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皴""皰""疣""■""■"""■"癤"等七个疾病词及其相关词汇进行考证。主要利用佛经音义的文字材料,尤其是对疑难俗字、异体字、亡佚古辞书中的文字材料等的收载及其所反映出的常用词演变发展线索,结合历代辞书、文献材料中的记载,对相关文字进行整理分析,与《汉语大字典》相关条目进行比对,提前或补充了"皴""疣""■""■""■""■""癤""■"等疾病词的书证,增补了"■""■""■""■""■"等疾病词的条目,增补或订补了"■""■"等疾病词的义项,明确了"■"与"■"之间的字际关系,同时也厘清了这些疾病词及其相关俗字、异体字的演变发展轨迹,并据此对《汉语大字典》中这些疾病词及其相关条目中存在的问题和缺漏进行了补正和探讨,以期对该书的日臻完善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2.
六版《医古文》教材中,《养生论》一文有这样一句话:“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榖于旱苗者也。”查《说文》:“榖,楮也。从木,qiao声。”《汉语大字典》:“榖,木名。又称‘楮’,即构树。”知“榖”是树木的名称。如此,“望嘉榖于旱苗”则不易理解了,故疑“榖”为“穀”之误。  相似文献   

3.
曾在《管窥篇》写《小大前后》一文(载本刊2005年第8期第30页),对其中的“后”字,谓有后窍(即肛门)义与大便义,总觉“义犹未尽”,今特补此文,说其厕所义。《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马莳注:“腰脊控引睾丸而痛,痛时窘甚,而欲往去后也。”马注“之后”为“去后”,“之”系动词“去”,则“后”当属名词义。此句又见《太素》卷十一《府病合输》,杨上善注:“时急之大便之处也。”以“大便之处”释“后”,则其为厕所义明白无疑。当前常用的两部大型工具书《汉语大字典》与《汉语大词典》,“后”字条的…  相似文献   

4.
“”字声考王健华《广西中医药》编辑闻530021广西南宁市明秀东路21号关键词;字音;考证“”字是现代中医临床诊断较常用的一个字。但此字古代字书无记载。1985年以后,一些中医专门字典开始收载此字。1992年《汉语大字典》于“补遗”中也收载了“...  相似文献   

5.
李书田 《河南中医》2008,28(10):94-96
<汉语大字典>是我国文字史和字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型汉语专用工具书.可是,其中的释义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就异文的通用而言,<大字典>在字目下有时虽也列出了某字与某字通用的条目,但所表义项却时有欠缺,甚则释义不确.而马王堆古医书中出现的一些异文在古医书中所表达的意义,正可弥补<大字典>某些义项之不足.  相似文献   

6.
“精”是《黄帝内经》中出现率比较高的一个字。仅《素问》81篇就达140余次,而且义项颇多。既有与文学经典中相同的用法;又有古医籍本身特有的含义。为了正确理解原文经旨。笔者现数列《黄帝内经》中“精”的不同义项,用法分析如下,供读者参考。一、“精”字的渊源《说文》云:“精,择米也,从米青声”寥寥几个字,便点出了“精”字的造字本义和形声结构。这在古文典籍中是不乏其例证的。如:司马云:“简米曰精,简即柬俗作(?)者是也。”如:《庄子人世间》曰:“鼓(?)播精”。即用小簸  相似文献   

7.
“”字字形考辨王健华广西中医学院530001南宁市明秀东路21号""字是中医望诊术语中特有的字,最早见于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然该字古代字书无记载。《汉语大字典》"补遗"收录了""字,但对该字也未直接注释。对照80年代中后期出版的几种中医...  相似文献   

8.
六版惬古文)教材中,(养生论)一文有这样一句话:“是犹不识一慨之益,而望嘉教于旱苗者也。”查(说文》:“毅,格也。从木,放声。”(汉语大字典》:“毅,木名。又称‘格’,即构树。”知“毅”是树木的名称。如此,“望素我于阜南”则不易理解了,故疑“毅”为“毁”之误。教材中《养生论)选自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黄省曾刻本(秘中散集),参校的是(昭明文选)。查《文选为974年中华书局影印的尤刻本,亦作“毅”。注云:“(国语),子鱼谓秦伯日:能使成靠教,君之力也。”原文并注皆作“毅”。然而,遍查《辞源》、《汉…  相似文献   

9.
《内经》虽成书久远,文朴理奥,然而“湿”的文义并非生僻难解,古今义项,变化不大。学者校注疏证于此,往往随文顺释,不作深究,导致某些经文文意牵强,医理附会。笔者不揣浅陋,略作探讨: 一、《内经》中“湿”的一般义项 1、六淫病邪之一: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素问·痹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素问·生气通天论》)。“夫为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等。 2、节令、六气之一:如“在天为湿,在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殸禾)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其中“(殸禾)饪之邪”的“(殸禾)”字,一些工具书及许多注本大都误释,如《中医名词术语选释》;,(殸禾)(xin心)饪之邪:意即过食馨香食物酿成宿食而致病。《康熙字典·补遗》:“读与馨同”。中医学院试用教材《全匮要略讲义》:“(殸禾),读如馨。”可见,“(殸禾)”大都释为同“馨”,即“馨香”之义。此乃大误。“(殸禾)”在我国字书中,始见于清代吴任臣《字汇补·禾部》,云: “(殸禾),读与馨同。”其后的《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等字词典都沿袭这一说法。  相似文献   

11.
作为当今规模最大、收集汉字单字最多、释义最全的一部汉语字典--<汉语大字典>,书中时有只列义项而书证阙如或书证晚出之处,这是让人感到十分遗憾的.马王堆古医书中的异文(包括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有些可以被称为始见书的用例正是<大字典>中所欠缺者,尽可补其不足.本文收集了19例异文予以整理,供读者使用之时及作者再版修订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痹”作为中医名词,义项颇多,涉及痹(证)病病名、病机、症状等诸方面。现考析如下: 一、指病名《素问·痹论》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  相似文献   

13.
“气因于中”语出《素问·厥论》篇。原文是:“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文中的气因于中,《太素》作“气居于中”。其注云:“寒邪之气因虚上乘,以居其中。”高士宗注为:“阴寒之邪,气因于中,而阳气日衰。”张景岳也云:“……为下气上争,为精气滋下,皆因气因于中也。”唯有马莳另辟蹊径,注为:“肾气既困于中。”其文义虽近,然理却欠明。笔者经过反复阅读经文,再三琢磨,觉得无论气因于中还是气居于中,都不合上下文义且使人费解。疑气因于中为气困于中之误,若作气困于中则文通义畅较为贴切。从字义来分析,困字比因字更接近上下经文文义。查《说文》、《中华大字典》、《辞源》、《广雅释言》等辞书,“因”字多作原因、由来、沿袭等解释;而“困”字则多用来形容人之劳乏、环境之穷蹙、困窘、被困不通  相似文献   

14.
李时珍《本草纲目·山矾》“释名”和“集解”中将芸香归入山矾进行解释,实有不妥。按照现代植物学的分类,芸香是芸香科芸香属落地植物,而山矾是山矾科山矾属乔木。无论从植物的外部形貌,还是从植物的性质功用和功效主治看,“山矾”和“芸香”都有明显的差异,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植物,不可混同一物。山矾当归入《本草纲目》中“木部”进行训释,而芸香应列入“草部”进行训释。  相似文献   

15.
"缪"字音义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缪”字是多音多义字。查《汉语大词典》缪字条就有7个读音12个义项。《内经》中,“缪刺”的“缪”字,从成书以后的历代注释直到现在,对“缪”字的读音和字义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为此,笔者对“缪”字的读音和字义作了考证,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 “隐曲”一词,源于《列女传·六阿谷处女》:“阿谷之隧,隐曲之地”其在《内径》中总有三篇,五处出现。其本义有幽深偏僻之意,然在《素问》诸篇经文中究竟如何阐释,历代注家及近代研究者各持已见,尚无定论,笔者以为该词当活解,试浅释如下: 一、指前阴病、二便不利《素问·阴阳别论》谓:“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又云:“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能隐曲,五日死。”隐曲,王冰注:“味不化则男子精少,是以隐蔽委曲之事不能为也”。李念莪、高士宗等亦,从其注。《中华大字典》隐曲条注:“谓使泻也,指女子不月,男子少精,是以不能泻精血也。”均指前阴病而言。《唐代·安禄山传》:“隐曲常疮。”意谓前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释了中医古籍中使用而《汉语大字典》未收载的中医古籍用字之特殊字音或字义,计20余字例。  相似文献   

18.
阿是穴命名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是穴 ,出自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灸例》 :“吴、蜀多行灸法 ,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 ,即令捏其上 ,若里当其处 ,不问孔穴 ,即得便快成 (成 ,《普济方》作“或”)痛处 ,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1 ] 至于阿是穴名之涵义 ,诸家多以为“痛处为是” ,此说值得探讨。考最早将“阿”释为“痛甚”者 ,为日人小阪元佑 ,他在《经穴纂要》中引《汉书·东方朔传》颜师古注 :“今人痛甚则称阿云云”。[2 ] 然《汉语大字典》、《辞源》、《辞海》等大型工具书内 ,“阿”字并无疼痛之义。查《汉书·东方朔传》 :“上令倡监榜舍人 ,…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释了中医古籍中使用而《汉语大字典》未收载的中医古籍用字之特殊字音或字义,计20余字例。  相似文献   

20.
腠理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和临床过程中 ,体会到“腠理”有其独特的辨证及治疗特点 ,现结合有关文献探讨如下。1 腠理之部位关于腠理的部位 ,有以下几种观点。最早认为腠理是皮肤的纹理 ,如《汉语大字典》引《类篇·肉部》:“腠 ,肤理也”;《仪礼·乡饮酒礼》:“肺皆离 ,皆右体进腠”。郑玄注 :“腠 ,理也”。《史记·扁鹊传》:“扁鹊过齐……曰 :君有疾在腠理 ,不治将深”,张守节正义 :腠“谓皮肤”,引申为事物的表层。以后有许多医家对此进行了发挥 ,如《医宗金鉴》认为“腠者 ,一身之隙 ,血气往来之处 ,三焦通会真元之道路也 ;理者 ,皮肤脏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