高血压组23例,原发型高血压组18例。对后3组孕妇妊娠中期24h平均收缩压(24hSBP)及舒张压(24hDBP),白天平均收缩(dSBP)及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及舒张压(nDBP)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正常血压、妊娠高血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妊娠高血压组夜间平均舒张压似有升高的趋势。原发型高血压组与另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3组孕妇24h血压昼夜节律进行了比较,原发型高血压组与另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妊娠中期单次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对预测妊娠期高血压预防无明确意义。对结果可疑及高危人群应定期重复监测可早期诊断治疗,改善母儿预后;对妊娠中期孕妇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可早期诊断白大衣性高血压,及早进行临床干预,可增加正常分娩率,促进母儿健康。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的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已接近3亿人,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庞大,需要更好的医疗技术与手段管理血压,尽可能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动态血压监测作为高血压诊断技术发展史上的重大创新,能够准确而全面地反映血压整体情况,在临床应用的30余年中,动态血压监测能够准确发现“隐蔽性高血压”,包括单纯夜间高血压,并很好地避免“白大衣性”高血压,24 h动态血压监测不仅可以了解血压变化趋势,还包括血压负荷、负荷指数、血压分布模式、血压下降率、低谷/峰比以及一昼夜血压总体变异情况,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动态血压监测还可应用于临床其他病因及疾病的判断与诊断中。本文就动态血压监测最新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并总结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未来将动态血压监测更好应用于临床诊断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对108例CKD患者和18例对照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动脉粥样硬化和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结果:CKD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数值较小,血压呈明显的非勺形模式;存在颈动脉斑块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率明显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14.
背景 动态血压监测能够反映一天中血压的波动,对高血压的诊断、治疗、预后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还未在广大居民中普及。目的 明确对24 h动态血压监测接受情况的影响因素,为24 h动态血压监测在规范管理高血压患者中的推广提供建议。方法 于2018年6—7月,调取上海市金山工业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过去1年中接受过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在管高血压患者169例,对其进行历史资料调取和问卷调查。同期,采用方便抽样法,按1∶1的比例选择不接受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在管高血压患者169例。调查两组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了解情况、高血压的相关行为危险因素、目前临床表现及相关治疗手段、对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态度。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是否接受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影响因素。结果 169例接受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患者表示,24 h动态血压监测不太方便携带和操作、对其是否有利于自身血压控制也不太赞同,也并不十分愿意继续佩戴仪器进行血压监测。169例不接受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患者表示,不接受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最主要原因是不方便〔58.6%(99/169)〕、血压正常无需佩戴〔30.2%(51/169)〕及没时间〔25.4%(43/169)〕。患者对高血压诊断标准、高血压治疗方法及治疗方案考虑因素的了解情况、祖父/外祖父有无高血压病史、精神紧张频率、有无进行体质量控制及高血压相关症状是高血压患者对24 h动态血压监测是否接受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可从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了解、日常行为习惯、临床表现和治疗等影响因素方面对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宣教普及,以及从简化动态血压监测操作等方面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推广的改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24 h动态血压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2008~2011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230例,原发性132例,继发性98例。给予24 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入院4周、8周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白天收缩压负荷值(dSL)、夜间收缩压负荷值(nSL)、白天舒张压负荷值(dDL)、夜间舒张压负荷值(nDL)。结果:8周原发性132例均血压控制达标,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白天收缩压负荷值、夜间收缩压负荷值;白天舒张压负荷值、夜间舒张压负荷值均优于4周前(P<0.05)。继发性90例达标,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白天、夜间舒张压负荷值均优于4周前(P<0.05)。8例无明显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 h动态血压对老年高血压治疗达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对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30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观察组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对照组患者为偶测血压。比较两组患者半年内的服药依从率、血压控制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服药依从率、血压控制率高于对照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监测1个月、3个月、6个月与监测前比较,观察组生活质量得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生活质量得分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为临床用药提供合理依据,有效监测血压、控制血压,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观察68例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动态血压,探讨冠心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与血压升高的关系,所有患者均同时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及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显示日间血压明显高于夜间(P<0.05),其中以上午6—12小时血压为高,且此时心电监测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危重病人动态血压变化规律及其与病人预后关系。方法监测147例住院危重病人动态血压,计算:(1)24h平均收缩压(24hSBP)、舒张压(24hDBP)、动脉压(24hMAP)和脉压(24hPP);(2)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舒张压(dDBP)、动脉压(dMAP)和脉压(dPP);(3)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舒张压(nDBP)、动脉压(nMAP)和脉压(nPP);(4)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下降率(SBPF,DBPF);(5)血压变异性,包括24h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日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根据APACHEⅡ评分分为两组:APACHEⅡ>20分组和APACHEⅡ≤20分组,比较两组病人的动态血压监测各指标变化;再根据24hPP分为两组:PP>40mmHg组和PP≤40mmHg组,观察两组病人的临床特点。结果APACHEⅡ>20分组24hSBP、24hDBP、24hPP及非勺型率均高于APACHEⅡ≤20分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APACHEⅡ>20分组和APACHEⅡ≤20分组病人的24h收张压变异、舒张压变异及昼间收缩压变异、舒张压变异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P>40mmHg组病人年龄、女性比例、心率(HR)、SBP、MAP、血糖、APACHEⅡ评分、总病死率均高于PP≤40mmHg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24hPP、APACHEⅡ评分、24hSBP和昼间收缩压变异是影响病人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监测危重病人动态血压可以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病人血压情况,对血压风险评估更有价值;24hPP也是危重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慢性肾病(CK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浆中内皮细胞微颗粒(EMPs)、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变化,探讨EMPs在CKD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72例CKD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者血浆中EMPs、vWF的水平,并分析EMPs水平与血压、肌酐清除率、24h尿蛋白定量、血红蛋白、胆固醇之间的关系。结果CKD组患者血浆EMPs和vWF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均显著增高;肾病综合征组EMPs的水平明显高于高血压肾病组,肾病综合征组vWF的水平明显高于高血压肾病组及慢性肾炎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CKD分期中Ⅰ期血浆中EMPs含量明显高于Ⅳ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期间EMPs和vWF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MPs的水平与血压成正相关(P〈0.05),与肌酐清除率、24h尿蛋白定量、血红蛋白、胆固醇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vWF与EMPs成正相关(P〈0.05)。结论CKD患者存在内皮功能障碍,高血压是使内皮功能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EMPs可作为一种反映内皮功能的新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