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1 关于《素问·调经论》中“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全国高等院校试用教材《内经选读》(1978年版)译解“阳受气于上焦”为:卫气是由上焦输布来的。赵棣华等编著的《内经新识》译解为:阳气从上焦出发。《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题解》译解为:卫阳来自上焦的宣发输布。可见此三家的译解均同,都将“阳受气于上焦”之“阳”与“气”合起来译解为“阳气”、“卫气”、“卫阳”之类。而南京中医学院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1981年版)则译解为:诸阳都是受气于上焦。笔者对以上2…  相似文献   

3.
【原文】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①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②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③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④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⑤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  相似文献   

4.
陈士玉  谢鑫 《中医药学刊》2012,(5):1105-1106
《内经》中厥病的相关资料内容丰富,虽都以厥为病名,但其中许多厥病并非今天中医内科所说的厥,所以在教学及临证中常造成困扰。将参考现代医学相关理论及古代医著中厥的相关论述,从疾病症状特点、病机特点两方面,对《内经》中常见的厥病的疾病实质进行分析讨论,以欲明确其疾病内涵。  相似文献   

5.
《内经》中厥病的相关资料内容丰富,虽都以厥为病名,但其中许多厥病并非今天中医内科所说的厥,所以在教学及临证中常造成困扰。将参考现代医学相关理论及古代医著中厥的相关论述,从疾病症状特点、病机特点两方面,对《内经》中常见的厥病的疾病实质进行分析讨论,以欲明确其疾病内涵。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内经>脱简文断,破句坏字,提出敷畅玄言,先必校勘的看法.通过对<内经>三则疑难经文的校勘及校勘方法的运用,认为医学古籍的校勘,尤当慎重,校勘的结果既要符合文理,又要符合哲理、医理.  相似文献   

7.
论述后人注释《灵枢》《素问》中两则病案,因句读有可商榷之处而致使原意不明的问题,同时提出笔者观点。  相似文献   

8.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经讲义》(以下简称《讲义》)为教学之需要,对所选原文做了详尽注释,有些注释并有独到之处,但在个别注释中亦有一些误释之处。本文拟就有关误释的原因予以分析。一、不明文字古义误  相似文献   

9.
“两感”之名,首见于《内经》。《素问·热论》曰:“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两感”为相互表里的阴阳二经的经脉及所属脏腑同时感受寒邪而表里同病、脏腑俱伤、营卫不行的预后不良之危重证候。《素问·热论》主要对感受寒邪而变为热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临床表现、六经传变规律、治疗大法与禁忌、护理原则以及预后转归等均作系统的论述,与此同时对外感热病中较为特殊并最为严重的证候——“两感”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从文义上看,“比类”当有比照类推、比较分类的含义,运用在医学上即是对人的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包括精神与形体)进行广泛的比较分类以此达到辨证的目的。其实际涵义至少应包括下列几点: 1.比照形名。《素问·疏五过论》“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闻五过与四德,比类形名,虚引其径,心无所对…”,这里,形名一词原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概念,形即事物的实体;名即事物的名称,古代哲学常以形名来论述事物的概  相似文献   

11.
祖国医学历来强调医生品德的修养。当我们开展社会主义医德教育的时候,有些尚可借鉴。现仅就《内经》有关内容,概括为医德十则,浅谈之。一、广闻博识,善于思考医生要治病救人,就要有治病教人的本领。这就要求医者在“专”上磨炼自己,这既是个业务问题,又是个医疗道德问题。《素问·著至教论》说:“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示从容论》说:“……若能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  相似文献   

12.
1《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心脑与神明的关系.自西学东渐后.业界就一直存在争议。现代解剖学早已证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且有关脑的生理功能,《内经》也早有论述.李时珍更明确提出:  相似文献   

13.
《内经》中“经脉”实际包含两套完全不同的脉道系统,即行气之脉——十二经脉。和行血之脉——血脉。气血是分离的,气即卫气,血即营血,二者各自运行于这两套不同的脉道之中。古人误将“内视”所见的行气之脉与解剖所见的行血之脉及各自脉中的气血视为一体,导致了气脉与血脉、气与血相互混淆的错误。  相似文献   

14.
15.
《素问·热论》是《黄帝内经》中论述外感热病的专篇,“两感”一名,首见于该篇。所谓“两感”,是指外感热病中、互为表里的阴阳二经的经脉及所属藏府,同时被寒邪所伤,而见表里同病、预后不良的危重证候。“《内经》两感辨析”(原载《中医函授通讯》,1996年第二期)一文,就是为阐明横帝内经件关于“两感”的学术思想而作。对笔者很有启发,捧读之余,认为有几个问题,应予以再加辨析。分述于下,共同切蹉。1关于“两感”的病机汪氏在文中指出:“‘两感’的病机为外寒侵袭,客表则经脉营卫不行,八里则五藏损伤,六府不通,邪气充盛…  相似文献   

16.
<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源泉,本文通过三则典型案例,阐述了<内经>理论在临床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痏”字读委wēi或伟wěi,本义专指因针灸而造成的疮疤,为名词。  相似文献   

18.
王小平 《山东中医杂志》2012,(10):704-705,707
法天则地是《内经》在"人与天地相参"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法则。体现在养生学中包括两个方面:法天以顺时节日月变化;则地以应地势方域之别。顺应自然是养生诸法之首。  相似文献   

19.
运用《内经》理论临证治验2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延萍 《北京中医》2006,25(9):564-564
1不荣则痛案 患者,女,34岁,2005年3月21日诊。主诉,半年前顺产1女,无大出血之症。产后1月余出现腰膝酸软隐痛,近两月来全身疼痛,以双腿为重,行走加剧,曾服六味地黄丸、贴伤湿止痛膏效果不显,到西医医院检查,血象正常,血沉正常,口服芬必得可缓解疼痛,但药停后疼痛如故。询问得知生产后一直哺乳,两个月前月经来潮,每月1行,经量适中,色淡,睡眠欠佳,饮食尚可,便秘,3日1行。检查,面色不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诊断:产后血虚身痛。治法:补血通络止痛。方用四物汤加味:当归20g,熟地20g,白芍12g,川芎12g,制首乌30g,黄芪20g,大枣20枚,生姜10g,甘草6g。水煎服。服药7d后精神好转,大便2日1行,较爽,自觉上身疼痛明显减轻,但行走下肢仍感疼痛。在原方基础上加牛膝、独活,又服7剂后临床症状基本消除。为巩固疗效改服归脾丸。2月后精神焕发,病愈停药。  相似文献   

20.
《内经》热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