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基因1/6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246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分为观察组123例和对照组123例,分别接受Peg-IFNα-2b 80 μg或Peg-IFNα-2a 180 μg皮下注射,1次/w,两组均同时口服利巴韦林,治疗48 w,随访24 w。采用罗氏公司COBAS Taqman HCV实时定量PCR试剂检测血清HCV RNA,采用Abbott RealTime HCV Genotype II试剂检测HCV基因型。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基线基因1型感染者分别为104例(84.6%)和108例(87.8%),基因6型感染者分别为19例(15.4%)和15例(12.2%,P>0.05),血清HCV RNA水平分别为(7.17±0.89) lg copies/ml和(7.19±0.88) lg copies/ml,白细胞计数分别为(6.6±1.3)×109/L和(6.6±1.5)×109/L,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54.1±21.1)×109/L和(157.2±19.2)×109/L,血清ALT水平分别为(83.4±26.3) U/L和(80.3±29.4)U/L,均无显著性相差(P>0.05);观察组快速病毒学应答率(RVR)、早期病毒学应答率(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率(ET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分别为45.5%、82.1%、83.7%和85.4%,与对照组的43.1%、78.9%、79.7%和78.0%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停药后复发率分别为14.6%和22.0%,也无显著性相差(P>0.05);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与对照组发热(58.5%对61.0%)、肌肉酸痛(48.8%对51.2%)、乏力(41.5%对44.7%)、头痛(30.9%对34.1%)、厌食(25.2%对30.1%)、脱发(26.8%对30.9%)、失眠(20.3%对25.2%)、白细胞下降(27.6%对31.7%)、红细胞下降(23.6%对28.5%)、血小板下降(13.8%对17.9%)和血清T3/T4/TSH异常(8.9%对10.6%)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应用Peg-IFNα-2b或Peg-IFNα-2a治疗基因1/6型CHC患者,疗效较好,且两种干扰素治疗效果相当,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以标准剂量的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作为阳性对照,评价新型试验药物Y型PegIFNα-2b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型/3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阳性药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筛选符合要求的2型/3型CHC患者,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Y型PegIFNα-2b组和PegIFNα-2a组,同时口服利巴韦林,疗程24 w,停药随访24 w。采用Abbott RealTime HCV Genotype II检测HCV基因型,采用Cobas TaqMan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水平。详细记录不良事件。主要疗效指标为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并进行非劣效检验。结果 本试验实际入组2型/3型CHC患者255例,实际治疗241例。全分析集(FAS)数据显示,158例试验组和83例对照组患者SVR分别为85.4%(95% CI 79.94%~90.94%)和79.5%(95% CI 70.84%~88.20%,P=0.2402);对符合方案分析集(PPS)人群分析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SVR分别为87.9%(95% CI 82.45%~93.27%)和85.9%(95% CI 77.82%~94.01%,P=0.7060),率差的95%可置信区间均符合非劣效标准;对PPS人群分析显示,85.8%受试者获得了早期病毒学应答(RVR),RVR的阳性预测值为90.1%;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分别为95.6%和95.2%,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8%和3.6%。结论 应用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型/3型CHC患者,新型试验药物Y型PegIFNα-2b具有与对照药物PegIFNα-2a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并对影响抗病毒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2010年5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16例,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给予对照组患者普通干扰素α-2b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给予研究组患者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定量,对两组病毒学应答率以及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和病毒载量对治疗效果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在治疗12周、24周、48周以及停药后12周和24周,研究组患者血清HCV RNA转阴率分别为51.72%、60.34%、72.41%、68.97%和65.5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31.03%、48.27%、55.17%、48.27%和41.38% (P<0.05);研究组患者快速病毒学应答率、早期病毒学应答率、治疗结束病毒学应答率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75.86%、84.48%、86.20%和74.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1.72%、60.34%、63.79%和55.17%(P<0.05);在治疗4周、12周、24周和48周,研究组患者血清HCV RNA水平分别为(4.72±1.30) IU/ml、(4.09±1.21) IU/ml、(3.79±1.18) IU/ml和(3.26±1.08) IU/ml,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5.27±1.52) IU/ml、(4.68±1.41) IU/ml、(4.15±1.37) IU/ml和(3.99±1.16) IU/ml(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出现发热、失眠、肌肉酸痛、乏力和白细胞下降等不良反应,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获得SVR患者治疗前血清HCV RNA水平为(3.57±0.45) IU/ml,显著低于未获得SVR患者的(4.92±0.09) IU/ml(P<0.05)。讨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有效且安全,治疗前患者病毒载量低将预示疗效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PEG 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33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予 PEG IFNα-2a(180μg/w 或135μg/w)联合利巴韦林(RBV)900~1200 mg/d 抗病毒治疗,疗程48~72 w,随访24 w;治疗前检测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采用 PCR 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RNA 水平及肝功能,以病毒学应答和生化学应答作为疗效的主要评价指标。结果在331例CHC 患者中,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率(RVR)、早期病毒学应答率(E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分别为65%(215/331)、94.9%(314/331)和84.9%(281/331);对176例行基因分型,结果108例基因1型与68例非1型感染者SVR 分别为88.0%和79.4%,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75例血清 HCV RNA 水平小于4×105 IU/ml 的患者 SVR 为93.3%,高于256例 HCV RNA 水平大于4×105 IU/ml 患者的82.4%(P〈0.05);215例获得 RVR 的 CHC 患者的SVR 明显高于116例未获得 RVR 患者(92.6%对70.7%,x2=28.099,P=0.000),314例获得 EVR 患者的 SVR 也明显高于17例未获得 EVR 组(88.5%对17.6%,x2=63.194,P=0.000);50例未获得 SVR 的 CHC 患者年龄和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时间分别为(46±15)岁和(14.8±8.0)年,显著大或长于281例获得 SVR 患者[(38±13)岁和(11.5±7.7)年,P 均〈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较好,预测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是患者年龄、感染丙型肝炎的病程、治疗前 HCV RNA 水平及在治疗过程中能否及时获得 RVR 和 EVR。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IL28B基因单核甘酸多态性(SNP)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2014年8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HBeAg阳性CHB患者143例,给予Peg-IFNα治疗24~144 w,随访52 w。采集外周血,提取DNA,检测IL28B 基因SNP位点rsl2979860、rs8099917和rsl2980275多态性分布。应用二分类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IL28B 基因SNP位点对病毒学应答率的影响。结果 在治疗和随访结束时,应答58例(40.6%),无应答者85例;在143例CHB患者中,rsl2979860位点CT型占9.1%,TT型占0.7%,CC型占90.21%, rs8099917位点GT型占9.1%,TT型占90.9%,rsl2980275位点AG型占10.5%,AA型占89.51%;应答者rsl2979860 CC基因型为94.8%,显著高于未应答者的87.1% (P<0.05),rs8099917 TT基因型为96.6%,显著高于未应答者的87.1% (P<0.05),rsl2980275 AA基因型为94.8%,显著高于未应答者的85.9%(P<0.05); 校正基线资料后,经二分类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28B基因rsl2979860位点为病毒学应答的独立影响因子(P<0.05)。结论 IL28B基因的SNP位点与Peg-IFNα治疗HBeAg阳性的CHB患者病毒学应答密切相关,临床医生在决定给予抗病毒治疗前,可以根据检测的血IL28B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预测Peg-IFNα的最终治疗效果,而作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应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peg-ⅠFNα)治疗丙性肝炎病毒(HCV)基因Ⅰ型和非HCV Ⅰ型感染的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 2013年10月~2016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108例CHC患者,其中HCV Ⅰ型感染者58例,非HCV Ⅰ型感染者50例,均接受peg-Ⅰ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停药后随访24周。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采用一步法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TaqMan技术和HCV分型特异性引物进行HCV基因分型。结果治疗前,两组基线年龄、性别比例、体质指数(BMⅠ)、血清ALT和HCV RNA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HCV Ⅰ型感染者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分别为74.0%、82.0%、88.0%和86.0%,均显著高于HCV Ⅰ型感染者(分别为51.7%、60.3%、63.8%和58.6%,P0.05);67例获得RVR患者SVR发生率为100.00%,显著高于41例未获得RVR患者的25.6%(P0.05),76例获得EVR患者SVR发生率为94.7%,也显著高于32例未获得EVR患者的15.6%(P0.05);在血清HCV RNA≤4×105 ⅠU/ml被认为系低病毒载量组,HCV Ⅰ型与非HCV Ⅰ型感染者各病毒学应答率无显著性相差(P0.05),而在血清HCV RNA4×105 ⅠU/ml被认为系高病毒载量组,39例非HCV Ⅰ型感染者RVR、EVR、ETVR和SVR分别为71.8%、79.5%、87.2%和84.6%,均显著高于44例HCV Ⅰ型感染者(分别为50.0%、59.1%、63.6%和74.4%,P0.05);治疗24周、48周和随访24周时,非HCV Ⅰ型感染者生化学应答率分别为70.0%、80.0%和84.0%,显著高于HCV Ⅰ型感染者的50.0%、60.3%和69.0%(P0.05)。结论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非HCV Ⅰ型CHC患者效果较好,获得RVR和EVR的患者将获得SVR,应坚定治疗,而对HCV Ⅰ型感染者、血清病毒载量较高和未获得RVR和EVR的患者,则应今早作出更改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与聚乙二醇化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效的比较,评价应用大剂量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2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78例CHC患者接受普通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n=148)或聚乙二醇化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n=30)治疗48 w的效果进行分析,使用贝克曼公司生产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生化指标,采用定量RT-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HCV。病毒学应答定义为血清HCV RNA水平低于检测下限。结果 治疗前,普通干扰素治疗组血清ALT水平为(80.9±22.6) U/L,AST水平为(74.3±18.2) U/L,HCV RNA水平为(2.9±0.5)×105 copies/ml,与长效干扰素治疗组【(82.32±20.5) U/L、 (72.9±16.7) U/L和(2.8±0.5)×105 copies/ml】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 w、12 w、24 w和48 w及随访至72 w时,普通干扰素治疗患者血清ALT复常率分别为79.7%、87.2%、90.5%、92.6%和86.5%,与长效干扰素治疗患者的76.7%、83.3%、90.0%、93.3%和90.0%比,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HCV RNA阴转率分别为66.2%、71.0%、84.5%、90.5%和69.5%,与长效干扰素治疗患者的66.7%、73.3%、80.0%、90.0%和70.0%比,也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长效干扰素治疗患者外周血WBC和PLT减少、脱发和食欲下降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干扰素治疗组(P<0.05)。结论 应用大剂量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CHC患者能获得与应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治疗方案类似的疗效,且副作用显著少于后者,但停药后长期疗效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就诊的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2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61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肝治疗,给予观察组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4~48 w。随访两组24 w。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生化指标,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 Ⅲ)、透明质酸(HA),常规使用Fibroscan行肝脏硬度检测(LSM)。结果 在治疗结束时,观察组血清HCV RNA水平为(2.0±0.4) lg IU/ml,显著低于对照组【(3.8±1.3)lg IU/ml,P<0.05】;血清AST和ALT水平分别(46.03±24.05) U/L和(36.32±20.1) U/L,显著低于对照组【(78.7±21.1) U/L和(51.2±20.9) U/L,P<0.05);观察组血清LN、PCⅢ和HA水平分别为(126.3±29.0)μg/L、(212.3±43.8)μg/L和(211.4±42.0)μ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40.3±32.1)μg/L、(267.5±39.8)μg/L和(329.6±68.4)μg/L,P<0.05】;观察组LSM为(13.6±2.4) kPa,显著低于对照组【(17.6±5.2)kPa,P<0.05】;在随访时发现,观察组血清ALT复常率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3.4%对45.9%和72.1%对9.8%,P<0.05),而疾病进展发生率为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1%(P<0.05)。结论 应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可显著提高SVR,延缓肝纤维化进展,稳定肝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9.
叶佩燕  杨宗国  陈晓蓉  刘成 《肝脏》2012,17(6):395-398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对慢性丙型肝炎(CHC)初治与复治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设计,以是否为初治患者分为初治组与再治组,以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病毒学应答(ETR)、持续病毒学应答(SvR)为主要评价指标,分析两组患者病毒学应答之间的差异,并探讨两组之间病毒学应答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再治组相比,初治组患者获得RVR、EVR、SVR的概率明显高于再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组与再治组复发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再治组CHC患者治疗结束后复发率明显高于初治组(21.1%与4.0%);既往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或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经再次以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获得RVR、EVR、ETR、SVR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组中基因1型CHC患者获得SVR的概率明显低于非1型CHC患者(P<0.05),年龄<40岁CHC患者具有容易获得SVR的趋势(β<0,OR<1,P>0.05);再治组中,女性CHC患者较男性更易获得SVR(P<(0.05),感染途径中输血导致的HCV感染较其他途径更容易获得SVR(P<0.05)。结论 CHC初治患者较再治患者可取得较高病毒学应答率,复发率较低,HCV基因型及年龄、性别、感染途径可能是CHC患者获得SVR的影响因素。而既往治疗方案采用普通干扰素或聚乙二醇干扰素对再治CHC患者获得病毒学应答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的变化以及与病毒学应答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4年9月~2015年12月我院诊治的142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观察96周。采用荧光定量PCR 法检测血清HBV DN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BV 标记物。结果 在治疗24周末,87例患者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55例获得部分病毒学应答;完全病毒学应答组血清HBeAg 水平为(204.5±64.2)S/CO,显著低于部分应答组的【(226.2±70.5) S/CO,P<0.05】,HBsAg 水平为(2.9±0.2) lg IU/mL,显著低于部分应答组的【(3.4±0.3) lg IU/mL,P<0.05】;在治疗48周末,两组血清HBeAg和HBsAg水平无显著性相差(P>0.05);在治疗96周末,两组血清HBsAg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完全病毒学应答组血清HBV DNA水平为(1.1±0.9) lg IU/mL,显著低于部分应答组的【(4.3±0.8) lg IU/mL,P<0.05】。结论 恩替卡韦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eAg 和HBsAg水平变化不显著,对继续治疗的效果也没有预测意义,因此应对不完全应答的患者早日更换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白细胞介素-18(IL-18)基因-137G/C和-607A/C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变化。方法 在178例伴有HBV感染的HCC患者和251例健康人,取外周静脉血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PCR-LDR)行基因分型,测定IL-18基因-137G/C和-607A/C位点SNP。结果 HCC患者和健康人IL-18-37 G/C基因GG基因型、GC基因型和CC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75.3%对47.0%(P<0.05)、20.8%对51.4%(P<0.05)和3.9%对1.6%(P>0.05),G等位基因和C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93.6%对72.7%(P<0.05)和6.4%对27.3%(P<0.05);HCC患者和健康人IL-18-607A/C位点AA基因型、AC基因型和CC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37.6%对13.5%(P<0.05)、43.3 %对66.9%(P<0.05)和19.1%对19.5%(P>0.05),A等位基因和C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59.3%对47.0%(P<0.05)和40.7%对53.0%(P<0.05);HCC组IL-18-137G/C位点的GG基因和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健康人(P<0.05),HCC组IL-18-607A/C位点的AA基因和A等位基因频率也显著高于健康人(P<0.05),提示携带IL-18-137G/C和IL-18-607A/C位点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者罹患HCC的风险增加。结论 携带IL-18基因-137G/C位点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以及-607A/C位点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者可能更容易发生HCC,对HBV感染者筛查这些基因可能有助于早期发现肝肿瘤,以利于早期处理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个体化抗病毒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79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根据患者年龄、体质量、血清HCV载量和HCV基因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型和不同剂量的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方案。在179例患者中,65例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 α)治疗,114例接受普通干扰素(IFN α-1b)治疗。治疗48 w,随访24 w。比较两组在不同干扰素剂量、病毒载量和不同病毒基因型患者病毒学应答率的差异。结果 在随访时,65例接受PegIFN α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快速病毒学应答率(RVR)、早期病毒学应答率(E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分别为47.7%、92.3%、93.8%,与普通干扰素1b组的58.8%、76.3%、80.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3例接受常规剂量PegIFN α-2a治疗的患者RVR、EVR和SVR分别为46.5%、97.7%和100.0%,与22例接受小剂量组的50.0%、81.8%和81.8%比,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69例接受常规剂量普通干扰素治疗的患者RVR、EVR和SVR分别为60.9%、76.8%和82.6%,与45例接受小剂量组的55.6%、75.6%和77.8%比,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14例接受PegIFN α-2a治疗的血清病毒低载量患者RVR、EVR和SVR分别为64.3%、85.7%和85.7%,与51例高病毒载量组的43.1%、94.1%和96.1%比,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24例接受普通干扰素治疗的血清低病毒载量患者的RVR、EVR和SVR分别为54.2%、66.7%和70.8%,与90例高病毒载量组的60.0%、78.9%和81.1%比,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41例接受PegIFN α-2a治疗的基因1型患者的RVR、EVR和SVR分别为31.7%、97.6%和97.6%,与24例非基因1型患者的75.0%、87.5%和87.5%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81例接受普通干扰素治疗的基因1型患者的RVR、EVR和SVR分别为46.9%、82.7%和87.6%,与33例非基因1型的66.7%(P<0.05)、75.7%(P>0.05)和78.8%(P>0.05)也存在差异。结论 根据CHC患者的基线特征、耐受性、HCV基因型及病毒学应答出现的时间优化抗病毒治疗方案,有利于个体化治疗,以获得较高的病毒学应答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国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在万方数据库和NCBI数据库检索有关中国HBV基因型分布的研究论文,将中国分为不同HBV感染流行区,分析不同地区、民族和肝脏疾病类型人群HBV基因A、B、C、B/C、D型和其他基因型(非A~D基因型和非B/C混合型)分布。采用Meta分析基因型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在我国,HBV基因型主要以B基因型和C基因型为主,区域1(北部地区)HBV 基因A、B、C、B/C、D型和其他型分别为0.1%、22.2%、69.1%、3.8%、0.5%和1.5%,其中C基因型比例显著高于其它区域(P<0.05);区域2(中部地区)HBV 基因A、B、C、B/C、D型和其他型分别为0.2%、62.6%、27.4%、3.8%、0.5%和2.4%,其中B基因型比例显著高于其它区域(P<0.05);区域3(南部地区)HBV 基因A、B、C、B/C、D型和其他型分别为0.6%、36.3%、49.4%、2.8%、2.6%和3.4%,其中C基因型比例显著高于区域2的27.4%(P<0.05);区域4(青藏高原)感染HBV B基因型、C基因型、D基因型和其他基因型分别为6.0%、22.5%、11.7%和59.3%,其中C/D混合型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区域(P<0.05);藏族人群C/D混合型比例(49.3%)显著高于其他民族(P<0.05),哈萨克族D基因型比例(58.1%)显著高于其他民族(P<0.05); C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HBV相关性肝硬化和肝癌显著相关(OR=1.979、OR=3.888、OR=4.399,P<0.001)。结论 不同地区和民族HBV基因型分布显著不同,B基因型可能是中国HBV起源基因,而感染C基因型更有可能引起严重的肝脏疾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白介素(IL)-17水平和IL-17-197A/G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临床转归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乙型肝炎肝硬化40例,慢性乙型肝炎120例,无症状慢性HBV携带者60例和自限性HBV感染者8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L-17水平,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采用多聚酶链反应结合荧光探针DNA扩增技术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使用单核苷酸检测试剂盒检测IL-17-197A/G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 乙型肝炎肝硬化组血清IL-17水平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无症状慢性HBV携带者组和自限性HBV感染组(F3,296=102.8,P均<0.05);慢性乙型肝炎组血清IL-17水平显著高于无症状慢性HBV携带者组和自限性HBV感染组(P均<0.05);在乙型肝炎肝硬化组,血清高HBV DNA载量组(>1×105 copies/mL)血清IL-7水平更高(t=5.1,P<0.05),血清ALT>40 U/L组血清IL-7水平更高(t=10.7,P<0.05);在慢性乙型肝炎组和乙型肝炎肝硬化组,血清AST>40 U/L组血清IL-7水平更高(t=24.5,P<0.05;t=22.4,P<0.05),血清TBIL>20 μmol/L组血清IL-7水平更高(t=7.3,P<0.05;t=12.8,P<0.05);肝硬化患者IL-17-197 AA、AG和GG基因型分别为75.0%、10.0%和15.0%,等位基因A分布频率为57.5%,G分布频率为42.5%,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则分别为25.8%、16.7%、57.5%和34.2%、65.8%,组间差异显著(P<0.05),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以IL-17-197 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主,慢性乙型肝炎组以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主,HBV携带者组以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分布为主,自限性HBV感染者以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分布为主。结论 宿主免疫水平和遗传背景的相互作用决定了HBV感染的临床转归,IL-17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IL-17-197A/G位点的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可能是HBV易感的宿主基因,增加了HBV感染的不良转归。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影响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术患者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7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86例行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术患者,将患者按照不同的临床特征进行分类,采用单因素分析同类特征条件下感染发生率的差异,再将单因素分析结果有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以得出与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术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在286例患者中,术后发生感染77例(26.9%);年龄<60岁与年龄≥60患者术后感染率分别为21.5%和34.2% (P<0.05),肝切除比例<35%与肝切除比例≥35的患者术后感染率分别为22.1%和37.9% (P<0.05),肝血管瘤位于肝左叶与位于右叶或左右叶均有的患者术后感染率分别为18.6%、29.1%和39.3%(P<0.05),病灶直径<10 cm与病灶直径>10 cm的患者术后感染率分别为21.9%和43.3%(P<0.05),无慢性病史与有慢性病史的患者术后感染率分别为23.6%和39.3% (P<0.05),术前ALT水平<40U/L与术前ALT水平≥40U/L的患者术后感染率分别为24.4%和33.3% (P<0.05),出血量<300 ml与出血量≥300 ml的患者术后感染率分别为22.1%和41.1% (P<0.05),无输血与输血的患者术后感染率分别为24.4%和38.5%(P<0.05),术后无并发症与术后有并发症的患者术后感染率分别为22.4%和55.0% (P<0.05);将单因素处理有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切除比例、病灶直径、慢性病史、出血量、输血和术后并发症为影响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术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 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术患者可能发生术后感染,需要对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特别予以防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IFN-γ基因多态性。方法 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技术检测51例ACLF患者和50例健康人血IFN-γ基因内含子+874 位点T/A 和+2109位点A/G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 ACLF患者+874位点TA+AA基因型频率(54.9%)显著高于健康人(24.0%),A等位基因频率(38.2%)显著高于健康人(22.0%,P<0.05);ACLF组+2109位点AG+GG型基因型频率(51.0%)显著高于健康人(26.0%),G等位基因(32.4%)显著高于健康人(16.0%,P<0.05);在3 m末,28例生存与23例死亡的ACLF患者+874、+2109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IFN-γ基因+874 位点A等位基因和基因型、+2109位点G等位基因和基因型是ACLF的遗传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