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是与氧化应激、补体失调和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易感因子2等位基因的多态性等多种机制有关的一组年龄相关性黄斑疾病,近年来AMD的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为AMD患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条件,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一直是AMD诊断的金标准,但是作为一种侵入性的检查方法,FFA无法显示病变的断层结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可以显示视网膜的断层结构,但是无法显示血流形态。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实现了对视网膜及脉络膜各层血流和结构的无创可视化,在显示各层视网膜及脉络膜血管的血流状态及结构方面展现出独一无二的优势,已经成为研究AMD发病机制及诊治中不可或缺的利器。论文对OCTA在AMD诊治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2型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MacTel 2)是一种双侧、进展缓慢的视网膜神经退行性疾病,血管病变是其主要特征。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检测MacTel 2的理想工具。OCTA显示,MacTel 2的毛细血管扩张最早出现在旁中心凹颞侧的深层毛细血管丛,与椭圆体带丢失密切相关。随后出现的旁中心凹血管密度降低最先累及小静脉相邻的毛细血管。而直角小静脉的发展可促进视网膜-脉络膜吻合形成。一部分晚期MacTel 2患者可进展为新生血管,而使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对未经治疗的新生血管效果显著。现就OCTA近期在MacTel 2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detachment, PED)是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层中基底膜和玻璃膜(Bruch膜)内胶原层发生的分离,根据RPE层下积液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多种形式,其中以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serous pigment epithelium detachment, sPED)最为常见。晚期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exudative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eAMD)是PED最常见的疾病形式。临床上对PED的具体发病机制仍然不是很清楚,目前临床上被广泛认可的PED发病机制是Bruch膜和脉络膜的渗透系数降低,导致RPE层和脉络膜之间液体交换减少,液体积聚于RPE层下方,出现RPE层的脱离。目前临床上对PED的治疗方式主要有眼底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玻璃体腔内注射以及光动力疗法等。论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对eAMD并发PED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进行综述,并对其治疗方式进行讨论和展... 相似文献
4.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老年人主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之一。近年,湿性AMD的药物治疗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有不少问题有待深入研究,而干性AMD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中药防治AMD的研究报道已有不少,并显示在AMD防治上有一定优势。本文就中药防治AMD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段钰刘瑞宝吴艳霞郭明璐叶建斌路雪婧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2020,(1):38-40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全球范围内造成失明的重要原因,对中老年生活造成极大影响,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文章将从中医病因病机、中医治疗对近年中医研究本病现状进行综合概述。 相似文献
6.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引起65岁以上人群视力严重损伤的重要原因。白内障和AMD两者常同时存在于老年人群,合并AMD的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的选择仍然存在争议。就近年来人工晶状体在AMD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idiopathic epiretinal membrane, iERM)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可引起视觉质量下降的眼科疾病,可通过持续牵拉使视网膜出现复杂多样的改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能够清晰显示iERM引起的视网膜特征性改变。在视网膜内层,不同形态的特发性视网膜前膜可产生不同的视力预后;异位中心凹内层的出现是视力下降的危险因素;内核层增厚可导致视物变形,而视网膜囊性腔隙可能与Müller细胞损伤有关。在视网膜外层,椭圆体带、嵌合体带以及棉球征可评估感光细胞受损程度。论文就近年来iERM患者的OCT特征性改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眼底彩色照相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定位的临床意义。方法对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的CSC43例(49眼59个渗漏点)行OCT联合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并测量渗漏点距黄斑中心凹的距离。结果59个渗漏点在OCT上和/或眼底彩色照相上有阳性体征者54个(91.5%)。FFA测量的54个渗漏点到黄斑中心凹的平均距离为(2.15±1.06)mm,OCT测量的平均距离为(2.09±1.04)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OCT联合同步眼底彩色照相可以用于CSC的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经单独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后眼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方法 纳入20例患者(20眼)。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4周测量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指标,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及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比较患者不同时间点眼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性。 结果 注射眼术前,术后1、4周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动脉的PSV、 EDV、RI、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同样对侧眼术前,术后1、4周,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动脉的PSV、 EDV、RI、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单独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不影响湿性AMD患者的眼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0.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AION)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急性致盲性眼病,临床表现为晨起或短暂休息后突发性的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视野缺损通常与生理盲点相连。目前,眼底和视野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视觉诱发电位是NA-AION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近年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因具有无创、安全性高、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可三维重建和分层分析的特点已广泛用于NA-AION的诊疗中。本研究主要对OCT在NA-AION中的诊断现状及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眼压变化对白内障手术视盘、黄斑的灌注密度、血管密度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结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患者100例(100眼),依据患者不同水平将患者分成4组,其中眼压<21 mmHg 38例、21~30 mmHg 15例、31~40 mmHg 19例、>40 mmHg 28例,观察患者手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 h、8 h、24 h患者眼压、黄斑与视盘血管密度、灌注密度情况。 结果 术后即刻、术后1 h患者黄斑、视盘灌注密度较术前降低;眼压>40 mmHg组患者术后8 h黄斑与视盘血管密度较术前降低,>40 mmHg组患者术后24 h黄斑与视盘血管密度、视盘灌注密度较术前降低;31~40 mmHg、>40 mmHg组患者术后24 h黄斑灌注密度较术前降低。 结论 白内障手术患者术中灌注压会造成视盘与黄斑灌注密度、血管密度下降,在术后60 min其血管密度可恢复至正常水平,同时患者术后眼底血流密度会受到眼压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和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的变化。探究术中参数对黄斑区结构变化的影响以及探索影响术后视力的因素。方法 这是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前及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应用OCTA进行黄斑区3 mm×3 mm自动化扫描,以获得黄斑区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及FAZ面积。记录术中累计释放能量(CDE)和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PT),分析其与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变化的相关性。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术后视力的因素。结果 41例(41眼)纳入最终分析。与术前相比,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黄斑区血管线性密度、灌注密度均增加(P<0.05),FAZ面积均降低(P<0.001);术后1个月、3个月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均较术前增加(P<0.05)。术中CDE、EPT与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变化无相关性(P>0.0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黄斑区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FAZ面积、CDE和EPT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老年... 相似文献
13.
硅油作为一种玻璃体替代物被广泛应用于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手术治疗中。虽然硅油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被广泛认可,但其在眼内的填充仍可引起眼前段及眼后段的多种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出现和应用,有关硅油填充对视网膜脉络膜影响的研究更为深入。论文主要就运用OCT及OCTA观察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及结构的改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通过对视网膜微血管网络进行分层定量分析,使得青光眼血管变化的临床监测成为可能。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视盘旁浅层毛细血管密度,尤其是放射状视盘周围毛细血管层的血管密度具有较高的青光眼诊断效能,与青光眼性视神经损伤之间的相关性较好,能够辅助青光眼结构和功能检查,从而进一步提高不同类型青光眼在不同阶段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黄斑裂孔不同大小、形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资料、OCT影像学表现及术后视力。结果 视力未提高组裂孔基底径、最小径高于视力提高组(P<0.05),两组裂孔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视力改善与基底径 (r=-0.636)、最小径(r=-0.469)呈负相关(P<0.05)。结论 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前行OCT检查可通过裂孔基底径和最小径判断预后情况,其中基底径是更好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6.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眼科临床常见的眼底视网膜血管性疾病。RVO属于视网膜血管性疾病,观察发病后视网膜血管尤其是毛细血管的变化对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治疗以及预后的观察评估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A)是检查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金标准,但是FA是一项有创检查,存在有过敏等风险。近年来,光学相干层析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快速、非侵入性的新型血流成像技术,不仅能够定性的分析眼部血管形态,更重要的是能够无创性定量测量眼部血管及血流灌注,同时还能对深部病变进行评估。对OCTA在视网膜静脉阻塞中的应用、优点及局限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抗VEGF药物(雷珠单抗)治疗不同病程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疗效。方法 临床诊断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62例(62眼)纳入研究,分为A、B两组,A组:32眼,病程在6个月内;B组:病程在6~12个月,30眼。所有患者确诊后,每月行玻璃体腔内注入雷珠单抗0.5 mg,连续注药3次,以后根据每月复查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再次注射。治疗后随访12个月。复查记录患者视力、眼压、眼底及OCT检查,每3个月做一次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A组患者ETDRS视力表平均字母数为(52.36±8.62)个,平均CRT为(334.62±50.26)μm。B组患者ETDRS视力表平均字母数为(36.41±6.73)个,平均CRT为(368.37±40.52)μm。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增加字母数、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减少量及两组注药次数比较。结果 患者首次注射后3、6、12个月,A组ETDRS视力表提高字母数分别为(16.82±3.56、17.33±3.47、15.72±4.38)个,B组提高字母数分别为(9.23±2.51、10.22±3.46、8.34±3.51)个,A组首次注射后3、6、12个月提高的字母数分别多于B组提高的字母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43,8.074,7.290; P<0.05)。A组首次注射后3、6、12个月CRT减少量分别为(175.86±55.23、168.75±46.38、173.58±35.63)μm,B组CRT减少量分别为(102.34±32.31,93.76±28.73,89.65±27.82)μm,A组首次注射后3、6、12个月CRT减少量分别多于B组减少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42,7.593,10.291; P<0.05)。随访至12月时,A组平均注射(4.6±1.7)次,B组平均注射(6.8±2.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22, P<0.05)。结论 雷珠单抗对病程小于6个月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的视力提高、黄斑水肿的疗效优于病程6~12月者。早期治疗可减少治疗次数,从而降低治疗成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