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曾彬  吴倩  邓秀云  梁萍 《重庆医学》2016,(3):401-403
目的:把控气管插管操作环节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439例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仅观察组应用气管插管操作核查表监督气管插管操作各环节,比较两组VAP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VAP的发生率为26.2%,对照组VAP的发生率为4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8,P<0.01)。结论应用气管插管操作核查表可以从源头上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气管切开插管类型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漯河市中心医院2011年3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95例行气管切开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行普通气管切开插管,观察组行吸痰式气管切开插管。比较两组插管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4 d内及4 d后VAP发生率、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插管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住院费用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4 d内VAP发生率为12.5%,低于对照组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d后VAP发生率为22.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死率为4.2%,低于对照组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痰式气管切开插管可降低早期VAP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6):171-175
目的 研究持续声门下吸引联合间断声门下灌洗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对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ion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0月在我院综合ICU病房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48 h的80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间断声门下吸引法清除囊上滞留物,试验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联合间断声门下灌洗法清除囊上滞留物。比较两组患者囊上滞留物吸引量、VAP发生率、呛咳、囊上分泌物含菌量、气道黏膜受损出血及吸引管堵塞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VAP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59,P=0.000);试验组患者囊上分泌物分离出细菌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52,P=0.011);试验组患者呛咳、吸引管堵塞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囊上滞留物吸引量平均为(52.23±7.08)mL/d,较对照组(45.02±7.27)m L/d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肉眼可见血性液体、隐血试验阳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采取持续声门下吸引联合间断声门下灌洗法较常规吸引法更有效清除气囊上滞留物,进而减少呛咳、吸引管堵塞相关并发症,降低VAP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宋波 《吉林医学》2014,(2):243-244
目的:研究间断声门下吸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作用及对病菌谱的影响。方法:将83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普通气管插管组)和观察组(可吸引气管插管组),观察两组患者VAP的发病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死亡率。对确诊VAP患者进行下呼吸道细菌培养,观察致病菌谱。结果:观察组患者VAP的发病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死亡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VAP患者革兰阳性球菌检出率低于对照组,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间断声门下吸引能减少VAP的发病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能降低革兰阳性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间歇声门下吸引对预防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将预计机械通气超过48 h的患者随机分为间歇声门下吸引组(实验组)和常规人工气道护理组(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一周内VAP发生率,痰培养阳性例数、菌株种类、病死率。结果一周内VAP发生率,实验组(11.3%)低于对照组(34.6%),两组差异显著(P<0.05);声门下气囊上区细菌阳性率,实验组(17.5%)低于对照组(43.6%),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间歇声门下吸引可减少机械通气患者声门下气囊上细菌数量、降低一周内VAP发生率,同时减少机械通气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持续声门下吸引与间断声门下吸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预防及对气管黏膜损伤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机械通气患者持续声门下吸引与间断声门下吸引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9年3月31日。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3及Stata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研究,86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间断声门下吸引相比,持续声门下吸引VAP发生率[RR=1.06,95%CI(0.88~1.28),P=0.53]、早发VAP发生率[RR=1.09,95%CI(0.66~1.79),P=0.74]、机械通气时间[MD=0.12,95%CI(-0.49~0.72),P=0.70]、ICU住院时间[MD=-0.16,95%CI(-0.88~0.56),P=0.66]和病死率[RR=0.92,95%CI(0.69~1.23),P=0.58]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持续声门下吸引隐血试验阳性率[RR=2.74,95%CI(1.72~4.37),P<0.000 1]高于间断声门下吸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与间断声门下吸引在预防VAP效果方面无差异,但持续声门下吸引较易致气管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自制声门下吸引气管导管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1月~2012年1月入住急诊科和ICU的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脑外伤和脑卒中患者5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2例,使用普通气管导管进行气管插管;研究组28例,使用自制声门下吸引气管导管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14d,比较两组VAP的发生率:比较机械通气14d内两组出现的VAP患者及VAP平均出现时间的早晚。结果机械通气14d,对照组发生VAP11例,发生率为50.0%;研究组发生VAP6例,发生率为2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VAP平均发生时间为9.9d;研究组VAP平均发生时间为12.5d,研究组VAP发生时间比对照组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自制声门下吸引气管导管能降低VAP发生率和推迟VAP发生时间,能有效预防VAP。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规范性护理对气管插管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0月于本院重症监护室(ICU)接受治疗的气管插管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规范性护理,两组均护理至患者转至普通病房。将两组患者护理期间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与发生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长、入住ICU时长进行比较。结果护理期间,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2.86%)低于对照组(2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时间(9.34±2.02)d,晚于对照组(7.68±1.78)d,机械通气时长为(7.42±1.98)d,短于对照组(9.82±2.12)d,入住ICU时长(11.82±2.32)d短于对照组(13.82±3.1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性护理对气管插管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并能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长与入住ICU时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间歇声门下吸引对预防机械通气患者早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作用。方法:选择54例机械通气超过48小时的患者,随机分为间歇声门下吸引组(观察组26例)和普通人工气道护理组(对照组28例)。记录两组患者VAP的发生率和气囊上滞留物的含菌量。结果:观察组声门下吸引含菌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周内VAP发生率(15.4%)比对照组(42.9%)的低,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声门下吸引可降低声门下气囊上区含菌量和早期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持续声门下吸引(CASS)对预防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0年6月1日-2012年6月1日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需建立人工气道实施机械通气(MV)的18岁以上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排除入ICU前已建立人工气道或MV时间不足48h患者。入选患者随机分为CASS组(A组)和不行声门下吸引组(B组)。记录患者一般资料,VAP发生时间及例数,CASS组声门下7d内引流量,以及两组患者预后。结果:共96例患者入选,A组51例,B组45例。A组患者VAP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10),两组患者MV 7d内VAP发生率具有更显著的差异(P=0.007),MV 7d后VAP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856)。A组患者VAP发生时间较B组延迟(P=0.000)。两组患者病死率无显著差异(P=0.777)。CASS组内VAP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未发生VAP者(P=0.040),发生VAP患者声门下7d内平均引流量明显少于未发生VAP者(P=0.000)。结论:有效的CASS可降低MV患者VAP发生率,尤其是早发VAP发生率。CASS可使MV患者VAP发生时间延迟,对MV患者病死率无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自制可冲洗气管导管清除声门下分泌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普通气管导管及普通吸痰管为原材料,制作可冲洗的气管导管应用于气管切开患者,与市售可冲洗气管导管比较,观察两种导管的通畅程度、冲洗管堵塞例数、每日声门下分泌物总量、切口感染例数,并作安全性评估。结果两种可冲洗导管比较,留管3 d以上,市售导管抽吸阻力增加,管腔堵塞6例(85%);自制导管抽吸阻力无变化,管腔堵塞0例(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声门下分泌物:市售导管组(16.55±8.66)mL/d,自制导管组(40.12±25.48)mL/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口感染率:普通导管组5例(50%),市售导管组2例(28%),自制导管组2例(15%),三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气囊充气后以直尺实物测量冲洗管背侧边缘与气囊背侧边缘的距离为2~4 mm。结论自制可冲洗气管导管可有效清除声门下分泌物,不会压迫患者气管壁,安全可靠,价格便宜。  相似文献   

12.
背景 人工气道的建立损害了口咽部及下呼吸道的生理保护屏障,使含有大量细菌的口咽分泌物及胃内容物积聚在声门下和气管套管气囊之间,成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的重要来源。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可抑制口腔内细菌的黏附和生长,杀灭多种致病菌。目的 研究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进行声门下冲洗引流对VAP及其致病菌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8月入住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及综合ICU需行经口人工气道建立和机械通气的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0.9%氯化钠溶液冲洗引流组(A组)60例和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冲洗引流组(B组)6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下,A组每隔6 h使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并持续负压吸引,B组每隔6 h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冲洗并持续负压吸引。观察终点为机械通气开始后第14天。分析两组患者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限制级抗生素使用时间、声门下滞留物细菌培养菌落数、VAP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中致病菌及耐药性。结果 B组VAP发生率低于A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限制级抗生素使用时间短于A组(P<0.05)。第3、6、9、12天,B组声门下滞留物细菌培养菌落数均少于A组(P<0.05)。B组VAP患者革兰阴性菌检出率低于A组,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MDR)、泛耐药(XDR)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 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进行声门下冲洗引流可以明显减少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限制级抗生素使用时间、声门下滞留物中的菌落数,还能明显减少VAP的主要革兰阴性菌致病菌及耐药性,可作为VAP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气囊上滞留物多重耐药菌的分布特点、耐药情况,以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综合ICU发生VAP的36例患者的气囊上滞留物的病原菌进行分析。结果:VAP患者气囊上滞留物共检出多重耐药菌112珠,前三位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泛耐药菌分离出25珠,主要是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气囊上滞留物病原菌检出率高,且常为条件致病菌和多重耐药、泛耐药,耐抗菌药物种类广,耐药性强,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对MV患者,应警惕多重耐药菌的感染,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4.
陈勐 《黑龙江医学》2011,35(4):249-251
目的 探讨气管内留置吸痰管在重症肺炎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入选条件的51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8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经口或经鼻插入吸痰管吸痰,观察组从鼻腔插入留置吸痰管固定在鼻翼上,按需吸痰.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好,并发症发生少,死亡率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使用气囊上滞留物引流的干预措施能否有效减少COPD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发生率.比较持续囊上引流与间断囊上引流方法在预防VAP效果上的差异及患者耐受性.方法:选取入住我院RICU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COPD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持续气囊上引流组(CSS...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不同气管内吸痰方式对降低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5月该院ICU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共计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2例,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对照组42例,采用开放式气管内吸痰,观察并比较两组不同气管内吸痰方式通气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细菌检出率及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通气后48 h、通气后72 h及停止通气时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9.52%、16.67%及21.43%,相比于对照组同时段的发生率19.05%、28.57%、3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48 h及停止通气时痰培养细菌检出率分别为4.76%、9.52%及23.80%,对照组24 h、48 h及停止通气时痰培养细菌检出率分别为11.90%、21.43%及38.10%,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痰液培养细菌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为(60.32±21.23)h,对照组总机械通气时间为(79.15±31.23)h,两组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ICU内行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密闭式气管内吸痰可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减少通气时间,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7.
胆道内置管引流与T管引流对肝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后胆道内置管引流与放置T管引流对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2001年9月至2006年2月共对156例患者施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其中107例放置胆道内置管引流(内置管引流组),胆总管一期缝合;其余49例仍放置T管引流(T管引流组)。对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恢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胆道内置管引流组及T管引流组术前均有明显肝功能受损,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术后第3天ALT、AST、TBil、DBil等指标两组均有明显改善,术后1月复查肝功能各指标基本恢复正常。两种胆道引流方法对肝功能各指标恢复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放置内置管引流与放置T管引流同样可有效引流胆汁,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孔大孔径钻孔加裂隙管冲洗引流治疗高龄患者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采用单孔大孔径(1.0~1.2 cm)在血肿最厚处钻孔,于普通14号硅胶引流管头上作裂隙孔处理代替原管行血肿腔冲洗,明胶海绵封闭骨孔;与传统锥颅钻孔及钻孔冲洗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结果改良组与钻孔冲洗组气颅、血肿残留发生率、血肿残留量、气颅积气量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改良组及钻孔冲洗组气颅、血肿残留发生率低于锥颅置管组(χ^2分别为4.02、5.59,P〈0.05),且血肿残留量及气颅积气量也较锥颅置管组少(t值分别为2.46、2.98,P〈0.05).改良组与锥颅置管组癫痫发生率及脑内血肿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均低于钻孔冲洗组(P〈0.05).结论大骨孔加裂隙管的应用降低了手术并发症,提高了高龄慢性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血液净化联合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及对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9年5月—2021年6月收治的5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n=26)与对照组(n=26).研究组使用血液净化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使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