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分析,探讨专科医院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与防治对策。方法对该院2005年141例ADR报告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就如何减少专科医院ADR的发生和减轻ADR进行探讨。结果ADR与药物剂型的关系密切,141例中使用注射剂的109例,占77.3%,其他32例,占22.7%。怀疑为抗菌药物所致发的ADR为114例,占80.9%;怀疑为非抗菌药物所致的ADR为27例,占19.1%。结论发生ADR药物的种类及ADR的临床表现与专科医院用药特点有关。减少专科医院ADR的发生和减轻ADR应采取综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1366例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R)在本院的发生和分布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质量。方法对本院2004年~2008年收集的1 366例药物不良反应按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物类别、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类型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1 366例ADR报告中,抗微生物药物发生ADR的例数最多,占48.24%,中药制剂第二,占25.99%;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38.51%,消化系统反应次之,占31.33%;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占61.35%。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高认识,加强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和中药制剂的使用监测,提高ADR监测报告质量,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86例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特征,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并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12月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结果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合计115种,发生在15-44岁人群中,占47.67%;口服给药占85.22%;累及器官及系统以神经系统损害最为常见,占35.40%;精神系统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最多,合计79例,占68.69%。结论合理使用精神系统类药物,并随时监测观察患者病情,最大程度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本院2009.01-2010.12年共92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别对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ADR的性质、给药途径、药物剂型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2例ADR报告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最多的药物是抗菌药物(占65.22%),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反应最多(占41.30%),发生ADR的最多的药物剂型是注射剂.结论 开展并加强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监测工作有利于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及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监测药物不良反应(ADR),不合理用药问题。方法:从国家不良反应监测网网络数据库中检索出我院2010~2014年上报的ADR216份中筛选ADR有效报告154份,从患者的一般情况、引起ADR药物品种、临床表现、ADR发生的因素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54份ADR中,男性68例,女性86例,分别占ADR总例数的44.16%和55.84%。215~44岁28例占18.18%,45~64岁53例,占34.42%,65岁以上73例,占47.40%。3一般的ADR有149份,严重的ADR有5份。4ADR涉及药物15类,中西药共19个品种,抗菌药报告了89例,占总数的57.79%。5ADR累及多个器官系统。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加强不良反应监测,促进医院合理用药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张钛 《中外医疗》2012,31(4):69-69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的有关情况。方法对2009年至2010年收集、并网上直报的314例ADR报告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 314例报告中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抗感染药物,占241例(76.8%);ADR的器官分布与临床表现主要是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占120例(38.2%);引起ADR主要以注射给药方式为主,占294例(93.7%);年龄以〈12岁或〉55岁的患者为多,占181例(55.0%)。结论 ADR发生与较多因素相关,临床表现多样化,加强ADR监测、提高ADR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和及时调整药物是保证安全用药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总结我院2008~2010年临床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分析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总结分析381例ADR报告。结果 381例不良反应中以抗菌药物占首位,有330例,占86.61%,其次为中药注射剂,有31例,占8.14%;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有253例。结论我院发生ADR最多的是抗菌药物,应加强重点药物的ADR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孙鸿铃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32):982-983
目的探讨我院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推进ADR监测报告工作的开展。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收集的4年115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5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以抗微生物类居多64例(占55.7%),静脉注射给药引发ADR93例占80.87%;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71.3%)。结论应加强抗生素合理应用管理,注意静脉给药和中药注射剂使用时的ADR观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率,加强临床ADR监测与报告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我院2005 年1 月至2010 年12 月203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 抗感染药物和中药制剂引起的ADR 较多,分别占46.31%和29.56% ;引起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ADR 占总报告例次的42.36%;静脉注射是引起ADR 的主要途径,占84.73%.结论 临床应注重合理用药,加强ADR 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以减少和避免ADR 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63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由于药品上市前的临床研究病例数有限,许多不安全因素不可预测。通过收集药品上市后的不良反应报告,可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保障用药安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630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ADR报告例数最多的是药品科577例,占91.58%;年龄分段在18~59岁的患者ADR发生率较高,占67.94%;静脉给药是导致ADR的主要因素,占66.98%;ADR发生率最高的为抗感染药物,占58.73%,其次为中药制剂,占8.81%;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39.46%。结论应高度重视ADR上报工作,加强合理用药特别是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教育,慎用静脉注射剂,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确保患者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1.
邹学彬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4):111-111
目的:探讨甘露醇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导致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方法:对近8年就诊患者应用甘露醇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应用甘露醇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共32例,其中静脉给药28例(87.5%);口服给药4例(12.5%)。以肾损害最为严重,其次过敏反应。结论:医护人员应对临床应用甘露醇所致的不良反应足够重视,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310例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方法:对310例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反应,与患者年龄相关,与给药浓度似有一定关系,与性别无关。结论:医护人员熟练掌握头孢菌素类药物的适应证和给药方法,对于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特点,并分析原因,为我院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年~2009年上报的ADR报告分别就患者性别、年龄、不良反应类型、药品种类、严重程度分级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413例ADR中,男性患者有198例(47.94%),女性患者有215例(52.06%),女性略高于男性;发生ADR的患者中年龄最小为7个月,最大为81岁,60岁以上的患者有147例(占35.59%);413例ADR共涉及药品14类115种,其中以抗微生物药最多占62.96%,中药制剂占16 22%:ADR主要发生于静脉滴注343例(83.05%)和口服给药49例(11.87%)为主;413例ADR中,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病例最多,其次为胃肠系统损害、神经系统等;新的ADR有36例(8.72%),严重的ADR有7例(1.69%)。结论:ADR的发生与患者体质、药品种类、临床应用途径等多种因素相关,应积极开展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2011年蚌埠地区250例抗肿瘤药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浩  邢蓉  许健 《实用全科医学》2014,(9):1527-1528
目的了解2011年蚌埠地区抗肿瘤药所致不良反应(英文简称ADR)的发生情况,总结抗肿瘤药发生不良反应规律,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利用ADR监测网络,对蚌埠地区2011全年度上报的250例抗肿瘤药品的ADR报告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为较易发生不良反应人群;其例数为128例,所占比例为51.20%,40-49岁和50-59岁比例相当,分别占18.80%和19.60%,本次研究中小于18岁的人群中暂没有ADR病例的上报;男性患者使用抗肿瘤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数量多于女性患者(148∶102)。抗肿瘤药的ADR表现:发生消化系统反应的患者数量最多为137例(占51.89%),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其次为皮肤系统47例(占17.80%),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有其他系统(主要为血液系统)反应的患者数量也较多44例(占16.67%),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一般ADR主要发生于用药后的1 d;蚌埠市区几家大型医院的抗肿瘤药物的品种数明显多于基层医疗单位;在六类抗肿瘤药物中,监测到以其他类抗肿瘤药发生的ADR发生例数最多,其中主要为铂类抗肿瘤药。结论各级医疗机构应继续加强抗肿瘤药ADR的监测工作,以减少抗肿瘤药的不良反应的发生,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肿瘤药提供参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部分厂家抗肿瘤药药物说明书中标明的不良反应不全面,应及时跟踪更新,以提高药品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曹秀梅  王玉平  王虹 《河北医学》2013,19(3):441-444
目的:回顾分析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特点,规范合理应用中药注射液。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应用丹参注射液出现不良反应的临床病例,提取分析患者不良反应病例的性别、年龄、原发疾病、过敏史、不良反应出现时间及类型、不良反应原因的病例信息,总结归纳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特征。结果:患者个体差异、药品合理使用、药品品质因素是引起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丹参注射液主要不良反应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一般出现在用药中前30min。结论:临床医师应警惕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规范药品应用,降低及避免不必要的药品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就四联疗法对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以192例消化性溃疡并幽门螺杆菌(HP)阳性患者作为分析对象,采取四联疗法对患者进行为期14d的治疗,并对治疗结果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在112例胃溃疡患者中,有96例患者治愈,12例患者好转,4例患者无效,临床治愈率为85.7%。在80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有72例患者治愈,8例患者好转,0例患者无效,临床治愈率为90%。在不良反应方面,有4例患者出现轻微的呕吐和恶心症状,均在短时间内自行消除,未出现严重的用药不良反应。结论:本次研究所采用的四联疗法对于消化性溃疡具有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的满意效果,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521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2009年收集的521例ADR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ADR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用药途径、临床表现,单一、合并用药ADR的发生率以及ADR的治疗结果等。结果:男性ADR发生率(282/521,54.13%)高于女性(239/521,45.87%),儿童及老年患者发生率较其它年龄段高(326/521,62.57%);334例ADR由抗微生物药物引起(334/521,64.11%),443例由静脉滴注引起(443/521,85.03%);ADR常见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寒战、发热等,严重病例较少,联用药物越多,引发ADR几率越高;经治疗521例ADR患者好转、治愈率达98.08%。结论: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监护水平,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氟西汀治疗抑郁症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本研究按照双盲法原则分组。对抑郁症患者60例实行氟西汀治疗(观察组),剂量20~60 mg/d,平均34 mg/d,疗程6周,同期收治的抑郁病患者60例采用淀粉安慰剂治疗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HAMD减分率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以HAMD减分率评定疗效,治疗1周即见效。6周后观察组,痊愈38例(63.33%),显著进步15例(25.00%),进步5例(8.33%),无效2例(3.33%),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35.00%(χ2=15.296,P〈0.01)。HAMD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服药过程中表现出恶心8例,呕吐6例,食欲减退5例,乏力7例,失眠8例,头昏4例,出汗5例,口干7例,焦虑5例等,多为轻度或中度,多能耐受、部分症状可自行缓解。结论:氟西汀治疗抑郁症效果明显,不良反应轻微,并随用药时间而缓解。  相似文献   

19.
多潘立酮不良反应7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海宣 《河北医学》2009,15(7):797-799
目的:分析多潘立酮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与各因素的关系,以供临床参考。方法:查阅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年至2008年间有关多潘立酮不良反应74例,对所涉及患者性别、年龄、累及部位及临床症状等进行分类统计并加以分析。结果:多潘立酮所致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系统等。结论:临床应重视多潘立酮的ADR,注意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导致社区精神病患者失眠的相关因素,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为社区精神病患者失眠的防治和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本社区居家康复的精神病患者中选取200例失眠症患者,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与上门随访,通过与患者及其亲友深入交流和沟通,了解总体情况、病情状况、药剂用量。并为患者建立个人信息档案,细致登记随访结果信息表格,对随访结果资料进行全面梳理与总结,并分析影响睡眠的相关因素。结果:难以入睡70例(35%),早醒64例(32%),时睡时醒9例(4.5%),彻夜不眠15例(7.5%);失眠症与精神状况、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身体情况、药物不良反应等因素相关。结论:控制精神症状,消除疼痛和药物不良反应,加强心理疏导,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是控制失眠的有效措施。做好社区精神病患者的睡眠状况监测,可防止意外的发生,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