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患者男,50岁,因间断性胸闷、心慌1年入院.平素体健,无糖尿病及肿瘤家族史,2008年11月行 PET/CT检查.采用美国GE Discov ery ST 16 PET/CT仪,18F-脱氧葡萄糖(FDG)放化纯>95%.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37岁,10个月前因左髋部疼痛,无意中发现肿块.发病初期疼痛可忍受,休息后缓解,不伴有夜间痛、发热、咳嗽,无局部破溃、流脓;3个月前疼痛加重,自行口服止痛药疼痛可缓解;近期患者自觉上述症状明显加重,遂来本院就诊.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50岁,因间断性胸闷、心慌1年入院。平素体健,无糖尿病及肿瘤家族史,2008年11月行PET/CT检查。采用美国GE Discovery ST 16PET/CT仪,^18F-脱氧葡萄糖(FDG)放化纯〉95%。患者注射显像剂前禁食〉6h,体质量77k,空腹血糖5.8mmol/L,静脉注射^18F—FDG 296 MBq,封闭视听45min后显像。CT扫描:120kV,100mA,进床17.5mm/周,旋转时间0.8s,  相似文献   

5.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炳权  许乙凯  冯婕   《放射学实践》2012,27(1):65-67
目的: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CT资料,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病灶均为单发,6例发生于腹主动脉左侧,4例发生于腹主动脉右侧,肿块直径均大于4cm,其内密度不均,中间均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区,其中4例可见斑片、点状及线状高密度钙化灶,8例增强扫描瘤体实质部分明显强化,3例可见瘤体内明显强化的纡曲扩张血管,坏死区不强化。8例病灶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楚,2例侵犯周围组织。结论: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有助于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定位定性及明确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MSCT表现,提高对其在术前的诊断水平,预防术中危险情况的发生。方法对2011年1月~2017年1月经手术确诊的36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其CT影像表现及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病灶均为单发,均位于腹部大血管旁,28例位于腹主动脉周围,8例位于下腔静脉周围; 2)病灶境界清楚,呈类圆形、类椭圆形或呈分叶状肿块; 3)肿瘤最大径5cm的10例呈实性,直径≥5cm的26例多呈囊实性,肿瘤越大坏死囊变越明显; 8例病灶可见钙化; 4) 36例病灶CT增强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24例动脉期可见迂曲强化血管影,实性肿瘤或肿瘤的实性部分呈"扩散式强化",较大的17例肿瘤坏死囊变后呈"破网征"样改变。结论腹部大血管旁的好发位置以及"扩散式强化"、"破网征"对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病灶均为单发,均位于腹主动脉周围。17例病灶呈类圆形或类椭圆形,18例病灶最大径大于5cm。21例CT增强扫描动脉期瘤体实质部分明显强化且门静脉期持续强化。22例病灶中央及边缘同时出现坏死,其中10例病灶坏死形态呈破网状。结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有助于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发腹膜后间隙的肿瘤少见,且种类繁多,表现雷同,术前诊断困难.发生在腹膜后的副神经节瘤更为罕见,因其和腹主动脉等大血管毗邻,侵袭性高,对病人生命威胁较大.较其他部位的副神经节瘤而言,腹膜后者具有更高的转移倾向.通过对其CT征象的研究分析,多可在术前作出明确诊断,对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及采取预防性用药措施、防止术中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及后腹膜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特征,旨在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腔及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CT资料。结果共8个病灶,其中位于后腹膜5个(位于腹主动脉左侧2例,右侧3例),盆腔3个(盆腔骶骨前方1个,转移性2个病灶位于子宫两侧)。原发病灶最小约41mm ×36mm ,最大约89mm ×96mm ,8个病灶中呈实性2个,囊实性4个,囊性2个。5例实行单期扫描,增强后病灶实质部分全部呈明显强化;2例实行双期增强,延迟后静脉期进一步强化,增强后所有病灶密度不均,中间可见不同程度低密度坏死区。1例可见瘤体内明显强化的迂曲扩张血管。结论腹腔及后腹膜副神经节瘤无论原发或转移性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有助于腹腔及后腹膜副神经节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腹膜癌(primary peritoneal carcinoma,PPC)是一种起源于腹膜间质,呈多灶性的恶性肿瘤,其组织学特征与发生于卵巢且分化程度相同的同类型肿瘤一致.该病发病率低,症状隐匿,术前误诊率高.关于该病的PET/CT文献报道相对少见,笔者对本中心诊断的8例PP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PPC的PET/CT影像特征,为其诊断提供依据. 一、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结节病是一种病因不明、可侵犯全身多个器官的系统性疾病。病理特点为非干酪样肉芽肿性炎,可累及淋巴结、肺、肝脏、脾脏、心脏、肾脏、眼、胸膜、心包膜、涎腺、胃肠道、骨、骨髓、皮肤及肌肉等多脏器,其中最常累及部位为淋巴结和肺。典型结节病的影像学表现为纵隔及双肺门淋巴结对称性肿大,伴或不伴有肺侵犯。不典型的、多系统累及的结节病在临床影像诊断中常常与其他多系统受累疾病难于鉴别。笔者选取2例18 F-FDG PET/CT显像中不易于与恶性淋巴瘤、肺癌伴多发转移相鉴别的多系统累及结节病,从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等方面进行鉴别诊断,总结分析诊断思路,为临床工作中得出较为准确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肺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需结合病变CT特征、FDG浓聚程度、其他脏器侵犯情况以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判断。笔者选取了2例经病理确诊的肺淋巴瘤患者,分别为原发性肺淋巴瘤和继发性肺淋巴瘤,详细分析了其临床特征及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期待对临床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多发癌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5822例疑似肿瘤患者,均行18F-FDG PET/CT全身检查,经过活检或手术证实为多发癌患者32例。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以PET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2.5且CT上有形态学改变者作为PET/CT判断恶性肿瘤的标准,计算PET/CT诊断多发癌的灵敏度和准确率。 结果 本组患者中多发癌的发生率为0.55%,其中,双发癌30例、三发癌2例,共66个原发灶。32例多发癌的66个原发灶的SUVmean的平均值为6.68±3.61。PET/CT诊断多发癌原发灶真阳性为58个,假阴性为8个。PET/CT诊断多发癌的灵敏度为87.9%,准确率为87.9%。 结论 18F-FDG PET/CT全身检查诊断多发癌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采集的图像进行物理校正,提高其图像分辨率与对比度,并使之可进行半定量分析,并以PET/CT半定量参数为标准,评价校正后半定量符合线路各参数的准确性。 方法 将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采集的图像经过衰减校正、散射校正、点扩散函数校正等处理过程,去除影像中物理衰减、散射、噪声等干扰,提高图像分辨率与对比度,并通过点源及美国国家电气制造商协会标准模型测试,确定图像分辨率、对比度以及其测定18F-FDG放射性浓度的准确性。于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收集已确诊胸部肿瘤的患者15例(男性13例),患者均先、后采集胸部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和胸部PET/CT扫描,并将符合线路图像经第三方软件校正后重建为半定量符合线路图像。对半定量符合线路图像与PET/CT显像的肿瘤病灶分别测量最大化标准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瘦体质量标准化摄取值(SULpeak)、肿瘤代谢体积(MTV)半定量参数,并采用配对t检验及线性回归做相关分析。 结果 在模型研究中,经过校正的半定量符合线路图像平面半高宽从(13.1±1.2)mm减少至(9.5±0.8)mm [PET为(7.4±0.4)mm],而轴向半高宽从(13.5±1.1)mm减少至(9.8±0.7)mm[PET为(7.6±0.5)mm],同时图像对比度提高到6.32(传统符合线路为1.79,PET为6.69)。在对患者进行的研究中,配对t检验示半定量符合线路的各参数,包括SUVmax、SUVmean、SULpeak以及MTV,与PET各参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6、3.90、3.92和3.98,均P<0.01);但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两者之间有着很好的相关性,r分别为0.8218、0.8390、0.8171和0.8791。改变SUVmean和MTV的阈值,并不影响其与PET的相关性。 结论 经过校正,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的图像分辨率与对比度得到显著提高,可显示更小的病灶,同时具备了类似PET/CT的半定量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15.
卵巢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中病死率最高的肿瘤。18F-FDG PET/CT在卵巢癌的诊断、分期、疗效及预后的评估上优于常规影像技术,可以指导临床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PET/MRI是最近几年继PET/CT后投入临床应用的另外一种多模态影像技术,因其多序列成像、软组织分辨率较高和辐射剂量较低,对卵巢癌的诊治具有独特的优势。笔者对18F-FDG PET/CT和18F-FDG PET/MRI在卵巢癌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结核病可以发生于全身多个脏器,且有多种多样的影像学表现,因此结核病与其他全身性疾病(尤其是肿瘤性疾病)的鉴别较为困难。18F-FDG PET/CT在全身性疾病的诊断中有一定优势,但工作中仍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灶的CT征象及18F-FDG浓聚程度等信息进行辨析。笔者选取了临床实践中误诊的3个病例,分别为肠结核、肺结核和骨结核,分别从临床特征及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等方面进行鉴别诊断,梳理诊断思路,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肾上腺淋巴瘤的CT及18F-FDG PET/CT影像学征象,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10例肾上腺淋巴瘤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及18F-FDG PET/CT检查,观察和比较肿瘤发生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MSCT表现(部位、最大径、形态、密度、边界、强化方式、腹膜后淋巴结等情况,并计算各期强化率)和计算病灶SUVmax。结果 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7例,继发性肾上腺淋巴瘤3例;双侧病灶者7例,单侧病灶者3例,共计17侧病灶;肿瘤最大径不等,平均5.6 cm;肿块呈椭圆形共13侧,三角形3侧,1侧呈结节状增生;13侧边界清晰,4侧边界模糊;病灶平扫CT值平均40.4 Hu;动脉期平均强化率为24.28%;静脉期平均强化率37.46%;大部分(14/17)CT平扫及(13/17)增强密度较均匀一致,动脉期呈轻中度强化,门脉期呈进行性强化;2例发现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均表现为18F-FDG高摄取,SUVmax为8.7~23.5,平均值为12.5。结论 肾上腺淋巴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PET/CT 可准确显示肿瘤累及的范围和淋巴结,在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原名组织细胞增生症X,是一组单克隆起源的树突状细胞增生性疾病,此组织细胞具有朗格汉斯细胞的特征,主要以骨质破坏、良性局灶性组织细胞增生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点。目前LCH发病原因不明,可见于任何年龄,但50%以上病例发生于1~15岁的儿童,可累及多系统及多器官,起病情况不一,严重者可出现广泛的脏器浸润伴发热和体重减轻。以单纯骨破坏为表现的LCH易被误诊,因此笔者选取2例LCH病例,通过对其18F-FDG PET/CT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资料进行鉴别诊断,归纳总结诊断思路,以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比较常见的前纵隔肿瘤有胸腺肿瘤、生殖细胞性肿瘤、淋巴瘤等。前纵隔肿瘤的临床表现依肿瘤大小、部位及良恶性的不同而异,其早期症状不典型,缺乏特异性,一般随瘤体增大才会出现胸痛、憋气等症状,所以早期诊断较困难,易误诊漏诊。笔者选取2例前纵隔占位的病例,通过分析其18F-FDG PET/CT影像学及临床特征进行鉴别诊断,归纳总结诊断思路,以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被发现以来,迅速蔓延,其早期诊断有利于患者的及时救治和疾病进一步传播的有效控制。目前,诊断的依据是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结果,其中RT-PCR检测到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是COVID-19确诊的主要依据,影像学特征尤其是肺部高分辨率CT表现则是诊断该病的重要临床依据。作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影像学方法,18F-FDG PET/CT在COVID-19中的价值仍未可知。笔者分析了18F-FDG PET/CT在COVID-19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以及评估COVID-19患者纵隔淋巴结受累情况方面的潜在应用,讨论了COVID-19患者肺外器官和组织受累可能出现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