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炎症生物标志物种类繁多,其对临床疾病的诊治以及预后判断具有重大意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LMR)还有血小板/淋巴细胞(PLR)、C-反应蛋白/白蛋白(CAR)等指标,已被广泛研究作为多种癌症长期预后的标志物,在肿瘤的发病和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多研究证实,炎症促进了消化道恶性肿瘤的...  相似文献   

2.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有手术、放疗、化疗、介入治疗、生物免疫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等方法,但是对中晚期肿瘤患者效果往往较差,而且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率低。因此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PTEN通过多种细胞内信号传导参与细胞生长与增殖,并与多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因此阐明PTEN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机制非常重要,且PTEN有望成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治疗的新靶点。该文就该基因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MiRNA-145在大多数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下调,普遍认为其是一种肿瘤抑制因子,可以通过作用于多种细胞因子、靶向多条通路中的各种基因从而抑制不同肿瘤细胞的生长,显著降低肿瘤细胞的扩散能力,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进而发挥其抗肿瘤作用.就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MiRNA-145在大多数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下调,普遍认为其是一种肿瘤抑制因子,可以通过作用于多种细胞因子、靶向多条通路中的各种基因从而抑制不同肿瘤细胞的生长,显著降低肿瘤细胞的扩散能力,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进而发挥其抗肿瘤作用。就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在我国乃至全世界均有较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且其早期症状往往并不明显,发现时多为中晚期,由于其多因素联合致病导致其治疗效果较差,因此深入研究其发生、发展过程为其提供新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发现桩蛋白(Paxillin,PXN)作为一种接头蛋白,参与了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生及发展过程,因此阐明Paxillin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具体机制有可能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故此文就Paxillin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生发展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个性化营养管理应用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在本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89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与管理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临床普通饮食指导,管理组患者采用个性化营养管理指导。对比两组患者自身营养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管理组营养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干预后管理组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清转铁蛋白(TRF)水平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个性化营养管理可促进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自身营养状况正常化,减少临床营养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于1979年在恶性转化的上皮细胞株中首次被发现,当时称转化相关性磷酸蛋白。1985年,Franzen等从骨组织中分离出一种磷蛋白,经证实,其特性与发现的磷蛋白相似,并正式命名为骨桥蛋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营养干预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营养认知水平的影响,为进一步营养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101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围手术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住院期间对干预组50例患者进行营养不良状况评估、建立营养档案,并对术前、术后、康复期进行个性化营养指导、营养指标监测、营养咨询等干预措施;对照组51例患者按传统方法进行健康教育,不施加营养干预。于入院、干预4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营养知识与行为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营养知识知晓率、饮食习惯、营养干预需求及遵医行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4周后两组营养知识知晓率比较,χ2=19.691,P<0.01;两组饮食习惯比较,χ2=19.691,P<0.01;两组营养干预需求率比较,χ2=11.387,P<0.01;两组遵医行为比较,χ2=8.312,P<0.0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营养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营养干预对改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营养态度及提高其对营养干预的依从性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CKLF样MARVEL跨膜结构域超家族6(CMTM6),是CMTMs家族的一员,可以与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结合并稳定癌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PD-L1是一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因子,可选择性介导免疫逃逸肿瘤细胞在各种肿瘤中的作用。研究报道CMTM6可以稳定质膜上PD-L1的表达并避免PD-L1被溶酶体降解。因此,CMTM6可能在癌细胞免疫逃逸和细胞免疫抑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一种潜在的新型免疫治疗靶点,可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意义。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将简要介绍一下CMTM6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在我国乃至全世界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及死率,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多基因网络多步骤调控综合作用的特点决定了其总体治疗效果特别是中晚期肿瘤的治疗效果较差,因此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是提高总体治疗效果的关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Notch1信号通路参与了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具有抑癌作用或致癌作用,阐明Notch1信号通路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对于全面揭示其发病机制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Notch1基因有望成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就该信号通路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生、发展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消化系恶性肿瘤的实验室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述与消化系恶性肿瘤有关的实验室检查的状况,及在消化系恶性肿瘤诊断、治疗、预防中的应用。方法: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临床经验及实验室检查,展开分析。结果:展示消化系恶性肿瘤的各实验室检查项目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意义。结论:实验室检查技术的提高和应用深入,合理选择与应用实验室检查(尤其是多项联合检测)对消化系恶性肿瘤的诊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 37例食管癌、41例胃癌、30例大肠癌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sTNFR -Ⅰ ,sTNFR -Ⅱ )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 :三组肿瘤患者血清sTNFR -Ⅰ、sTNFR -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食管癌、胃癌、大肠癌三者相比无明显差异 (P >0 .0 5 )。食管癌、胃癌、大肠癌血清sTNFR -Ⅰ增高的百分率分别为 75 .7% (2 8/ 37)、78.0 %(32 / 41)、73.3 % (2 2 / 30 ) ,sTNFR -Ⅱ增高的百分率分别为 6 7.6 % (12 / 37)、75 .6 % (31/ 41)、6 3.3 % (19/ 30 ) ,且随肿瘤临床病理分期增加而增高 ,有转移者显著高于无转移者 ,手术切除肿瘤后sTNFR -Ⅰ、sTNFR -Ⅱ水平明显升高 ,手术后 6mon ,5例病人的血清水平显著低于手术前 ,肿瘤复发时水平再次上升。结论 :血清sTNFR -Ⅰ、sTNFR -Ⅱ水平检测取材容易 ,且可多次重复 ,联合、动态检测手术前后及随访病人有助于对消化道肿瘤病人的免疫功能、治疗效果、预后的临床评价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了解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及其变化。方法:用实用McAb-A-E直接法检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72例及37例健康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抗凝血CD3+、CD4+、CD8+及CD4+/CD8+指标。并将恶性肿瘤组与健康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恶性肿瘤组CD3(+%)、CD4(+%)、CD8(+%)和CD4+/CD8+分别为:63.88±14.26、34.44±12.14、37.42±10.01和0.96±0.38;健康对照组分别为:69.24±9.46、44.41±5.96、33.30±4.38和1.35±0.20。恶性肿瘤组与健康对照组、正常值CD3+、CD4+、CD8+和CD4+/CD8+相比,恶性肿瘤组(食道癌、胃癌、肝癌、肠癌)CD3+和CD4+细胞阳性率和CD4+/CD8+比值均降低,CD8+细胞阳性率增高,方差分析结果均P〈0.05和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CD3+、CD4+细胞阳性率和CD4+/CD8+比值均降低,CD8+细胞阳性率增高,说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  相似文献   

14.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清TSGF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诊断上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TSGF检测试剂盒,用生化比色定量法测定血清中TSGF的含量。[结果]339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清TSGF的含量(71.03±11.24)u/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TSGF的含量(59.75±4.45)u/mL(P<0.01),阳性检出率达78.47%。另外,在42例进行化疗的患者中,15例有效者化疗后血清TSGF的含量(62.64±6.05)u/mL较化疗前(82.26±4.57)u/mL明显下降(P<0.01),6例化疗无效者化疗后血清TSGF的含量(86.51±5.82)u/mL显著高于化疗前(65.76±5.92)u/mL(P<0.01)。[结论]TSGF是一种新的、敏感性高的肿瘤标志物,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评价疗效和判断预后均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细胞核形态的变化在恶性肿瘤中普遍存在,但对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及作用仍知之甚少。核纤层蛋白参与 支撑核结构,其表达的改变是肿瘤进展期间核形态改变的分子基础。近年来有关核纤层蛋白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核纤层蛋白对多种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心理筛查指导下团体疗法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及自尊水平的影响。方法将该院近期收治的62 例消化道恶性肿瘤心理状况不良患者按随机数字法等分为个体疗法组(n =31)和团体疗法组(n =31),个体疗法组以个体形式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治疗3 周,团体疗法组以团体形式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治疗3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焦虑情绪、抑郁情绪改善效果及自尊水平改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抑郁自评得分均有所降低,且团体疗法组患者治疗后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和抑郁自评得分均低于个体疗法组(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自尊自评量表得分均有所提升,且团体疗法组患者治疗后的自尊自评量表得分高于个体疗法组(p <0.05)。团体疗法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个体疗法组(p <0.05)。结论心理筛查指导下的团体疗法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焦虑情绪、抑郁情绪改善效果优于个体疗法,且对患者自尊心的提升效果也优于个体疗法,是一种理想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心理干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LIM激酶1(LIMK1)高表达通过LIMK1/cofilin1通路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方法构建高表达LIMK1基因SW480细胞。 实验分为空载体组、SW480组、LIMK1高表达组(LIMK1/SW480组)。RT-PCR、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LIMK1、Rac1、Pak1、p-LIMK1、cofilin1与p-cofilin1表达。MTT、流式细胞术、划痕实验和侵袭实验检测LIMK1高表达对SW480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结果与空载体组和SW480组比较,LIMK1/SW480组LIMK1 mRNA和蛋白表达、细胞增殖活性、穿膜细胞数升高(P<0.05),G2/M期细胞百分率、瘢痕距离减少(P<0.05)。LIMK1/SW480组LIMK1、p-LIMK1、p-cofilin1蛋白较空载体组和SW480细胞组升高(P<0.05)。各组Rac1、Pak1、cofilin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LIMK1高表达可能通过抑制LIMK1/cofilin1通路促进SW480细胞增殖、迁移、侵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在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改良的TRAP-银染法。结果:检测83例消化道肿瘤标本端粒酶活性,其中食道癌31例,阳性29例;胃癌30例,阳性24例;大肠癌22例,阳性20例。结论:改良TRAP-银染法检测消化道恶性肿瘤端粒酶活性对消化遣恶性肿瘤的诊断、预后及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Ⅰ (sTNFR -Ⅰ )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 ,对 37例食管癌、4 1例胃癌、30例大肠癌患者血清sTNFR -Ⅰ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 :三组肿瘤患者血清sTNFR -Ⅰ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随肿瘤临床病理分期增加而增高 ,有转移者 ,显著高于无转移者。手术切除肿瘤后sTNFR -Ⅰ水平下降 ,肿瘤复发时 ,sTNFR -Ⅰ水平上升。结论 :检测血清sTNFR -Ⅰ水平有助于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清CA199及CEA联合检查对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断意义.方法 用放免法测定29例胃癌、41例胆囊及胆管癌、12例胰腺癌及20例结肠癌患者血清CA199及CEA含量,并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所有恶性肿瘤的血清CA199及CEA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血清CA199及CEA检测是消化系统肿瘤良好的诊断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