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泽瑜  张明  张春雨 《江苏预防医学》2021,32(3):345-346,371
目的 分析南京市鼓楼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2-2020年鼓楼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处置档案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2-2020年共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处置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0起,发病511例,无死亡病例,总罹患率为16.94%,9年罹患率为8.64%~3...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山东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年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上报的98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 2014年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98起,发病人数1 238人,死亡4人。5-9月是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峰期,事件数和患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73.47%和83.28%;不明食品引起的暴发事件数最多,占总数的36.73%,在已经查明原因的暴发事件中,微生物是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的主要因素;发生在餐饮服务场所的事件数最多,其次为家庭;在已经查明引发环节的暴发事件中,生产加工及误食误用是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因素。63起事件由食源性疾病的哨点医院发现并报告,占全年事件报告总数的64.29%。 结论 加强对高发季节、高发因素、高发污染环节的监控;加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调查处置;加大防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宣传力度等,是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江西省2011—2020年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特征,为制订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江西省2011—2020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江西省2011—2020年报告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72起,涉及暴露人数19 858人,累计发病人数882人,住院297人,死亡1人;9月是江西省学校食源性疾病的高峰期;吉安市、上饶市、南昌市的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居前三;中、小学校是食源性疾病事件高发场所。除原因不明事件外,致病微生物及毒素是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致病因素,主要引起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交叉污染是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引发环节。结论 江西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由致病微生物引起,提示夏秋季应继续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风险排查,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因食品交叉污染和存储不当而导致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研发深圳市罗湖区食源性疾患应急处置系统,形成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应对决策体系。方法 基于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应急处置需求全面、详细的分析,利用Java语言编写检索程序,应用Oracle数据库的数据录入、传输和分析统计功能构建信息平台。结果 该系统整合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卫生行政机构以及食品监管机构等各部门资源,构建了一个包括食源性疾病智能辅助诊断、应急处置、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及信息实时共享功能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结论 该系统满足了基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需求,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的病例诊断救治、调查处置以及决策提供依据,提高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16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为制定食源性疾病暴发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2016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6年江苏省共发生143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病2 657例,无死亡。全年各月均有暴发事件发生,第三季度高发,8月份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占24.47%和21.45%);报告事件数最多的地区为苏州市、无锡市和南京市,3市报告数占总数的67.14%;20~59岁年龄段发病人数最多(占71.96%);发生场所主要在宾馆饭店(占37.06%)、单位食堂和农村宴席(各占18.18%);动物类食品是暴发事件的主要原因食品(占37.06%);细菌性致病因素是暴发事件的主要致病因素(占63.64%),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结论应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和系统建设,提升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6.
了解浙江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防控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2019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浙江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0年间共报告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86起,累计发病人数1 755例,住院240例,无死亡病例.致病菌及其毒素是引起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病原因子,占原因查明总事件数的83.0%(44/53).前4种致病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致泻大肠埃希菌、蜡样芽孢杆菌.肉制品及混合食品是引起暴发事件的主要食品,分别均占总事件数的16.3%(14/86).中学食堂是高发场所,占总事件数的38.4% (33/86).学校小卖部导致的住院人数最多,占总住院数的37.1%(89/240).学校食源性疾病事件高发月份依次为9,6,5,10月.交叉污染及储存不当是引起校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环节.结论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是浙江省学校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在夏秋季学校食堂及食品店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肉类食品、冷加工糕点等高风险食品因交叉污染、储存不当而导致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汇总分析2016年江苏省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和暴发监测系统相关病例信息,以了解系统早期识别预警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能力与存在的不足,为当地食源性疾病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报告系统与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相关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6年共收集监测病例信息26 848份,监测系统暴露信息总体完整率为44.47%;回顾性汇总分析哨点医院监测系统病例信息,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为259起,2016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报告系统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为143起,比对分析发现,两系统一致报告的事件数为20起;一致性事件中哨点医院监测系统报告时间比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时间滞后,中位滞后时间为6.50 d。结论江苏省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具有较强识别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能力,但是系统病例信息总体完整率较低,系统上报时间具有一定滞后性,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存在漏报现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河南省2011—2020年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规律及特点,为有效防控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提供依据。  方法  对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2011—2020年河南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  结果  河南省10年间共报告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47起,累计发病人数1 258人,住院人数701人,死亡1人。河南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起数前4位的城市为郑州市、驻马店市、信阳市,新乡市。学校食源性疾病事件高峰期是6和9月。中学食堂和小学食堂导致的事件数最多(均为12起)。粮食制品引起的学校食源性疾病上报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14起,371人)。致病菌及其毒素是引起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病原因子,占查明原因事件数的78.26%。引起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最多的致病菌是蜡样芽孢杆菌,引起发病人数最多的致病因素是致泻大肠埃希菌,引发死亡病例的致病因素是毒蘑菇。除原因不明的事件外,加工不当是导致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环节。  结论  中小学生是学校食源性疾病高发群体,应加强夏秋季学校食堂的监督和管理,预防粮食类食品加工储存不当导致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20年潍坊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20年潍坊市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系统上报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结果 2020年潍坊市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59起,暴露1 064人,报告病例235例,无死亡病例。事件的发生场所以家庭为主(32起,占54.24%),其次为餐饮服务场所(25起,占42.37%);引发因素以不明原因为主(29起,占49.15%),其次为2种因素及以上(15起,占25.42%)。植物类食品引起的暴发事件数最多,占32.20%(19起),其次为动物类食品(17起,占28.81%)。结论 应逐步完善潍坊市食源性疾病报告机制,建立有效的监测、预警和监管机制,以提高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敏感性,减少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北京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的规律,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北京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4年北京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3起,累计发病人数350人,无死亡病例。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集中在第三季度。高发场所是宾馆饭店。主要致病因素是微生物和有毒动植物。主要原因食品是扁豆。主要引发事件因素为加工不当。结论在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发季节,应加强对重点餐饮场所工作人员的食品安全教育,加大对市民食品安全知识宣教力度,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巍山县新合村客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探讨预防对策。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现场卫生学调查及患者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分析。结果 640人参加婚宴,发病138例,罹患率为21.56%。从食品和病人肛拭中检出沙门菌,并证实为同源性,确认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是沙门菌污染所致,凉菜拼盘(灌肚、里脊肉片、炸排骨、萝卜丝)是致病食品,食品加工卫生环境差且制作过程不规范是导致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该事件是由沙门菌污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佳木斯市2013—2018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特征及危险因素,为防控食源性疾病暴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系统获取相关数据,采用描述性和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本身涉及的时间、地区和人群等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 2013—2018年佳木斯市共处置38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病人数为313人,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下人群,6~8月份是食源性疾病高发月份,植物性食物引发爆发事件数最多,共16起(42.11%),涉及发病人数最多,共144例(46.01%),因加工不当引发的食源性疾病共12起(31.58%),涉及138人(44.09%),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集中在家庭,共18起(47.37%)。结论加强对集体食堂、餐饮行业的卫生监管,开展针对性的食品卫生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引导公众正确识别有毒有害动植物,健康烹饪,科学饮食,从而大幅度降低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2006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06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收集的2006年食源性疾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年,18个监测地区共上报594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累计发病13849人,死亡67人。在病因清楚的事件中,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最多,分别占48.3%和63.3%;化学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24.8%和15.5%;动植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23.5%和17.7%。结论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发现,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是中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今后仍然需要强化食源性疾病的报告意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自贡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食源性疾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7—2018年自贡市收集的所有发病人数在2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分析。结果 2017—2018年自贡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74起,发病243人,死亡2人,病死率0.82%。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集中在7—9月(47.30%);高发地区是荣县和富顺县,共57起(77.03%);高发人群是20~60岁(64.61%);高发场所是家庭(81.08%);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误食误用(63.51%),主要的致病因素是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58.11%),主要原因食品是毒蘑菇(45.95%)。结论 2017—2018年自贡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不容忽视,应加强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监测和管理,针对重点季节、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及重点场所等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减少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15年浙江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特征,并提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防控重点。方法收集2015年浙江省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及各县(市、区)地理、常住人口资料,采用Arc GIS 10.2和SPSS 19.0软件对浙江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5年浙江省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16起,发病1 009例,住院115例,死亡10例;发病高峰期为6—11月;副溶血性弧菌报告事件数居首位(32.76%),其次为毒蘑菇中毒事件(8.62%);暴发点散在分布于全省各地(Moran指数I=0.013 27,P=0.726),但嘉兴、丽水及金华等局部内陆地区有副溶血性弧菌性食源性疾病聚集热点;事件发生场所居前3位的为宾馆饭店、家庭及农村宴席,其中家庭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比例上升,其住院率(33.90%)及病死率(7.63%)最高。结论在食源性疾病事件高发的夏秋季节,应做好细菌性及毒蘑菇类食源性疾病的预警预报工作,继续加强规范集体供餐单位的监督及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质量,发现基层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指导意见。方法:收集2016—2020年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系统中,发病人数≥10例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按照相应标准对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各项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共收集68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报告普遍存在条理性差、层次混乱不清,虽然书写了相应的指标但内容过于简单且不够规范的问题;报告还存在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不够全面、深入,分析流行病学欠缺,食品卫生学调查不充分等问题;仅有50.00%(34/68)的调查查明了致病因子和污染食物,39.71%(27/68)的调查查明了污染原因,14.71%(10/68)的调查找出了完整证据链。结论:甘肃省基层工作人员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不够深入、细致,病因调查和推断较少,几乎未开展分析流行病学调查,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依据不够充分;流行病学调查和调查报告书写质量均需要加强和提高;相关部门应基层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建设,对技术人员进行中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温州市2011—2016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暴发规律和流行趋势。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6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食源性疾病报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暴发时间、致病因素、致病食品、就餐场所等进行归类统计。结果 2011—2016年温州市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87起,累计发病数93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1/10万,死亡8例,病死率0.86%。已查明病因物质的事件62起,占71.26%,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和涉及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48.28%和58.40%,其中副溶血性弧菌(19.54%)、金黄色葡萄球菌(10.34%)和沙门菌(4.60%)是主要致病菌。家庭、宾馆饭店、学校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场所,共发生66起,占75.86%。水产品及其制品引起的暴发起数和病例数均居首位,分别占14.94%和22.67%。结论应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建设,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与报告系统的效率和质量,开展针对性防控措施,降低食源性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杭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报告质量,用以指导培训。方法 收集杭州市2010—2018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结案报告。邀请专家制定评价内容,并对所有发病 20 人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结案报告,依据专家制定共18个方面进行评估。结果 2010—2018 年杭州市共报告140 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40起事件全部上报流行病学调查结案报告,有22 起事件的结案报告纳入分析。结案报告题目合理,背景描述、资料收集方法等规范;有病例定义合理,得分率在80%以上15份,占68.18%,部分没有有罹患率计算及指示病例描述;食品卫生学调查有明显不足较多,得分率在80%以上仅有2份,占9.09%,但有针对性提出防控建议不多,得分率在80%以上10份,仅占45.45%;大部分调查报告总结评估不充分,对调查实施情况,协调配合情况少有评估。总体评价良好18份,占81.82%,合格2份,占9.09%,不合格2份,占9.09%。结论 通过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及质量评价,了解了杭州市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案报告的质量,可为进一步培训和指导开展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处置并规范撰写调查报告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食物中毒属于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各种类型的食物中毒中,又以细菌性食物中毒最为多见.据中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1]报道,其对13个监测地区1992~200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上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年间共上报5 770件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涉及的患者人数达162 995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滨州市2016—2020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发现食源性疾病的预警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2016—2020年滨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并对监测到的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2016—2020年滨州市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34起,共暴露11 299人,发病1 276人,无死亡病例。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每年的发生高峰期均为第三季度,占总起数的55.13% (129/234);家庭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发生场所,占总起数的50.43% (118/234)。报告明确或可疑致病因素的55起事件中由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类引起的占43.64%(24/55);在查明原因食品的221起事件中,可以明确的暴露食品主要归为动物类食品87起(39.37%)。导致暴发的污染环节多是由两种或三种以上因素混合引起的,单纯引发因素以加工不当为主。结论 滨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集中在夏秋季节,高发场所为家庭,重点防控因素为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类。针对本市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特征,针对性地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教工作,提高监测预警能力,降低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