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二线化疗失败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EOC)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11月46例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二线化疗失败的复发性EO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甲磺酸阿帕替尼的疗效及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并评估其安全性。  结果  46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中位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为6(2~15)个月。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26.1%(12/46),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86.9%(40/46)。46例患者中30例(65.2%)出现不良反应,主要为1~2级,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为高血压占39.1%(18/ 46),手足皮肤综合征占30.4%(14/46),仅1例患者出现3级治疗相关性高血压,所有患者的1、2级不良事件均能迅速缓解,且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后患者耐受性良好。  结论  甲磺酸阿帕替尼对于二线化疗失败的EOC患者可能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治疗选择,但仍需开展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程序性死亡因子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 1,PD-1)抑制剂联合安罗替尼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患者后线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经过化疗后进展的晚期ESCC患者接受PD-1抑制剂联合安罗替尼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不能耐受。主要研究终点为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次要研究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及总生存(overall survive,OS)。随访截止到2021年11月30日。  结果  2019年3月至2021年7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共63例ESCC患者接受了PD-1抑制剂联合安罗替尼治疗,中位无进展生存(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PFS)为7.1个月(95%CI:4.3~9.9),ORR为14.3%,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69.8%,中位总生存(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尚未达到。不良反应主要为乏力31例(49.2%)、甲状腺功能减退29例(46.0%)、高血压24例(38.1%)、恶心和呕吐22例(34.9%)、手足综合征21例(33.3%)、皮疹20例(31.7%)。3级不良反应有出血及穿孔3例(4.8%)、间质性肺炎2例(3.2%)、甲状腺功能减退2例(3.2%)、免疫心肌炎1例(1.6%)、皮疹1例(1.6%)、腹泻1例(1.6%)等。未观察到4级不良反应及治疗相关死亡事件的发生。  结论  PD-1抑制剂联合安罗替尼在晚期化疗后进展的ESCC治疗中显示出显著的疗效及良好的安全性,可作为ESCC患者后线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联合消岩汤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晚期非鳞NSCLC患者38例,随机分为阿帕替尼治疗组18例(A组),阿帕替尼联合消岩汤加减方治疗组20例(B组),二组治疗期间均未行手术及放、化疗。  结果  晚期非鳞NSCLC患者服用阿帕替尼后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mPFS)可达3个月,阿帕替尼联合消岩汤组mPFS、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及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较阿帕替尼单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方面,阿帕替尼联合消岩汤组均优于阿帕替尼单药组(P < 0.05)。  结论  阿帕替尼联合消岩汤加减方治疗晚期非鳞NSCLC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埃克替尼联合蛛网膜下腔埋入式输注系统治疗肺腺癌脑膜转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9月就诊于青岛市肿瘤医院肺腺癌脑膜转移患者7例,予以蛛网膜下腔埋入式输注系统降颅压,联合口服埃克替尼125mg,3次/d,直至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或出现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治疗4周后结合临床症状、脑脊液肿瘤标志物及颅脑MRI增强扫描来评价疗效。  结果  7例可评价肺腺癌患者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为0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为2例,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为4例,PD为1例。其中1例患者PD,治疗1个月后死亡,其余患者生存期均≥4个月。埃克替尼常见的副反应有皮疹、腹泻,均为Ⅰ~Ⅱ度,未见腹壁局部蛛网膜下腔引流管处感染。  结论  埃克替尼联合蛛网膜下腔埋入式输注系统治疗晚期肺腺癌疗效好,可以显著改善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不良反应较小、易耐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常规治疗失败的晚期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  选取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6例常规治疗失败的晚期难治性卵巢癌患者,通过观察患者口服甲磺酸阿帕替尼后的影像学检查、NSE、CEA、CA125等肿瘤标记物的变化来评估近期疗效。  结果  6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5(48~71)岁。中、低分化浆液性囊腺癌4例,交界性乳头状囊腺瘤癌变1例,透明细胞癌1例。6例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的患者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0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2例,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1例,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3例。客观有效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33%(2/6),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50%(3/6)。服药的所有患者安全性良好,主要不良反应为手足综合征与高血压,且程度较轻,经对症治疗后好转。  结论  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常规治疗失败的晚期难治性卵巢癌患者初步观察具有一定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今后仍需进一步探索该药治疗卵巢癌的机制,为晚期卵巢癌患者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阿帕替尼单药或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近期疗效及耐受性。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化疗失败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23例,病理均经肠镜或手术证实,术后按结直肠癌诊疗规范行化疗,一线或二线化疗进展后进入阿帕替尼单药或联合化疗。单药阿帕替尼组16例,口服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7例,前3个月剂量250~500 mg,每个月评价可测量病灶,3个月以后每3个月应用CT评价疗效,评估阿帕替尼治疗的有效性及不良反应。  结果  所有患者中,无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9例,病情稳定(stable disease,SD)7例,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7例,客观缓解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为39.13%,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69.56%,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1~19.0个月,中位PFS为5.0个月。单药阿帕替尼组无CR,PR 5例,SD 5例,PD 6例,ORR为31.25%,DCR为62.50%,中位PFS为4.5个月。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无CR,PR 4例,SD 2例,PD 1例,ORR为57.10%,DCR为85.70%,中位PFS为12.0个月。Log-Rank单因素分析显示,同步化疗、阿帕替尼剂量、LDH升高、低蛋白血症及疗效评价与PFS相关(均P < 0.05);同步化疗、阿帕替尼剂量、血红蛋白降低、CD4+淋巴细胞下降及疗效评价与OS相关(均P < 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LDH升高为PFS的独立影响因素,上述因素与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以轻度高血压、蛋白尿、手足综合征为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阿帕替尼联合化疗可改善化疗失败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PFS,可作为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根据单中心的临床试验数据,分析安罗替尼治疗晚期软组织肉瘤(soft tissue sarcoma,ST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收集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在北京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参加盐酸安罗替尼胶囊治疗晚期软组织肉瘤Ⅱb临床试验的46例患者。患者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成安罗替尼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治疗组接受安罗替尼12 mg/d,d1~d14,21天为一个周期。主要研究终点为疾病无进展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次要研究终点为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和安全性。  结果  共入组46例,其中7例从符合方案集(per protocol set,PPS)中移除,剩余39例患者中安罗替尼治疗组28例,安慰剂组11例。安罗替尼治疗组中4例PR,13例SD; 安慰剂组3例SD,两组的DCR接近统计学差异(60.7%vs. 27.3%,P=0.082);其中安罗替尼治疗组中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DCR为78.6%(11/14)。安罗替尼治疗组的中位PFS为12.4个月(95%CI:7.6~17.2个月),显著优于安慰剂组4.0月(95%CI:1.7~6.3个月,P=0.043);但是两组的OS无显著性差异(19.4个月vs.17.6个月,P=0.961)。安全性方面,安罗替尼治疗组中共2例(7.14%)患者出现了可能与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severe adverseevent,SAE),其中1例(3.6%)为气胸,其余不良反应均为1~2级。  结论  安罗替尼在软组织肉瘤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DCR率,且能显著延长患者的PFS,并且患者的耐受性良好。安罗替尼可以作为晚期软组织肉瘤的治疗选择,尤其是腺泡状软组织肉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氟马替尼联合多药化疗在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ALL)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25例行氟马替尼联合CALLG-2008化疗方案治疗的成人Ph+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  25例患者中,21例(84%)患者于初次诱导期联合氟马替尼,4例(16%)患者于第1个疗程诱导结束后联合氟马替尼。患者化疗28天、3个月和6个月的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分别为88%、91.67%和90.48%;主要分子学反应(major molecular response,MMR)率分别为68%、79.17%和80.95%;完全分子学反应(complete molecular response,CMR)率分别为60%、75%和80.95%。中位随访时间180(75.6~458.1)天,随访时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为82.61%,无复发生存(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率为73.91%。氟马替尼用药过程中,有22例(88%)患者出现Ⅳ度骨髓抑制,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有腹泻、转氨酶升高、疲乏、恶心等,经对症治疗后均可好转。  结论  氟马替尼联合多药化疗治疗Ph+ALL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紫杉醇联合阿帕替尼对比单药紫杉醇二线治疗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赤峰临床医学院经一线(氟尿嘧啶类联合铂类)治疗后进展的HER-2阴性的晚期胃癌患者60例,分为单药组和联合组,每组30例。单药组给予单药紫杉醇化疗,联合组给予紫杉醇联合阿帕替尼治疗,观察的主要终点为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次要终点为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安全性。  结果  联合组患者的PFS优于单药组患者,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联合组DCR、ORR均高于单药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高血压发生率高于单药组(P < 0.05),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紫杉醇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对比单药紫杉醇二线治疗胃癌,联合组PFS、DCR、ORR均优于单药组,虽然联合组DCR、ORR较单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联合组组患者的PFS较单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联合组不良反应可耐受,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摘 要:[目的]评估一线治疗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联合化疗后出现进展的晚期肺腺癌患者,在二线治疗中应用免疫跨线联合化疗对比多靶点血管生成抑制剂(安罗替尼)联合化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一线治疗中ICI联合化疗进展的80例驱动基因阴性的晚期肺腺癌患者资料,分为免疫跨线联合化疗组(A组,n=42)和安罗替尼联合化疗组(B组,n=38)。分析两组的疗效差异,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 Kaplan-Meier曲线评估治疗方案与无进展生存期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 和总生存期 (overall survival,OS)的关系,并通过亚组分析评估不同治疗方案的获益患者。[结果] A组和B组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分别为23.81%和39.47%(P=0.131),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分别为59.52%和84.21%(P=0.015);中位PFS分别为6.3个月和7.7个月(P=0.048),中位OS分别为11.5个月和14.5个月(P=0.049)。两组常见毒副反应为食欲减退、皮疹、腹泻、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经对症处理均可耐受,未发生致死性事件。[结论] 一线免疫联合化疗进展后驱动基因阴性的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二线治疗中,整体人群的临床疗效中安罗替尼联合化疗优于免疫跨线联合化疗,在亚组分析中免疫跨线联合化疗组及安罗替尼联合化疗组有各自的优势人群,疗效确切且毒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培美曲塞(PEM)联合奈达铂(NDP)治疗老年晚期肺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  32例年龄≥70岁初治的老年晚期肺腺癌患者, 接受PEM联合NDP方案化疗。PEM 500 mg/m2静脉滴注, 时间 > 10 min, d1;NDP 80 mg/m2静脉滴注, d1。每21天为1个治疗周期, 至少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  32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 其中CR 0例, PR 14例, SD 13例, PD 5例, 有效率为43.8%(14/32), 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6.6个月, 中位生存期为13.1个月, 1年生存率为57.3%。主要不良反应为贫血68.8%(22/32)、恶心呕吐62.5%(20/32)、白细胞下降59.4%(19/32)、血小板下降40.6%(13/32), 未出现与化疗相关的死亡。  结论  年龄≥70岁晚期肺腺癌患者可以耐受PEM联合NDP方案化疗, 且疗效较好, 不良反应较轻, 大部分患者可以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对复治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non-squamou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7年6月北京胸科医院收治的41例复治晚期NSN? SCLC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腺癌38例,其他病理类型3例。19例患者为二线治疗,22例患者为二线以上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阳性18例,突变阴性23例。评价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  所有患者均接受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的治疗,化疗的平均周期数为3.1个,贝伐珠单抗治疗的平均周期数为5.0个。41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全组患者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12.2%,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82.9%。二线治疗与二线以上治疗的患者疗效接近,ORR分别为10.5%、13.6%(P=0.572),DCR分别为89.5%和77.3%(P=0.2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4.6个月(95%CI:3.619~5.581)、11.9个月(95%CI:9.797~14.003)。单因素分析提示EGFR突变、贝伐珠单抗治疗周期数 > 4个及女性患者获得更长的生存(χ2=19.673,P < 0.001;χ2=6.820,P=0.009;χ2=6.374,P=0.012)。多因素分析显示,EGFR突变状态、贝伐珠单抗治疗周期数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0.129,P=0.001;HR=0.336,P=0.012)。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出血、高血压、蛋白尿等,多数为1~2级。  结论  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对复治晚期NSNSCLC患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可耐受,EGFR突变阳性、贝伐珠单抗使用4个周期以上的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学科协作体系(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在肺腺癌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治疗晚期肺腺癌患者期间发生假性进展及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MDT诊疗过程。  结果  患者经多次MDT讨论后行肺部病灶二次穿刺活检,证实为假性进展,辅以肺部局部放疗和抗炎止疼治疗。明确假性进展后继续免疫治疗,病灶达到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而免疫治疗所产生的关节肿痛在对症治疗后消失,并在后续治疗中未再发生。  结论  免疫治疗在未来将是肺腺癌重要的治疗手段,如何处理不良反应是临床医生应重点考虑的问题。MDT诊疗模式有利于制定规范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探索更有效的肺腺癌治疗方法,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研究阿霉素和异环磷酰胺(adriamycin ifosfamide,AI)方案化疗联合安罗替尼维持治疗对软组织肉瘤肺转移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8年6月至2022年4月软组织肉瘤肺转移接受AI方案化疗联合安罗替尼维持性治疗的32例患者。按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1.1进行治疗效果评价,计算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及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统计分析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PFS)、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及相关不良事件。结果:32例软组织肉瘤肺转移患者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1例(3.1%),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10例(31.2%),病情稳定(stable disease,SD)9例(28.1%),疾病进展(progress disease,PD)12例(37.5%),ORR为34.3%...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晚期胃/食管胃结合部(gastric/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G/GEJ)腺癌适宜的二线治疗方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于河南省肿瘤医院以紫杉醇单药和紫杉醇联合抗血管或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单抗作为二线治疗的晚期G/GEJ腺癌的临床资料。  结果  收集101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0.4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9.5个月。紫杉醇单药治疗组(43例)、紫杉类联合抗血管组(22例)和紫杉类联合免疫组(36例)客观缓解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分别为9.3%、 27.3% 和30.6%,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分别为60.5%、86.4% 和80.6%,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2.7个月、4.3个月和3.9个月,中位OS分别为7.0个月、12.0个月和11.0个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不良反应均可控,无新型不良事件发生,联合抗血管组高血压发生率为40.9%(9/22),联合PD-1单抗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4%(7/36),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腹膜转移是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  紫杉类联合抗血管或PD-1单抗治疗可有效延长患者PFS及OS,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是晚期胃癌二线治疗可选择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李莉  张洪珍  戴福生  邱刚  房保栓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24):2111-2112,2116
  目的  探讨康莱特注射液在老年晚期肺癌患者放疗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分析108例老年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两种治疗方法,其中单纯放疗56例,采用常规分割,总剂量60~66 Gy/6~7周;康莱特联合放疗52例,放疗同时静脉注射康莱特。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及Karnofsky评分均有改善,康莱特组比单纯放疗组改善更明显;单放组、康莱特组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17.9%、36.5%;总有效率(PR+CR)分别为42.9%、67.7%。康莱特组放射性肺炎及食管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单放组。  结论  康莱特联合放疗治疗老年局部晚期肺癌可提高临床疗效,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适合老年肺癌患者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本实验研究厄洛替尼(Erlotinib,特罗凯)联合DC/CIK生物免疫治疗和单用特罗凯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维持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56例Ⅲb、Ⅳ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一线治疗为4个周期的含铂两药方案化疗,将疗效达到稳定或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特罗凯和DC/CIK生物免疫治疗,另一组给予特罗凯治疗,评价两组的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及不良反应。  结果  两组的PFS分别是5.30个月(95%CI 5.02~5.58)和4.42个月(95%CI 4.20~4.63)(P < 0.05)。两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皮疹和腹泻。联合组在DC/CIK输注过程中2例出现胸闷,3例出现乏力,3例出现发热。  结论  特罗凯联合DC/CIK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维持治疗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叶晓贤  袁瑛  沈虹 《中国肿瘤临床》2013,40(21):1324-1327
  目的  观察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一线治疗晚期肺腺癌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经病理确诊为肺腺癌的41例初治(ⅢB~Ⅳ期)患者,采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全身化疗。每2个疗程进行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结果  41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PR 17例,SD 20例,PD 4例。总的客观有效率(ORR)为41.5%,疾病控制率(DCR)90.3%。其中男性患者有效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63.1% vs. 22.7%,P=0.009)。所有患者的中位PFS为11.0个月,中位OS为12.6个月。6例伴脑转移患者经化疗同步全脑放疗后的颅内病灶得到较好控制,ORR为83.3%,DCR为100.0%。安全性方面,仅4.8%的患者出现了Ⅲ~Ⅳ度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恶心或呕吐。  结论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一线治疗晚期肺腺癌患者疗效肯定,安全性良好。男性患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对伴有脑转移的患者,化疗同时进行全脑放疗,疗效好且未额外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