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目的 探讨1~6月龄正常婴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的变化规律,建立婴幼儿ABR波Ⅰ、Ⅲ、Ⅴ潜伏期及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的正常值范围,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1月对328名听力正常婴儿和40例成人进行ABR测试。结果 1~6月龄婴儿Ⅰ波潜伏期分别为(1.65±0.07)、(1.59±0.07)、(1.59±0.05)、(1.57±0.07)、(1.56±0.05)ms和(1.54±0.06)ms,该指标至5月龄时已与成人值(1.53±0.02)ms相近(P>0.05);Ⅲ、Ⅴ波潜伏期及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随月龄增长而缩短,至6月龄时各值分别为(4.04±0.12)、(6.11±0.13)、(2.50±0.11)、(2.07±0.13)、(4.57±0.12)ms,但仍未达到成人水平(3.90±0.08)、(5.77±0.07)、(2.37±0.08)、(1.87±0.11)ms和(4.24±0.07)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无性别及左右耳差异(P>0.05)。结论 建立1~6月龄婴儿ABR潜伏期及波间期正常值标准,为听力及发育障碍的早期诊断和随访检测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月龄婴儿听性脑干反应(ABR)的变化规律,为临床建立健全正常的ABR数据库、促进新生儿听力正常发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8年6月在山西阳泉阳煤集团总医院进行ABR测试的115例婴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月龄分为新生儿组15例,1~3月组30例,4~6月组30例,6月组40例。比较4组婴儿70 d B n HL给声强度以下的波Ⅰ、Ⅲ、Ⅴ的潜伏期,Ⅰ~Ⅲ、Ⅲ~Ⅴ、Ⅰ~Ⅴ波的波间期,Ⅴ/Ⅰ波振幅比,阈值附近Ⅰ、Ⅲ、Ⅴ波的引出情况。结果4组婴儿左耳的Ⅰ波潜伏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新生儿组左耳和右耳Ⅲ波、V波的潜伏期显著高于4~6月组和6月组,1~3月组左耳和右耳III波、V波的潜伏期显著高于4~6月组和6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新生儿组、1~3月组、4~6月组左耳和右耳Ⅰ~Ⅲ波、Ⅲ~Ⅴ波、I~Ⅴ波的波间期显著高于 6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新生儿组和1~3月组左耳ABR反应阈显著高于6月组,新生儿组、1~3月组、4~6月组左耳V/I波振幅比显著低于6月组;新生儿组、1~3月组、4~6月组右耳ABR反应阈显著高于6月组,Ⅴ/Ⅰ波振幅比显著低于6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4组左耳Ⅰ、Ⅲ、Ⅴ波引出率均为100. 00%,新生儿组和1~3月组右耳Ⅰ、Ⅲ、Ⅴ波引出率均为93. 33%,4~6月组右耳Ⅰ、Ⅲ、Ⅴ波引出率96. 67%,6月组右耳Ⅰ、Ⅲ、V波引出率100. 00%,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随着月龄的增大,婴儿ABR测试的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呈逐渐缩短趋势,但左耳与右耳的听觉通路神经发育不完全平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华南地区患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且听力阈值正常儿童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18年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确诊为ASD儿童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结果.将其与年龄及性别分布相匹配(P>0.05)的健康儿童诱发电位的听阈值、波潜伏期、波间期、Ⅰ-Ⅲ/Ⅲ-Ⅴ波间期比值及Ⅴ/Ⅰ波幅比值的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和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是否存在异常,及二者之间BAEP的差异。方法 2018年10月—2019年4月于厦门市仙岳医院采用方便抽样法分别抽取年龄6~16岁的ADHD 27例(53只耳)和ASD 26例(52只耳)首诊患儿为ADHD组和ASD组,招募50例(100只耳)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使用诱发电位仪对ADHD组和ASD组行BAEP检测,分析两组Ⅰ、Ⅲ、Ⅴ波潜伏期,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及Ⅰ、Ⅴ波波幅异常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ADHD组和ASD组与对照组相比,异常表现为Ⅰ波潜伏期缩短,Ⅰ-Ⅴ波间期缩短和Ⅰ、Ⅴ波波幅升高,其中ADHD组和ASD组的Ⅰ波潜伏期缩短率分别为5.66%和25.00%,Ⅰ波波幅升高率分别为24.53%和5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601、7.294,P<0.05)。ADHD组与ASD组相比,Ⅰ波波幅显著降低,Ⅴ波波幅与Ⅴ/Ⅰ波幅比值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91、-2.205、-3.140,P<0.05)。结论 ADHD和ASD患儿的听觉传导通路存在差异,且Ⅴ/Ⅰ波幅比值差异可作为二者诊断时参考的重要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1~18月龄正常婴幼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规律,为建立婴幼儿BAEP波 Ⅰ、Ⅲ、Ⅴ潜伏期及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的参考值范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于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就诊的609例听力正常婴幼儿(共1 218耳)为研究对象和40例听力正常成人(共80耳)为对照组,进行BAEP测试。结果 1~18月龄婴儿Ⅰ、Ⅲ、Ⅴ波潜伏期及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随月龄增长而缩短。Ⅰ波潜伏期至6月龄后与成人相近(P>0.05)。Ⅲ、Ⅴ波潜伏期及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至7月龄仍未达到成人水平(P<0.05),Ⅴ波,Ⅰ-Ⅴ波间期在9月仍未达到成人水平(P<0.05)。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性别及左右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建立1~18月龄婴幼儿BAEP潜伏期及波间期参考值标准,为听力及发育障碍的早期诊断和随访检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儿童铅暴露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低水平铅暴露是否对儿童听觉发育产生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和肌电/ 诱发电位仪测定儿童血铅值以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比较低血铅组( 血铅< 0 .483μmol/L) 和高血铅组( 血铅≥0 .483 μmol/L) 之间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波间期是否有差异。结果 有效样本88 例儿童中低血铅组46 例,血铅值0 .17 ~0 .45 μmol/L,平均0 .30 μmol/L。高血铅组42例,血铅值0 .58 ~1 .42 μmol/L,平均0 .78 μmol/L。t 检验结果表明,低血铅组和高血铅组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测试中右耳Ⅲ波、左右耳Ⅴ波潜伏期、左右耳ⅠⅤ、左耳ⅢⅤ波间期差异有显著性。偏相关分析结果提示血铅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右耳Ⅲ波、左右耳Ⅴ波潜伏期及ⅠⅤ波间期存在正相关关系。协方差分析也表明高、低血铅组右耳Ⅲ波、左右耳Ⅴ波潜伏期、左右耳ⅠⅤ和右耳ⅢⅤ波间期差异有显著性,高血铅组比低血铅组的潜伏期和波间期延长。结论 血铅升高可能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波间期延长,使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从而影响听觉系统发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听性脑干反应特点,为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130名存在听力损失的噪声作业工人(噪声组)和35名非接触噪声的行政人员(对照组)分别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BR)及纯音听阈测试,然后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噪声组波Ⅰ、波Ⅲ的出现率(85.77%、85.7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00.00%,P<0.05);噪声组左、右耳的各波潜伏期及峰间潜伏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波Ⅲ、波V潜伏期明显延长(P<0.001);噪声组工龄<10年和工龄≥10年的ABR各波潜伏期及峰间潜伏期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组语频听阈异常者的波Ⅰ潜伏期缩短、波Ⅲ潜伏期延长,与语频听阈正常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噪声性听力损失的ABR具有以下特点:①双耳ABR各波潜伏期和峰间潜伏期基本对称;②噪声可引起ABR波Ⅰ、波Ⅲ的单一缺失或联合缺失;③噪声可引起ABR波Ⅲ、波V潜伏期的明显延长,这种改变与工龄无关;④随着听力损失由高频向语频的发展,可出现ABR波Ⅰ潜伏期的缩短和波Ⅲ潜伏期的延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运动功能和社交沟通障碍、重复刻板行为之间的关系,为ASD儿童的诊断和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广州市孤独症儿童精准康复服务定点康复机构招募2~12岁ASD儿童123例,其中男童105例,女童18例。采用儿童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问卷、社交沟通量表、重复刻板行为检查表分别评估儿童的运动功能、社交沟通能力和重复刻板行为,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ASD儿童运动功能和核心症状的关系。结果 2~5岁儿童中,非运动功能缺陷者社交互动领域(7.73±4.00)得分低于运动功能缺陷者(9.76±2.90)(Z=-2.29,P<0.05);6~12岁儿童中,非运动功能缺陷者的重复及刻板的行为模式领域(4.22±1.93)、重复感觉运动型(3.91±2.63)、坚持一致型(13.52±10.59)得分低于运动功能缺陷者(6.11±1.54,14.00±8.49,31.33±15.05)(Z值分别为-2.48,-3.83,-3.28,P值均<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2~5和6~12岁ASD儿童的精细运动/书写能力和运动中的控制能力分别与社交沟通障碍、重复刻...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研究骨导听性脑干反应(Audi tory Brain stem Response,ABR)检测中,骨振器放置在不同位置时对测试结果产生的影响。探讨骨导ABR在临床听功能检测中的应用价值及研究方向。方法 选择听力正常成年人,将骨振器分别放置在乳突部、耳后及额部正中,进行骨气导ABR检测,对检测结果统计分析。结果 各部位骨导与气导ABR阈值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部位骨导间ABR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阈上30 dBnHL刺激强度下,各部位骨导与气导ABR间Ⅰ、Ⅲ、Ⅴ波峰潜伏期(Peak Latency,P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骨导间Ⅰ、Ⅲ、Ⅴ波PL比较,额部与耳后间Ⅴ波P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导与各部位骨导以及各部位骨导间Ⅰ-Ⅲ、Ⅰ-Ⅴ波峰间期(Interpeak Latency,IP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振器放置位置对声波的衰减极小,骨振器放置在不同位置时对骨导ABR波ⅤPL结果能够产生影响,检测时骨振器放于耳后相对更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与正常儿童在言语诱发的听性脑干反应中的表现特征与差异,同时考察其与语言发育水平的关系。方法 招募符合研究标准的正常儿童18例,孤独症儿童15例。由专科医生进行能力评估,包括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ADOS)、盖塞尔发育量表(GDDS),并进行言语诱发的听性脑干反应(speech-ABR)测试,记录各波潜伏期、波间期与波幅。结果 孤独症儿童speech-ABR的瞬态成分各波潜伏期均出现延迟,持续性成分中E波、F波潜伏期延迟。孤独症儿童speech-ABR的V波、A波、F波潜伏期与盖赛尔发育量表中的语言维度成绩显示负相关(r=-0.525、-0.563、-0.580,P=0.04、0.029、0.024)。结论 孤独症儿童对言语声刺激的神经编码受损,具体表现为神经同步性的降低。脑干及皮层的听觉通路受损可能是孤独症语言功能受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治疗前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文广  陈振声 《营养学报》1997,19(3):296-300
对50例缺铁性贫血(IDA)患儿补铁前及其中45例补铁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提示缺铁性贫血可引起小儿听觉传导通路的周围性损害,主要表现为BAEP波形分化不良,反应阈提高,Ⅰ,Ⅲ,Ⅴ波绝对潜伏期(PL)延长,少数缺铁性贫血患儿Ⅰ-Ⅲ峰间期(IPL)达临界值,而Ⅲ-Ⅴ波IPL无异常改变。经补铁治疗,贫血纠正后,BAEP各参数恢复正常,说明这种听觉功能改变是可逆的。提示:对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2.
樊青  翟义  巩玲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0):2819-2822
目的:讨论视听同步诱发电位的特点,初步探讨其作为新颖的电生理检查方法应用于婴幼儿视听功能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30例1~3岁高热惊厥(FC)患儿和正常婴幼儿,分别进行单独听性脑干反应(ABR)、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和视听同步诱发电位的检测,与同时检测ABR和FVEP进行对比。结果:①婴幼儿各组ABR的Ⅰ、Ⅲ、Ⅴ波和FVEP的N1、P1、N2波在同步诱发后波形分化良好,潜伏期稳定,较单独ABR和单独FVEP检测波变得易辨认。②同步ABR-FVEP潜伏期随年龄增长亦有缩短的趋势,FVEP对ABR的各波潜伏期值影响显著(P<0.01),对ABR波间期影响无显著性(P>0.05)。③2~3岁组FC患儿同步FVEP-ABR各波的潜伏期、波间期均长于其他年龄组。④FC患儿同步ABR-FVEP的标准差较单独ABR和FVEP减少,异常率较单独ABR和FVEP的异常率有明显提高。结论:同步诱发电位作为一项全新的电生理检测手段,提高了检测效率,为婴幼儿视听功能的检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听神经中枢段受累情况的检测价值。方法用丹麦产DANTEC的KEYPOINT4th诱发电位仪对48例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组及年龄和性别与之匹配的2型糖尿病(DM)且临床检查未发现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组进行BAEP检测。结果糖尿病神经病变组BAEP波Ⅲ潜伏期(3.7±0.21)ms与无神经系统症状的DM患者组(3.4±0.18)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Ⅲ峰间潜伏期分别为(2.9±0.18)和(2.6±0.14)ms,P〈0.01及Ⅲ~Ⅴ峰间潜伏期(2.12±0.24)和(1.97±0.19)ms,P〈0.01。结论BAEP检测对判断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听神经中枢段是否受累及受累部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压力性尿失禁动物模型.方法 10只雌性SD大鼠为正常对照组(Ⅰ组),另外将40只分娩后雌性SD大鼠分为4组:Ⅱ组为正常分娩组,Ⅲ组为正常分娩+阴道扩张组,Ⅳ组为正常分娩+卵巢切除组,Ⅴ组为正常分娩+阴道扩张+卵巢切除组.然后进行尿动力学检测,以证实压力性尿失禁.结果 整个实验过程中4只大鼠死亡,Ⅰ组腹漏尿点压为74.24±5.01 cmH2O,Ⅱ组为70.81±3.06 cmH2O,Ⅲ组为52.62±3.63cmH2O,Ⅳ组为53.26±3.45 cmH2O,Ⅴ组为35.20±3.61 cmH2O.Ⅱ组的腹漏尿点压低于Ⅰ组,但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Ⅳ组和Ⅴ组的腹漏尿点压均低于Ⅰ组,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85、2.83、2.97,均P<0.01);Ⅴ组的腹漏尿点压值最低,组间相比,除Ⅰ组与Ⅱ组,Ⅲ组与Ⅳ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模拟分娩产伤和雌激素减低均能建立压力性尿失禁的动物模型,同时模拟两种病因,模型成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5.
ω_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牛磺酸对大鼠脑神经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陈文雄  陈达光 《营养学报》1998,20(4):407-412
目的:探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牛磺酸对大鼠脑神经发育是否存在协同的促进作用。方法:将断乳仔鼠随机分成4组(Ⅰ)正常对照组(NG)、(Ⅱ)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组(ω3G)、(Ⅲ)牛磺酸组(TG)、(Ⅳ)牛磺酸+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组(Tω3G)。以大鼠学习行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突触定量分析作为检测脑神经发育的指标。结果:1.Tω3G大鼠主动回避反应习得率(AARR)明显高于ω3G及TG(P<0.01);Tω3G、ω3G及TG均高于NG(P<0.01,其中ω3GvsNGP<0.05)。2.Tω3G大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Ⅰ~Ⅴ波峰间期(IPL)与ω3G及TG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呈缩短趋势;Tω3G、ω3G数目与ω3G及TG比较显著增加(P<0.01);Tω3G、ω3G及TG突触数目均高于NG(P<0.01)。结论:1.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是突触体膜中磷脂酰乙醇胺的主要成分。2.牛磺酸作为神经调节因子,调节突触形成的电活动,促进突触形成。3.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促进神经细胞对牛磺酸的摄取。上述因素互相协同,增加了Tω3G大鼠海马突触数目,在功能上有促进大鼠脑神经功能发育的趋势,在行为上表现为大?  相似文献   

16.
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胃肠问题的发生情况及其与临床表型特征的关系,为ASD儿童的综合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童发育行为研究中心就诊及进行康复训练的ASD儿童110名及与其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儿童110名,收集儿童胃肠道症状、情绪、睡眠等临床特征资料,比较儿童胃肠问题发生情况;采用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版(ADI-R)对ASD儿童进行评估,分析有无胃肠问题的ASD儿童的ADI-R得分以及其他临床特征的组间差异.结果 ASD儿童胃肠问题总检出率(44.5%)高于正常儿童(24.5%)(x2=9.730,P<0.01);各类胃肠问题腹泻、腹胀、腹痛和便秘ASD组均高于对照组,在腹泻、腹胀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62,6.74,P值均<0.05).与无胃肠问题的发生率ASD儿童相比较(3.83±2.29),伴有胃肠问题的ASD儿童ADI-R的重复刻板行为评分(5.30±2.55)明显增高(t=3.17,P<0.01);有无胃肠问题组ASD儿童在情绪和睡眠问题上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01,4.27,P值均<0.05).结论 ASD儿童的胃肠问题检出率较高,有胃肠问题的ASD儿童重复刻板行为症状较重,并影响儿童情绪和睡眠.在ASD儿童的干预过程中要关注儿童伴有的临床相关问题,进行综合治疗和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