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引导下射频消融结合化疗治疗胆管癌患者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2009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96胆管癌患者被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8例,给予对照组患者经ERCP引导下行射频消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联合化疗治疗,比较两组近期临床疗效,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预后生存情况,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相关因素。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TBIL为(72.6±22.2) μmol/L,GGT为(262.2±64.6) U/L和ALP为(206.4±62.6) U/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2.6±32.4) μmol/L、GGT(382.4±102.4) U/L和ALP(284.4±86.4) U/L,而ALB(42.4±10.8)g/L明显高于对照组[(36.2±10.6) g/L,P<0.05];观察组患者近期临床总有效率(91.6%)明显高于对照组(75.0%,x2=4.800,P=0.028);观察组和对照组3 a生存率分别为58.3%和29.2%(x2=8.296,P=0.004),两组3 a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54.1%和25.0%(x2=8.537,P=0.003);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年龄、肿瘤位置、数目、分化程度、临床分期、CEA水平和治疗方法均可能影响胆管癌患者的预后(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发现,肿瘤低分化(HR=1.84,95%CI:1.05~3.23)、Ⅲ、Ⅳ期(HR=1.76,95%CI:1.03~3.02)、发生转移(HR=1.81,95%CI:1.05~3.12)和术后未进行化疗(HR=1.84,95%CI: 1.03~3.27)为影响胆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ERCP引导下射频消融结合化疗可明显提高胆管癌患者近期临床治疗有效率、延长生存时间和改善预后。针对影响胆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及时处理,或许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冷循环微波消融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7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给予观察组冷循环微波消融联合TACE治疗,对照组行单纯TACE治疗,比较总有效率、生存率、血清甲胎蛋白(AFP)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 在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88.9%)显著高于对照组(69.4%,x2=4.12,P=0.04);观察组2 a生存率(66.7%)显著高于对照组(41.7%,x2=4.5,P=0.03);观察组血清AFP下降率(83.3%)显著高于对照组(61.1%,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冷循环微波消融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国广东汉族人血HLA-A、-B、-C、-DRB1、-DQB1等位基因与HBV感染罹患肝细胞癌(HCC)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分型法检测广东地区56例HCC患者和97例健康志愿者血HLA-A、-B、-C、-DRB1、-DQB1基因型。结果 HCC患者血HLA- A*02:03和A*02:07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健康人(0.116071对0.046392和0.178571对0.061856,x2=5.167、x2=10.33,P=0.023、P=0.001);HCC患者血HLA-B*46:01等位基因频率为0.205357,明显高于健康人的0.108247(x2=5.439,P=0.02);HCC患者血HLA- DRB1*14:54 和 DRB1*12:02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健康人(0.089286对0和0.142857对0.06701,x2=14.502、x2=4.761,P=0.000、P=0.026);HCC患者血HLA-DQB1*05:03等位基因频率为0.098214,明显高于健康人的0.036082(x2=4.951,P=0.026);HCC患者血HLA-A*30:01等位基因频率为0.017857,明显低于健康人的0.082474(x2=5.355,P=0.021);HCC患者血HLA-B*13:02等位基因频率为0.008929,明显低于健康人的0.07732(x2=6.702,P=0.01)。结论 在中国广东地区人群中,HLA-A*02:03、A*02:07、HLA-B*46:01、HLA-DRB1*14:54、DRB1*12:02、HLA-DQB1*05:03与感染HBV的HCC发病有关,而与HLA-A*30:01和HLA-B*13:02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组织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 3(IFITM3)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在我院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治疗的43例HCC患者,术中取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分别采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IFITM3蛋白表达情况,比较肝内肿瘤复发与未复发患者癌组织IFITM3表达的差异。结果 经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癌组织IFITM3表达水平为(1.2386±0.1901),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0.9496±0.0995,t=8.832,P=0.000);免疫组化法检测显示肝癌组织IFITM3蛋白阳性率为72.1%(31/4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14.0%(6/43,x2=29.647,P=0.000);中分化肝癌组织IFITM3蛋白阳性率为90.9%(10/11),低分化肝癌组织为95.2%(20/21),均明显高于高分化组的9.1%(1/11)(x2=14.727, P=0.000;x2=23.748,P=0.000);术后复发组癌组织IFITM3蛋白阳性率为81.0%(17/21),未复发组为22.7%(5/22),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4.578,P=0.000)。结论 HCC组织IFITM3蛋白呈高表达,且肝癌分化越差,IFITM3表达也越强,并可能与术后肿瘤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术前预后营养指数(PNI)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评估肝细胞癌(HCC)患者在肿瘤切除术后早期肿瘤复发的价值。方法 2012年1月~2015年12月诊治的HCC患者237例,均接受肝癌切除术。根据术前检查结果计算 PNI 和NLR,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由最高约登指数确定截断点,比较不同PNI和NLR组患者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HCC术后早期肿瘤复发的因素。结果 本组高PNI组(≥45.95)128例,低PNI组(<45.95)109例,高NLR组(≥2.52)99例,低NLR组(<2.52)138例;高PNI组术后早期肿瘤复发率为51.6%(66/128),显著低于低PNI组的73.4%(80/109,P<0.01),低NLR组早期肿瘤复发率为55.8%(77/138),显著低于高NLR组的69.7%(69/99,P<0.05);经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高PNI(HR=2.036,95%CI=1.113~3.722,P=0.021)、低NLR(HR=2.235,95%CI=1.221~4.091,P=0.009)和TNM分期晚(HR=2.540,95%CI=1.237~5.215,P=0.011)是肝癌根治术后早期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PNI和低NLR对预测HCC患者术后早期肿瘤复发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院内获得性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以为临床诊治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80例,查阅出院病历,结合临床症状、体征、血白细胞或/和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血降钙素原水平升高、细菌培养阳性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并参照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诊断感染,对影响患者院内感染的因素先行单因素分析,再对有显著意义的因素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在2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57例(20.4%),其中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18例(31.6%),呼吸道感染12例(21.1%),胃肠道感染10例(17.5%),泌尿系感染7例(12.3%)和败血症10例(17.5%);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x2=7.416,P=0.006)、住院时间(t=28.247,P<0.001)、血清白蛋白(t=2.661,P=0.008)、CD4+T淋巴细胞ATP值(t=8.122,P<0.001)、Child-Pugh分级(x2=10.577,P=0.005)、侵入性操作(x2=29.214,P<0.001)、腹水(x2=25.776,P<0.001)、消化道出血(x2=111.434,P<0.001)为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院内获得性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而感染与患者性别和是否发生肝性脑病无显著性相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侵入性操作、腹水、消化道出血、住院时间和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发生院内获得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易发生院内感染,尤其是年龄较大、肝储备功能差、出现并发症和住院时间较长者。临床医生应该对这类患者给予特殊的关怀,严格无菌操作,预防并发症发生,促进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超微细彩色血管成像(SMI)技术评价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病灶血供情况。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TACE治疗的PLC患者45例(56个病灶),术后1个月,接受增强CT、超微细彩色血流成像(SMI)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检查。以增强CT作为对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同一病灶的血供情况。结果 增强CT评估病灶血供的能力优于CDFI(x2=38.205,P<0.001)或SMI(x2=12.010,P=0.001);以增强CT为标准,SMI评估病灶血供的能力优于CDFI(x2=9.583,P=0.002);进一步对不同方法诊断病灶血供的效能显示,SMI检查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CDFI(P=0.031),SMI判断病灶血供的灵敏度、准确度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2.4%、58.9%和31.5%,均优于CDFI的30.4%、28.4%和21.1%(x2=20.612,P<0.001;x2=10.251,P=0.001;x2=2.956,P=0.041);SMI可以清晰地显示直径<2.0 cm的病灶内部血流,但是CDFI未显示血流信号,SMI评估病灶血供的能力优于CDFI(x2=5.758,P=0.016);对于直径≥2 cm的病灶,SMI和CDFI均可显示病灶血流,但是SMI评估病灶血供的能力优于CDFI(x2=6.560,P=0.010)。结论 SMI技术是一种新型血流成像技术,能较好地检测病灶的血供情况,为临床评价PLC患者在TACE术后疗效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肝细胞癌(HCC)组织miRNA-155水平变化,并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5月我院诊治的50例HCC患者,取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另取50例正常肝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组织miRNA-155水平。结果 正常肝组织miRNA-155水平(1.06±0.1)明显低于HCC癌组织,10例Ⅰ级、15例Ⅱ级、12例Ⅲ级和13例Ⅳ级HCC 组织miRNA-155水平分别为(2.04±0.82)、(3.02±1.20)、(4.20±1.84)和(6.24±2.36);miRNA-155低水平HCC患者生存率(24.00%)明显高于miRNA-155高水平患者(9.24%,P<0.05);在不同分级HCC(14.26月对9.02月)、不同肿瘤大小(15.68 月对10.02月)、肿瘤是否转移(8.20 月对14.46月)、是否静脉侵犯(9.36 月对14.36月)、肿瘤分化程度(15.20月对7.84月)和miRNA-155水平高低(7.86月对16.32月)患者间生存期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肿瘤大小(>5 cm,HR=1.46,P=0.038)、肿瘤转移(是,HR=1.72,P=0.026)、静脉侵犯(是,HR=1.46,P<0.001)、肿瘤分化(高分化,HR=1.33,P=0.012)和miRNA-155(高水平,HR=1.65,P<0.001)均为影响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肝癌组织miRNA-155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且高水平的miRNA-155为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表明,miRNA-155水平高低可评估HCC患者预后,可考虑将其作为评估HCC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广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亚型分布情况, 并探讨其与HBV感染疾病谱的关系。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法测定S基因序列并构建基于S基因进化树,对424例HBV感染者进行研究,随机选择慢性乙型肝炎(CHB)137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ACLF)90例,肝硬化(LC)90例和肝细胞癌(HCC)107例,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x2检验、方差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424例HBV感染者中,B2亚型 269例(63.44%),C1亚型117例(27.59%),C2亚型36例(8.49%),C5亚型 2例(0.47%),未发现其他亚型;CHB患者感染HBV B2亚型、C1亚型、C2亚型和C5亚型分别为70.1%、24.09%、5.11%和0.73%;HB-ACLF患者感染HBV B2亚型、C1亚型和C2亚型分别为87.78%、7.78%、4.44%,其中HBV B2基因亚型显著高于CHB(x2=9.641,P=0.002)、LC(x2=19.565,P=0.000)、HCC患者(x2=26.789,P=0.000);LC患者感染HBV B2亚型、C1亚型和C2亚型分别为50.00%、36.67%、13.33%,其中HBV C1和C2亚型显著高于CHB患者(x2=6.262,P=0.012;x2=4.790,P=0.029)或HB-ACLF患者(x2=25.894,P=0.000;x2=4.390,P=0.036);HCC患者感染HBV B2亚型、C1亚型、C2亚型和C5亚型分别为45.79%、41.12%、12.15%、0.93%,其中HBV C1和C2亚型也显著高于CHB患者(x2=11.264,P=0.001;x2=3.957,P=0.047)或HB-ACLF患者(x2=28.327,P=0.000;x2=3.904,P=0.048);LC和HCC患者HBV C1和C2基因亚型无明显差异(x2=0.429,P=0.512;x2=0.804,P=0.8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B2亚型是HB-ACLF发生的危险因素(OR=2.597,95%CI=1.145~5.891,P=0.022),C型是HCC发生的危险因素(OR=3.257,95%CI=1.49~7.194,P=0.003)。结论广州地区HBV基因亚型主要由B2、C1和C2亚型构成,同时也存在C5亚型;广州地区B2亚型感染者可能更易发生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而C1和C2亚型感染者可能更易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2年3月~2016年12月收治444例肝硬化患者,其中并发PVT者44例,无PVT者400例。收集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t检验或x2检验进行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PVT组与无PVT组患者在Child-Pugh评分(7.65±2.01对6.90±1.85)、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白蛋白、门静脉内径、脾脏长径、脾脏厚径、门静脉流速和糖尿病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门静脉内径(OR=1.258,95%CI 1.035~1.616,P=0.009)、D-二聚体(OR=3.915,95%CI 2.243~5.796,P=0.000)和糖尿病(OR=4.189,95%CI 2.067~6.231,P=0.000)是肝硬化并发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影响肝硬化并发PVT发生的因素众多,其中血D-二聚体水平升高、门静脉内径增宽和伴有糖尿病是其独立危险因素,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3.0T MR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与多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肝细胞癌的价值。方法 2015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98例肝占位患者,分别行MRI和CT增强扫描检查,采用Kappa检验分析三名医师诊断评分之间的一致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判断影像学检查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98例肝占位患者中,病理学检查诊断HCC 86例,再生结节10例,嗜酸性肉芽肿2例;在86例HCC患者中,存在97个病灶,其中32个病灶<1.0 cm;在32个<1.0 cm的HCC病灶中, MRI动态增强扫描发现31个(96.9%),而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仅发现26个(81.3%,P<0.05),其余65个超过1.0 cm 的病灶均被两种扫描方法发现和诊断;ROC曲线分析发现,MRI动态增强扫描和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HCC的AUC分别为0.962和0.824,两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t=3.106,P<0.05),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HCC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9.0%、91.0%和96.2%,显著优于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分别为93.8%、72.0%和85.3%,x2=19.587,P<0.05)。结论 3.0T MR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更清晰地反映HCC病灶的细微形态特点和强化特征,对于诊断小HCC的价值优于CT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经皮穿刺门静脉栓塞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直径>3 cm的肝恶性肿瘤患者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93例【肝细胞癌(HCC)78例,肝转移性癌15例】,分为联合组54例和射频消融组39例;联合组患者接受经皮穿刺门静脉栓塞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射频消融组仅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并随访3年肝脏局部残留复发率及无瘤生存率。结果 联合组术后肝周积血4例(7.41%)、胸腔积液2例(3.70%)、远端胆管扩张1例(1.85%),并发症发生率为12.96%(7/54);射频消融组术后肝周积血2例(5.13%)、胸腔积液1例(2.56%)、远端胆管扩张2例(5.13%),并发症发生率为12.82%(5/39),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x2=0.000,P=0.984);联合组术后1 a、2 a和3 a 局部肿瘤残留复发率分别为0.00%、3.70%和11.11%,射频消融组分别为7.69%、20.51%和35.90%,联合组局部残留复发率显著低于射频消融组(x2=4.292、6.667、8.242,P=0.038、0.010、0.004);联合组术后1 a、2 a和3 a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2.22%、61.11%和55.56%,射频消融组分别为53.85%、43.60%和38.46%,但两组生存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3.340、2.797、2.650,P=0.068、0.094、0.104)。结论 相比较于单纯射频消融,经皮穿刺门静脉栓塞术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直径>3 cm肝恶性肿瘤在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情况下,显著降低了3年内局部肿瘤残留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合并冠心病(CHD)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54例NAFLD患者,经冠脉造影诊断CHD 71例。使用超声和CT检查诊断脂肪肝程度,应用Gensini评分评判冠脉病变程度。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冠脉病变的因素。结果 71例CHD与83例非CHD患者在合并糖尿病、吸烟及FPG、TC、TG、ALT、AST、GGT、hs-CRP和HOMA -IR水平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x2=7.62、5.38、3.82、5.80、3.72、8.79、3.10、5.75、5.25、5.93,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FPG、TC、ALT、hs-CRP、HOMA-IR是NAFLD合并CH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P<0.01);37例轻度、23例中度和11例重度NAFLD合并CHD患者单支、双支和三支冠状病变比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14.8,P<0.01)。结论 NAFLD合并CHD发病率较高,及时了解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做好重点监测和防治是减少CHD发生的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