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对高位胆管癌的手术治疗方法进行改进,术中先切除胆囊,探查肿瘤前上界,再低位切断总胆管,必要时同时切断肝动脉一侧分枝,从后方探查肿瘤后上界。这一手术改进,方法安全、简便,能使以往认为难以切除的部分肿瘤得以切除,本文报告近年治疗的11例高位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率达54.5%。  相似文献   

2.
肝内胆管结石232例术式选择及并发症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肝内胆管结石的手术治疗,对10年来收治的232例肝内胆管结石的术前检查,结石及胆管狭窄的部位和分布情况,手术方式,手术后并发症的处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32例中左肝内胆管结石127例,全肝结石62例和右肝内胆管结石43例,左外叶及左半肝切除52例,右肝段切除15例,肝方叶切除及单纯高位胆管切开整形,胆肠大口吻合167例,残石率5%,出院术后并发症11例,随访192例中优良者169例(88  相似文献   

3.
目的 :报道肝内胆管结石并高位胆管狭窄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自 1986~ 2 0 0 0年 ,14 5例肝内胆管结石并高位胆管狭窄用B超、PTC、ERCP、CT、术中胆道造影确诊。采用联合手术 ,包括超声碎石镜、纤维胆道镜和肝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经肝门 (包括肝方叶切除 )途径切开肝总管、左右Ⅰ、Ⅱ级肝管狭窄段 ,狭窄胆管整形 ,自体带蒂胆囊瓣、肝圆韧带修复治疗。结果 :14 5例肝内胆管结石全部清除 ,高位胆管狭窄解除 ,并保留了胆总管正常生理通道和胆管末端括约肌的功能。术后无胆管炎症状出现。结论 :超声碎石镜和纤维胆道镜联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自体带蒂胆囊瓣、肝圆韧带修复高位胆管狭窄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位胆管损伤性狭窄的常见原因和防治方法,以期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收治的25例高位胆管损伤性狭窄的临床资料.全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胆管炎、黄疸、肝功能异常,其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4例,凝血功能异常者2例.高位胆管损伤性狭窄25例(其中22例外院转入),行肝(肝门)胆管充分切开、整形与空肠袢Roux—y大口径吻合或盆式吻合,经修复重建后随访22例,随访时间6个月~6a,随访率为88.0%(22/25).结果随访期内3例因吻合口狭窄再次扩大吻合获得治愈,总优良率为92.0%.结论医源性胆管损伤是高位胆管损伤性狭窄的主要原因,采用肝(肝门)胆管充分切开、整形与空肠Roux—y大口径吻合或盆式吻合是治疗的最佳术式,术中注意胆管的显露及吻合方法可提高疗效,减少狭窄再发生率.医疗活动中,杜绝医源性胆管损伤是预防高位胆管损伤性狭窄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致高位胆管损伤的原因、处理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12例胆囊切除致高位胆管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12例中腹腔镜胆囊切除(LC)7例,开腹胆囊切除(OC)5例.肝总管横断伤4例,其中2例对端吻合术,另2例胆管缺损一段者,采用高位胆肠吻合术;右肝管损伤2例,1例行右肝管修补内置支架管引流,另1例行右肝管空肠吻合术;左右肝管汇合部部分切除及汇合部完全切除各3例,采用"肝门板"下降、胆管整形,胆管空肠超高位吻合.结果无手术死亡,随访5个月至5年,无黄疸及胆道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高位胆管损伤一旦发生应及时处理,根据术中损伤类型,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张漓 《华夏医学》2005,18(3):383-384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36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施行了以肝叶/段切除为主,术中辅以胆道镜取石,肝门部胆管狭窄时附加胆管切开整形、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的手术治疗。结果:全组患者术后残石率8.33%(3/36),并发症发生率13.89%(5/36).无手术死亡。结论:以肝叶/段切除为主.必要时附加肠胆吻合.术中术后辅以胆道镜取石.以及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是降低术后残石率、防止结石复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肝内胆管结石是一个较难处理的问题,目前尚无针对性的有效治疗方法。目前对胆石症病人,外科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去除病灶,解除梗阻,通畅引流。而肝部分切除是彻底消除结石和因狭窄造成梗阻导致的病变肝脏的最有效方法[1]。1958年黄氏[2]在国内首次报道后肝叶切除已广泛应用。以肝叶切除为主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做胆管引流或胆肠吻合术者[3]。迄今为止以肝部分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病人仍为最佳方法[4]。1990年以来,我们采用此法共治疗79例肝内胆管结石病人。我们体会,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的术中、术后治疗和护理是保证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特点及术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3年132例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例根据手术探查的胆管狭窄部位及范围和结石状况,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本组术后近期并发症28例,术后残留结石39例,占29.5%。结论:正确选择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方式是减少术后残留结石的关键,左肝外侧叶切除,胆道镜的应用是减少术后胆管残留结石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高位右肝管狭窄和结石的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对61例高位右肝管狭窄和结石患者行肝内外胆管广泛切开整形,扩张取石,肝部位(叶或段)切除,U型管引流,大口胆肠吻合等综合手术治疗。结果:术后残石19例,胆道镜取尽残石7例,自然排尽4例,并发肝脓肿2例,另有4例常有感染症状,结论:高位右肝管狭窄和结石,因其深藏肝内,胆管和门静脉的变异等因素,防碍了手术治疗的彻底性,残石率高,效果不理想,提高手术技巧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可望疗效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减少或防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肝外胆管损伤的发生率.对术中已发生的肝外胆管损伤能及时、正确地进行补救处理,以尽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本组自1991年9月至2013年7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8700余例,其中发生肝外胆管损伤12例的临床资料,发生率为0.13%.术中采用正确的处理方法分辨各管系的关系,尽可能地避免损伤.如已经发生损伤,需及时发现,认真分析肝外胆管损伤的类型及部位,进行妥当的手术修补或端端吻合,放置引流.结果本组12例全部治愈出院,5~10a随访恢复良好.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需要谨慎处理各管系的关系,不要盲目离断、灼烧管道,以尽可能避免损伤肝外胆管;对已发生的肝外胆管损伤需及时发现;术中得到正确的手术处理,可减少或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探讨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有效手术方法:方法:在1993-2000年我们对15例肝内胆管结石的病例施行大口径肝门胆肠内引流术,15例均为肝内胆管多发结石,狭窄好发于邻近肝门的1-2级肝内胆管开口,手术中充分切开肝门部的肝外胆管和1-2级肝内胆管分枝及其狭窄部,术中借助胆道镜检查及取石,并与空肠行一层外翻大口Rous-en-Y型吻合,结果:经6-60个月的随访表明,15例(100%)疗效优良,结论:大口径肝门胆肠内引流术是一种治疗肝内胆管结石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2.
From Jan. 1980 to Dec. 1987, 53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intrahepatic stones were treated with hepatic resection. The indications for hepatic resections in our patients include: 1) stones located in an anatomic area, 2) extensive liver tissue damage or fibrosis, and 3) strictures of the intrahepatic bile ducts in the involved portion. The stones are located mainly on the left side. Lateral segmentectomy was performed in 31 patients. There was no operative mortality, and fourty-six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an average of 25 months. Results show that 67.4% were symptom free, 23.9% had occasional mild symptoms of cholangitis and 8.7% had severe cholangitis requiring further surgical intervention. The low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the operation and the good results reveal that hepatic resection is a safe and rewarding procedure in the treatment of some primary intrahepatic stones.  相似文献   

13.
罗开琴  邓仕军  孙青 《海南医学》2011,22(5):123-124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显像对肝外胆管结石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58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超声表现,并探讨其漏诊及误诊原因。结果 39例显示肝外胆管结石;50例肝外胆管扩张,其中48例伴肝内胆管扩张;8例肝外胆管不扩张;伴胆囊结石50例,伴左肝内胆管结石2例,伴右肝内胆管结石2例,伴左右肝内胆管结石1例;5例合并胆管癌,超声诊断3例。结论实时超声显像能直观显示扩张肝外胆管及其程度、结石的部位及大小和数量,对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采用以肝部分切除为主的综合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37例,左肝管及胆总管结石18例,左右肝管及胆总管结石12例,单纯右肝管结石1例,左右肝管及仅左肝管结石各3例。除4例外,其余病例均作过一次以上胆道手术。肝切除的部位为:肝左外叶、肝左叶、右后叶。除肝部分切除外,每例病人都作了附加手术,其中30例肝内外胆管广泛切开并超过狭窄部,取出结石并行胆管空肠Roux—y式端侧或侧侧大口吻合;7例切开胆总管取石仅加T形管引流。某些肝周胆管结石通过肝断面胆管予以取出或直接通过肝实质切开胆管取石。全部病例随访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超声诊断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价值。方法 :对 1 6例经手术证实的肝内外胆管结石超声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超声诊断肝内外胆管结石的符合率为 84% ( 31 /37) ,声学特征为强或中强回声团后方伴声影 ,合并梗阻上游胆管的积液扩张。结论 :超声较易发现肝内外胆管结石 ,但位于结石梗阻下游以及胆总管十二指肠段的结石 ,因无胆汁作背景或气体干扰易漏诊 ,应与肝实质回声对比 ,进行仔细全面的探查 ,对于胆总管结石 ,可根据原发与继发的声学特征对重点区域仔细扫查 ,以期给予临床提供较为客观的诊断 ,选择更恰当的术式 ,减少残石率 ,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效果.方法对1991年9月-1997年12月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36例进行分析,包括结石分布和胆道狭窄部位、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及结石残留等.结果肝内胆管结石以左肝多见(22例),全肝结石其次(11例),22.2%同时存在胆道狭窄.肝切除以左外叶及左半肝切除为主(30例).8例行肝内狭窄胆管切开整形、胆管空肠吻合.5例出现手术后并发症.19.4%的病例有结石残留.治疗效果优良者占86.2%.结论肝切除术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主要方法,为减少结石的残留和复发,应根据情况同时行肝内狭窄胆管切开整形、胆管空肠吻合.  相似文献   

17.
本课题组系列报道微爆破碎肝胆管内结石(Miero-explosion of Biliary Calculi,MEBC)实验与临床应用研究工作,将定向微爆破技术应用于人体肝胆管内结石的破碎,减少了剖腹手术取石率,利用微量炸药爆破时产生的冲击波压力破碎胆石,现在已成功地治愈了235例肝胆管内结石病人,我们设计制造定向微爆器(ZS器),一次性破碎胆石成功率93.2%,治疗效果满意。由于人体肝内血管密集、胆管口径小,在狭窄的肝胆管内进行爆破,需保证安全和适用性,为此,设计了电起爆和非电起爆两种起爆方式和微爆器。ZS器其爆破头直径1.5~1.8mm,可适用于各种纤维内窥镜下爆破碎石。根据结石的类型和物理特性、以及两种起爆器的结构和条件参数、碎石效果,我们完成了2850个样品试验。应用我们研制直径1.8mm的微型压力传感器和微弱信号放大器,结合高速摄影技术、激光全息照相技术,观察分析了肝胆管内结石的爆破作用全过程、冲击波压力和爆炸气体产物成份,对爆破药进行了急性和慢性毒性实验。在此基础上,于1989年5月25日成功地进行了世界首例微量炸药定向爆破人体肝脏内胆道结石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陈宗佑  王德昭 《上海医学》1997,20(4):190-191
为了探讨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和狭窄的有效手术方法,在1985-1995年我们对40例肝内胆管结石及肝内胆管狭窄的病例施行肝门部大口径胆肠吻合术。40 14例为肝内胆管多发结石,26例俣并肝内胆管狭窄,狭窄好发于邻近肝门的1-2级肝内胆管开口,手术中工肝门部的肝外胆管和1-2级肝内胆管分枝及其狭窄部,术中借助胆道镜检查及取三联症并与插一层外翻大口径Rouxen-Y型吻合。经9-69个月的随访结果表明,3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胆道术后结石残留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胆道术后结石残留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后10例发生残石。行胆囊切除术及胆总管探查术18例发生残石;其中16例放置T管,2例因胆总管下端不通同时行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未放置T管);6例行术中胆道造影术,所有病例均未行术中纤维胆道镜检查;术后2个月内行T管造影16例,其中14例发现残石;术后3周~1年重新出现症状8例,其中B超检查发现残石2例;CT及MRCP发现残石6例;4例无症状,而B超复查发现肝内胆管残石。结论:术前检查不够完整,术中探查不够彻底以及缺乏术中胆道造影和胆道镜检查,是残石发生的主要原因。术前应综合运用影像学检查,术中应系统探查,适时地应用术中胆道造影和胆道镜,是预防残石发生的有效方法。可根据残石的部位和大小、有无T管和合并症以及治疗的条件。来选择残石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Mirizzi综合征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认识,避免术中胆道损伤。方法 对23例Mirizzi综合征病人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于术前明确诊断,确诊率21.7%(4/23);术中确诊18例。术中见胆囊管与肝总管平行走行者占34.7%(8/23),胆囊管从后方或骑跨于肝总管者占13.0%(3/23)。2例(8.7%)术中未见结石存在。23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式包括保留胆囊颈的胆囊切除术(15/23)或胆囊大部切除胆管壁修补T管引流(5/23)和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3/23),术后无并发疙发生。结论 Mirizzi综合征术前诊断困难,胆囊管解剖结构异常或结石嵌顿其必须病因;提高对Mirizzi综合征的病理认识,及时手术,根据术中情况决定术式是治愈该病的唯一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